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课题 创新改变生活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九年级上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富强与创新》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的第一节,承接第一课改革开放的相关内容,强调了创新之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重要作用,也为下一节创新永无止境做铺垫。教材内容共分为两目:感受创新、创新引擎。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感受创新带来的变化,本节课依据教材内容的设置,分成了三个大环节:创新让人生更精彩、创新让社会更美好和创新让国家更富强。 第一框“创新改变生活”,下设两目,分别是第一目“感受创新”,第二目“创新引擎”和“为什么要重视创新”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感受创新到理解创新,把握创新的内涵,理解创新的引擎作用。创新不仅是人类进步的第一动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动力,创新让生活更美好。第一目侧重对创新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创新处处皆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可以有创新,理解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体验创新所带来的积极情绪情感,指明创新可以让生活更美好。第二目侧重对创新的理性分析,阐述创新对人类发展、民族复兴、社会进步、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学情分析1.思维特点:青少年的思维发展特点和已有的创新体验为其参与本课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学生,他们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常有创造的冲动。与此同时,他们在丰富的校园活动中积累了许多创新活动的经验,形成了对创新的感性认识。 2.学习经验:囿于对创新的浅层次理解,青少年学生往往局限于从科技发明的角度理解创新而较少从文化、制度等角度理解创新,可能会认为创新只是个体的行为,而没有认识到创新对于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深远意义;有的学生会认为创新只是发明家、科技工作者的专利。而意识不到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品格和可能;他们在渴望创新的同时,可能会在创新与法律、伦理的关系问题上产生疑惑。因此,需要帮助他们形成对创新的全面、理性的认识。 3.知识储备: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学生对人类发展史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有了一定认识:通过八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法律常识;通过本册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对于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有了基本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应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辩证地看待中国发展,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视角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基因,从而建立文化自信。目标确定及教学重难点1. 学习目标 政治认同:知道创新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创新史。 道德修养: 在感受中国创新成就中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认同,提高文化自信。 法治观念: 体会创新与美好生活的内在联系,认同创新的价值,支持我国改革创新事业。 责任意识:树立热爱科学的精神,同时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立志为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等努力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2.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创新的作用 教学难点:改革、创新和发展的关系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 【材料阅读】《科技改变生活》 【问题思考】结合实例,思考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1. 学习任务: 学生阅读材料并展开思考,结合生活实际探究 2. 学习要点: 科技创新改变生活 3. 初步了解本课主题 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课主题-创新改变生活,让生活更美好。自主预习 【预习指导】自主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简单梳理知识; 通过罗列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寻找答案,使学生明确本课需要重点把握的知识点。活动一: 生活分享 【任务布置】 什么是创新?创新的反义词是什么? 生活中有哪些创新创意?请分享你的生活经验。 【知识总结】 ①形式:生活处处有创新,创新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它不只是从无到有的发明创造,还可以是对已有成果的改进和完善;不仅局限于科技领域,还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②产生:不只是灵光乍现的顿悟,更需年复一年的积累; ③主体:是个人的创意行为,也是团队、集体的创造活动。 ④领域: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可以创新,也都需要创新。知识的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技术的创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社会财富,制度的创新促进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 1. 讨论问题:生活中的创新创意 2. 小组合作:设置记录员、发言人,讨论探究时间为3分钟 引导同学们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创新创意,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探究创新与生活的关系,立足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感性体验,并引导学生建立对创新内涵和价值的基本认识,将创新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活动二: 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创新的作用 【学法指导】 ① 多主体、多角度思考; ② 将各个主体、角度构建初步的思维导图 【知识讲解】 ①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阐述创新的作用:运用教材的“探究与分享”,从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应用,到信息技术革命,感受人类进步史就是一部创新史。 ② 创新的根本目的是让生活更美好,展现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从消费、教育、医疗等领域深刻改变人民的生活。 ③ 从国家主体分析创新在经济发展、国际竞争、改革开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④ 补充主体:对企业的重要作用 【知识总结】 1. 讨论问题:创新的作用,对谁有用——多主体;哪方面有用——多角度; 2. 小组合作:翻阅课本,根据教师引导,小组设置记录员、发言人,讨论探究并在学案上初步完成思维导图的构建。 引导学生理性认识创新的作用,从人类文明、个人生活、国际竞争和国家发展等主体和角度阐述创新在过去、现在、未来发挥的重要作用。活动三: 思考总结 【探究问题】 改革、创新、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法指导】 ① 归纳总结知识,理清逻辑关系。 ② 结合三幅漫画思考。 【素材运用】 “探究与分享”栏目以深圳这一改革开放前沿城市为例,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的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的精彩演绎。 【知识总结】 ① 创新对改革的作用: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改革在创新中提升发展品质。 ② 改革对创新的作用:改革激活创新引擎,释放更多创新活力。 ③ 创新对发展的作用: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1. 讨论问题: 改革、创新、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 2. 小组合作:理清逻辑关系,根据教师引导,小组设置记录员、发言人,讨论探究并在学案上初步完成逻辑关系图。总结升华 “青年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创新的未来。”一直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鼓励青年追求梦想,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 引导学生从更为宏观的角度看待国家创新,进一步培养民族担当意识,点燃创新创造热情。教学反思本课备课难度一般,需要课前收集各种创新的案例,让学生从生活中“有趣的创意”出发,逐渐发现创新的真正内涵,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最后要落实到国家层面,落实到与改革的重要关系。创新的话题学生比较感兴趣,但是我们的教学不能停留在“有趣的创意”上,要升华到国家的未来,创新是重要的国家战略,必须重视本课的内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