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课题 创新永无止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九年级上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富强与创新》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的第二节第二框“创新永无止境”,下设两目,分别是第一目“创新强国”、第二目“万众创新”。本框主要阐述“怎么做”的问题,展现我国在创新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指出我们要积极应对挑战,国家、社会、企业、个人都应该激发创新活力,为建设创新强国而努力。本框上承对创新话题的思考——创新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启示本框的学习主题——创新代表着不断地自我超越、自我突破,创新的脚步永不停歇。 第一目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注重基础教育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各种创新平台,并给予制度保障。第二目阐述在“双创”时代,企业要提升创新能力,个人要发扬创新精神,企业和个人都应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学情分析1. 思维特点:青少年的思维发展特点和已有的创新体验为其参与本课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学生,他们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常有创造的冲动。与此同时,他们在丰富的校园活动中积累了许多创新活动的经验,形成了对创新的感性认识。 2. 学习经验:囿于对创新的浅层次理解,青少年学生往往局限于从科技发明的角度理解创新而较少从文化、制度等角度理解创新,可能会认为创新只是个体的行为,而没有认识到创新对于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深远意义;有的学生会认为创新只是发明家、科技工作者的专利。而意识不到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品格和可能;他们在渴望创新的同时,可能会在创新与法律、伦理的关系问题上产生疑惑。因此,需要帮助他们形成对创新的全面、理性的认识。 3. 知识储备: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学生对人类发展史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有了一定认识:通过八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法律常识;通过本册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对于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有了基本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应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辩证地看待中国发展,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视角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基因,从而建立文化自信。目标确定及教学重难点1. 学习目标 政治认同: 正确看到我国科技发展现状,认同我国为科技发展制定的战略和做出的努力。 道德修养: 在感受中国创新成就中培养民族自豪感,热爱科学、热爱创新。 法治观念: 懂得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了解相关的法律文件。 责任意识: 树立创新精神,同时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成为创新型人才,懂得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 2.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做法 教学难点: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 【阅读材料】《中国航天“高燃时刻”》 【问题思考】从中国航天“高燃时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1. 学习任务: 学生阅读材料并展开思考,结合生活实际探究 2. 学习要点: 感受中国科技创新成就,并思考创新路径。 3. 初步了解本课主题 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课主题——建设创新强国,展现我国的科技成就,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自主预习 【预习指导】自主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简单梳理知识; 通过罗列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寻找答案,使学生明确本课需要重点把握的知识点。活动一: 辩证思考 【合作·探究】 1. 探究任务:结合实例,辨析观点 2. 思考问题:我国科技发展成就斐然,已成为世界创新强国了。 3. 学法指导: ① 有理有据,结合实例分析 ② 条分缕析,判断+分析+总结 【知识·讲解】 ① 我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我国在科技成就方面取得很大的进步,例如5G技术、载人航天技术等。 ② 但也要看到,我国仍然面临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例如“缺芯”之痛。 1. 讨论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探讨我国目前科技发展现状。 2. 小组合作:翻阅课本,根据教师引导,小组设置记录员、发言人,讨论探究并在学案上初步完成思维构建。 引导学生总体认识我国科技发展现状,认识到我国还面临重大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活动二: 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创新的做法 【学法指导】 ① 多主体、多角度思考; ② 将各个主体、角度构建初步的思维导图。 【知识讲解】 国家 【全面创新】 案例: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5G技术革新等。 ① 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 【战略+位置】 案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制成功 ② 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人才+教育】 案例:各省市人才引进政策 ③ 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人才的社会氛围。要重视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能力+道路】 案例:美国打压华为5G技术发展 ④ 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平台+环境】 案例:华为与东南大学建立产学研合作,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 ⑤ 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 企业: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自强奋斗、敢于突破,掌握大国重器、核心技术。 1. 讨论问题: 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2. 小组合作:根据教师引导,小组设置记录员、发言人,讨论探究并在学案上初步完成思维导图的构建。 引导学生理解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社会、企业、个人层面给予落实,引导学生认识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国家的责任,而且是每个企业、每个公民的责任。活动三: 感悟践行 【思考】有同学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和科学家的事,跟其他人无关,你认为呢?作为青少年,你应该怎么做? 【知识讲解】 让学生感受中国创新之路是靠一代又一代人开拓创新走出来的,帮助学生感悟创新精神的重要意义,从而引导学自觉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创新精神。总结升华 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号召“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要求“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强调“要用欣赏和赞许的眼光看待青年的创新创造,积极支持他们在人生中出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场合都勉励和支持青年“勇于创新创造”,为广大青年把握机遇、勇担使命指明了方向。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这是成长成才的时代要求,也是强国有我的青春责任。 引导学生从更为宏观的角度看待国家创新,进一步培养民族担当意识,点燃创新创造热情。教学反思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要突出民族自尊和民族自信,引导学生认识我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应当具备自主创新的能力,并且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示例。其次,要引导学生辩证看待“自主创新”和“引进借鉴”的关系,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不是单打独斗,不是排斥先进,我们既要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也要积极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而且,我国在一些领域的创新能力已经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跑者”、“领跑者”转变,完全有理由树立创新自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