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论语》(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论语》(含解析)

资源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论语》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今是自媒体时代,“人人面前都有麦克风,人人都可以是新闻发言人”。请针对当下复杂的网络话语现象,结合下面所选《论语》中的三句话的重要内涵,谈谈你的看法与思考。
①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②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③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要求: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论语》以“文”化人。《子罕》篇中出现了两句以自然景物作比的句子,一句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另一句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正如钟嵘所说,“因物喻志,比也”。这两句所蕴涵的精神内涵丰富,值得我们深思。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大家都厌恶他,我必须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欢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论语·里仁》说:“德不孤,必有邻。”孔子认为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但在现实生活中,常会出现一种“羞于为善”的情况,认为从众才不会显得另类,不会有孤独感和压迫感。
上述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记忆、思考、和感悟?就此写一篇议论文会记叙文。
要求:①立意正确鲜明,标题自拟;②不得抄袭或套作;③不少于800字。
5.阅读下面一则对话,根据要求作文。
于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于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先秦诸子选读·论语》
对待贫贱富贵的态度,是一个人生活的基本前提,也是识别一个人的重要标尺。上述对话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社会生活和个人实际,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阅读下列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论语》里有如下记载: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子贡问孔子:“一个乡的人都称赞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还不行。”子贡又说:“一个乡的人都讨厌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行,最好是一个乡的好人都称赞他,一个乡的坏人都讨厌他。”
请选择一个角度作文。题目自拟,文体自定,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人人面前都有麦克风,人人都可以是新闻发言人”引出当下复杂的网络话语现象,然后给出《论语》中的三句话,要求根据三句话的内涵谈谈自己的看法与思考。
第一句话,“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意思是把道路上听来的东西四处传说,是背弃道德的行为。也就是说,不要把没有经过考证的话到处传播,这样的做法有违道德。第二句话,“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意思是大家厌恶他,一定要去考察;大家喜欢他,也一定要去考察。也就是说,对人对事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能人云亦云。第三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思是“不凭空臆测,没有一定要怎么样的期望,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从这三句名句来看,主要对于新闻消息或者是话语,一定要加以考证,先证明其正确与否,尤其是没有考证之前更不能到处传播,以免误导别人;对于消息或传闻等,既要有自己的判断,但又不能固执己见,自以为是。
写作时,要从当下网络发达,消息满天飞这样的环境下出发,然后针对这种情形表达自己的观点。文章开篇可以先表明观点:做一个有主见、会思考的人。文章主体可以采用正反对比的形式:正面写有主见、会思考的人才会发现、了解事情的真相。可以举一些相关的事例;反面写因为没有主见,不会思考,从而被蒙骗,受伤害。这类例子比较多,尤其是受网上一些消息蒙蔽的更多。最后,照应开篇,重申观点。
立意:
1.理性思考,拒绝盲从。
2.不迷信,不盲从。
3.做一个有主见、会思考的人。
4.不盲目崇拜,敢于挑战权威。
5.不跟风,凡事三思而后行。
2.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借助语言文字运用Ⅱ中对《论语》以“文”化人的相关分析,引出《论语》中两句以自然景物作比的经典语句,要求我们思考这两句话中借助自然景物所体现的人格情操、精神内涵。对此,首先要理解这两句话的深刻含义。其中,第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形容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第二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意思是“到了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节,这样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最后凋谢的”,比喻有修养的人有坚韧的力量,耐得住困苦,受得了折磨,不至于改变初心。此处的“岁寒”可以指艰苦的环境、厄运、困境、污浊的社会,在这样的环境中更能体现人的骨气、气节,作为有远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样,不会随波逐流,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由此不难看出,这两句所蕴涵的精神内涵都十分丰富深刻,前者是对于时间和生命流逝的哲思咏叹,后者则是对于外境磨砺下的人的风骨彰显和对生命韧性、君子人格的歌颂。这也启示我们,不论外在环境如何,是时光易逝,还是艰难险阻,我们都应保持自己的一份生命韧性,保持君子人格。
对此,写作时,可以首先总括指出儒家的修身目标和原则,本质上紧紧关联如何在生命里创造永恒的意义和价值,超越作为人的有限性,达成卓然和不朽。从而借助试题材料,分别依据“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或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中的其中一句,或综合二者,深入剖析其中的精神内涵,说明我们应该如何修身,立志成为一个怎样的“君子”。比如选择第二句,可以思考困境和人生之间的关系,如艰难的经历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可以思考困境之中如何坚守自己,如何耐住困苦等等。
立意:
1.岁寒见松柏,临困识君子。
2.坦然面对时间流逝,不惑不惧,方可不忧。
3.不管外界如何变,我自不忧与不惧。
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孔子的一句话,后一部分是对孔子这句话的解释。这句话里的“众”,指的是大众;“恶”是厌恶;“好”是爱好;“之”指的是某人。这句话告诉我们,假如有这么一个人,大家都很厌恶他,都说他是坏人,没有一个人说他是好人,那他也未必就是坏人,我们一定要经过仔细考察以后,看他到底是不是坏人,才能做出结论。那反过来,如果有一个人,大家都非常喜欢他,都说他是好人,没有一个人说他的坏话,那我们还是要经过仔细的考察,看他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好,然后才能给出结论。只有这样去做,才能真正客观、公正地来评判人。
孔子的这句话讲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孔子绝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不以众人之是非标准决定自己的是非判断,而要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经过自己理性的判断,然后再作出结论。二是一个人的好与坏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地点,不同人的心目中,往往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孔子认为需经过考察之后,再客观地评价一个人。考生可以从中选择一个角度立意作文。
行文构思上,可以由名言引入,如引出“理性”和“盲从”的话题,接着明确自己的观点,如“面对权威,不要盲从”,然后列举相关示例,如哥白尼、爱因斯坦,展现他们不盲从而获得的成就,同时分析如何才能不盲从,如理性思考,尊重事实,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最后可以重申观点,呼应开头。
立意:
1.理性待人,切忌盲目跟风。
2.聆听他人之意见,保留自己之判断。
3.面对权威,不要盲从。
4.
例文:
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说:“德不孤,必有邻。”孔子认为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千百年来人们就一直重视道德问题。在我国古代,汝南郡的张劭与山阳郡的范式同在京城洛阳读书,窗友相知,情深谊长。学业很快就要结束了,分手时两人恋恋不舍,范式拉着张劭的手说:“不要难过,两年后的秋天,我一定去你家拜望老人,同你相聚。”落叶萧萧,篱菊怒放,两年后的秋天很快就要到了。张劭对母亲说:“妈妈,范式快来了,你快准备吧!”“傻孩子,山阳郡离这里一千多里,范式两年前说过的话,现在就算记得也来不了啊!”张劭说:“范式为人正直,极守信用,他一定会来的。”约定的日期到了,范式果然风尘仆仆地赶来了。旧友重逢,亲热异常。老妈妈激动地站在一旁直抹眼泪,感叹地说:“天下真有这么讲信用的朋友。”张劭讲信用,有德,他的朋友范式也讲信用,有德,所以他们成了好朋友。德不孤,必有邻
不仅中国如此,外国亦如此。
美国的圣路易斯有一家“SAA”超级商场。星期日开市不久,一名顾客发现其中的德国产名牌达玛三脚钢琴标价仅为2500美元,这个价格大约只是其它商场的十分之一。该顾客遂掏出2500美元要买这架钢琴。售货小姐一看,顿时傻了眼,原来标价单上少写了一个尾数“0”,原本25000美元的钢琴现在售价为2500美元!经理来了之后,思忖片刻,便决定卖,不仅卖,还亲自架着车,让钢琴披着彩带,一路风光地开到顾客家门口,安放好,还请琴师调好音。“SAA”由此声誉鹊起,顾客盈门。
通过上述例子不难看出,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都一直被人们所推崇,德不孤,必有邻!
其实,每个人都有可能在一些小事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但是切莫成为习惯,一旦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个道德缺失的人,那将无人愿与你为伴,必将影响工作、生活甚至整个人生!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一个讲道德的人呢?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其实很简单,你只需从小事做起,在学校里注重仪表,团结友爱、体谅忍让,尊敬师长,勤奋惜时,诚实迎考,爱班护校,全面发展,遵规修养。在家里要孝顺父母,时刻不忘父母教诲、父母指教,洗耳恭听,在社会上要遵守法规,乐于助人,待人处世文明有序。希望我们同学都要立下高远的志向,在由校园走出去的时候,能够走到一条光辉的道路上,能够做一个讲道德的人。德不孤,必有邻!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旨在围绕“美德”“善行”进行写作,对比“以善为羞”的道德异化趋向,引导学生确立“立德为首”“乐于为善”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立意示例:
可主要从两个角度立意:
A.德、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①品德是立身之本;②品德是人际友好的重要保障;③善行是美德的体现,是大美的德行;④要乐于为善;⑤见义勇为的人生不会孤单。
B.对“羞于为善”的道德异化的批判:
①以行善为羞是美德的退化;②“羞于为善”是另类的德行;③不能从“恶众”而不为善;④我们需要助人为乐,讲求无私奉献;⑤道德的行为往往不是为了“私利”。
文题示例:
①有德才有能;②为善必有邻;③为善岂另类;④为何羞为善;⑤悲哉,羞于为善;⑥为善岂能从“恶众”;⑦与善为伴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例文:
贫而乐是一种境界
孔子曾说过,贫而无谄不如贫而乐。他本人一生贫困,但这并不影响他保持愉悦的心情,成为“至圣”,他用自己的一生验证了一个道理:贫而乐也是一种境界。
陶渊明辞官归隐后,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与夫人共同劳动,维持生计,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内心畏惧这贫穷。像陶渊明这样安贫乐道、恣意畅快的人,历史上能有几人?
柳宗元被贬柳州,经常挨饿,却有着“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心境;苏轼多次遭人诬陷,艰难困苦但却乐观旷达,在雨夜吟唱“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大步前行;欧阳修在宦海中沉沉浮浮,在滁州时,生活虽然简朴,但仍能“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们都贫穷且快乐着。
日本戏剧泰斗、著名作家昭广在日本是个家喻户晓的名人,创作了许多享誉海内外的作品,即使生活再困难,他仍然整天笑呵呵的,很是快乐。他告诉人们,这一切都要感谢已经逝去了的外婆。二战后,生活极度匮乏,但外婆用智慧教会了昭广如何搜寻欢乐和幸福,昭广就这样在外婆的谆谆教诲下长大了,快乐了一生。原来,贫穷也是可以快乐的。生活就像一面镜子,我们的生活恰恰就是我们心灵的映照。在贫苦中勉强活下来的人并非英雄,只有在贫穷中依然有满腔热情的人才是真英雄!
在哈瓦拉,一切景象只能用荒凉来形容。但古巴人天性热情,每当看到陌生人来到家中,他们会热情相迎,脸上露出迷人的微笑,丝毫不见贫穷生活带来的苦涩。在这里,贫穷与快乐无关,人们经常在一起放歌跳舞,但那种不带修饰的快乐,是怎么也掩盖不住的。今天,我们却时常抱怨父母不给买昂贵好看的衣服,不能带我们游山玩水……跟哈瓦拉人比起来,我们的生活比他们富裕,却恰恰少了那种快乐!
贫而乐是一种境界,与其整日埋怨生活的贫苦,还不如以一种快乐的心情看待它。富人虽有钱,但不一定快乐,贾宝玉生活奢华,锦衣玉食,但大观园中的他始终浸泡在烦恼的苦酒中。
因此,哪怕生活贫苦,但只要有一颗愉悦的心,人生也会有一番别样的滋味!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在对材料理解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生活和个人实际,阐述对待贫贱富贵的态度。
本次作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材料,第二部分是要求。首先理解第一部分。第一部分是《论语》中子贡和孔子的一段对话,大概意思是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回答,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材料通过孔子与子贡的问答,阐述了两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贫而无谄——虽然贫寒,却不去巴结逢迎别人,可见有志气,能够自持自守,能够保持自己做人的尊严;富而无骄——虽然富有,却不骄傲自大,能够善待别人,能够自律而不放纵自己,这也是能够自守的表现。
第二种境界:贫而乐——虽然贫寒,缺吃少穿,甚至饥寒交迫,但所求不高,所欲不多,“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自己却很快乐,实际上是“乐以忘忧”,是快乐到根本忘记了自己的贫寒;富而好礼——虽然富有,但却讲究礼节,人不分贫富强弱,“无寡众,无小大,无敢慢”,凡事以理服人,以礼待人,形成一种行为习惯。
写这两种境界,都可以,关键是要表明自己的论点,不要模棱两可。
参考立意有:
(1)贫穷地富裕着;(2)物质的富裕短暂,精神的富裕万古长荣;(3)生活穷,精神富;(4)贫穷却能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5)富了钱财贫了灵魂……
结构示例:
作文材料中明确要求“上述对话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社会生活和个人实际,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在展开论述时既不能把材料全然抛开,另起炉灶;又不能只就材料进行评价或议论,而要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作文。本文文体没有限制,可以写记叙文、散文、议论文。从文体上说,写成议论文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比较好写。当然,也不排除其它的文体。
题目:贫穷地富裕着。
引题:三句排比点题:物质的富裕短暂,精神的富裕万古长荣。
例证一:杜甫居茅屋心忧天下。结句:生活穷,精神富。例证二:刘义拾荒资助贫困生。结句:在贫穷得令人心寒的境地,刘义老师却以震撼人心的义举富裕着!小结:杜甫、刘义在物质上贫穷着,但我们却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凭着超人的品格行为、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贫穷中富裕着,富裕得光耀四方,永垂千秋。
收尾:物质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的贫穷。只有精神上的富有,才具有永恒的意义和价值,也才能成为我们人生追求的崇高的目标。
素材积累:
1、记得赵本山有割小品叫《心病》。在摇晃中,赵本山终被金钱所击倒。笑料之余,不得不承认这种社会现实。金钱已不仅是“敲门砖”,金钱已不仅是“礼尚往来”。
2、富了并不可悲,可悲的是富了钱财贫了灵魂。贫穷并不可喜,可喜的是贫穷却能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马克思很穷,可他是精神领域不可否认的富人;杜甫“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毛浙东“粪土当年万户侯”。无不是对脱离精神的富贵嗤之以鼻。
3、浑浊的天空也会有一米阳光的透亮。
龟裂的大地也会有一涓细流的清澈。
立于镜钱,我愿拭去那层薄薄的银。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坚守属于自己的那一片绿地。
4、柳宗元被贬柳州,经常挨饿,却有着“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心境;苏轼多次遭人诬陷,艰难困苦但却乐观旷达,在雨夜吟唱“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大步前行;欧阳修在宦海中沉沉浮浮,在滁州时,生活虽然简朴,但仍能“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们都贫穷且快乐着。
【点睛】给材料的话题作文写作要领:第一,就是如何审读给材料作文题,寻找到合适的写作点。第二,就是如何围绕写作点展开写作。第三,就是如何用最基本的方法,完成给材料作文的议论文写作。既然是给材料作文,那么作文就一定要与材料关联。关联得越紧,你的作文就可能越得题旨。关联得越深,你的作文就越能够击中要害。所以,我们就是要在阅读材料的时候,看看我们能不能找到那个关联点,能够关联得很深、很紧的这个点。
6.例文:
不必讨不善者的喜欢
追求君子之道的孔子,对于子贡提出的“乡人皆好之”和“乡人皆恶之”的两种人皆不认可。于他,真正的贤者应该是“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我窃以为孔子之言极是。一个和任何人都能打好交道的“好好先生”,只会在磨圆了自己的棱角的同时失去了自我。而一个与谁都不交好的人,则难以在社会立足。唯贤者,能让“善者”认同自己而与之交好,使“不善者”知道自己与之原则相悖而不来接近。
因此要做真正的自己,我们不必讨不善者的喜欢。
不与不善者为伍,方能保持好操守。
天下熙熙攘攘,或为名,或为利,因而社会上鱼龙混杂,小人君子同在。辨明君子小人,需要卓越的眼力;而选择君子或小人为伍,则需要坚定地决心。特蕾莎修女曾说:“胸怀大志的人们可能会被心胸狭隘的小人所击倒。但还要胸怀大志。”或许坏人的讨厌会给自己带来不便,但那正彰显了自己的坚贞。苏武面对已降官员的诱降,只示之以鄙夷,虽终换来十七年北海牧羊的艰辛生活,他却保住了自己的骨气和赤血。王维身陷安禄山的控制,哪怕明知皇帝已逃,也以一句“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表达内心忠贞,在安史之乱平定后的整顿官员中逃过一劫。贤者之所以能使“乡人之善者好之”,是因为其优秀品质使善者将之引以为同道中人,而不善者之所以“恶之”,则因为嫉恨。所以,不必讨不善者的喜欢,勇敢地说:“道不同不相为谋”!
不懂得拒绝不善者,终会沦为其中一员。
海明威说过:“什么都不拒绝的人,将很快发现没有东西可拒绝。”如果一心去讨不善者的喜欢,轻者成“一团和气”使人不屑的人,重者则成为了不善者并为人所不齿。汪精卫为了讨好日本侵略者的喜欢以换取权利,竟不顾民族尊严对敌人卑躬屈膝,奴颜媚骨。但得一时显赫又如何?当伪政权被推翻,敌人被赶走,他就永远地留在了历史的阴影里。而如周作人、胡兰成,只因曾屈服于侵略者,即使文学造诣极高也难免为人民所诟病。
那又如何?人生一世,惟愿活出自我,活出精彩。何必费尽心思讨不善者的心思?若有此人,吾不与也。
恶己不易,要一心从善拒绝从恶则更难。若你为贤者,必有善者因欣赏而喜欢你,也必有不善者因嫉恨而讨厌你。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题目没有具体的范围限制,因而审题时首先要准确理解材料,然后从材料中选择一个角度展开阐述。材料是《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并且对之进行了翻译,由此我们可知,本次作文的写作主题应在“评人”“做人”范围之内。我们可以写怎样做人,可以写怎样对待别人的评价或应怎样评价别人,当然也可就孔子对人的评价标准进行探讨。这个话题有文化味,有思辨色彩,有思维力度,有人生智慧,考生想要写好,有一定的难度。较好的立意和文题有:大家好,不一定真的好;做好人,不要做老好人;原则,做人的脊梁;成功者,在称赞与诋毁中永生。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