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6.4 来自地球的力》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6.4 来自地球的力》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四节 来自地球的力
(一)教学设计
课题 6.4 来自地球的力 课时 1课时
设计者 课型 新授课 设计时间
学习分析 1.课程要求 1.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物体所受重力和物体质量的关系。 3.知道和它表示的物理意义。 4. 知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以及中垂线的广泛应用。
2.教材解读 《来自地球的力》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第四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力、弹簧测力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是以后学习压强,浮力,功等知识的基础,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对重力这种常见的力非常熟悉,因此,教材编排中体现了“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本节重点突出“物重与质量的关系”,安排了一个探究实验,实验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中的几个环节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3.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好奇心较强,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研究问题的能力,但思维方式还欠缺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深入思考及理性的思维过程。我校学生普遍欢迎新课程的教学形式,课堂上表现为动手实验、交流讨论的欲望强。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的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上述能力有所提高,但遇到较复杂的问题仍然处理不好,还有待于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探究“物重与质量的关系”时,让学生先设计实验方案而不是直接去做课本上的实验。这样安排既能让学生体验完整的探究过程,又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习目标 1、知道产生重力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3、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达成评价 1、能在课上独立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2、能独立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物体所受重力和物体质量的关系。 难点:重力的方向。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钩码盒、弹簧测力计、小球、铁架台、橡皮泥、大三角板、细线等 学生:预习学案
(二)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安排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活动一:来自地球的力 【教师活动】展示太空中的地球的图片。演示向各个方向抛出的粉笔头最终落地。展示飞流直下的瀑布、树上的苹果落向地面、洗过的衣服向下滴水等图片。 【教师提问】通过观察这两个小事例,你能够观察到什么现象?能够得到什么结论?此时物体受到了什么样力,施力物体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它们落向地面,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即受到了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地球。 【教师活动】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重力。 给学生以视觉冲击,激起兴趣,借助感受性实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习惯。
新课教学 构建新知 进行新课 活动二:重力 【教师提问】那什么是重力呢? 【学生回答】地球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教师提问】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研究的物体。 【教师补充】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受重力作用。 【教师提问】地球吸引物体,物体是否也在吸引地球呢?只有与地球接触的物体才受重力吗?我们探究一个力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进行? 【教师活动】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一种力,既然它是一种力,那么我们也从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来探究重力。 【例题】 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运动时,若不计空气阻力,则足球的受力情况是( B ) A.只受踢力 B.只受重力 C.既受重力也受踢力 D.不受踢力,也不受重力 生成重力的概念,深化概念,强化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知识应用 巩固提升 活动三:重力的大小 【探究内容】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 【学生活动】用手掂身边的物体,不同质量的物体,手上所感觉到压力不一样;学生进行思考、讨论,猜测重力和质量有一定的关系。 【教师活动】把一块橡皮泥捏成不同的形状,放在手上的感觉是一样的。把一本物理教材从教室前面拿到教室后面,手的感觉不会有差别,但是从北极到赤道呢?请大家猜想:①: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可能物体的位置有关? 【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 【实验方案】学生分组讨论制定实验计划,参考课本,师生讨论形成统一的实验方案: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把物体挂在竖直放置的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显示了重力的大小。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质量为50g的钩码6只。 【实验操作】分别测量1只、2只、3只……6只钩码所受重力。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学生活动】请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初步的分析。 【分析与论证】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结论:物体的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增大几倍,即: 物体所受的重力的大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比值是个定值,为9.8N/kg.用g表示,即:。 其物理意义是:质量是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 【评估】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情感表现,以及对实验探究的态度是否正确。引导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表现出自己的个性。 【交流与讨论】用 G 示物体受到的重力,m 表示物体的质量,g 表示比值9.8N/kg,重力跟质量的关系可以写作:或: 在精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例题】 下列4个物体中,重力大约等于3 N的是( A ) A.一册物理课本 B.一张作业纸 C.一台电视机 D.一张课桌 活动四:重力的方向 【师生活动】探究重力的方向。 【教师活动】演示:自由下落的小球、重垂线。 【教师提问】重力是什么方向的呢?请你用小实验或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师生总结】重力的方向和小球下落的方向以及静止时线的方向一致,我们称为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区分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 【教师提问】用水平仪测量桌面是否水平,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桌面是水平的呢? 【学生回答】(1)利用重垂线可以检验建筑物是否垂直与地面,检查墙壁上的画是否挂正。(2)利用重垂线检查工作台面是否水平。 【例题】 如图所示为水平仪放置于某桌面上时的情形,根据重力的方向是 竖直向下 可判断该桌面左面比右面 高 (填“高”或“低”)。 活动五:重力的作用点 【教师讲解】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所以重心是物体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教师提问】怎样用一个手指把刻度尺托起来? 【教师讲解】重心与物体形状、质量分布是否均匀有关系,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再向学生说明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和材料是否均匀有关。质量不均匀、外形不规则物体重心可以用悬挂法或者支撑法确定。人在不同姿态时的重心位置不同,原因是人的几何形状改变了。 【教师提问】重心一定在物体上吗? 【学生活动】鼓励有兴趣的学生继续用同样的方法寻找钢笔、圆珠笔、课本等的重心。 【教师提问】什么叫做稳度?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物体的稳定程度。稳度越大,物体就不容易翻到。建筑物、机器、车、船、飞机、仪表等等都存在稳度问题。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说明提高稳度的诀窍:①增大支承面;②降低重心。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就提高稳度多举出一些例子,并说明是通过哪种方法提高稳度的。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通过举例说明重心不稳的危害。 【例题】 下列关于重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 B.物体的重心处才受到重力作用 C.质量分布均匀的圆锥体的重心在其轴线的中点 D.球体的重心总在球心 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探究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 收获感悟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对有疑惑的地方及时反馈
课后作业 书面作业:完成教材课后习题 实践作业:找出水杯的重心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对重力有更深刻的认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考虑到初中的学生知识水平有限,所以我在进行这一节课的教学时没有提到万有引力的内容,因为即使到了高中之后学生去区分万有引力与重力仍会存在一定的难度,重力只是万有引力的一部分。若在此处强调万有引力与重力的区别,更会家中学生的疑惑,给学习带来不必要的负担,解释不清就会给学生造成物体和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就是重力的印象,为以后高中阶段的学习造成不好的影响。 在探究物体所受重力与物体质量大小的关系时,我想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列表记录,学生通过计算得出重力与质量的比值,比较几组比值,若大约是相同的则可得出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的结论;又考虑到初二的学生在这一段时间正好学习正比例系数,我设想让学生在坐标纸上,通过描点连线作图的方法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若学生连线时能让更多的点落在一条直线上,且这条直线能够过原点,则说明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第二种方法是教材上未提及的,我认为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够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课后的评课环节上,各位评课老师对此也表示了对此处理方法的肯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