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2 乐音的三个特征【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能从对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中知道乐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知道音 调高低与声源振动频率有关,响度大小与声源振动幅度和距声源远近有关,不 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实验过程,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探究“音调、响度 的影响因素”,用实验的方法获得音调与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 关系,总结探究结论,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以及分析概括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密切联系 实际,提高科学知识与艺术的融合意识,欣赏音乐艺术,创造艺术,并养成实 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知道千差万别的声音是由声音的三个基本特征不同造成的。 难点:区分音调和响度,理解音色的概念。三、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学生对声现象并不陌生,对乐音的三个特征也有粗浅的认识。 能力储备:八年级的学生在明确问题的前提下,已经能够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 思路;通过简单的操作与探究能够得出相关物理量的关系。 心理特点:学生对新鲜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对实验有浓厚的兴趣,竞争意识较 浓厚,学生之间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形成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 四、教学策略 本节课是集物理现象、物理概念、音乐艺术于一体的特色课。乐音的三个基 本特征是贯穿于整节课的主线,其影响因素是实施科学探究的重要部分。在授课中,教师借助自制器材引导学生探究,突出重点,依托于学生的才艺展示突 破难点,让物理知识蕴含于探究活动之中,同时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掌握相 关的研究方法。【教学设计】导入:创设情境 猜歌名:教师钢琴演奏《歌唱祖国》(部分)——得到乐音的概念 播放《歌唱祖国》不同响度的音乐同时观察不纸盆上豆子的跳动情况 复习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请学生说出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得出响度的 概念。 板书:一、响度:声音的大小 提出问题:响度不同时,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豆子跳动的高度不同——说明纸盆振动的幅度不同,得出物体的振 幅。响度不同的物体的振幅不同,引导学生声音的大小与物体的振动幅度有 关。 设计实验: 目的:响度的影响因素——振幅 器材:鼓、纸屑、铁架台、音叉、乒乓球 引导学生设计出实验的步骤。1、鼓上放纸屑,用不同的力敲击鼓,听声音的变化,观察纸屑的跳动。2、用不同的力敲音叉,听声音的变化,观察乒乓球的移动情况。 由学生分组完成实验并记录现象: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得出结论: 响度与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提出问题:声音大小除了与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还会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利用敲鼓的同时改变与同学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声音大小的变化,并由 学生得出响度还会与声源到耳朵的距离有关。 教师演示:利用八面镜,在声音的响度不同时,观察振幅的变化。 教师归纳:1、响度与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响度还会与声源到耳朵的距离有关,距离远响度小。 过渡:用敲瓶子的形式,让学生猜出歌名《小星星》,从而引出音调的概念。 板书:二、音调:声音的高低 让学生听不同音调的声音,使学生能辨别出音调。 提出问题: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听发音齿轮与卡片发出的声音,同时观察老师摇动齿轮快慢,引导学生猜 想音调与物体的振动快慢有关。 设计实验: 实验目的:音调的影响因素——频率 器材:自制的发音齿轮 引导学生设计出实验的步骤。 1、学生观察4个齿轮的疏密情况? 器材 操作 振幅大小 声音的大小 鼓 较大的力 较小的力 音叉 较大的力 较小的力 2、闭合开关后,观察锯片的振动情况,听音调有什么不同? 由学生分组完成实验并记录现象: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音调与物体的振动快慢有关,振动快音调高,振动慢音调 低。 教师归纳:音调的高低跟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 声源振动的频率越快,音调高;声源振动的频率越慢,音调低。 介绍生活中男性的声音与女性的音调不同,进一步理解音调与频率有关。 播放不同乐器演奏的《歌唱祖国》的声音,引导学生猜是什么乐器发出的声 音?得出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音色 板书:三、音色 活动:1、播放不同乐器的声音,由学生猜不同的 1. 由学生猜不同同学的声音,辨别出是谁。 教师归纳:音色由物体的材料、形状等决定。 小结:由学生归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板书设计:3.2 乐音的三个特征一、响度:声音的大小 决定因素:1、振幅 2、与声源的距离二、音调:声音的高低 决定因素:频率 振动物体 位置 频率快慢 音调高低 卡片 上 中 下三、音色 决定因素:物体的材料、形状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