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7.1《家的意味》教学设计课题 《家的意味》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七年级学习 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道德修养:懂得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在生活中用实际行动孝敬父母。 健全人格:对待父母知恩、感恩,关心关怀父母。重点 家庭关系的确立和提高认识自己家庭的能力难点 如何做到孝亲敬长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以问题导入—— 结合视频想一想:家是什么? 提示:家是亲情、是责任、更是祖国 重点问题: 1、家庭是什么?家庭关系的确立有几种情形? 2、家的作用是什么? 3、为什么要孝亲敬长? 4、如何孝亲敬长?其方法是什么? 引出本课主题—家的意味 结合视频想一想:家是什么? 家对于你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答案 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家”是什么? 从法律角度思考,家庭成员中爸爸、妈妈、我各是什么关系? 做做连线题体现了家庭的什么功能? 阅读课堂图片,学生思考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承担着多种功能。分享你对家庭功能的认识。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家的作用: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你如何理解“只要人没事就是最好的,人没事,一切都可以重来。”这句话? 感悟地震中的“亲情”,师生共同体会家的作用,学生总结分享答案 中国的春运,可谓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观看课堂图片和素材,思考:春运时常看到人们喜悦、期盼、焦灼等多样的神情,这说明了什么? 结合总书记的家风故事,谈谈家风的重要性。 学生举例。 阅读小故事,思考:上述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孝”的传统故事吗? 分组,还有哪些关于孝亲敬长的故事?同学们分享。 阅读法律条文,思考:以上法律条文的规定说明了什么? 观看视频,思考:公益广告“别让等待成为遗憾”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思考:小男孩的做法给我们什么启示?讲授新课 第一目 <生命的居所> 探究一:家是什么 想一想:家庭成员中爸爸、妈妈、我各是什么关系?(法律角度) 提示:家的含义:家,是我们常常在不同意义上使用的字眼。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探究二 家的作用 思考: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承担着多种功能。分享你对家庭功能的认识。 提示:经济功能;生育功能;赡养、扶养和抚养功能; 情感交流功能。 通过分析家庭的功能,我们得出结论: 家的作用: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思考:你如何理解“只要人没事就是最好的,人没事,一切都可以重来。”这句话? 提示:家的作用: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亲情,激励我们奋斗拼搏,让我们心灵有所依靠。 笔记 家的作用 A.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B.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家不只是一所房子、某个地域,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亲情,激励我们奋斗拼搏,让我们心灵有所依靠。 第二目:中国人的“家” 探究三 为什么孝亲敬长 思考:春运时常看到人们喜悦、期盼、焦灼等多样的神情,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说一说:在你的家庭中有哪些家规、家训? 提示:家规:一个家庭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传承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 家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 家风: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家规、家训是它的载体形式。 思考:上述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孝”的传统故事吗? 提示: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思考:以上法律条文的规定说明了什么? 提示:孝亲敬长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笔记 为什么孝亲敬长 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探究四 如何做到孝亲敬长 思考:公益广告“别让等待成为遗憾”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提示:尽孝在当下。孝敬双亲长辈,关爱家人,不仅仅是长大成人以后的事,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思考:小男孩的做法给我们什么启示? 提示:知恩、感恩,用行动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笔记区 尽孝在当下。孝敬双亲长辈,关爱家人,不仅仅是长大成人以后的事,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课堂小结 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家的含义,深入理解了家不仅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更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在中国浓厚的家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我们要孝敬双亲长辈,做到尊敬、倾听、感恩。板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