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 课件 (共24张PPT) 高一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 课件 (共24张PPT) 高一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
单元解读
必修第一册(人教版2019)
01
02
03
04
目录
单元目标
内容分析
教学策略
课标解读
第一部分 课标解读
1.认识重力、弹力与摩擦力。通过实验了解胡克定律,知道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现象,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通过实验,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矢量和标量。能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一、课标解读
第二部分 单元目标
1.强化胡克定律的教学
二、单元目标
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通过实验,了解胡克定律”,“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被列为高中物理学生的必做实验,是必修课程12个学生实验之一。为此,教科书中以“实验”栏目,全面陈述了探究胡克定律的实验过程,并让学生自主获得实验数据,制作弹簧弹力和伸长量关系的F-x图像,发现并概括弹簧弹力与伸长量的定量关系,形成胡克定律的结论。通过实验探究胡克定律是初中教学中没有的内容,在高中教学中应给予足够重视。
2.牛顿第三定律——为受力分析奠定基础
二、单元目标
教科书在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后面,共点力的平衡的前面安排了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内容,这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它有利于加深对重力、弹力、摩擦力的理解,另一方面,又为共点力平衡问题中的受力分析环节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学好牛顿第三定律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3.从整个高中物理课程的视角设计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教学目标
二、单元目标
课程标准把力的合成和分解教学要求降低为“了解”,并要求“能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明确指出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受力问题,所用的知识是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而不是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不过是共点力平衡问题解答中的一个数学计算步骤,它不属于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的核心知识。
3.从整个高中物理课程的视角设计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教学目标
二、单元目标
为此,教科书把力的合成和分解合并为一节课文,在该节课文中,突出“等效替换”的思想,不要求学生用力的分解求解实际情境中物体的受力问题,学生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有确定方向的力的分解问题就可以了。分力的方向(或坐标系的选择),是以后学习共点力的平衡和牛顿第二定律时根据问题解答的需要来确定的。这样的教学目标,不仅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更重要的是规范了学生解答静力学和动力学问题的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4.共点力平衡——高中物理培养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的里程碑
二、单元目标
本章开始把运动与相互作用两者之间建立了联系,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是运动与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的起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运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物体受力问题的思路是一个在高中物理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思路。
第三部分 内容分析
1.本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地位
三、内容分析
教科书第一章、第二章学习的是关于运动学的知识,不涉及发生各种运动的原因。本章学习的是关于力的知识,并研究当加速度等于0时物体所受各个力之间的关系合力为0,开始建立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本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本章教程与以往教程在结构上的变化
三、内容分析
第一,把牛顿第三定律由原来在牛顿运动定律之后,提前放入本章,这就为解答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受力分析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为此,本章在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后面,增加了“牛顿第三定律”一节课文,并在该节课文中,专门设立了一个“物体受力的初步分析”小标题,为分析“共点力的平衡”问题设下伏笔。
2.本章教程与以往教程在结构上的变化
三、内容分析
第二,把力的合成和分解设计为一节课,其教学目标很明确,只要求学生会用等效替换的方法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运算,并不要求学生解答具体实际情境中的受力向题,而把这些问题放在“共点力的平衡”中去解决,这有利于帮助教师理解和规范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教学目标。
2.本章教程与以往教程在结构上的变化
三、内容分析
第三,把“共点力的平衡”由原教科书中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特例,变为一个独立知识点,放在牛顿第二定律之前学习,并且作为本章的一个重点。学生在学习共点力平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科学思维方法,将为学习和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带来帮助,有利于循序渐进地形成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
3.重难点教学
三、内容分析
(1)胡克定律:对于胡克定律的教学,建议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胡克定律与本节中弹力形变等内容的联系,体会物理学的研究思路。在本节有关弹力和形变的内容中,已经从定性侧面得出一般情况下弹力大小和形变的关系。教师应该在此基础上,提出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设计探究弹簧弹力大小的实验,从而更好的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弹簧弹力的大小。
3.重难点教学
三、内容分析
(2)摩擦力:本节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实验认识摩擦力的规律。这是因为摩擦力是一种常见的重要的相互用力,对解释生产或者生活中的现象具有重要价值。判断摩擦力的方向是本节课的难点,这是为:第一,认识摩擦力需要在大量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归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缺乏这体验的积累;第二,摩擦力与机械运动紧密联系,比如相对运动、相对运动趋势等概念,这念本身就是比较抽象的。
3.重难点教学
三、内容分析
(3)牛顿第三定律: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之间的关系。之所以是重点,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内容是牛顿第三定律的核心,而牛顿第三定律又是整个经典力学的重要基石。之所以是难点,主要是因为关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关系的错误概念比较多,比如质量大的物体对质量小的物体的作用力大于质量小的物体对质量大的物体的反作用力等。
3.重难点教学
三、内容分析
(4)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个定则是矢量运算普遍遵从的法则,对后续学习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本节内容是整个高中物理的重要内容,是物理知识体系中有方法、可迁移、应用广泛的内容,因此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学习的重点。矢量运算的法则完全不同于算术运算法则,从思维方式上看对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跨度,因此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3.重难点教学
三、内容分析
(5)共点力平衡条件:主要是因为:第一,共点力平衡是形成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的重要知识载体,物体平衡是一种特殊条件(合力为0)下的特殊运动(加速度为0)。第二,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在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形成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指该内容是在初中二力平衡基础上得出的,是二力平衡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启下,是指共点力平衡是后续学习中深入研究“物体所受合力不为0时,运动状态如何变化”的认识基础。
第四部分 教学策略
1.做好演示实验,注重学生参与其中的实验探究教学。
四、教学策略
本章内容中诸如微小形变、静摩擦力的方向等内容,有些因为微小不易察觉,有些是因为解释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创设能够充分展示说明问题的演示实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内容。同时,本身涉及到探究弹簧弹力大小与伸长量的关系和验证互成角度两个力的合成实验,应该根据本校的实际条件,让学生参与其中,做以上两个实验,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认识。
2.循序渐进,逐步认识各种力的特点
四、教学策略
本章涉及到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三种性质力,对这三种力的学习是由简到难,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明确的贯穿条件、大小和方向,这样一条主线,循序渐进的认识这三种力的特点。同时,注意与初中学习内容的衔接,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三种力的认识。
3.方法规律教学逐步深入
四、教学策略
本章在力的合成和分解、共点力的平衡等问题中,需要学生学会受力分析、正交分解法、整体法隔离法、图解法、相似三角形法等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一章的学习只是让学生开始学会建立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切勿一次性全部灌输给学生。这一章的学习,实际上也是学生高中物理学习的一个分水岭,因此,教师应当在实际教学中逐步的把这些方法传授给学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