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3.2《蜀相》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3.2《蜀相》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3.2《蜀相》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诸葛武侯书台①
宋·陆游
沔阳②道中草离离,卧龙往矣空遗祠。
当时典午称猾贼,气丧不敢当王师。
定军山前寒食路,至今人祠丞相墓。
松风想像梁甫吟③,尚忆幡然答三顾。
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世上俗儒宁办此,高台当日读何书?
【注】①诸葛武侯书台:诸葛亮相蜀时,曾在成都北筑读书台。②沔阳:今陕西勉县,城南定军山有诸葛亮基和武侯祠,武侯祠后迁城北。典午:指司马。③梁甫吟:古歌曲名一作梁父吟。诸葛亮隆中时,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
A.本诗开篇交代了诸葛武侯祠的地点、环境,渲染出萧条的气氛。
B.诗中写司马懿不敢自称王师,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赞美之情。
C.诗中运用拟人修辞,回忆诸葛亮的往事,表达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
D.诗中以《出师表》肯定了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认为诸葛亮远胜前人管仲与乐毅。
2.本诗与《蜀相》都是咏史怀古诗,并且主要人物都是诸葛亮,但表达的情感有异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用官职来称谓诸葛亮,体现了对诸葛亮功业的肯定,“寻”说明诗人主动去寻找,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B.颔联“映阶碧草”“隔叶黄鹂”一声一色,写出了祠堂内的景色,借景抒情,表达了诸葛亮的崇敬、怀念、惋惜之情。
C.“三顾频烦”从正面展现诸葛亮才能卓著,“天下计”是对诸葛亮经天纬地才能的肯定,也暗含诸葛亮事业的艰难。
D.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4.“柏森森”三字意蕴丰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独看”一词写出了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的情景。作者借用比喻,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在长安“独看”明月对妻儿的深切思念。
B.颔联中妻子望月“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独”字,越发显得妻子的孤独无助,更显出诗人困居长安的孤独无助。
C.颈联中的“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的意思是雾气沾湿了她浓密的头发,月光给她莹洁的双臂洒上清寒。
D.这首诗刻画了一个久久伫立望月怀人的妻子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6.本诗与《蜀相》都写到“泪”这一意象,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之处 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③不见封侯印④,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④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在异域历尽艰难困苦的苏武,骤然见到汉使者,表现出极为激动、复杂的感情。
B.颔联下句借“羊归”“塞草”等意象形象地展示了苏武在绝塞牧羊的单调、孤寂生活。
C.颈联写苏武回日所见所感,流露出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
D.尾联中“空”“哭”两字形象生动,使作者悼念苏武的悲伤之情跃然纸上,真实感人。
8.本诗与杜甫的《蜀相》都塑造了一身正气之英雄,具有撼人心魄的感染力量。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对比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蜀相①
杜甫(唐)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②
杜甫(唐)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③。三分割据纡筹策④,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⑤,指挥若定失萧曹⑥。运移汉祚⑦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①《蜀相》是诗人在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天探访了成都城西北诸葛武祠写下的。②《咏怀古迹五首·其五》是诗人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访武侯祠写成的组诗之一。③肃清高:清高品格令人肃然起敬。④纡,苦心谋划。纡筹策:曲折周密地展运策略。⑤伊吕:辅佐商汤的伊尹和辅佐周文王、武王的吕尚(姜子牙)。⑥萧曹:刘邦的得力谋臣萧何、曹参。⑦祚:帝位。
9.下列对《蜀相》和《咏怀古迹五首·其五》(以下简称“《咏怀》”)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蜀相》首联一问一答,点出祠堂所在。《咏怀》首句“垂于宙”,将时间空间共说,给人以“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具体形象之感;次句写瞻望诸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遥想一代宗臣,高风亮节,更添敬慕之情。
B.《蜀相》颔联“自”和“空”两字,极为传神地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通过景物传达诗人内心的淡然宁静。《咏怀》颔联表达了对诸葛亮才华的遗憾和叹惋。三国鼎立之势,奇功伟业,历代敬仰。然而诗人用词精微,一“纡”字,突出诸葛亮屈处偏隅,经世怀抱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业,亦只雄凤一羽罢了。
C.《蜀相》颈联概写诸葛亮的一生功业,刻画了一位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赞颂其雄才大略和忠君报国之心。《咏怀》颈联诗人盛赞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从容镇定的指挥才能却使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
D.《蜀相》和《咏怀》两首诗虽然写作时间不同,但表达的情感却大概是差不多的。一方面都赞扬了诸葛亮的高尚品节、雄才大略与丰功伟绩,同时也对诸葛亮功业未遂表达了深切叹惋;另一方面寄托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悲伤之感,尤其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忧愤之情。
10.结合以上诗句,分析两首诗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1.与杜甫《蜀相》相比,本诗在情景关系的处理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2.有人评价这首诗“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请结合诗句对此说法做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何处寻”,不疑而问,加强语势,下句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柏”又有象征意义。
B.颔联“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表现诗人情感态度。
C.颈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通过出山前后诸葛亮的表现,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
D.全诗以虚写实,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
14.请结合本诗尾联与陆游的《书愤》尾联,试比较两位诗人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赠刘司户蕡①
李商隐
江风扬浪动云根②,重碇危樯白日昏。
已断燕鸿初起势,更惊骚客后归魂。
汉廷急诏谁先入,楚路高歌自欲翻③。
万里相逢欢复泣,凤巢④西隔九重门。
【注】①唐宣宗大中元年(846年),诗人奉命出使南郡。次年正月南返时,与被贬七年,又被贬去柳州的刘蕡在长沙一带相遇,诗人写此诗相赠。②云根:指江边山石。③翻:以旧曲制作新词。④《帝王世纪》说:“黄帝时,凤凰止帝东园,或巢于阿阁。”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慷慨苍凉的雄浑声调和高昂挺拔的沉郁气势表达情感。诗在愤激之中,寓有深讽;景语之中,渗透情语。
B.诗歌首联写景,江风卷起巨浪,拍击着岸边山石;舟船飘荡,桅杆摇晃,满天布满重重乌云。这里诗人通过想象中的湘江惊涛骇浪的景象,暗喻时政。
C.颔联运用比喻手法,把刘蕡比作刚刚要施展雄图伟略就很快夭折了的北国鸿燕(刘是燕人)。
D.颈联用典,“汉廷急诏”,借用了贾谊遭贬三年后又被召回长安的故事,“楚路高歌”,借用了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的故事
16.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二、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写秦国开发蜀地时流传的神话故事的句子是“ , ”。
(2)李白《蜀道难》中,描写蜀中要塞剑阁的句子是“ , , ”。
(3)杜甫《蜀相》的主旨句是“ , ”。
三、选择题
18.对下列句子中的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险也如此 也:副词,表示“同样”“也是”。
B.胡为乎来哉 乎:语助词,无义。
C.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之:主谓之间结构助词
D.所守或匪亲 或:副词,倘若。
1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问君西游何时还 ②青泥何盘盘 ③但见悲鸟号古木 ④但悲不见九州同
A.两个“何”字相同,两个“但”字相同。
B.两个“何”字相同,两个“但”字不同。
C.两个“何”字不同,两个“但”字相同。
D.两个“何”字不同,两个“但”字不同。
20.下面是对《蜀道难》一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蜀地时写的,他袭用乐府古题,结合自己所见,并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绮丽惊险的山川。
B.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了各处山水特点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C.诗人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
D.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从蚕丛开国到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四、语言表达
21.仿照下面的示例,以“李白”为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仿。
示例:李清照是一支卿菊,淡雅脱俗,绽放在寂寞深秋;
李清照是一曲离歌,悲伤悠扬,惆怅了词的溪流;
李清照是一滴残泪,幽怨凄凉,憔悴了日月星州。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话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如果把唐诗比作一座让人仰望的高山,那么山的顶峰一定是李白和杜甫。 ① ,那么杜甫则是从地上经过修炼而升起的“诗圣”。李白的诗激情澎湃,豪放飘逸,更关注理想和未来,更具创新性;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曲折迂回, ② ,更具继承性。 ③ ,张扬个性,抒发自我,有一种勃发之气。杜甫代表着暮年,老成持重,千锤百炼,有一种人工的锻造之美。
五、小阅读-课内
23.下列对《蜀相》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倾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鸟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老臣心”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寄托了诗人济世无人的哀伤。
24.《蜀相》和《书愤》都有对诸葛亮的追怀,也都有作者因难以实现理想抱负的感慨,比较阅读,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A.蜀相前四句写景,由远而近,不写建筑而着眼草木,透露出诗人面对青草啼莺时感受到的寂寞和苍凉,从而形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蜀相》中的诸葛亮不仅是作者游祠时的瞻拜对象,更是他心仪已久的名臣楷模,遥想诸葛亮的伟业和早逝,同所有英雄一样,杜甫早已涕泪纵横。
C.《书愤》的题义是书写愤遹,诗中虽无“愤”字却以愤贯穿始终,从早年的壮志难酬到暮年的报国无门,都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冲突在诗人心中造成的创痛。
D.与杜甫诗景仰诸葛亮之情不同,陆游在《书愤》中只是赞颂《出师表》名垂后世,并无对诸葛亮个人的崇敬。
六、选择类
25.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使人听此凋朱颜”中的“凋”相同的一项是( )
A.砯崖转石万壑雷 B.雄飞雌从绕林间
C.地崩山摧壮士死 D.又闻子规啼夜月
参考答案:
1.B 2.相同:都有对诸葛亮才干的称颂和对英雄的怀念与敬仰。不同:陆诗还嘲讽俗儒们不知道当年诸葛亮在这高台上读的是什么奇书,才建立这样的功业。也讽刺了俗儒不思进取,选择安逸的一贯做法。《蜀相》不仅抒发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也抒发了对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3.C 4.①写了武侯祠周围的环境,柏树茂盛,表现了祠堂的庄严肃穆;②柏树象征了诸葛亮忠贞、高洁的品格;③渲染了气氛,表达了诗人参拜时内心的崇敬之情。
5.A 6.①《月夜》诗中以“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来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寄寓了人民对战乱平息的渴望;②《蜀相》诗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一句借诸葛亮抒惋惜之情,叹壮志未酬,从而引发了对国事的担忧。
7.D 8.①温诗塑造了一位“白发丹心”的汉臣形象,颂扬了富有民族气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的苏武,也包含对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②《蜀相》中诗人写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表达对其仰慕之情,同时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借此抒发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9.B 10.(1)《蜀相》全诗熔情(抒情)、景(描写)、议(议论)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首联两句直承“蜀相”的诗题,用的是记叙兼描述的笔墨。颔联“映阶隔叶”为描绘的景物,色彩鲜明,静动相衬,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颈联两句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高度评价了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2)而《咏怀古迹五首 其五》全诗以议论为主,诗中除了“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不仅议论高妙,而且写得极有情韵。首句就以议论入之,高度评价诸葛功绩名垂天地流芳千古。颔联和颈联充分肯定诸葛亮的丰功伟绩、高风亮节和卓越才华。尾联诗人抱恨汉朝“气数”已终,武侯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全诗既有对诸葛亮高尚品节的赞扬,也有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层层推选。
11.本诗中以“秋草”“寒林”“寂寂江山”等萧条冷落的秋景,正面衬托诗人悲秋感兴的愁苦之情,以哀景衬哀情。《蜀相》诗中以“映阶碧草”“隔叶黄鹂”等生机盎然的春景,反面衬托作者感时忧国的情怀,以乐景衬哀情。 12.(1)本诗明写凭吊贾谊,实则暗指自己迁谪的遭遇,颈联点明“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薄恩,影射唐朝当今圣上的“无道”“恩薄”。(2)屈原不知百年后贾谊会来到湘水之滨吊念自己,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来凭吊自己,曲折表达出诗人寻求知音、抑郁苦闷的心境。(3)“日斜时”“寂寂江山摇落处”既指诗人当下活动的典型环境,又暗指国家的衰败局势,曲折表达出愤懑不平之情。
13.D 14.同:杜甫和陆游都通过颂诸葛亮表达强烈的仰慕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
异:杜甫还表达了对诸葛亮功业未就的惋惜;陆游还表达了对朝廷不满的愤激之情。
15.B 16.(1)与朋友重逢的喜悦。“万里相逢欢复泣”表现了两人之间真挚深切的友谊。(2)对好友遭贬的同情。颔联表现刘蕡的坎坷遭际,字里行间充满同情;(3)对时局的担忧。首联借景抒情,借写江间风浪隐喻晚唐王朝政局动荡不安的现状,抒发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4)对黑暗现实的愤懑。“汉廷急诏谁先入”同贾谊一样有抱负有才华的刘蒉却没能有被急诏征回的命运,“凤巢西隔九重门”借贤臣遭贬,备受排斥,表现唐王朝政治腐朽,个人失意的愤激。
17.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18.A
19.C
20.A
21.李白是一缕清梦,轻盈洒脱,漂游在自由王国
李白是一坛美酒,香醇浓郁,陶醉了诗的星空
李白是一江春水,磅礴奔腾,呼啸成壮丽神州
22. ①如果说李白是从天上降临人间的“诗仙” ②更关注现实和民生 ③李白代表着青春
23.B
24.D
25.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