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课题 走向共同富裕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九年级上册教学内容分析第二框“走向共同富裕”,下设两目,分别是第一目“改革进行时”、第二目“共享发展成果”。本框从“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出发,生动描绘了中国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万千气象,呈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一个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本框按照“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逻辑展开。第一目,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主要矛盾的变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入手,阐释我国经济发展进人新常态,帮助学生理解全面深化改革,要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这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基础。第二目,分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及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具体举措,揭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改革开放、共享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关系。学情分析1. 学习经验与知识储备: 在八年级,学生从宪法的角度学习了我国的相关制度,对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等已基本了解,这是本课学习的知识起点。 2. 学科能力水平: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但是看问题容易片面化、表面化。例如,学生能够理解改革开放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也能感受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人民生活产生的直接影响以及我国采取的相应措施,并能建立起这些内容之间简单的联系。但是,学生很难认识到经济发展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这一长期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学生能够体会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也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是,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和我国基本国情的了解还不全面,因此,对于什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及如何走向共同富裕需要进一步引导。 3. 学习兴趣与发展需求: 学生能够体会到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关心民生问题,特别是住房、医疗、教育等问题,但是在改革开放和共同富裕之间还不能清晰地建立联系,还不能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去思考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目标确定及教学重难点学习目标 1.政治认同:坚决支持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将改革开放事业进行到底,共享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知道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理解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2.道德修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正确对待物资财富、精神财富; 3.法治观念:自觉拥护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自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4.责任意识:传承改革开放精神,参与改革开放事业,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要人人共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原因与做法 教学难点: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做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 图片展示: ① 改革开放带来的成就(市民中心灯光展) ② 社会存在的问题(城中村乱象) 思考: 图片展示地点在哪里?反映了什么现象?给我们什么启示? 结论:“将改革进行到底,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导入本课教学。 1. 学习任务: 学生观看图片并展开思考,对比讨论探究 2. 学习要点: 改革开放没有终点,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3. 初步了解本课主题。 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课主题-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共同富裕。自主预习 自主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简单梳理知识; 通过罗列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寻找答案,使学生明确本课需要重点把握的知识点。活动一: 合作探究 1. 教师点拨:思考问题要多角度,从历史和现实出发分析。 2. 教师总结: ① 我国推行的改革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等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 ②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 A. 我国过去4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历史经验) B.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现实国情) C.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面对挑战) 1. 讨论问题: ① 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和目标 (是什么) ② 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为什么) 2. 小组合作:设置记录员、发言人,讨论探究时间为4分钟 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感受改革开放的变化,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帮助学生认识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活动二: 对策探究 1. 教师点拨:解决问题要多主体、多角度思考,针对问题而解决问题。 2. 教师总结: ① 政治方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需要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进行新的伟大斗争,向顽障痼疾开刀,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② 经济方面:对策一: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对策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③ 社会方面:全社会要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 1. 讨论问题:如何进行全面深化改革(怎么做) 2. 小组合作:设置记录员、发言人,讨论探究时间为4分钟 3. 思考问题:乡村振兴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为什么要乡村振兴? 旨在引导学生分析经济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 帮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成果,起到承上启下的效果,一方面总结全面深化改革的做法,另一方面导入第二框“实现共同富裕”。活动二: 思辨探究 1. 教师总结: ① 是什么: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②为什么:如何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A. 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携手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B. 党和政府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 2. 围绕共享发展的话题,分组讨论: ① 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你是如何看待“共享发展”的? ② 我们有哪些民生短板?需要怎么解决? 借助学生自己举例,使学生明白:为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一切都离不开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实保障。总结升华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要靠人人奋斗,共同富裕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靠全体人民辛勤劳动、相互帮助,这是根本途径。“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们每个人都应树立“奋斗幸福观”,积极参与民族复兴大业,在实现共同富裕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阅读材料: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司司长哈增友在会上对于“共同富裕”作出两方面解读。 一方面必须明确的是,共同富裕要靠共同奋斗。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共同富裕等不来,也喊不来,必须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首先需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只有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才能真正实现人人享有。下一步,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勤劳致富精神,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创新创业创造迈向幸福美好生活。 另一方面,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地推进共同富裕。要从国情实际出发,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脚踏实地、久久为功,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所谓“尽力而为”,就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提高全体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所谓“量力而行”,就是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水平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一定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不能好高骛远、吊高胃口,作兑现不了的承诺。即使将来发展更好、财力更雄厚了,也不能提过高的目标、搞过头的保障,坚决防止落入“福利主义”养懒汉的陷阱。 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尽自己所能,为改革开放,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做出自己的贡献。 使学生树立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坚定信念。教学反思本节内容有一定的难度,不易理解。例如共享发展是一个抽象和复杂的概念,教材列举的四中观点为学生提供了全面认识这一概念的框架,上好本课要利用好教材上的材料,同时也要结合学生较为熟悉的、身边的鲜活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知识。利用好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围绕重点问题展开讨论,畅所欲言,利用小组的力量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