资源简介 21世纪教育 经纬社会思品工作室8.4.1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练习)一、选择题:1.“节约能源造福后代子孙;减少排放建设良好环境。”这副对联说明节能减排( )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②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③有利于落实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④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我国必须实施的战略是( )A.科教兴国战略 B.人才强国战略 C.可持续发展战略 D.西部大开发战略3.以下行为中能够体现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有( )①推广使用节能电器 ②推广使用一次性筷子③垃圾分类回收利用 ④购物使用环保袋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4.某企业进行技术攻关,利用磷矿废渣制造 ( http: / / www.21cnjy.com )建筑用砖,获得江苏省墙体部门认证。该技术既能消除磷矿的安全隐患,又可节约大量耕地。材料主要说明企业( )A.应坚持“又快又好”的发展思路 B.应重视产品的认证工作C.应加强安全生产执法监督力度 D.应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5.下图漫画《在雾霾中,寻找你的身影》带给我国政府的启示是( )A.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B.禁止有污染行业发展C.促进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D.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6.我国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的提出是在( )A.《21世纪议程》B.《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发展白皮书》C.《京都议定书》 D.《我们的共同未来》7.德班气候大会取得的成果并不意味着气候谈 ( http: / / www.21cnjy.com )判的前景一片坦途。在历次气候大会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都会就碳排放、碳技术、碳资金等问题展开博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碳博弈”的实质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A.环境问题 B.资源问题 C.和平问题 D.发展问题8.下列行为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 )①围湖造田 ②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利用③发展生态农业 ④禁止开发非可再生资源A.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①③9.青藏铁路在修建时对穿过可可西里、楚玛尔河等自然保护区的线路采取了绕道,并在野生动物活动地段设置通道。这样做( )21教育网A.能减少青藏铁路的投资B.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利于保护生态平衡C.可有效利用土地资源,节约耕地D.根本目的是开发当地旅游资源某林场原来靠大量砍伐树木赚钱,每年的经济效 ( http: / / www.21cnjy.com )益很低,后来林场领导改变思路,通过开发生态旅游项目来求发展。两年下来,一棵树没砍,却实现综合经济效益近千万元。据此回答第10~11题。21cnjy.com10.该林场的举措体现了( )A.可持续发展战略 B.法制意识增强 C.资源人均意识增强 D.科教兴国战略11.该林场没有砍树,综合效益却反而更高。这说明( )A.经济发展无须开发利用资源B.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将更加促进经济发展C.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棵树也不能砍D.其他林场都应全部模仿这个林场的做法12.据国家电力部门消息, ( http: / / www.21cnjy.com )今后普通用户不但能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发电装置给自己家供电,还可以将用不完的电卖给国家电网。这种新举措( )①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②有利于缓解资源压力③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 ④会改变国有经济地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3.海宁皮革是嘉兴的拳头产品。皮革产 ( http: / / www.21cnjy.com )品远销海外,但皮革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严重污染。某皮革企业转变生产理念,引进先进设备,加快科技创新,治理污染,提高了经济效益。该企业在发展中重视污染治理( )21·cn·jy·com①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 ②反映了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③体现了科技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 ④体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4.漫画《变迁》警示我们( )①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②人口增多加剧了资源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③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④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③④15.下列能促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的社会行为有( )①大量使用塑料饭盒 ②推广使用一次性筷子③垃圾分类回收处理 ④自备菜篮子或布袋购物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农垦牡丹江管理局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努力建设美丽家乡,2013年提出实施“一核五旅五展示”的旅游发展战略,坚持生态文明建设。www.21-cn-jy.com(1)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哪一发展战略和基本国策?(2)材料反映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是怎样的?(3)请你就建设美丽家乡,为垦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一些合理化建议。17.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http: / / www.21cnjy.com )(1)上图显示,洞庭湖发生了怎样的变迁?这种变迁给长江的防洪工作带来什么不利影响?(2)针对洞庭湖的变迁,有人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目前我国人口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围湖造田可以弥补耕地资源的不足,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结合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认识。2·1·c·n·j·y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2 3 4 5 6 7 8 9 1011 12 13 14 15二、非选择题:( http: / / www.21cnjy.com )17.(1)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变得支离破碎。使长江的行洪能力大大降低。(2)这种说法是片面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展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整体。人口的增加,加大了对耕地资源的需求,围湖造田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耕地面积,却使湖泊面积减少,破坏了生态环境,容易造成洪涝灾害,反过来影响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所以我们要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共32张PPT)复习导入项目 问题 影响 对策人口 人口数量大,每年新增人口多;人口文化素质不高;人口老龄化加剧 给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带来就业、教育、住房等社会问题。加重国民经济的负担,制约经济发展;阻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优先发展教育;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资源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品种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分布不平衡 对工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节约资源基本国策。跨区域调配; “开源”与“节流”并举;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环境 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是中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废气、废水及固体废弃物污染是中国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制约经济发展,危害生命健康,影响社会安定,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并治理环境污染。第1课时PRED问题opulationesourcesnvironmentevelopmentPRED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者的关系问题1.含义:人口的快速增长、自然资源的短缺、生态环境的恶化等问题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2.关系:提醒:PRED问题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整体,其关键是人口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亚马逊热带雨林位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区,占地球上热带雨林总面积的50%。该地区由于无节制的砍伐、农业开发、开矿、水坝建设、非法侵占土地等问题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2012年6月报道称,亚马逊雨林面积减少的速度相当于每分钟6个足球场。图8-38 亚马孙开发计划示意图图8-39 遭受破坏的热带雨林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巴西政府为了应对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资源需求,开始在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实施大规模的修路计划和开发计划。随后几十年,大量人口移入,人们在这里毁林烧荒,开辟大型牧场,种植各类经济作物。热带地区的土壤失去了雨林的保护,肥力迅速下降,这些土地最终被废弃。森林大量砍伐和生活废弃物的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当地居民生活陷入困境。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各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们之间又是如何相互影响的?请仿照示例用箭头标示出来。环境遭到破坏自然资源开发过度发展陷入困境必须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人类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自然休戚与共。自然影响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人类活动反过来也影响着自然。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历史,就是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和不断进化的历史。回顾历史,不同时期人类利用与改造自然的程度与方式,受到不同“人地观”的影响。人与自然的关系崇拜自然尊重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图8-40 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地观”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描述人类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地观”。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 说一说在不同 “人地观” 影响下的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态度。①史前社会:崇拜自然、依赖自然,人类被动地适应自然。②工业社会: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人地矛盾迅速激化。③新技术革命时期:人类开始谋求人地关系协调,努力寻找一条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①崇拜自然:对自然依赖、崇拜、恐惧。②征服自然: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人地关系不协调。③尊重并改造自然:谋求人地关系协调发展。1.崇拜自然:在史前社会,人口增长缓慢,人们崇拜、依赖自然,与自然保持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2.征服自然:在工业文明时期,随着科学和技术突飞猛进,生产力极大提高,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人地关系不协调,环境问题严重。3.尊重并改造自然:新技术革命时期(或后工业化时期),在人类认识到只有协调人地关系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时,人类开始谋求人地关系协调,寻找一条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不同时期的“人地观”第四课 发展的选择历史阶段 人地关系特点 相应的环境论 人们对环境的态度史前社会 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对自然依赖、恐惧,被动地适应自然 天命论、有神论 崇拜自然农业社会 人与自然的对抗性增强,可持续发展思想萌芽 地理环境决定论 崇拜自然工业社会 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恶化 征服论 征服自然后工业化社会 协调统一 可持续发展论 尊重并改造自然可持续发展1.提出背景:20世纪中期以后出现的一系列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迫使人们重新审视以前的经济行为和发展观。人们认识到,只有通过协调发展才能解决问题,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这个当代社会的主题下,怎样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一道难解的却又是必须有解的题。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是追求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实际上是指可持续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关注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问题。随后,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促进了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一个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21世纪议程》,该计划涵盖了减少资源浪费、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促进可持续农业等众多议题。2.由来: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布伦特兰夫人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3.含义:可持续发展要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有平等发展的机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4.基本要求:5.三个维度:可持续发展包含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缺一不可。①生态环境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各种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②经济发展需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发展的代价。③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兼顾地区之间、代际之间的公平性,追求社会公平。1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1.中国政府积极响应国际社会的号召,于1994年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发展白皮书》,提出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2.根据我国国情,突出发展的主题,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视为统一整体,综合协调地解决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资料 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灾。灾害原因除自然因素外,还与长江流域重要河湖的围垦密切相关。洪灾以后,洞庭湖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根治水患。例如,把对生态环境有明显影响的湖田退田还湖;鼓励农民发展网箱养鱼或流水围栏养鱼;帮助农民投入见效快、收益高的种植业;加强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镇人口容量;拉动洞庭湖地区商业、加工业、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发挥洞庭湖地区湿地的旅游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业;等等。图8-42 洞庭湖自然保护区从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洞庭湖地区是如何根治水患的。1.水患的根源:洞庭湖与长江相连,对长江具有巨大的蓄洪能力,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开展对洞庭湖的围湖造田工程,导致洞庭湖的蓄洪能力大大降低,还破坏了洞庭湖原有的生态环境,水患给洞庭湖地区的人们带来严重的生命威胁,还给当地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这反映了洞庭湖的围湖造田工程无法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协调发展。2.退田还湖有利于增强洞庭湖的蓄洪能力,能有效地防范这一地区的洪水泛滥,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给人类的生存、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基础。3.鼓励农民发展网箱养鱼或流水围栏养鱼,不仅能够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还能够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4.发展高效种植业,能够弥补洞庭湖地区耕地资源相对不足的困局,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弥补退田还湖带来的经济发展不足的问题,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5.加强城镇建设和发展生态旅游业,不仅能减少农民对有限的耕地资源和渔业资源的过度依赖,还能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总而言之,洞庭湖地区树立了可持续发展意识,通过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即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了整个洞庭湖地区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既保护了生态环境,根治了水患,又实现了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2.人类社会认识人口、资源、环境三者关系的历史经验表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面临着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压力,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2)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3)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4)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应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2)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列举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举措:1.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2.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3.建设生态文明(生态立市、生态立县)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5.节能减排6.“限塑令”7.三江源生态工程8.三北防护林……我们能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1)学习环保知识,树立循环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宣传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2)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如:随手关灯、一水多用、纸张两面用、爱惜粮食;不乱扔垃圾、尽量不用塑料袋、不乱扔废旧电池等。(3)积极同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做斗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PRED问题可持续发展含义:关系: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人口的快速增长、自然资源的短缺、生态环境的恶化等问题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提出含义:基本要求:三个维度:背景:时间: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人地观”1987年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要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有平等发展的机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中国的可持续发展: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发展白皮书》,请不要转载!版权所有,盗版必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8.4.1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练习).doc 8.4.1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课件).ppt 中国21世纪议程.flv 中国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mp4 可持续发展战略.flv 甘萍-一个真实的故事.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