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4.2《扬州慢》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4.2《扬州慢》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扬州慢》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各题
扬 州 慢
姜 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下列对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马窥江”二句写金兵的劫掠虽然成为过去,而“废池乔木”犹以谈论战事为厌,可知当年带来的战祸兵燹有多么酷烈。
B.“年年知为谁生”,作者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
C.作品实写了昔日扬州的繁华富庶,虚写战争的创痛。两相比照,留给读者想象空间。
D.全词抒情写景,都不执着于具体细致的刻画描绘,写得空灵、疏淡,这样更能激起读者联想创造,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2.这首词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体现“黍离之悲”?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小题。
木兰花慢·彭城怀古
【元】萨都剌
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空有黄河如带,乱山回合云龙。
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关中。更戏马台①荒,画眉人②远,燕子楼③空。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注释:①戏马台:项羽观看士卒操练兵马的地方。②画眉人:西汉张敞替妻子画眉,喻夫妻感情好。③燕子楼:唐张愔爱妾关盼盼在张愔去世后独居燕子楼,历十余年不嫁。
扬州慢
宋·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3.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徐州”即彭城,“淮左名都”即“扬州”,两首词首句皆扣题而起,具有同样的效果。
B.萨词上阕“想”以下几句刻画了项羽由盛到衰的转变;姜词上阕“自”以下几句描绘了金兵入侵后扬州的衰败。
C.“画眉人远,燕子楼空”和“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都以爱情故事为典故,暗示历史风流终为陈迹。
D.萨词中“人生百年如寄”表明人生如匆匆过客般短暂;姜词以疑问句结尾,移情入景,传达出回味不尽的伤感。
4.萨词中写到的“禾黍”和姜词序中写到的“黍离”是同一典故,出自《诗经》“周大夫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请根据词的内容,分析这一典故表达的不同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花慢·彭城怀古
元·萨都剌
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空有黄河如带,乱山回合云龙。
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关中。更戏马台①荒,画眉人远②,燕子楼③空。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注释】①戏马台:项羽观看士卒操练兵马的地方。②画眉人:西汉张敞替妾子画眉,喻夫妻感情好。③燕子楼:唐张愔爱妾关盼盼在张愔去世后独居燕子楼,历十余年不嫁。
扬州慢·淮左名都
宋·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5.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徐州”即彭城,“淮左名都”即“扬州”,两首词首句皆扣题而起,和柳永的《望海潮》首句有同样的效果。
B.萨词上阕“想”以下几句刻画了项羽由盛到衰的转变;姜词上阕“自”以下几句描绘了金兵入侵后扬州的衰败。
C.“画眉人远,燕子楼空”和“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都以爱情故事为典故,暗示历史风流终为陈迹。
D.萨词中“人生百年如寄”表明人生如匆匆过客般短暂,姜词以疑问句结尾,自然移情入景,今昔对比,催人泪下。
6.下列对两首词中所表现的情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萨词中写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了汉朝,而今昔日繁盛的汉家陵阙也是秋风瑟瑟,禾黍满眼,表达了对英雄盛世不在、历史沧桑变幻的慨叹。
B.萨都剌写了一些有关徐州的典故,吊古伤今,感慨人生,大有英雄一去不复返,此地空余乱山川的情调。初一略看,好似低沉颓唐,实际上他的感情很激烈深沉。
C.姜词中扬州城呈现的荠麦青青的景象皆因朝廷抵抗不力,金兵入侵所致,作者对发动掠夺战争的金兵及南宋王朝投降政策有所谴责。
D.姜词中写曾经繁华的扬州长街,如今满眼尽是青青荠麦,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如今扬州城凋残破败的痛心,而小序中的“黍离”之悲是专指有昔盛今衰的感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望海潮
秦观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①俊游,铜驼巷陌②,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③夜饮鸣笳④。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⑤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注】①金谷:西晋石崇所筑的金谷园。②铜驼巷陌:古洛阳宫门南四会道口,有二铜驼夹着相对,后称铜驼陌。③西园:宋时洛阳的董氏西园为著名的园林,后世泛指风景优美的园林。④笳:胡笳,古代传自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乐器。⑤兰苑:美丽的园林,也可指西园。
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起头三句,写暮春景物:梅花渐渐地稀疏,结冰的水流已经溶解,东风的煦拂之中,春天悄然而至。
B.“暗换年华”,既指眼前自然界的变化,又指人事沧桑、政局变化。此种双关的今昔之感,直贯结句思归之意。
C.“乱分春色到人家”中“乱”字用得极好,它将春色无所不至,乱哄哄地呈现着万紫千红的图景出色地反映了出来。
D.此词的结构别具一格,上片先写今后写昔,下片先承上写昔后再写今,忆昔部分贯通上下两片。
8.本词与姜夔的《扬州慢 淮左名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请找出两种相同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指如今十里扬州街道,在春风的吹动下,到处长着青色荠麦,即全然破败之象。
B.“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说扬州城在金兵南侵时变得面目全非,就算擅游杜牧来到这里也感到吃惊。
C.“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化用杜牧的诗句,反衬今日扬州破败荒凉,含蓄地抒发词人的感情。
D.“二十四桥犹在”化用杜牧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昔日的热闹景象而今荡然无存。
10.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黍离》之悲”是什么意思?试举例分析本词如何表现这种情感。
二、情景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 , 。 ”
(2)《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 , ”。
(3)《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是“ ”,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扬州慢(淮左名都)》中“ , ”两句化用了杜牧《题扬州禅智寺》中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2)《扬州慢(淮左名都)》中“过春风十里”一句化用了杜牧《赠别》(其一)中的诗句“ , ”。
(3)《扬州慢(淮左名都)》中“青楼梦好”一句化用了杜牧《遣怀》中的诗句“ , ”。
(4)《扬州慢(淮左名都)》中“ , ”化用了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5)《扬州慢(淮左名都)》中描写芍药花自生自灭、无人欣赏的诗句是:“ , ?”
三、选择题
1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盛行于宋。词原为歌词,是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属于诗的一种。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等。
B.慢词是篇幅较长、配乐节奏缓慢的词。慢,有延长引申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了。《望海潮》《扬州慢》都属于慢词。
C.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按作者的写作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柳永、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D.柳永原名三变,字者卿。他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慢词。他善于铺叙,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其词大多反映都市的繁华风光,抒发离愁别恨。
四、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已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标识。而其基本价值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 ,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特性,不是生理的,而且是文化的、精神的因素;没有中华文化,中国人就不成其为中国人,中华民族就不成其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支撑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______,今天仍然是而且未来必将还是我们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就是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的“中国精神”,而弘扬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走稳中国道路的关键。没有中华文化的 ,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放到世界文明史中看,中华民族创造的 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价值体系,独特的民族色彩,独特的历史进程,其长期的演化过程造就了我们的文化认同,赋予我们生命力和创造力,也决定了我们独特的发展路径。
1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传承中华文化就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B.传承中华文化必须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C.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是传承中华文化
D.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能传承中华文化
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一脉相承 薪火相传 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B.互为一体 前赴后继 博大精深 卓尔不群
C.互为一体 薪火相传 繁荣昌盛 源远流长
D.一脉相承 前赴后继 繁荣昌盛 卓尔不群
16.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是生理的因素,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B.不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C.不仅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D.不仅是生理的因素,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17.按要求选择。
(1)下列编号填入的横线处适合的一项是( )。
物变成人通常叫做“拟人”,例如:甲________。人变成物通常叫做“拟物”,例如:乙________。
①废池乔木,尤厌言兵。(姜夔《扬州慢》)
②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③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A.甲①②;乙③④ B.甲①④;乙②③ C.甲①③;乙②④ D.甲②④;乙①③
(2)根据前后文的语境适合填入横线的一项是( )。
真理的认识是同表达方式密切相连的,真理不能,也从来没有毫无修饰地存在。它必须穿着某种合适的外衣出现,否则就可能得不到,这也说明了________。对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希腊人来说,在他们那个时代以及他们之后的两千年里,科学事实都是通过对一系列不言自明的前提进行推理而发现和表述出来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亚里士多德会相信女人的牙齿比男人少,以及刮北风时怀孕的小孩儿更健康。
(节选自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A.“真理”是一种文化偏见 B.“真理”是个人的认识
C.“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D.“真理”是暂时的,局限的
五、小阅读-课内
18.下列对姜夔《扬州慢》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句,将扬州城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萧条进行对比,表达了对国家昔盛今衰的伤感。
B.上阕“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句,以有声衬无声,清越的号角声反衬出“空城”的寂静,使人更觉凄凉寂静。
C.下阕“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委婉议论,花开依旧,人事全非,抒发了作者对名城荒废、国家衰败的感伤之情。
D.全词着力描写扬州战败后的破败萧条,揭露金人南侵的罪恶及统治者偏安一隅的错误政策,表达了深沉的黍离之悲。
19.用典,是古诗词常见的一种修辞格。诗词用典时词语十分简约,这些包含着典故的词语的含义、内容十分丰富。下面对姜夔《扬州慢》用典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春风十里”化用杜牧诗句,是指先前扬州繁华的街道,诗人这里是反衬眼前“尽荠麦青青”的荒芜残破,表达悲凉痛惜之情。
B.“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这句是说扬州在金兵大举,南侵之时变得破败,面目全非,就算善于游赏的唐代诗人杜牧来到这里也感到吃惊。
C.“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化用杜郎(杜牧)的诗句,反衬今日扬州破败荒凉,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抚今追昔的感情。
D.“二十四桥犹在”化用杜牧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昔日的热闹景象,而今荡然无存,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抚今追昔的感情。
六、小阅读-课外
20.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暗香·旧时月色
姜夔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①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②,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①何逊:南朝梁诗人,任扬州法曹时,廨舍有梅花一株,常吟咏其下。后居洛思之,请再往。抵扬州,花方盛片,逊对树彷徨终日。②江国:指江南。
两首词在艺术手法的使用上有哪些相同之处?试结合两首词内容进行赏析。
七、非选择类
参考答案:
1.C 2.①今昔对比(以乐衬哀),“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写扬州过去的盛况,繁华热闹;“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写今日扬州的萧条、冷落,一片荒凉。昔盛今衰,体现“黍离之悲”;
②运用典故(化用诗句),“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昔日扬州城繁华,寄托悲叹,进一步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
③虚实结合,虚写扬州过去的盛况,实写扬州今日的萧条;
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描绘一种冷寂、清寒的场景,渲染烘托“黍离之悲”。
3.C 4.萨词中写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了汉朝,而今昔日繁盛的汉家陵阙也是秋风瑟瑟,禾黍满眼,表达了对英雄盛世不在、历史沧桑变幻的慨叹。姜词中写曾经繁华的扬州长街,如今满眼尽是青青荠麦,而这一切皆因朝廷抵抗不力,金兵入侵所致,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如今扬州城凋残破败的痛心,对发动掠夺战争的金兵及南宋王朝投降政策有所谴责。
5.C 6.D
7.A 8.①对比手法。《望海潮》中词人以昔衬今,通过昔日的歌舞欢宴、桃红柳绿与现在满眼惟暝烟栖鸦对比,抒发了痛感世事沧桑的悲凉情怀。《扬州慢》中“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的繁荣景象;“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两相对比,寄寓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②虚实结合。《望海潮》回忆昔日的歌舞欢宴、桃红柳绿是虚写,如今倚楼所见暝烟栖鸦为实写。《扬州慢》中“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前者为“虚”,后者为“实”,这一“虚”一“实”,两相映衬,寄寓了昔盛今衰的感慨。(不写对比写反衬也可以。《望海潮》用大量的篇幅写旧游之乐,把过去写得愈热闹就愈衬出现在的凄凉、寂寞。)
9.A 10.(1)“《黍离》之悲”意思是指昔盛今衰的悲痛和故国之思。
(2)作者运用了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表现“《黍离》之悲”。“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两句将过去的扬州和现在的扬州作对比,以昔日扬州的繁华反衬今日扬州的荒凉,表达了作者昔盛今衰的悲痛和故国之思。
11.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12. 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13.C
14.A 15.C 16.B
17.(1)B
(2)A
18.C
19.C
20.(1)虚实结合。《扬州慢》虚写昔日繁华的扬州,实写眼前的萧条冷寂的扬州,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体现“黍离之悲”。
《暗香》开篇至“不管清寒与攀摘”写盛景,是对往事的回忆,是虚写,“而今渐老”句是实写,年华已逝,诗情锐减,寄寓个人身世飘零和昔盛今衰的慨叹。
(2)对比。
《扬州慢》用昔日扬州城的繁荣兴盛景象对比现时扬州城的凋残破败惨状,写出了战争带给了扬州城万劫不复的灾难,写出了词人亲眼目睹的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
《暗香》,把“不管清寒与攀摘”的盛和“何逊而今渐老”的衰,“长忆曾携手处”的盛和最后两句的衰进行对比,表达了词人今昔盛衰的慨叹。
(3)用典
《扬州慢》中“二十四桥仍在”化用杜牧诗句,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而今日扬州如此萧条冷清,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
《暗香》中,“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句,化用南朝梁诗人何逊的典故,织进了词人个人身世盛衰之感。
(4)情景交融
《扬州慢》,上片借景抒情,作者勾画了一幅荒凉凄婉的画面,野麦萋萋,废池寒水,枯木西风,暗淡斜晖,清角空城,表现了战后扬州的荒芜和萧条,抒发了亡国之悲;下片写二十四桥水波荡漾,冷月悄然,以冷清荒寂之景烘托黍离之悲。
《暗香》中,句句不离梅花,用梅花寄托怀人情思。上片月中赏梅与下片的雪中赏梅,盛景中寄寓个人身世飘零和昔盛今衰的慨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