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借鉴经验,择善而从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借鉴经验,择善而从

资源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借鉴经验,择善而从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君子有三鉴:鉴乎前,鉴乎人,鉴乎镜。
借鉴经验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但有时也会限制我们走出新路。
这两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鲁迅《拿来主义》
材料二:
中国的高铁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高铁技术的自行摸索阶段、国外技术的消化阶段、中国高铁的反超阶段。国外技术的消化阶段又分三步走:第一步,不求创新,只求复制,严格按照外方的图纸去做;第二步,在流程上,把学到的技术原汁原味固定下来,保证不走样,让自己的制造水平可以和外方看齐;第三步,制造组装工作完全掌握之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和改进。
在学习方面,你是否也经历过类似上述材料中的情形?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写一篇记叙性或者议论性的文章,参加校刊“借鉴·创新”专栏的征文活动。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类文明的进步实际上是一个传承借鉴的过程。鲁迅在《拿来主义》中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还强调:“引述他人的言论,要说明他人是谁。能做到这一点,然后才能做学问。”
但也有人认为,我们不能一味地“拿来”,尤其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拿来”。如吃火鸡大餐不明白要对谁感恩,圣诞节狂欢又不懂宗教意义。
还有人说,有的东西还是不“拿来”的好,一个人只向里拿,而没有被别人看好想要“拿走”的东西,也是可悲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联想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文阅读I《曹禺与契诃夫戏剧语言艺术的比较》告诉我们,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借鉴契诃夫戏剧艺术的创作思想,并将其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意境表现手法相结合,从而使其剧作呈现出富于民族审美特性、独具特色的新型戏剧风格。
上面的材料虽然说的是戏剧创作,但也能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5.写作。
丹麦设计师瓦格纳设计的“Y型椅”,既汲取了中国明式圈椅外形和意蕴的精髓,同时又体现了北欧设计的简洁思想。中国味与北欧风的完美融合,使得“Y型椅”成为现代家具设计中的经典之作。从美洲传到中国的辣椒,最早只是被当作盐的代替品。后来中国人创造出了许多“辣味十足”的美食,辣椒成为中国烹饪的重要食材。而今,有些“辣味十足”的美食已经跨出国门,走向世界了。由此可见,不同的文化可以相互借鉴、融合、发展。
请以“文化互鉴”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具有逻辑性;语言得体。700字以上。
参考答案:
1.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指出可以借鉴的对象,并结合相关对象指出借鉴的价值,可以以前事为鉴,吸取教训,可以以他人为鉴,效法他人的贤德,可以以铜镜为鉴,看清自我。考生只要围绕“借鉴”来谈都符合题意。材料第二段阐述了“借鉴”的作用,它既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但有时也会限制创新。
我们可以把“借鉴”作为写作的话题。可以思考借鉴的对象,如要鉴古,那可不可以鉴今?可以以人为鉴,能不能以事为鉴?可以以镜为鉴,还有何物可以为鉴?其实推而广之,万事万物皆可为鉴,因为所谓借鉴,无非是认识世界,然后反观自身。也可以思考如何借鉴。认识世界应该以为我所用为目的,即以我观物,强调认识的主体性;反观自身,则应以对世界的认识为基础,即以物观我,强调自我观照的客观性。
还可以思考借鉴的价值。可以从论说的现实性、时代性角度来说,比如今天中国的国策,如一带一路等从哪些地方获得过经验和教训等等。同时借鉴可以是很多方面,无论是国家发展,还是企业进步,还是文学方面,其实都需要借鉴,比如鲁迅不但从题目上,而且从整体形式上借鉴了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狂人日记》,创造了自己的《狂人日记》,思想内容方面更为“忧愤深广”。当然借鉴是第一步,借鉴是前行的阶梯。我国的市场经济就是借鉴的成果。牛顿说:“如果说我所看的比笛卡尔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站在巨人的肩头,就是借鉴,这样才前行的更远。
但也要注意借鉴的两面性,它可以给我们提供经验,让我们少走弯路;但是它也可以限制我们的眼界和思维,不能创新。
行文构思上,可以由材料引出“借鉴”这一话题,由可以借助名言引出,如“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他的本事就大了”,接着阐释“借鉴”的内涵,如“把别的人或事当镜子,对照自己,以便吸取经验或教训”,列举正反事例突出“借鉴”的意义,然后联系现实社会,结合中国的发展分析“借鉴”在当下的价值,最后呼应开头。
立意:
1.借鉴经验,择善而从。
2.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3.借鉴是为了更好地创新。
2.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呈现了借鉴与创新的相关介绍。材料一,引用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相关内容,该语段体现鲁迅对文化的态度,即客观理性地甄别文化(包括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是“使用”“存放”还是“毁灭”,同时要勇敢地“拿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有所更新。其关键词等式可理解为“甄别借鉴”+“勇于更新”=新文艺。
材料二,介绍中国高铁发展的三个阶段,即自行摸索、学习借鉴消化外国经验、反超阶段。我国高铁的发展,正是在不断的学习借鉴中实现的超越。在国外技术的消化阶段,首先是只求复制,不求创新,再到学习完组装工作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改进。由此可见,想要走出属于自己的独创之路,借鉴、模仿是第一阶段,通过借鉴模仿,我们可以取长补短,少走弯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能助力我们更快速地成长。但我们不能满足于借鉴模仿阶段,在借鉴模仿后,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改进、创造,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题目设置的写作任务是,“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写一篇记叙性或者议论性的文章,参加校刊“借鉴·创新”专栏的征文活动。”这就要求考生在写作时必须要扣住“借鉴·创新”这两个关键词,在文章中体现出两者的关系,并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进行写作,不能泛泛而谈。同时,考生也应明确写作文体,在记叙文和议论文中选择一种进行写作。
如果选择议论文,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先概括材料内容,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借鉴与创新齐飞,繁荣共时代一色。然后从为什么的角度论述借鉴与创新的重要性,可以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国家强盛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接着进一步论述该如何正确对待借鉴与创新,如我们应懂得借鉴,取其精华,发其芬芳;我们应守正创新,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我们应在借鉴的基础上创新,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促进自身发展。最后,再次强调中心论点:善于借鉴,懂得创新,在借鉴与创新的合奏中谱出时代发展的乐章。
如果写成记叙文,选材时,应围绕着“借鉴与创新”,尽量选择创新性的角度,如可以写一次设计比赛,可以写学习一项技能,也可以写学习方法的借鉴与创新等等。选材时应注意选择能体现借鉴与创新的事例,在过程中感悟二者对人生成长的重要意义。
在行文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叙事技巧。比如写参加一次设计比赛,就可以设置一波三折的情节,先写“我”毫无头绪,于是借鉴他人经验想法,却被指导老师批评为“抄袭”,铩羽而归;而后“我”深刻反思,在借鉴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想法与新意,最终获得好名次。从而感悟出借鉴与创新的关系,以及二者对人生的影响。也可以采用插叙法、倒叙法等叙事顺序,先倒叙写“借鉴与创新是助力人生成长的两大法宝,不可偏废”的结论,再具体叙述相关内容,使结构更富于变化。
立意:
1.借鉴与创新齐飞,繁荣共时代一色。
2.借鉴化用以创新,开眼世界以进步。
3.始于借鉴,终于独创。
4.让借鉴与创新为人生着色。
3.例文:
“拿来主义”的新时代思考
八十多年前,鲁迅先生一句“拿来!”,可谓一通棒喝!那些孱头昏蛋废物们是否醒悟,且先不管,至少清醒的青年们明白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要义。的确,“拿来”的本质是传承借鉴,毕竟人类文明的进步就是一个传承借鉴的过程。但今日仍认为只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可,就不合时宜了。
不可否认,鲁迅在民国时告诫国人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有道理的。国人看到帝国列国带来的各种新鲜“玩意儿”,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般,自然是看到西方眼中的“萝卜白菜”也当作“鱼翅”,因为彼时的中国,实在太落后了!所以,精华与糟粕常见,当时的国人只需睁大眼睛辨别即可。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别人给你的“精华”只会越来越少,甚至没有办法“拿来”。一方面是我们自身发展了,眼光自然也高了;另一方面,能够给你的,都不会是真正的“精华”。历史上,前苏联曾帮助中国,派出专家,援建项目。的确,对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来说,前苏联“老大哥”之举无疑是雪中送炭,但不可否定的是,能给我们的大都是相对落后的工艺与技术,核心的东西绝对不让中国人碰,这一点很多老专家的回忆录都有提到。特别是之后两国出现分歧后,“老大哥”翻脸比翻书快。正应了邱吉尔说的“一个国家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那句话。所以,核心东西是永远拿不来的,能够拿给你的都是一些不痛不痒的。如鲁迅讲的“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又如随改革开放进来的各类洋节、洋生活方式、洋奢侈品等等。幸好,近年来我们学会了辨别,并大力弘扬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既然“精华”拿不来,那就只有靠自己创造。2018年,中兴被制裁的根本原因还是没有掌握制造芯片的核心技术。人家随便找点借口卡你的脖子,又能为之奈何?但华为就不一样了,因为拥有5G核心技术,尽管对方眼红痛恨,使尽手段,最后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华为强大,而华为也只把这些打压“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创造是什么?形象地说,创造是从0到1是从无到有的突破。而从1到9,则是“拿来”后的完善,终是“山寨”。近年来,我国不断实现0到1的突破:超级水稻、量子计算机、载人深潜、月亮取壤、太空站建成等等。这些科技之所以让世界瞠目,都不是拿来的,而是自我创造的。
总之,新时代的我们需要学习借鉴,因为有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更快看到远方的风景;但如果只会躺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别说巨人会把我们甩下),我们永远走不出属于自己的脚步。所以说,能“拿来”固然好,但自我创新才能有真出路。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主要针对“拿来”这一话题展开。鲁迅的话肯定了“拿来”的意义,也圈定了本文的写作大方向——对“拿来(借鉴)”的思考。顾炎武的话表明“拿来”要明确对象,否则就是“抄袭”。“但”后的内容是反对“一味的拿来”,并强调“拿来”之余,更要自我创造。
总体而言,材料是表达对“拿来(借鉴)”的思考:肯定“拿来(借鉴)”意义的同时,要注意与“抄袭”区分开,还要注意有些方面不能靠“拿来”,更要“创造”,让别人可以 “拿去”。
写作时,可以先表明观点。论点:学习借鉴之余,更要注重自我创新。第一段:概述材料,从鲁迅讲“拿来主义”入笔,一两句话,然后表明观点句,学习借鉴之余,更要注重自我创新。第二段:“拿来”不是抄袭,而是学习借鉴,是进一步的完善,并进一步分析“拿来”的作用。第三段:真正的好东西无法拿来(核心东西无法拿来)。为什么?因为关系到生存与竞争,因为关系到长远发展。第四段:自我创造是突围的唯一办法。举例说明为什么核心东西只能自我创造。第五段:总结全文——新时代,不仅要学会学习,更要有创新的能力。
当然,关于“拿来”(学习借鉴)、抄袭、自我创造三者关系,也没有必要三者都涉及,只要涉及两个,谈出自己的认识,举事例,讲道理,自圆其说即可。
立意:
1.既要借鉴,又要自我创新。
2.一味“拿来”,没有出路。
3.借鉴之外更要自我创新。
4.例文:
向上继承,向外借鉴,自主创新
曹禺谈到契诃夫时,曾说:“我想再拜一个伟大的老师,低首下气地做一个低劣的学徒。”其实,细看曹禺戏剧,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既有对中国古典文学意境表现手法的继承,也充分吸取了契诃夫独特的戏剧处理方式。但更多的,却是突破二者,独具“曹禺风格”的创新。
由此可见,向上继承,向外借鉴,自主创新,造就了曹禺作为剧作家的成功。其实,不只是戏剧创造,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人生之路,甚至是社会前进中,都唯有依靠继承、借鉴与创新,才能获得成功。
古语有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上有五千年历史,前有师长先辈,从不需要白手起家。所以,不管世事如何变化,我们总能从前人处世为人之道中学习到无上智慧、力量。就像杜甫说“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这万卷书就是最好的“继承”;而如今,又有范江明继承学习前人烧制窑瓷的经验与智慧,让越窑的千年翠色重现光辉。因此,我们应当积极“继承”,打好基础,厚植人生发展根基,而不是让自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空中楼阁上战战兢兢。
而如今,全球化潮流势不可挡,就像今日之中国再不能关起门来空做“天朝上国”的美梦,就像人们常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没有人能妄言“我”胜过一切。这就要求我们,努力学会借鉴他人所长,补己之短。四十多年前,中国主动打开国门,引入、借鉴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才得以迎来今日中国之崛起。这更要求我们,不可盲目自大,不可敝帚自珍,而是要积极借鉴他人长处,审视自身不足,从而帮助自己更上一层楼。
于此,我们当可想起毕加索曾说的“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等待的不是重复,而是创造”。当依靠继承打好基础,充分借鉴提升自我后,我辈唯有积极尝试创新,突破自我,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不是亦步亦趋于古人或他人。徐悲鸿学画,在继承基础上积极改良“传统中国画”,展现了前无古人的独特绘画魅力;我国著名车企比亚迪,面对传统汽车制造技术研发的激烈竞争,果断创新,另辟蹊径,开启新能源汽车研发新道路,成为目前全球汽车制造行业中唯一一家能够实现电池、电机、电控自研自造的车企,稳坐新能源汽车制造行业的龙头宝座。唯有积极创新,才能为自身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让我们掌握核心竞争力,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形势千变万化,身为新时代青年,我辈当向上继承,厚植根基,向外借鉴,广纳所长,自主创新,为我所有。如此,才能增强应对危局的底气与勇气,立于不败之地。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本题是一个思辨性较强的作文题。材料的核心词是“继承”“借鉴”“创新”。其中,曹禺借鉴西方著名作家契诃夫戏剧艺术的创作思想,体现的是“借鉴”。他吸取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意境表现手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而在此基础上,他又做到了使自己的剧作呈现出富于民族审美特性、独具特色的新型戏剧风格,是在“继承”“借鉴”基础上产生的“创新”。而材料第二段指出,我们不仅要在材料中看到曹禺戏剧创作艺术的“继承”“借鉴”“创新”,更要思考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是否能从中吸取到有益经验。由此可见,本作文题从读写结合的角度出发,意在引导学生借鉴阅读所得,思考学习和生活中“继承”“借鉴”“创新”三者的关系,启发学生只有在继承中借鉴,在借鉴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才能坚守自我的本真,又能得到创新性发展。
写作时,考生需将“继承”“借鉴”“创新”三者有机结合,展开思辨性论述。比如,针对“继承”“创新”,可以首先指出我们在学习写作时,既要广泛、深入地学习古人,又要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进行创新,从而写出具有独特风格、神韵的文章。对此,可联系自己或古今人物学习的情况作为论据,如黄庭坚学习晋唐名家书法,不断突破自我,最终自成一家;联想到当今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取得的成果,如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出圈”现象,数字敦煌“出圈”现象等;联想到艺术创作的借鉴问题,如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借鉴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取得成功;等等。同时,还要注意,“继承”指的是内部的古今传承,“借鉴”则是跨越区域的交流学习,在写作时要注意明确区分。行文最后,则可再一次强调,我们要在“继承”“借鉴”中打好基础,为自己积极培养“创新”的能力。
立意:
1.继承、借鉴为基,创新为魂。
2.突破传统,在借鉴中寻找出路。
3.继承+借鉴+创新=成功。
5.例文:
文化互鉴
有言曰:“文化因互鉴而丰富。”在当今全球化发展的时代潮流下,各地各国文化在一次次交流碰撞中相互借鉴、融合,从而得到发展。文化互鉴是全球一体化的必然过程,取他人之长,融己之本,方能通过这样的创造,为文化的“方塘”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文化互鉴在改变着生活的方方面面,顺应着时代的发展,充分利用好文化互鉴,才能获得更好的前景与发展。世界建筑、家居设计文化中,东西方文化互鉴的产物在不断改善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创造美的观感,亦不失使用的便捷。绿城地产、融创等知名房地产企业,无论是在设计高端雅静的中式豪宅时,还是在修葺简洁明丽的中档小区时,都充分地将中西文化相结合。以中式园林为根本,又鉴以西方设计线条与色彩,让环境充满幽静生活气息的同时,辅有新奇独特的亮点。文化互鉴使得他们引领了现代生活新体验,并且收获了成功。
而文化互鉴也不可冒昧而行,做好文化互鉴,关键在于“鉴”的分寸和“互”的动态平衡。
“鉴”,意在借鉴,即保持自身根基底蕴的基础上,辅以外物之长处,或成点金之笔,或为攻玉之石,从而推动原有文化更上一层楼。杭州桃花源顶级园林居所,以“香山帮”传统工艺打造富有文化气息的苏州园林式住宅,而庭院中也偶有咖啡桌和BBQ,使欧式生活也融入其中。但即使是增添了西方生活器具,园子整体的苏州园林韵味依旧浓厚,千百年的风土人情仍是居所的根基。现有高端豪宅的餐厨,多有西式中岛的加入,而纵有西方元素的存在,U型中厨的根本不曾改变。借鉴,是取之精华,而非大动根基。无论如何借鉴,自身文化的底色绝不可被掩盖。
此外,文化互鉴的动态平衡也尤为重要。倘若不是互鉴,而是偏取一方,长久以来势必造成文化的侵蚀,最终一方文化会越来越接近另一方,最终被同化。如此一来,文化不再丰富,而是趋于统一,世界将不再多彩。文化互鉴是一种相互的交流,是一种彼此的促进。西方嘉格纳品牌的家居充分吸收中国古典的典雅大气,又保持欧洲设计中的便捷简约思想理念,其家居深受各地住户喜爱,品牌收获极高声誉,而瓦格纳设计舒适而不失体面的Y型椅也在世界范围流行。中国传统家居亦是如此,像杭松居中使用的全套红木橱柜,保有红木外表的厚重端庄,内部装载西式多用收纳柜,让传统与便捷不再相互制约。当各地文化保持着相互的借鉴,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理念在彼此之间流通,世界文化体系才处于一个健康的动态平衡,使得文化在各自的根基上创新发展。
当我们努力去进行着文化互鉴,又不失借鉴的分寸,不乱相互的平衡,世界共同推动文化互鉴,才可使世界文化更绚丽多彩,创文化之盛世。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全命题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以丹麦设计师瓦格纳设计的“Y型椅”和辣椒走进中国又从中国走向世界的两个融合借鉴的例子为出发点,引出了材料最后的关键句“由此可见,不同的文化可以相互借鉴、融合、发展”。由此可知,本次作文的主旨是写文化借鉴,从而达到文化的融合、发展。这也是本次作文给定命题“文化互鉴”的原因。习总书记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我们应当积极与其他文明相互借鉴,领略精髓,积极创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全球化的国际社会中,各民族、国家的文化,五彩缤纷,耀人夺目。对此,人类的态度与作为,不应视文化以侵略、吞并的武器,抑或要使文化统一而同化。世界的文化应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互鉴中交融、发展。
考生可以从“文化互鉴”的时代背景、意义、作用、具体做法或者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展开思路。比如,对“文化互鉴”的背景而言,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所以,想要交流互鉴,我们必须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对于如何互鉴,可以说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交流互鉴,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共同进步,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而对于文化互鉴的意义,则可采用对比手法分别说明互鉴与否各自产生的不同影响,比如列举张骞通西域,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例子论证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因交流而丰富,因互鉴而多彩;然后列举清朝闭关锁国,纳粹亚利安人论,种族主义,殖民主义等例子论证人类社会因交流而发展,闭塞文化交流必定导致落后。最后总结全文升华主题,我们是同一个大海的不同浪花,同一个花园的不同花朵,唯有在文化的多样性中积极互鉴,才能构建更丰富多彩的世界。
立意:
1.文化兴盛源于交融与互鉴。
2.多姿多彩共存,文明之美互鉴。
3.汲取世界文化精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4.搭借鉴之桥,建多彩文明。
5.兼收并蓄,成就中华先进文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