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心存善念,与人为善(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心存善念,与人为善(含解析)

资源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心存善念,与人为善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心存善念,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朴素的立身处世之道。老子言:“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荀子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古语亦有“上士忘善,中士行善,下士伪善”之说。而2023年央视春晚所展示的生活中几千个善意小镜头更是触动着观众生命灵魂里的善,暖意融融流淌于人际,和谐着人世间。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善是感同身受,为他人的悲苦而忧伤;善是推己及人,让他人免于自己的悲苦;善是舍己为人,吞咽悲苦以保他人安乐。
人才培养,需注重开发天性中的善念,培育并壮大之。
读了上述材料,新时代的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确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即人类文明最初的标志是“一段愈合的股骨”。她解释,在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断了股骨的人,除非得到他人帮助,否则必死无疑,因为伤者不能打猎,也难逃野兽伤害。因此,一段受伤后愈合的股骨,表明伤者得到照顾并慢慢康复,这是文明的起点。
材料二:儒家亚圣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并主张“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法国思想家卢梭也认为:“怜悯是人的天性。”古罗马诗人尤维纳曾有这样的诗句:“心地的温情,是大自然把眼泪给予人类的同时,赠予人类的礼物。”慈悲心,即怜悯心,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善念。正因为它的存在,人的修身或者我们的教育事业才有了光明的起点。
针对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儒家亚圣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并主张“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法国思想家卢梭也认为:“怜悯是人的天性。”古罗马诗人尤维纳曾有这样的诗句:“心地的温情,是大自然把眼泪给予人类的同时,赠予人类的礼物。”
慈悲心,即怜悯心,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善念。正因为它的存在,人的修身或者我们的事业才有了光明的起点。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杜甫在《又呈吴郎》中为一位到吴郎院中来扑枣的老妇人发声,说“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意思是如果不是因为穷极了哪会到你院中来扑枣充饥,你是新的屋主,她心有恐惧,所以你更应该对她亲近(别让她因此而心生恐惧)。
材料二:
弘一法师,他幼年时就特别爱惜物命,出家后更是如此。他曾在上海丰子恺家暂住了几日,丰子恺发现弘一法师每次要坐藤椅前,都要先将藤椅左右摇晃几下。丰君甚是纳闷。后来,经丰君的询问才知道,原来弘老是为了避免伤害藤椅夹缝中的微细昆虫,故在坐之前先打个招呼,好让小生命搬家逃生。
杜甫、弘一法师对待生命的做法又能给当下的青年怎样的启示呢?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例文:
善行不可负,善心不可欺
“上士忘善,中士行善,下士伪善”,同样是行善,但古人硬是将行善之人分为三类:上士、中士和下士。大概在古时行善之人太多,才给他人提供了分类的“资本”。但在今天,我们比任何时代都强烈呼唤“善心”与“善行”的回归。
当我们面对“地沟油”“苏丹红”“瘦肉精”,“催熟西瓜”“染色馒头”,“毒奶粉”“假疫苗”,以及“过量食品添加剂”“长生药业制假”等丑闻乱象时,我们不免感叹,我们还能吃什么、喝什么,看病怕药假,住房怕楼塌。有人说,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我们富起来了,但一些人的良知却被狗吃了。“善心”与“善行”快成为这个时代的奢侈品。所以,我们无限怀念那些温馨的过往;所以,我们常为生活中各种善意之举而热泪盈眶。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良的民族,“善”字是刻在我们文化和血脉之中的精神印记。其实,我们不缺“善心”,我们缺的是“善行”。“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南京彭宇案主审法官王浩可能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一句“名言”竟然流传如此之久,并捆住了无数待要行善的双手。若是一个普通的善举都要行善者付出巨大的代价,那我们还有什么权力与资格斥责社会风气的冷漠?我们压抑着自己的“善心”,在行善的边缘徘徊、试探,我们羞愧自责,同时也委屈愤怒。这是社会之耻,亦是时代之殇,创口还淌着鲜血,愈合更不知何年何月。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善行不可负,善心不可欺。惩恶扬善,依然是治病的良方。
让恶行承担法律的制裁和道德的谴责,让为恶之人如过街之鼠——人人喊打。大病要用猛药治,不要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为理由;因为不是所有的恶人均能改过自新,也不是所有的恶行有资格得到社会的谅解,而且,即便谅解了,我们的“宽宏大度”又置“法治精神”于何地?让为恶者承担本应承担的责任就是最好的改过自新!在这个意义上讲,惩恶即为扬善。当然,对“善行”和“善心”的褒扬,还需要国家与社会的合力推行。行善之人不为名不为利,是因为“善心”本就不图名利,但在社会与国家层面,我们却不能让行善之人淹没无闻,甚至“流血又流泪”。“恶”须严惩,“善”要褒扬,不是仅靠道义维持或是口头呐喊,而要以法律来作为坚实的屏障。
有了制度上的保障和执行上的力度,我们相信“恶”无遁身之所,“善”有花开之时。当然,我们是现代公民,重燃“善心”之火,伸出行“善行”之手,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请鼓起我们的勇气,“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的第一句话是总领句,明确点出“善”是立身处世之道,强调每个人都应心存善念。老子之言点明“善”的特点——利他而不争己之利。荀子之言指出“积善”之于立身的作用——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会心智澄明,具有圣人的精神境界。春晚的镜头则告诉我们善行之于社会的作用——感动他人,传递暖意,和谐社会。“上士忘善,中士行善,下士伪善”之论是引导学生从怎么行善的角度来思考,行善有不同的境界:上等修养的人已将“善”内化为自身的品质,与善合一,随时随地、自然而然地以“善”的理念行事为人,行善而不刻意、不留痕,可谓得善而行之;中等修养的人会有意识地去做善事,以获得内在的提升与社会的和谐,可谓向善而行之;而修养低的人会把“善”作为一种逐利的手段,违背了善的初衷,也违背了老子对善的定义——“利万物而不争”,可谓弃善而行之。
考生要围绕“善是立身处世之道”这个核心立意来构思写作。可以从“善”是什么,“善”之于立身(立德)与处世(和谐社会)的作用,如何行善等几个角度展开论述,写作重心应在“善”于立身和处世的作用上。文章写成议论文的话,要综合运用多种议论方法,如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以充实生动的说理。如可列举14年间收教近百名残疾孩子的高淑珍、双手接女童的“最美妈妈”吴菊萍等事例论证行善的力量。
立意:
1.勿以善小而不为。
2.积善成德。
3.“善”是立身处世之道。
4.善行美化社会。
5.行善,传递爱。
2.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凸显以“善”为载体的价值导向,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作文题由材料、要求两部分组成。
材料共两段。第一段,阐述了善的基本内涵,善良是一种朴素的生命哲学,“善”是直达心灵的美,却常常不宣于口,它的微光往往被忽略,但却能拯救自我和他人。“善”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选择,“感同身受,为他人的悲苦而忧伤”是基础,“推己及人,让他人免于自己的悲苦”是道德,“舍己为人,吞咽悲苦以保他人安乐”是高尚。第二段,强调了培育“善”对于人才培养的作用。“善”是道德的底色。朱光潜有言:“善本身极为柔弱,但却不可征服。”是因为向善之心可使人温暖而坚强,也因为善具有点燃正义、绾结社会力量的作用。要培养人才,首先要开发天性中的善念,并培育之,壮大之。
要求部分,强调了角度、文体等注意点。其中,“新时代的你”是一个明确的指引,提醒考生需结合时代特征,论述自己对“善”的认识和理解。不必强求面面俱到,可选取一个层面的理解对某个方面进行谋篇布局,完成写作;也可选择两至三个层面进行组合,深入分析。
行文构思上,考生可以借助有关“善”的名言或事例引出观点;然后从新时代青年的角度,正确理解三个层面中各自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人物、事例、现象,或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经历积淀和个性体验来谈自己对“善”的理解;最后联系当下,发出呼吁。行文时,不可丢开“善”,只谈对具体的内容的理解。
立意:
1.善良为先,以利他之心实现人生理想。
2.以德为先,才能真正培养好人才。
3.善念是至高无上的品德。
4.与人为善,方能合作共赢。
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复合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是玛格丽特·米德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即人类文明最初的标志是“一段愈合的股骨”,材料中对这一论断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指出伤者得到照顾并康复,这是文明的起点。伤者之所以得到照顾,原因就是人类的同情或悲悯之心。材料二先引用名言,指出“不忍人之心”““怜悯”““温情”“慈悲心”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接下来先解释“慈悲心”的内涵,接着指出其存在的意义。综合两段材料可知,核心话题就是“慈悲之心”“怜悯之心”。
慈悲之心或怜悯之心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古老的话题,是人类情感中弥足珍贵的一部分。“慈悲之心”是一种博大的情怀,它促使人关注身边的人、事物,乃至世界,从而关注人生的意义。怀有慈悲之心的人对处于不幸境况的人会产生同情,心灵会受到触动,会生出扶持与援助的欲望。
具体写作中,考生需要考虑慈悲之心是什么,如“慈悲之心”是温暖人间的薪火,是人类共同传承的良知,也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为什么要怀慈悲之心,慈悲之心,犹如寒夜中的一堆篝火,温暖了处于困境中的人们,犹如沙漠中的一股甘泉,给予在生活中拼搏的人希望,犹如一把钥匙,为自己和他人打开一扇通往人间温情的大门;面对他人、他物的不幸,我们应该怎样做,慈悲之心的意义如何,如“慈悲之心”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常怀慈悲之心,可以使人们在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中精神得到净化,灵魂得到升华。
从另外一个思路来看,考生也可以先结合材料来谈对“慈悲之心”的理解,也可以联系鲁迅的名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引出观点,如“在当今这个多元的社会,更需要慈悲之心,来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接着从是什么的角度阐释“慈悲之心”,如“慈悲之心,就是心系天下苍生的责任与担当”“慈悲之心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胸怀”,并列举相关事例进行阐述;最后再引用名言收束全篇,告诉我们怎么做才能具有慈悲之心,以及心怀慈悲对自己的影响。
立意:
1.慈悲是文明之始。
2.社会文明需要慈悲之心。
3.慈悲是心系天下的责任与担当。
4.慈悲之心有利于社会进步。
5.慈悲是人的天性。
4.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引用名言,指出“不忍人之心”“怜悯”“温情”“慈悲心”是每个人都拥有的;第二段先解释“慈悲心”的内涵,接着指出其存在的意义。综合两段可知,本次作文的核心话题就是“慈悲之心”“怜悯之心”,这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古老的话题,是人类情感中弥足珍贵的一部分。
“慈悲之心”是一种博大的情怀,它促使人关注身边的人、事物,乃至世界,从而关注人生的意义。怀有慈悲之心的人对处于不幸境况的人会产生同情,心灵会受到触动,会生出扶持与援助的欲望。
具体写作中,考生需要考虑慈悲之心是什么,如“慈悲之心”是温暖人间的薪火,是人类共同传承的良知,也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为什么要怀慈悲之心,慈悲之心,犹如寒夜中的一堆篝火,温暖了处于困境中的人们,犹如沙漠中的一股甘泉,给予在生活中拼搏的人希望,犹如一把钥匙,为自己和他人打开一扇通往人间温情的大门;面对他人、他物的不幸,我们应该怎样做,慈悲之心的意义如何,如“慈悲之心”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常怀慈悲之心,可以使人们在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中精神得到净化,灵魂得到升华。
考生也可以先结合材料来谈对“慈悲之心”的理解,也可以联系鲁迅的名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引出观点,如“在当今这个多元的社会,更需要慈悲之心,来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接着从是什么的角度阐释“慈悲之心”,如“慈悲之心,就是心系天下苍生的责任与担当”“慈悲之心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胸怀”,并列举相关事例进行阐述;最后再引用名言收束全篇,告诉我们怎么做才能具有慈悲之心,以及心怀慈悲对自己的影响。
立意:
1.永怀慈悲,拥抱光明。
2.常怀慈悲之心,让爱洒满人间(让世界更温柔)。
3.永怀慈悲之心,净化自我心灵。
4.心怀慈悲,微笑向暖。
5.例文:
常持悲悯情,修炼良知心
杜甫面对偷偷前来扑枣的老妇人,不仅不为之恼怒,还体谅到老妇的艰辛,劝告吴郎对他亲近;弘一法师面对微小如蝼蚁,也常持悲悯心,给他们搬家逃生的机会。
他们对待生命的悲悯情怀,感人肺腑。我们之所以会感动,之所以会流泪,也正是因为我们心同样潜藏着悲悯情怀,即道德良知。
康德曾言:“世间有两样东西,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天上的星空与内心的道德准则。”我想,悲悯、良知,就是我们最基本的道德信仰。
良知,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有了这个家园,人类的心灵才有所安顿、有所归依。良知,使人类保有最基本的道德底线,不堕入罪恶的深渊。良知,使人内心始终有一本“是非律”,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正如孟子所言:“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而王阳明也说:“良心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正是因为有了良知,人才得以为人。
良知,是推动人类历史正向前进的车轮。正是出于对小人物的悲悯,老舍得以如此深入到他所塑造的底层人物内心,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悲悯的良知,让我们在前行路上始终不忘关怀弱者。正是出于对全人类生命的悲悯与和平的渴望,爱因斯坦最初写信给总统建议研制原子弹,却又后悔造出原子弹,让它成为广岛、长崎长久的噩梦,成为冷战的筹码。历史虽在前进,科技虽在进步。但正是悲悯与良知,让人懂得停下脚步,做出取舍。所以,中国虽千辛万苦造出了氢弹、原子弹,却有勇气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如今,面对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可能带来的风险威胁,我们唯有保持一颗悲悯之心,保有良知,才能护苍生性命于刀尖,才能守护人类最后的尊严。
罗素曾言,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他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情感。我想说,唤醒自己的良知与对人类的悲悯之心,将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温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在物质相对丰富的时代里如何对待弱势生命,并借由对待弱势生命的态度而引发对悲悯的广泛意义的思考与探讨。
生命可贵,即便微细如昆虫,也自当敬畏与珍惜;也正是因为如此,对待弱势生命更应悲悯大爱。史怀哲说:“当悲悯之心能够不只针对人类,而能扩大涵盖一切万物生命时,才能到达最恢宏深邃的人性光辉。”两则材料,前者是对苦难中的同类的关注与体贴,真挚动人;后者以万物平等的意识关爱弱小生命,细腻中自见宏大。一前一后构成对悲悯的层进式阐释。当下青年群体相对比较自我,不大关注别人的感受,尤其对悲苦、万物很难感同身受。而悲悯情怀是人类最高尚的一种胸怀,它宽广有容,平和慈悲,并非局限于一时、一地、一己之身,而是与万物同呼吸、共命运。思考此命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观与大爱观。
写作时,可以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即尊重与关怀万物。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众生平等,就算是发自肺腑的同情和由衷的帮助,也应当以一种平等甚至谦卑的姿态献出。二、谦卑的姿态,只会反衬出奉献者形象的挺拔。行文时可以通过鲜明的对比,借助典型的实例,揭示真心的帮助和傲慢的施舍之间的差异。最后总结,谦卑地亲吻每一双求助的手,那手上定能绽放出芬芳的玫瑰。
立意:
1.生命平等,大爱无边。
2.悲悯中见人性光辉。
3.善良宛如心灯,照亮人生旅程。
4.真正的善良是内心拥有的慈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