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学期 15.1两种电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学期 15.1两种电荷

资源简介

两种电荷
一、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摩擦起电的本质。
(2)知道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了解检验带电体的方法及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
2.科学思维
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3.科学探究
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4.科学态度与责任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连接电路,会规范的画出简单电路图。
教学难点会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及根据实物图画电路图。
三、教学分析
本节是学生初步接触电学知识的第一节,主要任务是既要让学生学习到知识,同时还要激发学生学习电学兴趣。学生对电有一定感性认识,但多数是基于从前课程零碎认识和一些简单的生活经验,初中生正处于心智的迅速成长阶段,对新知识、新事物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对电既熟悉又陌生,既好奇又有一定的胆怯,而且他们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思维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联系,因此需要创设情境、联系生活、设计学生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思维,在活动中学习。本节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借助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讲解
一、导入课程
多媒体展示多姿多彩的电世界引入。
二、新课教授
(一)两种电荷
1.问题:
(1)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为什么会随着梳子飘起
(2)冬天,晚上脱化纤衣物时,会看到点点火花,这是为什么
2、猜想: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并说出你猜想的理由。
3、验证:学生用塑料笔杆在头发上摩擦吸引碎纸屑,验证猜想。
4、教师演示:
(1)毛皮与橡胶棒A摩擦,A能吸引碎纸屑,说明橡胶棒A带电.――规定为负电荷(positive charge).
(2)丝绸与玻璃棒B摩擦,B也能吸引碎纸屑,说明玻璃棒B也带电.――规定为正电荷(negative charge).
摩擦起电: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摩擦起电.
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是带电体的一种性质.可以利用这一性质来判别一个物体是否带电.
5.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多媒体演示.
(1)A与A作用;
(2)B与B作用
(3)A与B作用――相互吸引.
分析:
①A与A所带的电荷性质相同,相互作用时互相排斥;B与B所带的电荷性质也相同,相互作用时也互相排斥.同此说明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②A与B作用时,互相吸引,说明A与B所带电荷不同,由此也说明世界上至少存在两种电荷.
③通过大量实验事实证明:各种各样的带电体去与A或B作用发现,凡是与A吸引的就必与B相互排斥,凡与A排斥的就必与B相互吸引.这些事实说明,不存在第三种电荷.因此说明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
两种电荷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6、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方法一:利用带电体的基本性质检验。
方法二:用检验仪器——验电器
①验电器结构:
②检验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练习:头发为什么会飘起来
7.电荷量及单位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
电荷量的单位:库仑,简称库.符号为C.
(二)原子的结构
1.原子结构认识历史(学生自读教材料原子结构元电荷).
电子电荷量是最小为e=1.6×10-19C的粒子
任何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都是e的整数倍.
2.原子的电中性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的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数量相等.
(三)导体和绝缘体
1.多媒体演示导体中电荷的定向移动
2.导体和绝缘体
①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如:各种金属,人体,大地,石墨,各种盐的水溶液等.
②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如:橡胶,玻璃,沥青,塑料,陶瓷等.
3.导体导电的实质: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
4.摩擦起电的实质: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电荷(负电荷)的转移.
注意:摩擦起电现象中,转移的只能是带负电的电子。
思考:毛皮与橡胶棒摩擦过程中,转移电荷是什么 从哪个物体转移到哪个物体
(四)典例分析
例:甲,乙,丙,丁四个物体,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是:丁吸引乙,乙排斥丙,丙吸引甲,已知丁带正电荷,则甲.乙,丙各带什么电荷
分析:丁吸引乙,丁可能带正电荷或不带电,但乙又排斥丙,则乙、丙必带电,可知乙丙均为负;丙吸引甲,则甲带正电荷或不带电。
答:甲带正电荷或不带电、乙带负电荷、丙带负电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