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9课《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设计—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解读《我的战友邱少云》是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篇课文,是一篇略读文。本单元人文主题是: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指向阅读);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指向习作);本单元选文《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等均是爱国主义题材作品,蕴含浓烈的家国情感。从新课标角度看,本单元偏重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学情分析优势:处于六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好的自主识字能力、独立阅读能力和一定的抽象思辨能力。不足:学生对课文能读懂、会意,但对课文中蕴含的具体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点以及内容和情感的关联等可能关注不够、把握不深、学用不足。这正是本课设计的学情起点,也是教学目标的出发点。素养目标1. 学生能在上下文语言情境中识字、记词,熟练掌握“干涸”“狡猾”“纹丝不动”“居高临下”等若干词汇意义。【语言运用】2. 学生能通过个体思考、小组研讨、教师点拨等方式,更为深刻地理解“点面结合”表现手法的内涵和特点。【语言运用】【思维能力】3. 学生能通过对文段的精读研磨,深入理解文字对于行文铺展、情节推进、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的作用,体会邱少云英勇无畏的壮烈和深挚爱国情怀。【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重点难点重点:目标1和目标2;难点:目标3。教学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抗美援朝”背景资料、课堂工作纸等。教学用时 :1课时(40分钟)学习过程板块一:链接生活,明确目标(一)师生互动1.教师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迅速进入上课状态,并快速关联本课学习目标。2. 学生思考、举手、表达。教师点评,相机引出学生口述和教学目标的桥接。(二)单元回顾在教师带领下,学生快速回顾本单元构成、语文要素、前学课文对语文要素的落实情况,唤醒学习经验,建立旧、新知关联,进而根据本文特点,再次明确本课微观学习目标——析点面结合,赏伟大生命。【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具有情境性、综合性、实践性。语文学科外延和生活外延相等。引导学生打通课堂内外边界,创设真实情境,让学习真正发生。】板块二:借助课文,消化目标(一)学习活动一:文本细读,圈点勾画1.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圈”“划”“标”“批”“注”等方式,进行现场文本研读,教师予以手把手示范。要求如下:(1)圈:把文中的美词圈出来。(2)划:把你认为的好词佳句在文中划出来。(3)标:把课文的自然段序码用阿拉伯数字标注出来。1 2 3......;把你认为的生僻易错字、多音字等的读音标出来。如“为”“和”等。(4)注:把文中重要的语言运用点标注出来。如修辞手法、关联词、“的、地、得”等。(5)批:读书过程中,把你的理解、感悟或查阅资料在相应位置做旁批。(6)关注文中的标点符号使用。【设计意图:文本解读不仅是教师备课的首要能力,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能力,这需要在日常加以持续引导和规范,促使学生养成有关能力。】2. 师生研讨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表达。教师予以简评鼓励。疏通课文大意。【设计意图:从整体着眼,把机会留给学生,把时间交给学生,教师少讲,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规范地多表达,操练言语,提升能力,真正成为学习主体。】3.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会在语境中识记词语,并有意识地发现“得”的用法、大量关联词的使用这些富有价值的语言运用点,夯实语用。(1)出示句群,标注美词①太阳渐渐爬上山头,晒干了我们身上的寒霜,早上冻麻了的腿也开始暖和起来。②我发现这条干涸的小山沟并不十分隐蔽。......可以想见,敌人居高临下,发现我们当然更容易。我们必须僵卧着一动不动,一声低低的咳嗽或者轻轻地蜷一下褪,都可能被敌人发觉。③我只盼望快点儿天黑,好痛痛快快地打一仗。④狡猾的敌人对他们阵地前沿的安全极不放心,又没有胆量冒着我军的炮火到这一带搜索,只好把看家本领“火力警戒”拿出来了。⑤这个伟大的战士,像千斤巨石,伏在那儿纹丝不动,直到牺牲前的最后一息,都没有发出哪怕是极轻微的一声呻吟。【设计意图:语言生活在情境中,字、词、句、段皆如此。教学生字词,应将字词复返置入上下文语言环境,一则方便理解,二则增强积累。这是语言应用的应然。切不可生硬地将字词抽取出来,割裂灌输。】(2)出示文中用“得”的句子①他全身伪装,隐蔽得更好,相隔这么近,我都几乎找不到他。②把敌人打得躲进隐蔽洞里。③火苗呼呼地蔓延着,烧得枯黄的茅草毕毕剥剥地响。④火苗一伸一伸的,烤得我脸上热辣辣地疼。(3)出示文中使用关联词的句群①我们不但可以看见敌人设置的铁丝网和胸墙,而且可以看见敌人主阵地上的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的谈话声都能听得见。②炮兵的轰击不但摧毁了敌人的一部分工事,便于我们晚上突击,而且把敌人打得躲进隐蔽洞里,又保证了我们潜伏部队的安全。③这个时候,邱少云如果迅速从火堆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身上的火是可以扑灭的。我们卧在他附近的任何一个人,如果跳过去把他拉出来,扯掉他着火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上敌人的哨兵发觉,那么不仅是我们这个班要牺牲在这里,也不仅是埋伏在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要受到重大损失,更严重的是......【设计意图:文本细读就是要挖掘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并依据重要性形成序列,抽取一些关键而典型的教学资源,供学生关注、品评、积累。在本文中,上面两个语用点频繁出现,是我们教学时无法绕过的,应为此设计些教学活动。这也是朝向语文核心素养的自觉意识。】(二)学习活动二:点面结合,深度研悟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聚焦课文第4段,聚焦本文对“点面结合”的体现,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该手法特点的更深度理解和更精准把握,直至内化于己,增长本领,形成能力,灵活运用。具体研习方法指引为:1.个体研学,体会点面结合;1分钟2.组内群学,探讨点面结合;3分钟3.代表讲述,分享集体思考;4.教师点评,小结手法特点。本课第4段文本如下:我们全靠身上的伪装掩护自己。我看了一下前面,班长和几个战士都伏在枯黄的茅草里,身上也披着厚厚的茅草作为伪装,猛一看去,很难发现他们。我又看了看在不远处的邱少云,他也全身伪装,隐蔽得更好,相隔这么近,我都几乎找不到他。【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有意识地回扣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点面结合在场面描写中的作用。聚焦文段精读,让学生通过小组研讨方式自主、充分地探究、理顺点面结合的具体构造,从而加深对于此项能力的理解和掌握。】(三)学习活动三:多个角度,赏评人物1.角度一:聚焦环境描写,氛围营造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默读第1-3段,特别是第3段,整体把握抗美援朝时,391高地山坳的战场情势:距离敌人阵地特别近、并不隐蔽、非常危险等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战士们必须伪装得很好。这些为下文作铺垫。选段如下:我发现这条干涸的小山沟并不十分隐蔽。我们离敌人太近了,前面几十米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我们不但可以看见敌人设置的铁丝网和胸墙,而且可以看见敌人主阵地上的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的谈话声都能听得见。可以想见,敌人居高临下,发现我们当然更容易。我们必须僵卧着一动不动,一声低低的咳嗽或者轻轻地蜷一下褪,都可能被敌人发觉。2.角度二:聚焦火势之急,生命之危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默读第7-10段,细致体会391高地战场形势的急转直下、瞬息万变、始料未及、极度凶险。敌人用上燃烧弹,火势迅速蔓延,快速烧到了邱少云身上,风又大,火情具有“大”“快”“急”的特点,“我”的战友生命危也!为后文写邱少云火中表现做铺垫,侧面衬托出他英勇无畏的伟大。选文如下:我们附近的荒草着火了,火苗子呼呼地蔓延着,烧得枯黄的茅草毕毕剥剥地响。不一会儿,火已经烧到我面前,火苗子一伸一伸的,烤得我的脸热辣辣地疼。忽然,一阵浓重的棉布焦味钻进我的鼻子,我扭头一看,哎呀!火烧到了邱少云身上!他的棉衣已经烧着了,浑身火苗乱窜,看样子是溅上了燃烧弹的油液。趁着风势,一团烈火把他整个包围了。3.角度三:聚焦“我”的心理活动,侧面烘托彰显(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聚焦课文第11-12段中“我”的心理活动描写,在那并不算长的时间里,“我”的内心五味杂陈——紧张、忧虑、担心、煎熬、心如刀绞、心急如焚、心痛不已......感悟从“我”的维度,侧面烘托出邱少云勇敢坚毅、坚卓无比、不怕牺牲,坚如磐石的革命意志和崇高的革命理想。选文如下:这个时候,邱少云如果迅速从火堆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身上的火是可以扑灭的。我们卧在他附近的任何一个人,如果跳过去把他拉出来,扯掉他着火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上敌人的哨兵发觉,那么不仅是我们这个班要牺牲在这里,也不仅是埋伏在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要受到重大损失,更严重的是我们准备了好久的这次作战计划要完全落空。我的心紧缩着,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实在忍耐不住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出声来。我几次回过头来,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烧死,但是我又忍不住不看。我心里像刀绞一般,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设计意图: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从“我”的视角记录了战场情势的紧张和急剧变化,以及在着火后战友邱少云的坚毅表现。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本着抓大放小的原则,我们可以抽取诸如环境描写、火情变化、“我”的心理活动等重要事件,据此设计若干有价值的学习活动。同时,活动高度回扣目标。】(2)出示视频,还原背景在学生的理解和情感达到一定高位、但缺乏对战场较为形象认知时,教师出示视频,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理解,增强学习效果。【设计意图:当学生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提升一个层次或遇到困难时,及时还原有关背景,能助力学生主动拾级而上,克服困难,提升学习效能。】板块三:由读到写,实践目标本部分将再次回到课前创设的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深入理解“点面结合”和邱少云的光辉人物形象后,超越文本个案,由读到写,进行语文能力的迁移和转化,从而实践本课教学目标,回扣语文要素,使课堂生成一个逻辑自洽的完整闭环。(一)情境创设瞧,六(5)班的教室里特别热闹,老师和同学们都在专心致志地劳动。原来,这是新学期初的第一次大扫除。......提出要求:现在,如要把这件事写具体,你会如何写?请你写个片段,写在工作纸上。(二)学生书写学生静静思考、书写片段,教师巡视、指导,在较好作品打上五角星。(三)现场展评对于较好的作品,教师予以现场展评,指出优点,供学生共学、共享。【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是一门读写共生的课程,秉持“用教材教”的观念,把教材里的课文视作一个个经典的例子,也是进行由读到写训练的典型例子。在语文课程中,听、说、读、写、书、查、思、创等多重能力不分家,讲练结合、读写融合、让学生真正动笔的课堂才是能取得最大效益的务实课堂。】作业设计(一)基础性作业(必做)1. 熟读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2. 完成《知训》——《我的战友邱少云》。(二)提升性作业(必做)继续完成课堂工作纸片段叙写,力求生动精彩。(三)拓展性作业(选做)从下面的电影中选择一部,在课余时间观看,并独自撰写观后感。片单:《上甘岭》《英雄儿女》《铁道卫士》《长空比翼》《奇袭》《金刚川》《英雄连》《冰雪长津湖》《长津湖》。【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出,教学设计要注重教-学-评的一致性。作业设计是作业评价的关键。教师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心设计作业,做到有不同类型的选择性、关注同主题课外资源拓展、加强理解性和探究性等。这是本课设计必做、选做和基础性、提升性、拓展性作业的依据。】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