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 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 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资源简介

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力的关系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一节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是本章重点和中心内容,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是学习下一节的重要铺垫。教材中实验的基本思路是采用控制变量法,要测量的物理量有质量、加速度和力,测量质量用天平,需要研究的是怎样测量加速度和力。本节从引导学生从牛顿第一定律出发,提出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必要性并从实验思路设计、物理量的测量、实验过程和数据分析几个方面导学生完成探究,实验的基本思路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因此整个教学过程应该更加重视让学生体会探究的实质:鼓励学生提出科学问题;设计更多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会试用多种方法处理数据,基于实验数据得出结论;以及培养学生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已有基础:从知识结构上看,学生已认识到加速度与力、质量有关,以及它们之间的定性关系,具备了进一步定量探究的基础;从科学探究素养上看,学生已接触过实验探究,初步熟悉科学探究的要素,对于实验探究,学生也已有了一定基础;从认知发展水平上看,高一学生的认知正处于由直观认知向逻辑推理过渡阶段,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分析、归纳的能力。
2.学困点:生对定量研究运动规律的过程还很陌生,对于应用图像法处理数据中图像的“拟合”原理难以理解。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设计过程,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对a、F、m三个物理量间的关系进行定量研究和根据实验数据,归纳实验结论。
2.经历实验的操作和测量过程,以及通过图象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理解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的有效性和“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体验如何平衡摩擦阻力、减少系统误差的操作方法。
3.通过探究实验,体会探究过程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培养与人合作、学会分享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让学生经历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探宄过程,体会探究的本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批判性思维、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难点:从实验数据中分析加速度与力以及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的关系,从图像中发现物理规律。
五、教学资源
带滑轮的木板、薄垫块、小车、细绳、重物(小钩码或沙桶)、打点计时器、纸带、交变电流、天平、砝码、刻度尺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 复习导入】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是什么?还有什么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分别得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和“质量越大,惯性越大,物体的运动状态越难改变”。以这两个问题引出加速度与力、质量有关。
思考:加速度与质量、力有何关系? 请同学们作出猜想,引出本节主题。
【环节二 新课学习】
活动一:实验思路
1.实验中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2.用什么测量工具,如何进行测量?
3.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哪些数据?
4.如何分析测量得到的数据?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以上问题。然后结合课件强调重点,呈现关键信息。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
实验目的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实验方法
“加速度”与“力”、“质量” 二个物理量均有关系,应该如何探究它们的关系?引出“控制变量法”。
实验器材
带滑轮的木板、薄垫块、小车、细绳、重物(小钩码或沙桶)、打点计时器、纸带、交变电流、天平、砝码、刻度尺
实验原理
思考:如何测量加速度、力、质量?
质量可由天平测量;加速度和力如何测量?
活动二:物理量的测量
1.测量加速度
方法一:测量位移x及时间t ,由 计算a
方法二:纸带法。由△x=aT2 计算a(本次实验采用方法二)
方法三:比值法。由于 测出两个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在相同时间内发生的位移x1,x2,位移之比就是加速度之比
2.测量力
学生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如何给小车施加一个可以测量的恒力F呢?
(2)细线给小车提供的拉力是小车受到合力吗?
(3)如何调整装置能够消除阻力的影响,使绳的拉力就是小车受到的合力呢?
(4)如何用实验方法判断阻力刚好被平衡呢?
(5)悬挂的重物的重力大小等于绳的拉力吗?
活动三: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出小车的质量。
2.安装好实验装置,平衡摩擦力。
3.把细线系在小车上并绕过滑轮悬挂槽码,将车拉到打点计时器附近。
4.先打开计时器电源,再释放小车,得到纸带,并记下钩码重量。
5.改变槽码的重量,重复以上的步骤几次。
6.控制槽码质量不变,改变小车质量,再测几组数据。
7.设计表格,记录实验数据。
注意事项:
1.用天平测出小车的质量。
2.安装好实验装置,平衡摩擦力。
3.把细线系在小车上并绕过滑轮悬挂槽码,将车拉到打点计时器附近。
4.先打开计时器电源,再释放小车,得到纸带,并记下钩码重量。
5.改变槽码的重量,重复以上的步骤几次。
6.控制槽码质量不变,改变小车质量,再测几组数据。
7.设计表格,记录实验数据。
活动四:数据分析
1.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小车质量一定)
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加速度与力成正比。即:小车质量一定时:a∝ F
2.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小车所受拉力一定)
请学生思考:看这条图线,能确定a与m的定量关系吗?这真的是一条双曲线吗?
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加速度与力成正比。即:小车所受拉力一定时:a∝ 1/m
实验结论:
m 一定时,a ∝ F ;
F一定时,a ∝ 1/m(注意:这里的力指的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
【环节三 课堂小结】
本实验运用的科学方法有:
控制变量法
阻力补偿法
图像法,其中a-m图像转换成a-1/m图像体现了“化曲为直”的转换思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