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3 年秋季高一年级 10 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 1 ~5 题。诗歌作为文学体裁的 一 种 ,直接取材于 自 然界和现实生活 。林庚曾在 《唐诗综论》 中指出 : " 诗歌语言诗化的过程 , 不只是语言的精炼灵活而已 , 更重要的是形象性的丰富 。展开对形象的捕捉 ,活跃诗人们的形象思维 ,最广阔的天地便是大自 然的景物 ,这就是大 自 然的对象化 。" 这里的大自 然应属于广义的 自然 ,即人的生活环境 , 因为唐诗中不仅仅有山水湖海 、花木禽兽 ,更有大量的亭台楼阁 、宅院庭房 ,这些建筑描写同样是当时人与 自然共生共存的写照 。" 径 " 作为生活居处的组成部分 , 与人类的 日 常生活密切相关 。 " 径 " 的本义是小路径的形态特征是窄与曲 ,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 " 径 " 频繁出现在诗歌作品中 ,如 " 花径不曾缘客扫 " " 野径云俱黑 " " 万径人踪灭 " " 竹径通幽处 " 等 。再如 " 泽兰渐被径 ,芙蓉始发池 " (谢灵运 《游南亭》 ) 、 " 紫荷渐曲池 , 皋兰覆径路 " (江淹 《池上酬刘记室》 ) 。从形式上说 , " 被径 " 与 发池 " 相对 , " 曲池 " 与 " 径路 " 相对; 从内容上说 , " 兰 " 与 " 径 "共同构成幽雅之境 。 可见 , " 径 " 已经不同于 日 常生活中的小路而具有了审美性 。为 了使 " 径 " 意象的形成脉络清楚化 , 采用列表方式 , 梳理了六朝诗歌(表 1 , 以逯钦立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所收诗歌为依据)和唐代诗歌中 " 径 " 的用法。表 1 六朝诗歌中 " 径 " 的用法分类 语汇 次数 语汇 次数 语汇 次数 语汇 次数 语汇 次数 语汇 次数形态 、 情态 曲径 斜径 荒径 5 野径 4 修径 幽人 径植物 、 搭配 花径 3 兰径 3 竹径 2 松径 2 草径 萝径时间 、 气候 朝径 昔径 云径其他 三径 8 蹊径 邪径 4 石径 2 迷径 2 平原 径行径 2 酒径 异径 涂径湖北省重点高 中智学联盟2023 年秋季高 一 年级 10 月联考语文试题第1 页 (共 9 页)表 2 唐代诗歌中 " 径 " 的用法分类 语汇 次数 语汇 次数 语汇 次数 语汇 次数 语汇 次数 语汇 次数形 曲径 5 斜径 4 径 2 狭径 微径 1 3 蛇径态 、 情态 野径 36 荒径 幽径 56 逸径 闲径 香径 31植物 竹径 松径 35 苔径 28 草径 20 樵径 兰径 15搭配 萝径 14 李径 药径 菊径 2 芳径 芝径时 春径 5 秋径 5 晚径 2 朝径 2间 、 气候 烟径 5 云径 4 雪径 4 霞径 3 风径 雨径 3其他 三径 93 元亮 径 岩径 迷径 5 虚斋 径 虎溪 径石径 38 开径 7 扫径" 一 个物象可 以构成意趣各不相 同 的许多 意象 。 由 ' 云 ' 构成的意象 , 例如 ' 孤云 ' ' 云 山 宫云 ' 等我们习 以为常的词语 ,呈现在我们心镜中的 是玲珑明彻的两个物象 。" 诗人们将两个普通的物象结合起来 ,并把自 己的情感熔铸其间 ,从而形成了 一 个不普通的意象 。同样 , " 径 " 由 一个物象经过诗人的情感点缀转化成了 一 个个丰富的意象 。 " 竹径 " " 幽径 " " 野径 " 等在唐代诗歌中被大量运用 ,并不是偶然的 。正如梅兰竹菊并称 " 四君子 " 、松竹梅并称 " 岁寒三友 " 那样 , " 竹径 " 从普通的物象进入到诗歌里 , 已经逐渐产生出 象征的意义 。 诗人不仅用植物性情来表征 " 径 " 之情态 , 还把士人崇尚的品格叠加在" 径 " 的意象上 形成了各种不同性格的径 ,如 " 竹径 " " 兰径 " " 松径 " 和 " 隐径 " " 野径 " " 逸径 " 等 。于是 , " 径 " 便由 一个普通物象转化为诗歌中的审美意象 , 由实而虚 , 完成了诗意化的过程。" 三径 " 和 " 竹径 " ,在唐诗中 出现的次数最多 。 " 三径 " 最初指家宅中的小路 。典出东汉赵岐的 《三辅决录》: " 蒋诩归乡里 , 荆棘塞门 。舍中有三径 , 不出 , 惟求仲 、羊仲从之游 。" 这是有关 " 三径 " 的最早记录 。由于蒋诩的高蹈和隐逸引起后人模仿,因而 " 三径 "便与隐逸相关联 , 被认为是古代隐士的家园 。 最先引 " 三径 " 入诗文的是陶渊明 , 《归去来兮辞》 中有 " 三径就荒 ,松菊犹存 " 之句 , 由于陶渊明在后代文人中的影响深远 , 因而出现了 " 元亮径 " " 松菊径 " 等各种说法 以至于出现了 " 历来对 ' 三径 ' 一 典 ,多认从陶渊明之 《归去来兮辞》 " 的情况 。另外 , 用求仲 、羊仲之典象征友谊 ,如 " 叹兹三径断 , 不践十年余 " (乔知之 《哭故人》) 用 " 三径断 " 慨叹故人的离去,友情之深可见 ; " 应怜蒋生径秋露满蓬蒿 " (钱起 《秋夜寄袁中丞 、 王员外》 ) 用 " 蒋生径 " 倾诉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 可谓对 " 三径 " 的拓展。湖北省重点高 中智学联盟2023 年秋季高 一 年级 10 月联考语文试题第2页 (共 9 页)" 竹径 " 同样经历 了 一 个由实指到虚化的过程。唐诗中的竹径也有很多写实的诗句 ,如常建的 " 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 (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 ) 。破山寺即兴福寺 ,在虞山北麓 ,寺中有大片 的竹林 。由于对竹径的喜好 ,唐代文人在园林中 " 开竹径 " ,如 " 自须开竹径 ,谁道避云萝 " (杜甫 《秋日 寄题郑监湖上亭三首》 ) 。竹径被虚化 ,首先用来表现幽雅意境的构筑 。后人评常建此诗指出 , " 第二联和第三联是并列的 , 用几个具体意象来表现古寺的幽静 " 。 其次 , " 竹径 " 经常与 " 上人 " " 山人 " " 寺院 " 等相联系表达禅境 。 第三,竹径与桃源 、仙家的结合更把竹径虚化了 。 " 竹径桃源本出尘,松轩茅栋别惊新 " (崔 《奉和幸韦嗣立山庄应制》) , 竹径与桃源并列象征出世的高洁 ; " 御酒瑶觞落,仙坛竹径深 " (徐彦伯 《侍宴韦嗣立山庄应制》 ) , 竹径与仙家并列象征隐逸的闲适 。 " 竹径 " 于是从生活中的竹林小路这样一 个现实性的具象上升为具有隐逸和闲适色彩的幻化意象 。" 径 " 由具体的生活物象转换成为审美意象 , 这是一 个诗化的审美过程 , 也是文化的积淀过程 。成为诗歌意象之后的 " 径 " ,不再是普通的小路 ,而是含有丰富文化意蕴和象征意义的符号 。但诗化以后的 " 径 " 意象 ,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诗歌和其他的文学创作中 , 而是再一 次被运用到建筑环境的营造中 ,重新成为实指的物象 。这一次意象重新转换成物象 ,不再是早期实指的物象表达,而是将诗化的载负 着文人士大夫价值观的意象,运用到庭院或园林的布局中 。生活中的普通物象 ,经过历代文人的歌咏 ,成为审美意象; 又因它所承载的文化意蕴而被再次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成为真实物象。这种转换,使得建筑物象渐染了文人性情从而打通了诗歌与其他物质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也使我们看到诗歌是和文人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联的 , 关注诗歌与文化大环境的联系 , 是我们认识诗歌本质的重要方面 。(摘编自朱易安、 王书艳 《物象的 " 诗化" 和意象的 " 实化 " 》)1 .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 不正确的 一项是(3 分) ( )A. " 诗化 " 就是将具体的生活物象转换成为审美意象 , 从而丰富诗歌的形象性 。B. " 径 " 是人们生活居处的常见物象 , 也是诗歌中重要的审美意象 , 含义丰富 。C. " 三径 " 在唐诗中最初指宅中的小路 , 后与隐逸关联 , 被认为是隐士的家园 。D. " 竹径 " 成为具有隐逸和闲适色彩的幻化意象 , 经过了由实指到虚化的过程。2 ·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 不正确的 一项是(3 分) ( )A. 唐诗中既有山水湖海 、花木禽兽 , 也有大量的亭台楼阁 、宅院庭房 ,这充分说明诗歌的取材并不只限于自然界。B. 诗歌中出现了 " 幽径 " " 野径 " 等大量与 " 径 " 相关的意象 , 可见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C. 由于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影响深远 , 以至后世出现了 " 元亮径 " 等意象 , 并有人认为" 三径 " 一典出 自该文 。D . 物象 " 诗化 " 和意象 " 实化 " 的转换使得诗歌和文人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联 , 阅读诗歌时需要对此有充分认识。3 . 根据表格内容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通过两个表格的比照可以探究 " 径 " 这一意象的形成脉络 。B. " 径 " 意象在六朝时期已初步形成 , 意象类型也较为丰富 。C · 唐诗中 " 径 " 意象的语汇数和使用量 , 远远超过六朝时期。湖北省重点高 中智学联盟2023 年秋季高 一 年级 10 月联考语文试题第3页 (共 9 页)D . 唐诗中的 " 径 " 已经完成诗意化 , 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4 . 实现物象的 " 诗化 " 和意象的 " 实化 " 的关键是什么? 请根据文本分别概括 。(4分)5 . 这是一篇研究文学现象的论文 , 作者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对你有哪些启发? 请结合文本说明 。(6 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 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 6 ~9 题。遇仙记 申平苏东坡当时正在罗浮山冲虚观里睡觉,起夜时忽然发觉 自 己的嘴不见了 。长嘴的地方光溜溜的 , 只剩下鼻子在上面呼呼出 气儿 。啊呀呀 , 我的嘴呢?人若无嘴 , 如何吃饭说话?岂非怪物也!东坡先是躺在那里仔细回忆 ,想厘清嘴是啥时丢的 。昨 日 他在博罗 一个叫泊头的码头上岸 ,然后来到了 罗浮山上 。昨晚上 ,还和冲虚观道士邓守安等吃斋饭 、饮过香茶 ,之后邓道士就安排他和儿子苏过住在观里 。睡前,他又向儿子讲述了 一 些写诗之道 , 之后上床睡觉 。睡前他还曾叩齿呢 , 怎么睡了 一 觉 , 嘴却不见了呢?哦 这嘴肯定是丢在床上了 , 双手急忙摸索 , 没有;那就掉地上了 , 点起灯来去照 , 也没有 。接着他就从屋里找到 了屋外 。月 色如银 , 笼罩着冲虚古观 。东坡不想惊动苏过 ,更不想惊动邓守安 ,害怕他们看见 自己的怪模样 。便独 自低着头 ,在道观里寻找起来 。依然没有找到 。不觉间就出 了 门 ,一直找到 白莲湖边。山峦朦胧 ,湖水泛着光波 , 耳畔还传来怪鸟的叫声 。东坡心心里 ,就有诗情奔涌起来 。他很想吟几句 , 却发不出声 对 , 自 己没嘴了呀!湖水如镜 ,忽见湖面上似有玉影浮动 。正待仔细望去 ,却听见 一 声女人的惊叫传来 。东坡也是一惊 , 这深更半夜的 , 湖里竟有女人洗澡?他急忙收回 目 光 , 大气也不敢喘 , 转身欲走,却已经晚了 。他的耳边先是响起一 阵环佩寒之声 ,接着嗅到 一股芝兰之香 有个人影已经顺着小桥过来。何方狂徒在此偷窥?东坡本欲分辩 , 怎奈无嘴 , 只好硬着头皮迎上前去 , 以证清白你是谁?为何不语?女人喝道 ,声音威严 。东坡只好一只手把那空白处捂住 ,另 一只手拼命摆动 ,表示 自 己非常无辜 。这时候他已经看清楚了 ,眼前是个美丽的村姑 ,脸如满月 ,眼如亮星 。他觉得她很眼熟 , 却又一 时不知在哪里见过。谁知村姑却已认出 了他 , 开 笑道:咦 , 这不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吗!东坡一边用力 点头 , 一 边拿眼神询问 :你是谁?你怎么认识我?村姑说道:我是何仙姑呀 , 见了本仙还不快拜?东坡想起了 昨晚邓守安的话 , 罗浮山乃道教第七洞天 , 第三十四福地 ,开创者为晋代葛洪 。葛稚川曾经在这里筑炉炼丹 , 采药救民 。罗浮山最高峰飞云顶,据说是八仙的聚会之所;而眼前的白莲湖 , 便是何仙姑的沐浴之地。东坡急忙双手合十 , 弯腰作揖 ,不提防没嘴的地方却暴露出来 。何仙姑 一 见 ,笑得花枝乱颤 , 手指着他说 : 你 … … 你 … … 你的嘴呢?东坡只好以动作和表情 , 诉说他的不幸 , 不想何仙姑明白之后 , 竟然说道:你呀 , 真是活该 !东坡的眼神 ,就有点不乐意 。却听何仙姑说道:苏东坡 , 大文豪 ,你别不高兴哈!你回想一 下 , 你以前遭贬黄州 , 如今又遭贬岭南 , 不都是你那张嘴惹的祸吗?何仙姑说着 ,玉手朝白莲湖 一 指 ,水面上竟然出现了 一 些图像 。东坡望去 ,发现那些图湖北省重点高 中智学联盟2023 年秋季高 一 年级 10 月联考语文试题第4页 (共 9 页)像,有他正在讥讽宰相王安石 ,说人家不懂写诗的 ;有他和司马光辩论 说人家是 " 司马牛 "的 ;还有他给太子上课 , 严厉训斥那个未来皇帝的 ; 还有他嘲笑章的 … …东坡见了 , 不由惊出 一 身冷汗 , 但是他的眼神却依然不服 , 意思是:这些也不 一 定全是我的错呀 。何仙姑朝他撇了撇嘴 , 讥笑道:你看你 , 嘴都丢了还不服气 。 不服气 , 那你的嘴就永远找不回来了 。东坡一 听 , 急忙连连作揖 。就听何仙姑继续说道:唉 , 要说你也真是挺可怜的 。 一 大把年纪了 , 又被贬到这蛮荒之地来 。你要是再没了嘴 ,却是如何是好呀 。罢了 ,我不帮你谁帮你呢 。东坡急忙再拜 , 感动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不过嘛 , 何仙姑的话却又来了转折 , 东坡的心心随之一 紧 。不过嘛 , 你以后 一 定要记住四句话 , 也算是我赠你的 一 首诗吧 。你且听好了啊: 东坡先生到罗浮 , 会仙桥上遇仙姑 。是非只为多开 口 , 记得朝廷贬你无 。东坡默念 一遍 , 连连点头 。那好 , 你速回冲虚观吧 。 有人等你呢 。何仙姑说完 , 倏然不见了 。东坡心 中怅然 ,只好转身往回走 ,蓦然看见冲虚观门前有个男人站在那里 。这人好生奇怪 , 服饰似有不同 , 而且他的脸上 , 竟然长着两张嘴 。他也不说话 , 只向东坡招了 一 下手就转身向冲虚观另 一侧走去 。东坡想喊 : 先生你站住 。 可惜无嘴 , 只好在后面跟着 。那怪人在前面走着 ,一 直走到葛洪当年留下的洗药池前 。东坡惊讶地看到 ,他从脸上把多余那张嘴取下 , 然后蹲下身去 , 竟在水里洗濯起来。东坡近前细看 , 越看越觉得他手里的嘴分明就是自 己的嘴 。他左洗右洗 , 还不停揉搓搞得东坡长嘴的地方隐隐作痛 。许久 , 他才站起身 , 又走。这次来到了 葛洪炼丹炉旁 ,奇怪那里炉火正红 。那人毫不犹豫, 嗖的 一下 ,就将嘴投入火里 。 东坡急得想喊 , 却依然发不出声 , 只好跺脚。那人却不理他 ,半晌 ,用铁钳将嘴夹了 出来 ,红彤彤的冒着火光。那人看了看 ,吹了吹点了 点头 , 嗖的就往东坡的脸上甩过来 。东坡大叫 一 声 , 从床上坐起来 , 摸摸脸, 嘴巴尚在 , 呼呼地喘了 口 气 。 回想梦中奇遇,不由叫了 一 声 :何仙姑 , 葛稚川 , 苏某有礼啦。(本文有删改)6 .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 " 呼呼出气 " 描写了没嘴的窘境 , " 大气也不敢喘 " 刻画了紧张的情绪 , " 呼呼地喘了 口气 " 表达了如释重负的心理。B. 何仙姑对苏东坡说了很多话,而长着两张嘴的葛洪却 一言不发 ,二者形成对比,表明他们对苏东坡的看法不同 。C. 小说善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通过侧面描写刻画了苏东坡的 " 忠直 " ,通过正面描写刻画了何仙姑的 " 爽直 " 。D. 《遇仙记》 和 《登泰山记》 都以 " 记 " 为题 ,但前者重在设置情节 ,刻画人物 ,后两者侧重写所见所感。7 . 关于小说情节设置的 " 合理性 " " 戏剧性 " 的相关解说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 小说将故事发生的地点选择在 " 八仙聚会之所 " 罗浮山 ,使得历史人物苏东坡与神话人物何仙姑的相遇具有合理性。B. 小说将苏东坡丢嘴 、找嘴作为叙述的重要情节 ,苏东坡面对何仙姑的误解 ,因为无嘴而难以辩解的情形富有戏剧性。湖北省重点高 中智学联盟2023 年秋季高 一 年级 10 月联考语文试题第5页 (共 9 页)C. 何仙姑 " 笑得花枝乱颤 " 是因发现东坡 " 偷窥 " 自己洗澡气极而笑,也是对其遭遇幸灾乐祸 , 因果明确 , 具有合理性 。D. 苏东坡 " 大叫 一声 " 从梦中惊醒,使得本来 " 荒诞 " 的故事情节回归现实,这种出人意料的结构安排富有戏剧性。8 . 小说结尾,苏东坡发现 " 嘴巴尚在 " ,你认为此后的苏东坡是会继续心直口快,还是会谨言慎行 。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 (4分)9 . 有评论者认为 这篇以遇仙为题材的小说在诸多方面皆有不同于凡俗的 " 仙气 " ,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 (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 (35分)(一)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 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固字孟坚 。年九岁 , 能属文诵诗赋 , 及长 , 遂博贯载籍 。所学无常师 , 不为章句 , 举●大义而已 。 永平初 , 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 , 开东阁 , 延英雄 。 时固始弱冠 , 奏记说苍 , 荐桓梁 、晋冯诸人 , 苍纳之 。 父彪卒 , 归乡里 。 固 以彪所续前史未详 , 乃潜精研思 , 欲就其业 。 既而有人上书显宗 , 告固私改作国史者 , 有诏下郡 , 收固 系京兆狱 , 尽取其家书 。 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 , 不能自明 , 乃驰诣阙· 上书 , 具言固所著述意 , 而郡亦上其书 。显宗甚奇之 , 召诣校书部 , 除兰台令史 , 与前睢阳令陈宗 、长陵令尹敏 、 司隶从事孟异共成 《世祖本纪》 。迁为郎 。 固又作列传 、载记二十八篇 , 奏之 。 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 固 以为汉绍尧运 , 以建帝业 , 至于六世 , 史臣乃追述功德 , 私作本纪 , 编于百王之末 , 厕于秦 、 项之列 , 太初以后 , 阙而不录 , 故探撰前记 , 缀集所闻 , 以为 《汉书》 。 固 自永平中始受诏 , 潜精积思二十余年 , 至建初中乃成 。 当世甚重其书 , 学者莫不讽诵焉 。永元初 , 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 , 以固为中护军 , 与参议 。北单于闻汉军出 , 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韩邪故事 , 朝见天子 , 请大使 。 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 ,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 。会南匈奴掩破北庭 , 固至私渠海 , 闻虏中乱 , 引还 。及窦宪败 , 固先坐免官 。 固不教学诸子 , 诸子多不遵法度 , 吏人苦之 。初 , 洛阳令种兢尝行 , 固奴干其车骑 , 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 心心衔之 。及窦氏宾客皆逮考 , 兢因此捕系 固 , 遂死狱中 。 时年六十 一 。 诏以谴责兢 , 抵主者吏罪 。(节选 自 《后汉书 · 班固传》 , 有删改)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 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 , 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 ( ) (3 分)吏椎A 呼之B 奴 C醉骂 D 兢大 E 怒F畏宪 G 不H 敢发11 .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湖北省重点高 中智学联盟2023 年秋季高 一 年级 10 月联考语文试题第6页 (共 9 页)A. 属 , 编辑 , 编撰 , 与 《岳阳楼记》 中 " 属予作文以记之 " 的 " 属 " 意思不同 。B. 阙 , 古代宫殿 、祠庙门前两边可供瞭望的楼台 , 常借指皇帝所居之处 、朝廷 。C. 本纪 , 简称纪 , 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和诸侯传记 , 始于司马迁 《史记》。D. 闻 , 听到 , 听说 , 与 《桃花源记》 中 " 村中闻有此人 " 的 " 闻 " 意思相同 。12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 不正确的 一项是( ) (3 分)A · 班固聪颖多才 , 年轻有为 。他刚成年 , 就写了陈述意见的文书劝说刘苍 , 向刘苍推荐了桓梁 、晋冯几位贤士 , 刘苍采纳了他的建议 。B . 班固勤奋好学 他广泛阅读大量古籍 等成年后发现父亲先前续写的史书还不够详尽时,想继承父亲的事业。C. 班固经历磨难 , 矢志修史 。他被人举报私修国史而遭遇了牢狱之灾 , 在班超营救澄清冤情后 , 被皇帝召到校书部继续著书 。D. 班固以中护军的身份跟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 , 窦宪派遣班固迎接北单于的使臣 , 班固因未到达迎接地点完成任务而免职。13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8 分)(1) 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 , 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2) 固不教学诸子 , 诸子多不遵法度 , 吏人苦之。14 · 班固因私修国史下狱 , 为什么最终反被任命为兰台令史? 请简要说明 。(3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 , 9 分)阅读下面的明代诗歌 , 完成 15 16 题文士二首 陶安其一文士甘藜藿 , 林栖阅岁华 。 一 衾春自足 , 千驷我何加?雨雪欺茅屋 , 乾坤任钓槎 。今朝烟火晚 , 带露采松花 。其二文士经纶学 , 时来志或酬 。玉堂清不夜 , 金鉴②照千秋。白发忧民 丹心心为国谋 。所期功业盛 , 富贵 一 浮区③。[注]①玉堂: 官署名 ,此处指翰林院 。②金鉴:指对人进行讽喻的文章与书籍。③浮 :泡沫。15 . 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 , 不正确的 一项是( ) (3 分)A. " 千驷我何加 " " 富贵一浮沤 " 虽修辞手法不同 , 但都表现出读书人对富贵生活的蔑视 。B. " 雨雪欺茅屋 " 一句用拟人手法描写文士的居住环境 , " 欺 " 字有 " 欺负 、欺侮 " 之意 。C. " 丹心为国谋 " 指文士一 心为国谋划 , 其中的 " 丹心 " 运用典故 , 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 。D. 两首诗歌表明文人要努力坚守自身的志向 , 不能依赖外部条件 , 坚守志向才能实现抱负 。16 . 两首诗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两种生活模式 , 每一种生活模式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同时也有其艰辛和不易 , 请选择其中 一首诗歌并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诗歌的本质是对生命的独特发现与表达。李白宁可被赐金放还,也不阿附权贵 ,屈心抑志,他大声疾呼(1) " " ( 《梦游天姥吟留别 》 ) , 活得脊梁愈挺 , 豪情满怀 ; 陶潜挂冠归 隐 , 如俊鸟 出 笼 , 任意西东 ,(2) " " [ 《归园田居(其一)》 ]充分表达了他重获自由湖北省重点高 中智学联盟2023 年秋季高 一 年级 10 月联考语文试题第7页 (共 9 页)的 愉 悦 ; 白 居 易 谪 居 浔 阳 , 醉 听 琵 琶 发 出 (3) "" ( 《琵琶行》 )的感慨 , 同病相怜 , 惺惺相惜 , 自有一见如故的惊喜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小题 。阶前看不见 一 茎绿草 , 窗外望不见 一 只蝴蝶 , 谁说是鸽箱里的生活 , 鹑鸽未必这样趣味干燥呢 。 秋天来了 , 记忆就轻轻提示道: " 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 。 " 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 , 无论你靠着枕儿听 , 凭着窗沿听 , 甚至贴着墙角听 , 总听不到 一 丝的秋虫的声息 。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 , 以致听不出来 , 乃是这里本没有秋虫这东西 。呵 , 不容留秋虫的地方! 秋虫所不屑留的地方!若是在鄙野的乡 间 , 这时令满耳是虫声 了 。 白天与夜间 一样地安闲 , 一 切人物或动或静 , 都有 自得之趣 。嫩暖的阳光或者轻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 , 到夜呢 , 明耀的星月或者徐缓的凉风看守着整夜 , 在这境界这时间唯一 的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虫儿们的合奏 。 它们高 、低 、 宏 、 细 、 疾 、徐 、作 、 歇 , 仿佛曾经过乐师的精心心训练 , 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 。其实他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 , 众妙毕集 , 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 , 秋士的伤怀 , 独客的微唱 思妇的低泣 ; 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 , 绝好的 自然诗篇 , 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 , 就是当境者也感受 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 , 这种味道在 一 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节选自 叶圣陶 《没有秋虫的地方》)18 . 下列句子中 " 呢 " 和文中加点字 " 呢 " 表达的语气相同的一项是 ( ) (3 分)阶前看不见 一 茎绿草 , 窗外望不见 一 只蝴蝶 , 谁说是鸽箱里的生活 , 鹑鸽未必这样趣味干燥呢 。◆A. 还有四五个月 , 什么事情做不好呢?B. 你不信吗? 院子里还有一棵更老的呢。C. 有什么好玩的等会儿再说 , 我看书呢。D. 推她呢 , 不动; 叫她呢 , 也不闻 。19 . 同样是表达这里没有秋虫的意思 ,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 " 不容留秋虫的地方 ! " 和" 秋虫所不屑留的地方! " 却有着不同意味 。请简要说明 。(4 分)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 。(4 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本题共2小题,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下面小题 。许多人都喜欢吃披萨 、香肠 , 你知道这些高能量的西式食物 , 为什么吃起来非但没有湖北省重点高 中智学联盟2023 年秋季高 一 年级 10 月联考语文试题第8页 (共 9 页)油腻感 , 反而 ① ?其奥妙就在于人们加入了 一 种名为罗勒的纯天然香料 。罗勒是一 种在世界各地均深受欢迎的香料植物 , 花形奇丽 , 色彩动人 , 可供观赏 , 但其主要价值还是体现在特殊的香味上 。其精油味道十分清新 , 略带有甜辣的青草香味儿。人们在感觉疲乏时使用这种精油 , 能迅速振奋精神 , 帮助增进记忆 。罗勒精油不仅有令人愉悦的特殊香味 , 而且具有极强的包容性 。 ② 。例如 , 与香蜂草精油搭配 , 对忧郁症等所致的身心心病症十分有益; 与橙花精油搭配 , 可镇定神经、治疗失眠; 与天竺葵精油搭配 , 可对女性产生相当强效的呵护作用 。 需要注意的是 : 罗勒这种植物对寒冷和潮湿非常敏感 , 种植它必须 ③21 下列句子中的 " 你 " 和文中画横线处的 " 你 " , 用法相同的 一项是 ( ) (3 分)A. 听了老师的话 , 三个人你看看我 , 我看看你 , 都不吭声了 。B. 你要是觉得我拍照技术不好 , 就另外找人吧 。C. 当你打开一个网站 , 起码有五十条碎片化信息会被推送到你眼前。D. 下午记得叫上你班上的团员来开个会。22 .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 内容贴切 ,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 (6 分)四、写作(60分)23 . 阅读下面的材料 , 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海德格尔说 :" 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怎样才是诗意的栖居? 这值得我们思考 。有人认为 " 老骥伏 志在千里 " 是诗意的栖居; 有人认为 " 开荒南野际 , 守拙归园 田 " 是诗意的栖居; 有人认为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 是诗意的栖居; 有人认为" 安得广厦千万间 ,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是诗意的栖居。对于以上看法,你更赞赏哪种诗意的栖居方式呢? 请从以上四种方式中选择你最赞赏的一种 , 并谈谈理由 。要求: 选准角度 ,确定立意 , 明确文体 , 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湖北省重点高 中智学联盟2023 年秋季高 一 年级 10 月联考语文试题第9页 (共 9 页)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 2023 年秋季高一年级 10 月联考语文答案1.C [“‘三径 ’在唐诗中最初指宅中的小路 ”错。由原文 “‘三径 ’最初指家宅中的小 路。典出东汉赵岐的《三辅决录》:‘蒋诩归乡里, 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 不出, 惟求仲、 羊仲从之游。’这是有关‘三径 ’的最早记录 ”可知, “三径 ”最初指家宅中的小路,典出东汉赵岐的《三辅决录》,而不是“唐诗中”。]2.D [“……使得诗歌和文人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联 ”错。由原文“生活中的普通物象,经 过历代文人的歌咏, 成为审美意象;又因它所承载的文化意蕴而被再次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成为真实物象。这种转换,使得建筑物象渐染了文人性情,从而打通了诗歌与其他物质文化 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使我们看到诗歌是和文人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联的,关注诗歌与文化大环 境的联系,是我们认识诗歌本质的重要方面 ”可知,原文说的是这种转换“使得建筑物象渐染了文人性情 ”,而不是“使得诗歌和文人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联 ”。]3.D [“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错。唐诗中的“狭径 ”“斜径 ”“荒径 ”等没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4. ①物象的“诗化”:诗人的情感与物象的外在特征和文化内涵有机融合。 ②意象的“实化 ”:意象所承载的文化意蕴与文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方式相契合。(每点 2 分)5. ①要善于占有大量素材,并对这些素材进行分析梳理。②要善于从小处入手, 以小见大,探求文学现象的规律。③注重对材料进行考证。(每点 2 分, 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6.B(他们对苏东坡看法是相同的)7.C(“气极而笑”错, 理解错误; “幸灾乐祸”语意过重)8.示例一:会继续心直口快。①苏东坡丢嘴时的着急、看到优美环境就想吟诗,都体现了他对“嘴”—— 说 话能力的看重,说明他不会轻易改变“心直口快”的个性。②当面对何仙姑的批评时,他有点不乐意;当面对何仙姑幻化出的画面时,“他的眼神却依然不服”,并认为“不一定全是我的错”,说明苏东坡对何仙姑的 劝告并不认同。③苏东坡看到葛洪炼嘴时隐隐作痛、急得跺脚, 一怕嘴消失不见,二怕嘴改变 了原有形态,暗示他不想改变心直口快的个性。示例二:会谨言慎行。①在苏东坡看来, 做无嘴怪物更可怕,说明只要能找回嘴,宁愿自己少言。②当何仙姑以诗告诫苏东坡要少开口时, 苏东坡“连连点头”; 当何仙姑警告 苏东坡如果“不服气, 嘴就永远找不回来时”,苏东坡“连连作揖”,说明他选择 妥协。③他梦醒后说“苏某有礼啦”,说明他愿意接受何仙姑和葛洪的劝告,会谨言 慎行。评分标准:共 4 分。一点 2 分,意思相近即可。其它合理的答案亦可酌情给 分。9. ①在意境营造上,故事发生地点选择的罗浮山是仙人聚集之所,“月色如银” “山峦朦胧”等营造了一种神秘、清幽的意境,具有仙境的典型特征。②在人物的选择与塑造上,小说选择“何仙姑”“葛洪”两位仙人来“点化” 苏东坡,在塑造两位仙人形象时,侧重于表现他们的超凡仙力。③在情节设定上, “丢嘴”“洗嘴”“炼嘴”“还嘴”等一系列情节皆不可能 发生于尘俗,都带有超现实的“仙”意。评分标准:共 6 分,一点 3 分,意思相近即可。若学生从“语言生动轻盈”的 角度阐述,也可酌情给分。其它合理的答案亦可酌情给分。10.BDF【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 (种兢的) 吏卒捶击呵斥了奴仆,奴仆醉酒谩骂,种兢大怒,但因畏惧 窦宪而不敢发作。“吏椎呼之”中, “之”是代词,指代前文的“固奴”,本句结构完整,主谓 宾齐全,“之”后的 B 处断开;“奴”是名词,“醉”修饰“骂”, “奴”作“醉 骂”的主语,“骂”后的 D 处应断开;“兢”是“大怒”和“畏”的主语,应在“怒”后的 F 处断开。故选 BDF。11.CC.“ 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和诸侯传记 ”分析错误, “本纪 ”只是帝 王传记;记述王侯将相的是“世家 ”。故选 C。12.D“班固因未到达迎接地点完成任务而免职 ”错误。原文“及窦宪败, 固先坐免 官 ”,可见是因为受到窦宪的牵连而免官的。故选 D。13.(1)窦宪上书派遣班固代理中郎将的事务,率数百骑兵与匈奴使者一起出 居延塞迎接北单于。(2)班固不教诲他的儿子们,他的儿子大多不遵守法度,让官吏很以之为苦。【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 行……事 ”,代理……事务; “将 ”,率领; (2) “教学 ”,教诲; “苦 ”,意动用法, 以……为苦。 (一点一分,句意 2 分)14. ①他的弟弟班超疾驰上京,面见皇帝, 说明情况; ②皇帝看了班固的书, 被其文思折服,故而任命他为兰台令史。 (一点 2 分,两点 3 分)【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由原文“ 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具言固所著述意 ”可知,一是有班超“驰诣阙上书 ”“ 具言固所著述意 ”,疾驰上京向皇帝说明 情况;二是因为“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 ”,即皇帝读到他写的书, 为他的文采折 服。 “ 召诣校书部, 除兰台令史 ”,皇上才召他到校书部,任命为兰台令史。参考译文:班固字孟坚 。九岁时, 能作文章诵诗作赋 ,长大后,便博览古籍。他所掌握的 学问不是固定老师的单一学派, 不拘泥于篇章字句的解释, 了解文章大意就行了。 永平初年,东平王刘苍凭借皇帝至亲的身份担任骠骑将军的职务辅佐朝政,招致贤 才,广纳英雄。当时班固才二十多岁, 写了陈述意见的文书劝说刘苍,推荐了桓梁、晋冯等几位贤士,刘苍采纳了他的建议。父亲班彪去世后,班固回到故乡。班 固认为班彪续写的前代历史不详细,就专心钻研,想完成班彪的事业。不久有人给 显宗上书,控告班固私自改撰国史,天子下诏给班固所在郡的郡守, 将班固收捕到 京兆狱中,将他家的书全部取走。班固的弟弟班超担心班固被郡吏拷问,自己不能申辩清楚,便急驰赶到朝廷上书,详细说明班固著书的意图,而(这时)郡府也把 班固所写之书呈上。显宗(阅后)认为他是个奇才,便下诏让他到校书部,任命为 兰台令史, 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同完成《世祖本纪》 。 升迁为郎官。班固又创作了列传和载记二十八篇,献给皇帝。皇帝就让他继续完成 以前所写的书。班固认为汉朝承继帝尧的天命,以此建立帝王功业直至六代, 司马 迁追述他们的功德,私下里撰写本纪,编在百王的最后,排在秦始皇、项羽之列 。 太初之后,就空缺不再记录,班固因而探寻史料撰写前记,汇集听说的内容,编撰 了《汉书》。班固自永平中开始接受诏令,潜心钻研二十多年, 至建初年间才完成。当时人非常推崇此书,学者们没有不朗读背诵它的。永元初年, 大将军窦宪出 征匈奴,任命班固为中护军,参与军务。北单于听说汉军出动, 派遣使者到居延塞 (进行通好) ,想效仿呼韩邪单于的旧例,朝见天子,请派大使。窦宪上书派遣班 固代理中郎将的事务, 率数百骑兵与匈奴使者一起出居延塞迎接北单于。正赶上南 匈奴攻破北匈奴所在地,班固到达私渠海, 听到匈奴内乱的消息 ,便带兵返回 。等 到窦宪叛乱的阴谋败露后,班固由于受到牵连被第一批论罪罢官。班固不教诲他的 儿子们,他的儿子大多不遵守法度,让官吏很以之为苦。 有一次,洛阳令种兢出行,班固的奴仆冒犯种兢的车马, (种兢的) 吏卒捶击呵斥了奴仆, 奴仆醉酒谩骂,种兢大怒,但因畏惧窦宪而不敢发作,心中记下(对班固的) 仇恨。等到窦氏 门客都被逮捕拷问之时,洛阳令种兢趁此机会逮捕关押了班固, 班固于是死在狱中 。时年六十一岁。天子下诏谴责种兢,把主办这件事的小吏治了罪。15.D(“时来志或酬”表明文人实现志向是需要时机的,光有时机也还不够,还需 要其他条件,而且山林和庙堂本就是外部条件。)16.示例一:第一首诗歌代表隐者的人生模式。(1 分)它的价值在于“一衾春自足”的平安,“乾坤任钓槎”的自由,以及“带露采松花”的诗情画意。(3 分)它 的艰难和不易是要自甘贫贱,不慕富贵, 须忍受甘食藜藿、“雨雪欺茅屋”的生涯。(2 分)示例二:第二首诗歌代表出仕者的人生模式。(1 分)它的价值在于“时来志或酬” 的自我成就感,“金鉴照千秋”的生命不朽, “所期功业盛”中期待的盛世伟业。(3 分)它的艰难和不易是要付出“玉堂清不夜”“白发忧民瘼”这样彻夜工作、忧 虑缠身的代价。(2 分)评分标准:共 6 分。意思相近即可。17.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同是天涯沦 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18. B 19. “ 不容留秋虫的地方 ”强调这个地方与自然隔绝,缺少生机; “秋虫不屑留的地方 ”强调这个地方令人厌恶, 不值得留恋。 (一点 2 分)20. ①比喻:将秋虫比作神妙的乐师,生动形象地说明每一个秋虫的演奏都非常精 妙。 ②反问: 以反问的语气突出强调秋虫的合奏确实属于人间绝响,其美妙无与伦 比。 (修辞各 1 分, 效果各 1 分。 )【解析】【18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语气词含义作用的能力。用在句末, 指明某种事实。A.用在句末,表疑问。B.用在句末,指明某种事实。C.用在叙述句的末尾,表持续的状态。D.用在句中,表停顿。故选 B。【19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不容留秋虫的地方 ”着眼点在“地方 ”,强调这个地方没有容留秋虫的条件,与 自然隔绝,缺少生机;“秋虫不屑留的地方 ”着眼点在“秋虫 ”,“ 不屑留 ”说明秋虫都不喜欢这里, 强调这个地方令人厌恶, 不值得留恋。【20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他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运用比喻修辞,本体为“秋虫 ”,喻体为“ 乐 师 ”,比喻词是 “ 是 ”。句子以神妙的乐师喻秋虫,生动形象地说明每一个秋虫的演奏都非常精妙,就好比 是音乐大师。“ 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运用反问修辞,表达相反的意思, 即秋虫的合奏确实属 于人间绝响。此处用反问的语气可以突出强调秋虫的合奏确实属于人间绝响,其美 妙无与伦比。【答案】 21. C 题干和选项 C 中的“你 ”都是泛指,没有指具体某人,而 A、B、D三项都是特指。22. ①有令人愉悦的特殊香味; ②可与其它香草精油搭配; ③在炎热和干燥的环 境中第一处,结合上下文“ 没有油腻感 ”和“ 其奥妙就在于……的纯天然香料 ”,此处 应指有让人喜欢的香味,下文 “罗勒精油不仅有令人愉悦的特殊香味 ”,所以此处 应填“有令人愉悦的特殊香味 ”;第二处,结合后文举例“ 与香蜂草精油搭配 ”“ 与橙花精油搭配 ”“ 与天竺葵精油 搭配 ”可知,此处应为“可与其它香草精油搭配 ”;第三处,上句说罗勒这种植物对寒冷和潮湿非常敏感,所以它适宜的环境应与此相 反,此处应为“在炎热和干燥的环境中 ”。23. 写作指导 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先提出海德格尔的一句名言“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然后引出对“ 怎样才是诗意的栖居 ”的思考。 一 共提供了四种“诗意的栖居 ”的方式,让学生选择最赞赏哪一种方式并谈理由。海德格尔所认为的栖居是指人的生存状态,诗意是指通过诗歌等获得心灵的解放与 自由,寻找人的精神家园。 “诗意地栖居 ” 旨在通过人生艺术化和诗意化来诠释人 的思想境界。人, 应该更需要有思想,会思考的栖居!物质和精神文明共存的栖居。他想要的“诗意地栖居 ”,应该是一种美好的、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生存状态,是一个在满足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前提下,更多地注重心理属性的空 间。 “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是指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但仍有雄心壮志; “开荒 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是指淡泊闲适的隐居生活,意在表明人应该保持朴实、纯真 的本性,不要随着俗世而变迁;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是指为 人不能奴颜婢膝, 要有傲岸不羁的风骨;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是指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情感, 意在表明应具有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理 想,要有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由此在行文时,任务指向明显,无论选择哪一种诗意栖居的方式,思考的重点都在 “为什么 ”上。无论哪一种诗意栖居的方式, 它反映的都是人的一种生存态度,一种生命质量, 一种心灵世界等精神生活与审美取向,写作时可从这些方面展开。可 采用“ 总— 分— 总 ”的结构模式,论证部分设置分论点,采用排比式段落。以“ 心 系天下的诗意栖居 ”为例,可从心怀天下的情怀、为国家和民族的奉献精神、勇于 承担时代重任的担当意识等方面进行论述,然后进一步引申论证,联系新时代青年 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强调将个人的发展同民族复兴融合起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才能真正地做到“诗意地栖居 ”。参考立意: ①志存高远是诗意的栖居; ②坚守高洁是诗意的栖居; ③不媚不折是诗 意的栖居; ④心系天下是诗意的栖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