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期中考试训练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期中考试训练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期中考试训练卷
一. 选择题,共20个小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60分)
1.下图是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示意图,空白部分应填的最佳选项是( )
A.集体耕作 自然经济 B.分散经营 商品经济
C.简单协作 集体经济 D.集体耕作 小农经济
2.《凤凰网-历史探究》这样叙述:“地价推高,必然导致地租率(经济学意义上的“地租率”是指自由契约下的地权收益--无论租佃经营还是雇工经营--与地价比)下降,这反过来又成为抑制外部 “资本”“过量”进入土地市场的一个重要调节机制”。这段材料意在说明( )
A.工商业资本无法有效进入土地市场 B.工商业资本流入土地市场危害巨大
C.工商业资本无法转化为工业化资本 D.工商业资本助推土地兼并作用有限
3.明初工匠单立为匠户,世代不得脱籍。明朝中叶工匠可以纳银代役。清朝完全废除匠籍,官营手工业的劳动者皆出自官府雇募。这一变化的实质是( )
A.官营手工业的发展走向市场化 B.官营手工业进行生产关系调整
C.应对私营手工业的挑战之举 D.官营手工业专业化水平提高
4.下表为唐朝的灌溉工程数量简表,该表不同时期灌溉工程数量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长江以北 长江以南
中唐以前 中唐以后 中唐以前 中唐以后
98 29 23 938
A.长江南北不同时期灌溉工程数量的变化 B.长江南北不同时期经济发展水平的状况
C.长江以南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D.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的趋势凸显
5.清朝初年,手工业领域出现了一种现象,包买商通过供给原料和收买其产品的方式把那些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控制在自己手中,占有他们的剩余劳动,这种现象本质上属于( )
A.商业资本渗入手工业领域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C.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D.小农经济面向市场
6.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一些市场条件和劳动力条件,其中市场条件是指( )
A.对外国商品的需求 B.对本国原料的需求
C.对工场手工业产品的需求 D.对机器大工业产品的需求
7.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后,提出“现在国体确定,组织新邦,百务所先,莫急于培元气,兴实业”对袁世凯的这番表态的最准确的理解是( )
A.袁世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B.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
C.袁世凯被动顺应时代潮流的行为 D.袁世凯非常重视发展民族工商业
8.1935年,“国民政府经济建设计划”指出:关于国民经济建设……应当是有计划的有统制的建设,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全国一致动员这个经济建设运动,才有成功的希望。对此“计划”的理解最为合理的是( )
A.斯大林模式的翻版 B.罗斯福新政的翻版
C.利用行政手段助推民族工业 D.利用国家力量发展官僚资本
9.传统中国乡村民众一直使用阴历的历法纪时体系,到清末及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进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实质上反映了( )
A.传统历法与西洋历法的竞争冲突 B.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交融
C.传统历法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D.西洋历法的优越性日益凸显
10.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外来词汇最先通过报刊译介过来,经报刊媒体广泛传播,并在中国经过一段时间的运用.磨合.变异和普及,进入中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并最终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这说明( )
A.近代中国报刊媒体的半殖民地化色彩浓厚
B.近代中国科学的发展严重受制于西方列强
C.近代中国外来词汇必然经过中国化的过程
D.近代中国新思想的传播报刊媒体功不可没
11.如果为右边示意图确定研究主题,最为恰当的是( )
A.疾病与灾难 B.掠夺与杀戮
C.交流与联系 D.冒险与财富
12.1832年,英国进行了议会改革,其主要内容有,一.重新分配议席,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二.更改选举资格,扩大选民范围。后来又通过改革后的议会废除了《谷物法》和《航海条例》。上述举措( )
A.推动了工业革命,促进了工业经济结构的调整
B.践行了自由主义,体现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意志
C.设置了贸易壁垒,维护了土地贵族的利益
D.破除了贸易壁垒,促进了垄断资本的扩张
13.《全球通史》这样叙述:“18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已稳步地不懈地继续到现在。因此将其发展过程划为不同时期,实质上是武断的。然而,若把1870年看做过度日期,还是可以作划分。正是在1870年前后,出现了两个重要发展——科学开始大大地影响工业,大量的生产技术得到了改善和应用。”在这里作者( )
A.彻底否定了现今工业革命的阶段划分 B.完全承认了两次工业革命的过度日期
C.认为工业革命的阶段划分没有意义 D.认为工业革命的阶段划分存在前提
14.某个时期被冠以“大企业时代”.“大公司时代”。这个时期的许多大企业往往由高级人才进行管理,开始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提高了生产效率。该时期处于( )
A.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B.商业大变革阶段 C.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D.工场手工业阶段
15.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缓解了社会危机。但是,有一项措施却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一度加深到非常严重的危机,使国际关系日趋紧张。这项措施是( )
A.恢复银行信用 B.实行美元贬值 C.限制价格水平 D.推行福利制度
16.据官方《国民收入与支出》统计:1951—1982年英国社会福利增长2.7倍,而国内生产总值只增长近1倍,同期社会福利金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4.4%跃升为29.4%。材料反映的英国社会福利的变化( )
A.促进了国民经济高速增长 B.改善了普通民众生活水平
C.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D.冲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秩序
17.俄罗斯《20世纪祖国史》中曾这样评价赫鲁晓夫:“他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赫鲁晓夫改革的“两面性”表现为( )
A.改革取得了成效,但未从根本突破斯大林模式
B.改革废弃了计划经济体制,放手发展市场经济
C.经济改革卓有成效,政治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D.涉及经济.政治两个方面,但是重心在政治领域
18.《全球通史》载:“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戈巴乔夫的改革可以说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很相似”但是俄罗斯有关组织的2011年民调却显示,认为戈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有密切关系的高达42%。这说明( )
A.公正客观的历史评判取决于民众意愿 B.全球通史揭示了历史真相
C.民意调查左右历史的评判 D.历史评判受制于认识事物的视角差异
19.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合作打破了地域相邻的概念,实现了跨洲.跨洋的区域合作。不同区域经济集团之间也展开了连横合作……对此现象解读最恰当的是( )
A.经济合作的地域障碍不复存在
B.经济区域集团逐渐消亡的趋势
C.区域经济集团推动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D.经济区域集团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20.20世纪末期以来,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最重要纽带是( )
A.垄断组织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世界贸易组织 D.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二.材料题。(40分)
21.(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掀起了洋务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此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等。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他又先后创办了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材料二 民国初期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简称“南洋公司”)产品销售量示意图:
(注:1917年上海厂开工后的产品销售量未计入)
材料三 抗战期间,官僚集团凭借战时专卖制度,利用国家扶持民营企业的低息贷款,兼并民族资本,大发“国难财”。1937年,宋子文趁人之危,以低于市场价格强行买走南洋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这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1940年成立的雍业实业公司,由宋氏家族控股,重点经营纺织业。它在两年内投资18家企业,遍布甘陕两省,拥有纱绽10.6万枚,占到战时后方纱绽总数的44.2%。在国统区的工业中心重庆,1943年的871家工厂,停产者达到270余家。
(1)据材料一概括李鸿章等人的主要主张。他们“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对中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5分)
(2)材料二示意图表明,民国初期南洋公司的营业状况如何?这一时期,南洋公司等民族企业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5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材料三分析其成因。(6分)
22.(12分)20世纪20年代起的约七十年里,苏联的建设道路影响深远,发人深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动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挫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苏维埃的国家工业化方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方法根本不同。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都是从轻工业开始。——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
——《斯大林选集》(下卷)
材料三 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今天我们在收割那几十年的苦果,既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
——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
(1)材料一中列宁“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是哪一经济政策?这一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举措是什么?与“用冲动的办法相比”,这一政策有什么特点 (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斯大林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式的经济有哪些弊端?(8分)
2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期工业化国家,比如法国,都采用英国那样的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 就是国家不干预。但是德国有一批经济学家认为落后国家不能采用这种方式,他们提出借助国家的行政力量来推动工业化,领导并保证工业化的顺利进行,完全背离了亚当.斯密的学说。德国统一后,以俾斯麦为首的帝国政府采纳了这种经济学说。......在20世纪,有更多的国家模仿德国,而不是追随英国。从英国发生工业革命以来,已经出现过多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各种模式都有各自取得的成功,也都有各自的不足甚至失败。没有一种经济模式是完全正确的,也没有一种理论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
——摘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和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经济发展模式”自行拟定具体论题,并就所拟定的论题进行分析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应用准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20*3=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D D B D B D C C B D C B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C B B A C D C
21.(16分)
答案:(1)主张:师夷长技(学习和引进西方技术)。(1分)
积极影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引进技术,培养人才;对本国封建经济瓦解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是中国近代化大规模实践的开端。(任意4点,共4分)
(2)营业状况:产品销售量迅速上升。(1分)
原因:①政治的或政府的因素(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中华民国的建立,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民族资产阶级地位的提高;中华民国颁布一些有利工商业发展的措施及实施,任意一点); ②外来的因素:帝国主义忙于欧洲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都有所减少;③国内人民的因素:民间兴起反帝爱国热潮;④国内经济自身的因素: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进一步扩大了商品和劳动力市场。(4分)
(3)历史现象: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萎缩。(4分)原因:抗战期间,国统区官僚集团凭借战时专卖制度和国家低息贷款,兼并民族资本。(2分)
22.(12分)
答案:(1)政策:新经济政策。(1分)措施: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1分)
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经济。(2分)
(2)可以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 (2分)
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计划指令压制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从农民那里拿走东西过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6分)
23.(12分)
示例(仅作为评分参考之一):
论题:具体国情与经济模式(3分)
论证: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英国与荷兰.法国等列强争夺殖民霸权,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建立贸易垄断公司,通过提高关税税率及其他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18世纪,英国已经成为殖民霸主,工业革命使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成为先进的工业国,因此确立了自由主义经济模式;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完成统一,建立了德意志帝国,处在强国环伺之中的德意志帝国,利用处于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的有利机遇,借助国家行政力量加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建立了不同于英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准确说明国情3分,说明对应的经济模式及特点2分,论述体现二者关系得2分)
总之,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须与具体国情相适应;适合的经济模式能够推动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能运用唯物史观做出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历史认识得2分)
铁犁牛耕
生产力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生产关系
个体农耕
PAGE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