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4.1 夯实法治基础 同步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4.1 夯实法治基础 同步教案

资源简介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1.初步认识法治的内涵,理解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教育)
2.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法治教育)
第一框 夯实法治基础
一、政治认同
1.体会法治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认同法治价值观。
2.知道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3.感受法治中国的进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念。
二、法治观念
1.了解法治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作用,知道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2.了解以民法典为代表的、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法律,理解法律是实现和维护公平正义的基本途径。
3.依法规范自身行为,自觉做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三、责任意识
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民主和法治意识,能够积极为建设法治中国建言献策。
教学重点:法治的意义。
教学难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教法:讲授法、情境探究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44“运用你的经验”,并出示表格思考:
图片题目 图中公职人员 公职人员所属机关 所依法律、法规
交通井然有序 交警 公安交通管理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
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 政府人员 地方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
食品安全监督 食品药品监管人员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行政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
法庭审判 法官、检察官 司法机关 诉讼法及各实体法
(1)在这些生活场景背后有哪些默默付出的公职人员?
(2)在这些公职人员辛勤付出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在保证社会生活安全、有序、自由?
提示:(1)有交警、行政机关公职人员、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人员、法官、检察官等。
(2)法治。
教师导入: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今天我们一起进入《夯实法治基础》的学习吧!
二、师生互动 探究新知
探究一 选择法治道路
(一)法治对我们社会生活的意义
材料展示: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成为发案最多、上升最快、涉及面最广、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犯罪类型。2022年以来,国家网信办会同公安部已处置涉未成年人电信网络诈骗案件1.2万余起。为落实党和国家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公布了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并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围绕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二次审议稿,共有12 390位公众提出了28 406条意见。2022年9月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自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
思考:法治对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小结: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二)法治的内涵
◆良法
1.活动(探究与分享P45~46):
请你和同学一起查找相关法律规定,把你印象最深的法律条文摘录在教材对应的位置。
教师讲述:我国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特别重视,制定并颁布了多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通过收集整理我们会发现,这些法律从不同角度详细地为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和要求作出规定,这些法律都是良法。
2.材料展示:
有这样一起案例:女儿尚在娘胎中,父亲因工伤不幸去世。家人获得工伤保险金后,却并未给女儿留存。十几年后,女儿一纸诉状将母亲等人告上法庭。民法典相关条文规定: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思考:结合教材和上述材料可知,民法典也是一部良法。我们衡量良法的标准是什么?
提示: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善治
材料展示: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法治本身不仅是规则之治,而且必须是良法之治。“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法治的精神不仅在于依“法”而治,而且在于依“良法”而治。法治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单纯依法而治是无法实现善治的。要实现善治,除了具备规则、逻辑体系的一致性、完整性的“形”之外,法律的价值基础还应当具有正当性、合理性的“神”,也就是说,“神”“形”兼具的法才是良法,才能真正实现善治。
思考: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实行法治还有哪些要求?
提示: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三)选择法治道路的必然性
教师讲述:法治即依法治理。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通过比较法治与人治的异同,探究治理国家的最佳方式,感悟选择法治道路的必然性。
出示表格:
法治 人治
基础 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 建立在专制和独裁的基础上
确定性 法律的规定具有明确性 个人随意性和内容模糊性
可预期性 为人们提供长久的预期 规则不具有长远的可预期性
科学性 法律是众人参与的结果 命令是个别有权者的决定
稳定性 具有长久的稳定性 不具有长久的稳定性
  教师讲述:法治,它意指所有的权威机构,立法、行政、司法及其他机构都要服从于某些原则,这些原则一般被看作是表达了法律的各种特征,如正义的基本原则、道德原则、公平和合理诉讼程序的观念,它含有对个人至高无上的价值观念和尊严的尊重。
小结: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探究二 描绘法治蓝图
(一)改革开放后的法治进程
阅读教材P48“相关链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进程。
教师讲述:①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②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
要求和重要保障,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
(二)建设法治中国
材料展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把“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入宪法,完善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制度,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我们完善顶层设计,统筹推进法律规范、法治实施、法治监督、法治保障和党内法规体系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我们推进重要领域立法,深化法治领域改革,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建立国家监察机构,改革完善司法体制,加强全民普法,深化依法治军,推进法治专门队伍建设,坚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依法纠正一批冤错案件,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取得重大进展。
思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如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提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教师总结:①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②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引领未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见课件
 
本节课学习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从法治的意义、认识良法、选择法治的原因三个方面进行了学习,认识到了法治道路是正确的选择;二是描绘法治蓝图,从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历程中发现,法治一直在路上,我们也将继续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