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口写作篇考点汇总综观全国中考作文的命题情况,主要体现了这样的儿个特点。(一)从命题的表现形式上看,全命题及半命题作文成为命题的主流从收集到的2020年的64个作文题看,全命题、半命题作文共37个,占总命题数量的58%;而话题作文5个,占8%;材料作文21个,占33%。后两项加在一起占41%,比命题作文少。命题作文所占比重如此之大,我们觉得这是由命题作文形式所具有的强势特征所决定的。一是因为它有严格的限制性,由于是命题作文,就必须在命题的范围内来写,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一部分人猜题、押题、套用故事、模仿范文的消极作文状态,有利于考生的写作思路迅速集中。二是尽管是命题作文,但出题者为了体现课程标准关于命题要尽量避免“人为设置审题障碍,减少审题难度”这一原则,又往往以提示语的形式,使命题本身在具有集中性的同时又相对地体现出一定的开放性和引导性,以引领考生尽快打开写作思路、拓展思维空间,从而尽可能地降低审题的门槛,给学生以适当的写作自由度。比如2020年重庆B卷的题目一就是这样:“绊·伴”,初看很茫然,再看下面的提示语便豁然开朗,“绊,磕绊;伴,陪伴。从小到大,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磕绊,但是总有亲人、朋友、老师…的陪伴,他们给予我们呵护和鼓励。在绊与伴中我们逐渐成长,走向远方…”显而易见,出题者的意图在于表明“在人生的道路上是没有一马平川的道路可走的,总会遇到坎坎坷坷,总会碰到磕磕绊绊,但是不要怕,有亲人的陪伴,有朋友的陪伴,有师长的陪伴…相信,一定会克服这些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到达人生的彼岸。”据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这两种命题形式还会受到命题者的青睐,比率只能拓展不能收缩。(二)从命题的内容上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一是注重体现生活。我们把搜集到的这些试题进行了内容归类,大体上可以分为成长类、生活类、励志类、感恩类、学习类五大类。其中,生活类占的比率最大。文题贴近学生的社会、家庭、学校生活实际,考生一看到文题便能有话可说,376写作篇考场锦BB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更具有真情实感。如北京卷的“2020,我的中考”,这是一个反映学校生活的题目。2020年对于这届毕业生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此时的中考,对于他们来说应该是一次非同寻常的中考,也可以看成是他们成长道路上的一段非常特殊的人生经历。所以,这个题目针对性非常强,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关注了社会热点,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作文题目,在审题上也没有什么障碍。其中的时间限制词“2020”,限定了所写的事情必须是发生在2020年的故事;“我”强调了文章的主体是学生本身;“中考”是题目的核心,在文章的呈现上要以中考这段时间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为背景行文。从选材上看,可以从个人成长的角度,写一写疫情下的网课学习和居家生活,或者通过描述复课后的学习表达要珍惜学校生活时光,也可以把当下学习和未来的理想相结合来写,展示自己疫情下特殊的心路历程,自己对人生、对生活特殊的认识,把自己的成长感悟写出来。再如长春卷的作文题目“我家的中国味儿”更是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考生丝毫没有生疏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但行文中一定要把“我家的”与“中国的”紧密结合起来,让我家的味道凸显出中国的元素,中国的传统文化特色体现出一种家国情怀,这应该是命题者的意图所在。还有南京卷的“食趣”,嘉峪关卷的“守望相助”,西安卷的“合唱”,内江卷的“一双手”等,这些考题也都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的命题,既能体现课程标准“不人为地设置审题障碍”的要求,也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身边事物有意识的关注。(三)从命题的价值取向上看,更加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正能量的、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当下社会的主旋律,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在目前多元化的社会里,不仅存在着真、善、美,也滋生着假、恶、丑。由此,引导学生歌颂善良、正义、平等、博爱、宽容、孝顺、团结…就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把目光聚集在真、善、美的事物上,看到社会和生活中的主流,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并能用美的评价表现美,用美的行为创造美。这些,在2020年的作文命题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如上海卷的“有一种甜”、重庆A卷的“历练”、苏州卷的“那些灿烂的细节”、大连卷的“久违的美好”、绵阳卷的“人生最贵的是”等,这些简短的语句,既是考场上对考生的测试题目,也是对考生的一种人文引导。古人说,“文如其人”,看似一篇小小的作文,但它所折射出来的,却是一个考生的品质之优劣、境界之高低、品位之雅俗、观念之新旧…通过文章的形成,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要具有乐观的态度,要勇于面37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