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三课时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3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三课时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资源简介

(

)选必1.2.2.3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三课时 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1.能举例说出流水作用下的典型地貌,并能对常见的流水地貌观察;2、对于给定的流水地貌景观图或区域图,能结合区域自然环境特征,解释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下的流水地貌形态特征及其时空变化过程;3、对现实中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其发展变化,结合内外力作用之间关系,能从时空综合、地域综合的角度进行系统性的解释。
【学习重难点】各外力作用的理解、流水地貌形态特征及其时空变化过程
(
课前准备区
基 础 知 识, 立 足 教 材
自 主 学 习, 独 立 思 考
)
一、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表现形式:① 、② 、 ③ 、④ 等
2.塑造地表形态的外力主要有:⑤ 、⑥ 、⑦ 等
(一)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1.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原地发生的
⑧ 作用。
2.风化作用分为三种类型:⑨ 风化、⑩ 风化和 风化作用。
(1)物理风化:使岩石发生 破碎。
 ①热胀冷缩作用: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白天受太阳光曝晒,温度升高,表层体积 ,但内部很少受到热力的影响;夜间,岩石表层逐渐 ,内部却因受到白天传导进来的热力影响而     。岩石表里反复地不均匀地膨胀与收缩。
②寒冻风化作用:填充于岩石裂隙和孔隙中的 ,因冰冻使石岩发生机械破碎。
(2)化学风化:伴随着岩石的 成分的改变。
(3)生物风化:生物参与下的风化作用,是通过 风化和 风化进行的。
特别注意:风化作用≠风蚀作用,≠风力作用。风蚀作用是风力侵蚀作用。
(二)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1.水蚀作用包括: 侵蚀、 侵蚀和 侵蚀
(1)下切侵蚀:指水流 地面向下的侵蚀,其结果是加深河床或沟床。
(2)溯源侵蚀:河流或沟谷 地形变陡之处,因水流冲刷作用加剧,受冲刷的部位不断向 移动的现象。溯源侵蚀可使沟谷或河流的长度不断 。
(3)侧向侵蚀:指受 环流的作用,弯曲河段的  岸不断受到侵蚀而崩塌后退,形成    的河岸。 (注意侵蚀河岸的特点。)
2.沉积作用 :河流中挟带的 ,在流速降低时,会发生机械沉积作用,在河床上沉积下来。  河流流速较大时,可挟带比较  的碎屑颗粒,如山区河床上常沉积有  ;河流流速较小时,只能挟带比较细的     。从上游到下游,河流沉积物逐渐   。
 思考:流水沉积作用具有分选性,还有什么沉积作用也有分选性呢?
特别说明:(1)在分析侧蚀时应该分以下两种情况:
①在河道比较平直时,一般从地转偏向力上来解释。
②如果是弯曲的河道,应该根据凹岸与凸岸的情形来判断: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2)一般来讲,河流上游为侵蚀地貌,下游为堆积地貌。但是,河流的上游也有堆积地貌,如冲积扇、洪积扇等;河流的下游也有侵蚀地貌。
方法:堆积地地貌形成过程描述要求:物质的来源;动力;堆积的位置;堆积条件。按照时间前后顺序作答。
(
课堂活动区
疑 难 知 识, 能 力 提 升
交 流 讨 论, 思 维 撞 击
)
  侵蚀作用是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的破坏过程。在干旱的沙漠时常可以见到一些奇形怪状的岩石,它们有的像擎天立柱,有的像大石蘑菇,这是风携带岩石碎屑磨蚀岩石的结果,称之为风蚀地貌。风蚀地貌包括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风蚀洼地、风蚀雅丹等多种形态。流水地貌的侵蚀作用强大而普遍。地表流水可分为坡面流水和沟谷流水,坡面流水冲刷地面,使之趋于破碎。沟谷流水,使谷地和河床加宽加深。瀑布、峡谷、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就是强烈表现。海浪不断拍击岩石,把岩石击成碎片,再以碎屑为工具加速破坏岩石,在海岸形成海蚀柱、海蚀桥、海蚀洞穴等海蚀地貌。
1.看图片及视频资料,认真学习理解风化作用等概念。
2、完成课本P38活动题1、2题。
3.区别理解三种不同的流水侵蚀作用。阅读相关资料,说说河流袭夺是属于哪种流水侵蚀作用。
4.看图片资料,认识流水地貌如: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V”形谷。并描述以下几种常见的堆积地貌的特点及形成过程。
地貌 示意图 特点 形成过程
洪积- 冲积平原 由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
河漫滩 平原
三角洲 由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形成
5.刚果河全长约在4640千米,长度仅次于尼罗河,是非洲的第二长河。刚果河水量大约是尼罗河的16倍。阅读相关资料,试着分析刚果河河口没有形成三角洲的原因。
(
课后练习区
训 练 知 识, 检 验 效 果
独 立 思 考, 及 时 完 成
)
某实验小组做如下实验:在花岗岩表面淋上25 ℃左右的水,记录其内外温度变化。下图为所测得的岩石内外温度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1、2小题。
1.花岗岩的形成过程是岩浆 (   )
A.高温变质 B.侵入冷凝
C.高压成岩 D.喷出冷却
2.该实验模拟的地质作用是 (   )
A.风蚀作用 B.水蚀作用 C.溶蚀作用 D.风化作用
下图为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某河段,实线表示某时期的河岸线,虚线为另一时期的河岸线。读图回答3、4小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河岸线的变迁主要与地转偏向力有关
B.实线所示河岸形成时间早于虚线所示河岸
C.甲、乙、丙三处中,甲处侵蚀作用最强
D.甲、乙、丙三处中,乙处堆积作用最强
4.若图示河段形成“地上河”,其成因可能是( )
①河道弯曲,水流不畅②修建大坝,泥沙淤积
③植被破坏,水土流失④地壳断裂,局部抬升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石棉主要形成于原有岩石与侵入岩的接触带。下图为南部非洲局部图。完成5、6小题。
5.与丙地相比,形成甲地风化壳的( )
A.物理风化作用较弱
B.风力沉积作用较弱
C.生物风化作用较弱
D.流水侵蚀作用较强
6.形成乙地石棉矿的地质作用是( )
A.变质作用 B.风化作用
C.沉积作用 D.喷出作用
倒石堆是一种发育在岩壁下由大量松散且呈棱角状的岩屑堆积而成的坡地地貌(下图),在天山等高山地区广泛发育。据此完成7、8小题。
7.形成倒石堆的岩屑物质主要来源于岩壁的( )
A.流水侵蚀作用 B.物理风化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冰川侵蚀作用
8.影响倒石堆的岩屑碎块分选性的主要因素是( )
A.坡度 B.海拔 C.形状 D.温度
下图为空中鸟瞰的某地貌景观图(白色是水域)。完成9-12小题。
9.该地貌的名称是 (  )
A. 沙丘 B. 沙滩 C. 三角洲 D. 冲积扇
10.该地貌的主要成因是 (  )
A. 流水搬运 B. 流水堆积 C. 海浪堆积 D. 风力堆积
11.该地貌多位于 (  )
A. 河流出山口 B. 滨海平原
C. 大河入海 D. 干旱地区
12.下列诗句中能体现河流沉积地貌的是 (   )
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D.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丹霞地貌是巨厚的红色砂岩、砾岩经外力作用,形成的孤立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2010年8月,广东丹霞山等六处南方湿润地区的丹霞地貌,被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下图为广东丹霞山景观。据此完成13、14小题。
13.丹霞地貌形成的地质基础是( )
A.生长茂密的亚热带植被
B.巨厚的红色砂岩、砾岩
C.连绵不断的特大暴雨
D.漫长、炎热的夏季
14.图中丹霞地貌山坡陡峻,其合理的解释是( )
A.地壳抬升,海拔增高
B.水土流失,风化严重
C.裂隙发育,重力崩塌
D.瀑布遍布,流水下蚀
根据所在环境不同,冲积扇可以细分为“旱扇”和“湿扇”,下图是旱扇和湿扇示意图,完成15、16小题。
15.比较旱扇和湿扇所在地的自然地理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旱扇上河流流量季节变化较小
B.湿扇上的河流的搬运能力更强
C.旱扇上的河流主要补给是雨水
D.湿扇上的河流的流速更大
16.能够动态监测“旱扇”面积变化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GIS B.RS
C.GPS D.VR
17.右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试从内、外力作用角度,说明乙地海岸线破碎的原因。(5分)
课后练习区答案:
BDBDC ABACB CBBCB B
17.内力作用:位于板块交界处,岩石破碎;
外力作用:纬度高,曾受较强冰川作用;西风迎风坡,风大浪急,海水侵蚀作用强;多地形雨,流水侵蚀作用强。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致使海岸线破碎。
教材P38活动
1.气候寒冷或干燥地区,生物稀少,寒冷地区降水以固态形式为主,干旱区降水很少,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化学和生物风化为次。气候潮湿炎热地区,降水量大,生物繁茂,生物的新陈代谢和尸体分解过程产生的大量有机酸,具有较强的腐蚀能力,故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都十分强烈。
2.风化壳的厚度取决于气候、地形、构造等许多因素。一般说来,在气候湿热、地形平坦、构造活动比较稳定的地区,风化作用较强,剥蚀作用较弱,风化残余物质易于保存,故风化壳厚度较大。在相反的条件下,风化壳厚度就较小,甚至可能为零。
教材P41-42活动
1.(1)恶沟源头较陡,流水侵蚀作用较强,不断进行溯源侵蚀,切断了原来的分水岭,进而袭夺了原来流入另一条河流的支流,使其在地淤沟以南突然转向流入恶沟。
(2)旋峰峪附近的河谷上源被恶沟袭夺后,导致该段河谷缺少水源补给,宽谷内水流变细小,径流量很小。水流细小,搬运能力大大减弱,大量的河流冲积砂砾石及亚沙土在此沉积下来。
(3)发生袭夺后,恶沟的径流量加大,侵蚀能力加强,河谷会不断变宽变深。
教材P43活动
1.(1)①黄土物质的颗粒细小,适宜风力搬运。
②黄土富含CaCO3,矿物成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与所堆积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似,却与中亚、蒙古等地的戈壁、沙漠矿物成分相同。
③全球黄土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干旱或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区,物理风化强,风力大,搬运能力强。
④黄土高原自西北向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
⑤黄土覆盖在多种成因的、形态起伏显著的各种地貌类型上,并保持相似的厚度。
(2)黄土墚和黄土峁的形成过程:顶面平坦的称为平顶墚,由黄土塬被沟谷分割而成;顶面倾斜的为斜墚,是黄土堆积在缓倾斜地面上的产物。大多数黄土峁是由黄土墚进一步侵蚀切割形成的。黄土塬演化成黄土墚,黄土墚演化成黄土峁,如果环境继续恶化,黄土峁将演变成黄土柱。
2.(1)3次,CBA 该地区地层无颠倒和缺失,C裂隙在底层最底端,说明发生地震最早。B裂隙的顶端居中,A裂隙的顶端在B地层之上,说明B发生后,经过了再一次的沉积,因此A地震最晚。
(2)地震后,经过长时间的沉积作用,沉积物覆盖了地震的痕迹。
(3)岩层为水平岩层,该地区经历过沉积作用;岩层有断裂和相对位移,说明有过强烈的地壳运动,形成断层,伴随多次地震;A断层线上有较厚的覆盖层,最后又经过了较长时间沉积作用。
3.(1)分水鱼嘴将弯曲河段分为外江和内江,内江流经岷江凹岸,流量大于外江,因此能够保证有充足的水源流入灌溉区。江水经宝瓶口进入灌区,入口窄而深,可以有效节制河流流量。宝瓶口与右侧的飞沙堰之间建有泄洪道,其上建有溢流堤坝,当水位较高时,飞沙堰也可以起到泄洪引流的作用。
(2)受横向环流的作用,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中挟带的泥沙被底流由凹岸带至凸岸。宝瓶口地处弯曲河段凹岸中部,右侧是飞沙堰,入口宽而浅,利于减缓河流流速,使泥沙快速沉积,其间泄洪道的堤坝可有效拦截大量泥沙;而左侧是灌区,入口窄而深,河流流速较大,不易发生沉积。
①_  ②   ③   ④ ⑤ ⑥
⑦______⑧ ⑨ 、⑩ 和

。 。 , 。
。 , 。 ,。 ,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