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机械运动 课时作业(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机械运动 课时作业(无答案)

资源简介

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1课时作业
【课前作业】
1.探究作业:生活中常用来测量长度的工具有哪些?它们的单位是什么?它们能测量的最大范围是多少?
2.地球半径约6400km,
请换算: 6400km=___________m=___________μm
3.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空气被严重污染,有害物质含量严重超标,其中PM2.5是天气阴霾的主要原因,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隐藏在空气的浮尘中,容易被吸入人的肺部造成危害。
请换算: 2.5 μm=___________mm=____________m
【课堂作业】
1.在国际单位制(SI).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_____,符号是:______. 此外还规定了一些其他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2.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千米= 米, 10分米= 米,13厘米= 米,23毫米=_____米,45微米=_____米,76纳米= 米。
3.给下列数据填上合适的单位:
某同学的身高为1.65_____;课桌的长度是60.0____;
4.如图所示,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__mm,木块的长度为_________cm。
5.我们使用的八年级物理教材,它的厚度最接近(  )
A.1μm B.1mm C.1cm D.1dm
【课后作业】
1.课本的长度是255.0____;珠穆朗玛峰的海拔约为8.8_____。 (8分)
2..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___;图中纽扣的直径是___________cm。
3.图1中,木块的长度是______cm。
4.如图所示,物体的长度为______cm。
5.下列物体长度最接近20cm的是(  )
A.九年级物理课本的厚度
B.课桌的高度
C.一支新2B铅笔的长度
D.一枚1元硬币的直径
6.如图所示的工具中最适合用于测量立定跳远成绩的是(  )
.
A.量角器 B.卷尺 C.直尺 D.三角尺
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2课时作业
【课前作业】
1.探究作业:测量时间的工具有哪些?学会石英钟的读数方法?了解一下时间的单位还有哪些?
2. 学会时间单位的换算,完成以下单位换算1.5h=____min=____s; 7200s= min= h
3.搜集资料,了解“光年”这个单位,请问它是长度单位还是时间单位?
【课堂作业】
1.如图所示,甲图中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cm;乙图中停表的读数是_______s。
2.如图甲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_______cm,测量木块的长度时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选填“A”或“B”),木块的长度是_________cm;图乙中秒表的读数是________s(提示:小盘指针为分针,大盘指针为秒针)
3.在测量物体长度的实验中,小可和同学们跃跃欲试,都想要测出最精确的数据。
小可说:“我只要按老师的要求认真去做,就不会有实验误差。”
小军说:“我只要遵守操作规则,就不会产生实验误差。”
小红说:“我对同一个量多测几次,求出它们的平均值,就不会有误差了。”
小丽说:“实验误差只能减小,即使老师测量也会有误差。”
你同意______的观点。你认为可以采取方法来减小误差?说出两种即可。
(1)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 。
4.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误差是由于测量方法错误造成的 B.误差就是错误,只要想办法是可以克服的
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仍不可以避免误差 D.采用精确度足够高的测量仪器,误差就可以消除
【课后作业】
1.分别读出两把不同的刻度尺测得的长度
__________cm
__________cm
2.如图所示:
(7分)
(1) 在测物体的长度时,两种读数方式中正确的是________图,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________,铅笔的长度应为________cm。(3分)
(2) 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若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四次读数分别为26.04cm、26.00cm、26.02cm、26.42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________,该物理课本的长度应为________。(3分)
(3) 运动会上,小明同学800m的成绩如丙图秒表所示,由图可知小明跑800m所需的时间是________s。(1分)
3.关于多次测量求得的物体长度的平均值,说法正确的是(  ) (3分)
A.用平均值作为被测物体的长度就没有误差了 B.平均值更接近物体的真实长度
C.平均值就是被测物体的真实长度 D.以上说法均错误
4.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12.34cm、12.36cm、12.35cm、12.75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 (3分)
A.12.45cm B.12.34cm C.12.35cm D.12.36cm
5.下列估计的数据与实际最接近的是(  ) (3分)
A.中学生食指的长度为1.6cm B.教室的空间高度为3m
C.人的一次脉搏时间为10s D.中学生百米赛跑的时间为0.8s
1.2运动的描述 课时作业
【课前作业】
1.探究作业:有诗云:“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天河。”试着翻译一下,并搜集资料,看看这句诗描述的有没有道理?
2.了解什么是机械运动,判断一下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运动属不属于机械运动?
3.当你乘坐汽车,当汽车慢慢启动时,感觉车子没有动,而是马路旁的树木在后退,请你试着解释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课堂作业】
1.清晨的天安门广场,五星红旗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其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所选取的参照物不恰当的是(  )
A.旗杆 B.天安门 C.升旗手 D.五星红旗
2.小金和小杭并排坐在等待发车的和谐号列车上。此时,边上有一列复兴号列车也在等待发车。过了一会儿,小金说,我们的车开动了。而小杭却说,我们的车没有开动,因为站台柱子没有动。小金判断和谐号列车开动,选取的参照物是(  )
A.小杭 B.和谐号列车 C.复兴号列车 D.站台柱子
3.小明和家人在玄武湖划船游玩,若认为小明是静止的,所选参照物是(  )
A.岸上的亭子 B.水边的柳树 C.飞过的白鹭 D.小明划的船
4.图为高空跳伞运动员在极速下降过程中的一个画面,在图示的情景中,以地面为参照物,他们是_______的,以其中一个运动员为参照物,其他运动员是_______的。(填“静止”或“运动”)
【课后作业】
1.球场上的篮球架相对下列哪个物体是运动的(  )
A.地面 B.树木 C.行人 D.教学楼
2.2019年1月3日,“玉兔二号”从停稳在月球表面的“嫦娥四号”上沿轨道缓缓下行,到达月球表面,如图所示。关于“玉兔二号”下行的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以月球表面为参照物,“嫦娥四号”是运动的
B.若以月球表面为参照物,“玉兔二号”是静止的
C.若以轨道为参照物,“玉兔二号”是运动的
D.若以“嫦娥四号”为参照物,“玉兔二号”是静止的
3.小丽在朋友圈分享了自己外出旅行时的照片,其中两张是坐在平直行驶车内连续拍摄的照片,如图所示。网友判断小丽乘坐的车正在向东行驶。请你分析网友的判断是___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图所示,一个白鹭正平行于水面飞行,若以白鹭为参照物,它在水中的倒影是_______的,若以岸为参照物,白鹭是_______的(均选填“运动”或“静止”).
1.3运动的快慢 课时作业
【课前作业】
1.探究作业:根据生活经验,总结归纳出至少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并且举出相关的实例来进行说明。
2.了解速度的定义,并说明速度代表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能帮助我们解决哪些生活中的问题?
3.理解速度公式并推导出速度公式的变形式: 、
【课堂作业】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通常有两种(如图甲、乙),
其中甲是方法①
乙是方法②
2. 完成下列速度单位的换算:1m/s= km/h ; 72km/= m/s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B.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C.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D.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长,速度
越大
4.今年“元旦”期间,小强一家开车前往南温泉观赏灯会,从家里出发用了0.45h的时间行驶完18km的路程到达目的地。求:
(1) 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大小;
(2) 观赏完灯会后返家途中,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全程限速均为60km/h),至少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回到家中?
【课后作业】
1.水中游得最快的旗鱼,速度可达108 km / h ;地上跑得最快的猎豹,1s可跑40 m ;空中飞行最快的褐雨燕,每分钟能飞5km,比较它们速度的大小( )
A.猎豹速度最大 B.旗鱼速度最大 C.褐雨燕速度最大 D.三者速度一样大
2.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 = s / t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的速度 v 越大,通过的路程 s 越长
B.物体 v 由 s / t 决定,但与 s 、 t 的大小无关
C.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D.图 B 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图 A 表示静止
3.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反方向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它们的s﹣t图象为如图所示a、b两条线。求:
(1) 甲物体运动的速度;
(2) 运动5秒甲、乙间的距离s。
4.一列火车在某段平直轨道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以80千米/时的速度通过了40千米路程。求: (1) 列车行驶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2) 若列车长为200米,当它以15米/秒的速度匀速直线通过一山洞时,共用时60秒,求山洞的长。
1.4测量平均速度 课时作业
【课前作业】
1.探究作业:如何测量你从家里出发到达学校的平均速度?设计方案测量出你和其它同学参加200米时的平均速度,并比较出你们间的速度大小?
2.回顾前边知识:写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和停表的读数方法。
3.阅读教材23页<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步骤,并推导出小车滑下斜面下半段的平均速度v3=
【课堂作业】
1.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数字方框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 (填“大、小”)
(3)根据信息回答:
S AB = cm; t BC = s; v AC = m/s
2.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对上述实验,数据处理正确的是( )
A. 图中AB段的路程SAB=50.0cm
B. 如果测得AC段的时间tAC=2.5s,则AC段的平均速度vAC=32.0cm/s
C. 在测量小车到达B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大
D. 为了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 均速度vBC,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
3.一个物体沿平直公路运动,由静止起在10s内加速到20m/s,共运动了80m,该物体在10s内平均速度是( )
A.20m/s B.10m/s C.8m/s D. 都不对
【课后作业】
1.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通过一段路程,运动得越来越快,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3m时,用了2s,则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可能是( )
A.1.5m/s B.2m/s C.1m/s D.2.5m/s
2.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很小的坡度。
(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 路程 S
(2).用 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 S 、 t ,利用公式 ,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金属片移到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
路程的平均速度V2=
(6).计算出小车在斜面后半段的距离 S3= ,算出小车通过路程s3所用的时间 t3=
,得到小车在斜面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V3 = 。
3.一列火车在某段平直轨道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以80千米/时的速度通过了40千米路程。求:
(1) 列车行驶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2) 若列车长为200米,当它以15米/秒的速度匀速直线通过一山洞时,共用时60秒,求山洞的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