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4.《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同步练习(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①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盖天说”和“浑天说”的旷世学术之争【注】,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比如,古人一直认为天地是由阴阳二气生成的,从这个观念出发,如果承认这一前提,就得承认盖天说是正确的,因为阳气轻清,阴气重浊,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这样所推出的,必然是盖天说所主张的宇宙结构模式。但古人在争论中,并不以阴阳学说作为判断依据,他们所关注的,是究竟哪种学说更符合观测结果。对此,南北朝时期著名科学家祖暅的一段话可作代表:“自古论天者多矣,而群氏纠纷,至相非毁。窃览同异,稽之典经,仰观辰极,傍瞩四维,睹日月之升降,察五星之见伏,校之以仪象,覆之以晷漏,则浑天之理,信而有征。(《隋书·天文志》)”祖暅比较了浑盖双方的差异,在查阅典籍记载的基础上,通过实地天文观测,并使用仪器进行校验,发现浑天说更符合实际,这才得出了浑天说可信这一结论。浑盖之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重视实际校验的这种做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秀传统。这一传统与希腊天文学的某些特点有明显的不同。②除了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之外,浑盖之争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完全符合学术发展规律。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南北朝时,南朝的梁武帝偏爱盖天说,曾集合群臣,公开宣讲盖天说。对于他的主张,天文学家中不以为然者大有人在,但梁武帝并未采用暴力手段迫害那些不相信盖天说者。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主张的宇宙结构模式,与浑天说亦不一致,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以佛教学说为依据,强行要求人们放弃自己所信奉的宇宙结构学说的事例。宗教因素没有成为裁决浑盖是非的依据,也没有人因为信奉某种宇宙理论而受到政治或宗教上的迫害。这些,无疑都是浑盖之争中值得肯定的地方。③持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的浑盖之争,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贯串于这个时期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过程之中,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例如,被后人奉为中国古代历法的圭臬的《太初历》,是浑盖之争的直接产物;又如,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小儿辩日”问题,是在浑盖之争过程中得到了合理的解答;再如,在中国数学史上著名的“勾股定理”以及相关的测高望远之术,是在浑盖之争中为发展天文测算方法而形成的;更如,唐代僧一行组织的天文大地测量,是为了解决浑盖之争的一个重要命题而得以实施的;还如,中国天文仪器的发展,亦与浑盖之争息息相关;……类似例子,不胜枚举,这表明浑盖之争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延续时间长、参与人员多、涉及面广、讨论内容丰富、后续影响大等特点,它表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问题的关注程度,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浑盖之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学术论争之一,将永载中华文明发展的史册。(节选自《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关增建 略有改动)【注】:盖天说: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学说,认为天像一个圆锅盖在大地之上。天在上,地在下,天圆地方。浑天说: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学说,认为天是一个圆球,把地包在球中,圆球不停转动。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因为阳气轻清,阴气重浊,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所以“盖天说”中“天在上,地在下”的说法是正确的。B.隋朝的科学家依据实地天文观测,“仰观辰极,傍瞩四维,睹日月之升降,察五星之见伏”得到了“浑天说”可信的结论。C.政治与宗教也会存在各自主张的宇宙结构模式,但并没有出现这些非学术因素介入“浑盖之争”中的情况。D.“勾股定理”这类著名的测高望远之术,是在浑盖之争中为发展天文测算方法而形成的。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合理的一项是A.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在研究宇宙时,极为重视实际校验。这一传统在希腊天文学研究中也有明显的体现。B.南朝的梁武帝偏爱盖天说,曾集合群臣,公开宣讲。这一举动给当时的天文学家带来巨大的影响,使得一些科学研究以盖天说为依据。C.“浑盖之争”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和重要成就的获得。比如:《太初历》的制订;张衡浑天仪的发明;唐代的天文大地的测量等等。D.像“浑盖之争”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在世界文明史上也不多见,因此它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严谨态度。3.阅读节选文段,概括在“浑盖之争”中,古人秉持的原则有哪些?透过“浑盖之争”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怎样的科学传统?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日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潜在影响葛剑雄晴朗的天空阳光灿烂,忽然一个阴影开始遮蔽阳光,天空渐渐暗淡,太阳完全没入阴影,天上现出点点星星,大地一片昏暗。毫无准备的人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灾难,有人以为末日来临,惊恐地匍匐在地;有人以为天降处罚,跪地求饶;有人不知所措,呼号奔走;有人举火照明,有人鸣锣击鼓,连鸡犬也不得安宁。没过多久,天色渐明,太阳重现,就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人们转悲为喜,纷纷叩谢上苍的庇佑,也有人依然忧心忡忡,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天降奇祸。这是古人描述的日食发生时的情景。在人类对日食产生的原理还不了解时,也不可能对日食的发生做出预测预报,出现这样的情况毫不奇怪。尽管日食是一种正常的天象,但每次能观看到日全食的地方不过100多万平方千米,只占地球面积很少的一部分,并且有些地方未必有人居住,观看时还会受到时间和气候的影响。所以,一个人一生中能看到日全食的机会并不多,不可能积累多少直接的经验。即使以往见过,或者听长者说过,一旦日全食真的出现,还是免不了会产生恐惧。奇特的日全食更会引起震惊。在中国史书《竹书纪年》中就记载着这样一项重大事件:“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懿王元年,在郑这个地方,早上天亮了两次)”。这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却千真万确,并且已经得到科学的验证。1997年3月9日,科学家在新疆观察到了一次类似的日全食:早上日出前,天已大亮,这时日全食发生了,天空重新变得黑暗,星星闪烁,然后第二次天亮。有了这样的实证,科学家断言,“天再旦”发生在公元前899年4月21日凌晨5时28分,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当时的郑)一带可见到此次日全食,于是当地人产生天亮了两次的感觉。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业生产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当人们还不具备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时,只能尽力观察自然的变化,包括天象、星象的演变,以便做出解释或判断。相传尧时已经设立了“掌天地四时”的专职天文官,负责观察天象,通过观测太阳和星宿来推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的具体日期,以利农事。《尚书 胤征》记载:夏王仲康时期(公元前2050年前后)发生了一次日食,由于天文官羲、和二氏沉湎酒色,疏于观测,居然没有及时做出预报,以致引起全国震恐。尽管这些传说还没有得到充足的证据证实,但到春秋时期,天文官已对日食做了完整的记录。在《春秋》所记的242年间,发生了36次日食,每次都有年月日的记载。照理说,日食不会像其他自然灾害那样给人类带来直接损害,既然有了预报,大可不必再惊慌,为什么还会被视为不祥,当作灾害呢?这是因为,中国古人一直有一种“天人感应”的观念。这种观念将天上的日月星辰都与人事相对,太阳自然是与国君相应,所以太阳中若出现黑子,就说明国君有错误,应该好好反省;而太阳居然被黑暗遮蔽,这说明国君肯定有更大的罪过,所以上天才要发出警告,或者预示着惩罚的降临。其实天文官心里明白,并非每次日食都能找到对应的灾害,即使勉强能与某次灾害挂上钩,也不存在严格的时间、地点的关系,那么为什么还要坚持这样的结论呢?一方面当然是敬畏天命,天威不可测,即使不明白也不能不重视。另一方面,包括天文官在内的臣民都明白,国君再昏庸无道,再骄横残暴,对老天爷还是怕的。所以像日食、月食、异常星象、地震这类灾异发生后,正是向国君进谏的好机会。“日变修德,月变省刑,星变结合”,国君照例要换上素服,停止娱乐活动,降低膳食标准,临时住在偏房中闭门思过,甚至还要下罪己诏,广泛征求臣民的批评建议,采取赦免罪犯、减轻赋税等具体措施以示悔改的诚意。就这一点而言,日食对中国古代社会还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在今天,曰食现象已经为科学理论所解释清楚,稍具科学素养者都不会相信“天人感应”论。它作为一个小小的历史话题,已经留存在故纸堆中,供少部分好古者翻检、猎奇。(选自《东方早报》,有删改)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人有“天人感应”的观念,认为日食出现就说明国君有很大的错误,或者预示着惩罚的降临。B.在以农业生产立国的时代,人们不具备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对日食产生的原理根本不了解。C.“而太阳居然被黑暗遮蔽”中“居然”一词,写出了古人对太阳被黑暗遮蔽的惊讶,带有强烈的感彩。D.“日食对中国古代社会还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中的“一定”说明日食对中国古代社会能产生积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有限的。’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日食是一种正常的天文现象,但受发生时间、气候、地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不可能有直接经验。B.《竹书纪年》中记载的发生于郑的日全食现象已得到科学的验证,是我国史书记载的最早的日全食现象。C.相传,我国很早就设立了天文官,天文官负责观察天象,但有时会疏于观测,不能对日食做出及时预报。D.发生日食、月食等异常天象后,国君都要闭门思过,颁发罪己诏,征求批评建议,采取相关措施以示悔改。6.请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日食对中国古代社会所产生的“潜在影响”有哪些。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是盖天说。盖天说主张天地是两个中央凸起的平行平面,天在上,地在下,日月星辰围绕着北极依附在天壳上运动。该说还找到了适合这种模型的数学方法,那就是在立竿测影基础上用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测算各种天文数据。该说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还能够编制历法,满足社会需求,能准确地预报二十四节气,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它对日月星辰运行的预测、对二十四节气的预报,能够接受观测实践的检验,因此,它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尽管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有力挑战。来自四川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提出了一种新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浑天说与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里,究竟是浑天说正确,还是盖天说合理,天文学界的争论一直不绝如缕,总的趋势是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浑天说逐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浑盖之争涉及宇宙结构问题的方方面面。西汉末年,著名学者扬雄撰写了《难盖天八事》一文,从观测依据到数理结构等八个方面,逐一对盖天说作了批驳,有理有据,是盖天说无法辩解的。浑天说也有自己的软肋。浑天说主张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这一主张成为盖天说批驳的重点。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学术之争,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比如,古人一直认为天地是由阴阳二气生成的,从这个观念出发,如果承认这一前提,就得承认盖天说是正确的,因为阳气轻清,阴气重浊,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但古人在争论中,并不以阴阳学说作为判断依据,他们所关注的,是究竟哪种学说更符合观测结果。浑盖之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这种重视实际校验的做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秀传统。除了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之外,政治等非学术因素也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这些,无疑都是浑盖之争中值得肯定的地方。持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的浑盖之争,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贯穿于这个时期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过程之中,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例如,被后人奉为中国古代历法圭臬的《太初历》,是浑盖之争的直接产物;又如,中国数学史上著名的“勾股定理”以及相关的测高望远之术,是在浑盖之争中为发展天文测算方法而形成的……类似例子,不胜枚举,这表明浑盖之争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延续时间长、参与人员多、涉及面广、讨论内容丰富、后续影响大等特点,它表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问题的关注程度,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取材于关增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材料二天地关系、宇宙结构,自古就引起人们的思考,以盖天说与浑天说的争论最为持久。在长期争论中,以实际天象作为检验的唯物主义思想原则再次得到了尊重。由于浑天说不借人为的假说就能很完满地解释一些基本天象,因而为多数人和历法家们所接受。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古代天文学只求知其然,不求知其所以然。其实这是一种偏见,中国古代科学很早就努力探索天体运动的原理。这一思想不断被后来的学者接受,如沈括对不是每次朔都发生食的解释,郭守敬对日月运动追求三次差四次差的改正,明清学者对中西会通的研究,都体现了探求所以然的思想。在近代科学诞生之前,对于东西方古代天文学家来说,都没有近代科学和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论武装,要探求天体运动的原理都不会成功的。古希腊学者用几何系统推演法,设想出天体绕转的具体形状,以预告它们的位置。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取得大量数据,通过这些数据设计出一套代数学的计算方法,目的也是预告天体的位置。怎么能说用几何模型形象地描述了天体的运动轨迹就是知其所以然,而以数学计算法求得相似的结果就不是知其所以然呢?星图和星表都能描述天体的位置,几何作图法和解析法都能求出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方法不同,结果一致,我们怎能扬此抑彼呢?事实上,中国古代历法中许多表格及计算方法都可以找到几何学上的解释。学者们曾分别以几何学方法和代数学方法对中国历法中有关日月合朔中一些问题的计算方法做过解释,结果是相通的。此外,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对许多天象都有深刻的思考并力图给予解释。盖天说和浑天说都努力设法解释昼夜、四季、天体周日和周年视运动的成因,对日月不均匀运动也曾给予解释;后代学者对气的讨论,右旋、左旋的争论,地游和地转的设想等等,都反映了探求原理的思想。尽管他们是不成功的或缺乏科学根据的,但不能因为不成功而否定他们的努力。探索原理的思想几千年来一直在指导中国古代科学家的工作。(取材于李慕南《古代天文历法》)7.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属于“浑盖之争”特点的一项是( )A.这场论争延续的时间很长,共持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B.这场论争中,双方争辩激烈,前后参与论争的人员众多。C.这场论争涉及多个领域,受到文学、政治等因素的影响。D.这场论争影响很大,使中国古代天文学获得了诸多成就。8.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盖天说能接受观测实践的检验,因此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正确的。B.《太初历》的编纂、“勾股定理”的形成等很多例子,都与浑盖之争有关。C.浑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与盖天说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D.扬雄所写《难盖天八事》,从观测依据的角度列出八条证据来批驳盖天说。9.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东西方古代天文学研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西方古代天文学家的研究路径不完全相同,但我们不应该扬此抑彼。B.古希腊学者在研究天体绕转的问题时,主要采用的是几何系统推演法。C.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通过数据设计出一套预告天体位置的代数学计算法。D.中国古代历法中,全部表格以及计算方法都可以找到几何学上的解释。10.根据以上两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汉朝起浑盖之争一直未中断,争论过程中浑天说逐渐胜出,成为主流认识。B.相比于浑天说,盖天说所主张的宇宙结构模式与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更契合。C.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天文学只求知其然,不求知其所以然,其实这是一种偏见。D.天文研究中,对同一问题采用几何法还是代数法,所得到的结果将完全不同。1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简要概括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呈现出的优点和不足。四、选择题12.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当曾子的学生单居离向他询问是否果真“天圆地方”时,曾子一针见血地指出“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B.他引述孔子之语,把“天圆地方”说成是“天道曰圆,地道曰方,”即天所遵循的规律在性质上属于“圆”,转动不休;地遵循的规律在性质上则属于“方”,安谧静止。C.蔡邕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宣夜说的处境:“宣夜之学,绝无师法。(《晋书·天文志》)”宣夜说被天文学家们所抛弃,是历史的必然。D.文中提到的“辰极”,指的是北极星;“七曜”,指的是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五星在天空的运行,看上去很不规范。1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对于在关键时刻只顾个人,不顾集体, 贪生怕死,临阵脱逃的党员干部,我们一定要坚决查处。②每次布置任务,他总要找借口 。③老吴 太不会讲话了,本来挺简单的事儿也被他弄复杂了。④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提前或 举行。A.以致 推托 未免 改期 B.以致 推脱 不免 延期C.以至 推脱 不免 改期 D.以至 推托 未免 延期1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紫,指“金印紫绶”,即黄金印章和系印的紫色绶带,借指高官显爵。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是唐宋的官服和佩饰。B.诸生是古代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最早指有学问之士人,后引申为众弟子。明、清两朝是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秀才)。C.总管,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D.士民,古代四民之一,也可以作为士子与庶民的合称。古代四民指的是士民、军民、商民、农民。五、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是一百多亿年前的一个时空奇点大爆炸而产生的。在这个时空奇点,目前所知的物理理论都不适用。但这个理论产生了一些很难解决的问题,并非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 ,提出了一个新的宇宙模型——火劫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宇宙创生是周期性的。从一开始对大爆炸时空奇点 到提出周而复始的火劫模型,科学家取得了不小的理论进展。但这个模型面临着很多问题。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科学家又提出了反弹学说。这个理论可以解决宇宙大爆炸理论所面临的初始条件的疑难。不仅反弹学说很好地解决了宇宙大爆炸学说所取得的成果,而且避免了会让所有物理理论失效的时空奇点问题不再发生。科学家发现,真正要揭开宇宙形成之谜,就要找到宇宙开端大爆炸产生的原始引力波,遗憾的是,原始引力波至今没有被观测到。为了填补这个空白,中国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提出了“阿里计划”,即阿里原始引力波探测实验。人类一直在探索宇宙起源的奥秘,提出了很多假说。( )。作为其中的一员,我国的物理学家将贡献自己的力量。而我们也相信,宇宙起源之谜终将被解开。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无懈可击 苦思冥想 一筹莫展 当仁不让B.无懈可击 思前想后 捉襟见肘 义不容辞C.白璧无瑕 苦思冥想 捉襟见肘 义不容辞D.白璧无瑕 思前想后 一筹莫展 当仁不让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反弹学说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宇宙大爆炸学说所取得的成果,而且避免产生会让所有物理理论失效的时空奇点问题。B.不仅反弹学说很好地吸收了宇宙大爆炸学说所取得的成果,而且避开了会让所有物理理论失效的时空奇点问题不再发生。C.反弹学说不仅很好地继承了宇宙大爆炸学说所取得的成果,而且避开了会让所有物理理论失效的时空奇点问题。D.不仅反弹学说很好地吸收了宇宙大爆炸学说所取得的成果,而且避免产生会让所有物理理论失效的时空奇点问题。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和曲折,世界科学家一直在努力,但理论预言需要经历漫长的科学实证B.理论预言需要经历漫长的科学实证,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和曲折,但世界科学家一直在努力C.世界科学家一直在努力,理论预言需要经历漫长的科学实证,但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和曲折D.理论预言需要经历漫长的科学实证,世界科学家一直在努力,但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和曲折六、选择 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伽伐尼发现电流的故事,令人深思。一次,伽伐尼无意中把一只解剖的青蛙放在静电机旁的桌上,一位助手用解剖刀触及蛙腿的神经时,发现蛙腿突然收缩,另一位助手则发现静电机突然放出火花。面对 ① ,助手们也只是感到惊讶而已,但( )的伽伐尼却被其中的奥妙紧紧攫住。从此他( )地钻研,终于为电流和电池的研究开辟了道路。现实中,从火花到燃烧是 ② 。如果自身不是可燃体,即便四周火花飞溅,也无法持续释放光与热。智慧火花的获得来之不易,只有及时为它添火加柴,才能点燃梦想和希望,点亮探索科学真谛的道路。“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点燃智慧的火花,还应有( )的头脑,时时保有时不我待的忧患意识。正因此,面对稍纵即逝的灵思妙想,不少人的办法是“先捉住、再消化”。苏东坡诗云:“作诗火急追亡进,清景一失后难摹。”捕捉智慧的火花 ③ ,这离不开枕戈待旦的警觉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勺水渐积成沧海,拳石频移作泰山。从经年累月的潜心钻研、电光火石的灵感乍现到熊熊燃烧的智慧火焰,人类取得的累累硕果,都历经了一番煅烧、冶炼。笃信实践出真知、勤奋出灵感,( )沉潜的韧劲儿,智慧的火花必能在我们身边频频闪耀。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博学多才 始终不渝 敏感 堆砌B.博学多才 锲而不舍 敏锐 积蓄C.博闻强识 始终不渝 敏锐 堆砌D.博闻强识 锲而不舍 敏感 积蓄19.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智慧火花的获得不易,只有及时为它添火加柴,才能点燃梦想和希望,点亮探索科学真谛的道路。B.智慧火花来之不易,只有及时为它添火加柴,才能点燃梦想和希望,照亮探索科学真谛的道路。C.智慧火花的获得来之不易,只有及时为它添火加柴,才能点燃梦想和希望,照亮探索科学真谛的道路。D.智慧火花来之不易,只有及时为它添火加柴,才能点燃梦想和希望,点亮探索科学真谛的道路。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七、语言表达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本报北京7月30日电 地球上哪里是最佳观星地?传统认为美国的夏威夷和智利北部是光学望远镜的最佳台址,世界上最好的光学望远镜都集中在这里。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商朝晖领衔的国际团队研究表明,中国南极昆仑站所在的冰穹A地区才是最佳观测地,其光学天文观测条件优于已知的其他任何地面台址。这项成果是基于我国自主研制设备“昆仑视宁度望远镜KL-DIMM”的数据,相关论文发表于北京时间29日深夜出版的国际科学期刊《自然》上。这一成果确认了昆仑站有珍贵的天文观测台址资源,有利于未来的天文台工程建设和成本控制,为我国进一步开展南极天文研究奠定了科学的基础。22.下面文段有五处存在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①公元1054年7月4日,清晨的东方,天空中贸然出现了一颗非常耀眼的客星。②这颗客星甚为壮观,③根据《宋会要》等古籍所记载,④在最初的二十多天里,⑤它不仅白天可见,而且晚上非常耀眼。⑥尽管它在此后亮度变暗,但仍然持续了近两年左右的时间。⑦在中国古代,客星可能表示彗星或者超新星爆发,⑧前者又常常带有不祥之意,因此这颗客星的出现想必也曾引起不小的恐慌。⑨如今,天文学的进步,我们对古代的很多天象记录有了更为科学的认识。23.把下面几个短句改写为一个长句,要求不能改变原意,语言连贯通顺,可以对个别词语进行调整、增删。①中国天文学家发现了首颗太阳系外行星及其母恒星。②它们获得了富有神话色彩的名字:“望舒”和“羲和”。③“望舒”和“羲和”分别寓意月神和太阳女神。④这两个名字体现了恒星与行星之间的关系,也象征着探索宇宙的精神。2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因为观测宇宙的新方法被使用,天文学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最初,① 。400多年前,伽利略最早使用望远镜进行观测。然而,可见光仅仅是电磁波谱上的一小部分,在遥远的宇宙中,并非所有的天体都会在这个特别的波段产生很强的辐射。于是,人们开始新的探索,② 。利用射电望远镜,天文学家们已经发现了会产生射电波的脉冲星、类星体以及其他的一些极端天体现象,将我们对物理的一些认识推向了极限。后来,利用伽马射线、X射线、紫外线和红外线观测,也带来了天文学的新进展。每一个电磁波谱的打开,③ 天文学家们期望引力波也是如此。25.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45字。天文学家召开全球新闻发布会,宣布首次直接拍摄到黑洞的照片。这张照片来之不易,为了得到这张照片,天文学家动用了遍布全球的8个毫米/亚毫米波射电望远镜,组成了一个所谓的“事件视界望远镜”。此次合作汇集了全球超过200名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项目科学委员会主席法尔克说:“不同文化、不同机构、不同国家和大洲走到一起合作并不容易,但如果有共同愿景的驱动,有首次看到黑洞的共同梦想,合作就变得可能。”在“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中,中国科学院天文大科学研究中心参与了对黑洞的观测,多名中国学者是此次黑洞照片相关论文的作者。法尔克说,今后要拍摄更好的黑洞照片,就需要比地球还大的望远镜,这就需要走向太空,“中国在射电干沙测量技术和太空探索方面的能力正快速增长,我期待未来中国能成为这个领域的重要一员”。参考答案:1.C 2.C 3.原则:①看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②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不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科学传统:透过“浑盖之争”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重视实际校验的严谨务实的科学传统。4.B 5.C 6.①古人认为日食是灾异,对日食感到恐惧。②促使朝廷设置天文官,推动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③有利于督促古代君王对自身行为进行反省,间接地使百姓获得一定的益处。7.C 8.B 9.D 10.D 11.优点:①重视实际应用,能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一定帮助;②重视实际校验,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色彩;③努力探求原理,在知其然的基础上,也求知其所以然。不足:①某些研究和描述是错误的;②缺乏理论武装和科学依据,并非完美无缺。12.D13.A14.D15.A 16.C 17.B18.B 19.B 20.①奇特未知的现象②需要一定条件的③并非易事21.【示例】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国际团队研究表明,南极冰穹A地区为全球地面最佳光学天文观测地,这一研究成果为我国进步开展南极天文研究奠定了科学的基础。22.①“贸然”改为“突然”。③“所”字删掉或改为“的”。⑤改为“它不仅晚上非常耀眼,而且白天也可看到”。⑥“近”和“左右”删掉其一。⑨“我们”前加上“让”或 “使”。23.被中国天文学家发现的首颗太阳系外行星及其母恒星获得的富有神话色彩的、体现二星之间的关系并象征着探索宇宙精神的名字“望舒”和“羲和”,分别寓意月神和太阳女神。24. 人们用可见光进行天文观测 通过射电波得到更多的信息 都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现25.全球多方合作,首次直接拍摄到黑洞照片:中国参与其中,并有望这个领域的重要一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