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58240011899900 课 题 声音的特性 课 型 实验 课 时 1 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通过实验了解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能用这些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问题,形成初步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观念。 科学思维:能利用声音的特性分析简单的问题并获得结论;能在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引用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有关知识作为证据,形成使用科学证据的意识;能运用声音的三条特性指出日常交流中有关说法的不当之处,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提出影响振动快慢的因素,并作出有依据的猜想与假设;能通过实验现象和结果的比较与分析进行判断与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声音的特性相关知识的学习,体会物理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具有对声现象的学习兴趣和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关心我国古代和现代的有关声学的科学成就,逐步养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学生已经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相关知识,在生活中对声音有了初步的认识,初中生对未知的世界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对本节课的学习有积极的作用所以本节可以多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有关声的视频)来引导和推动学生们的学习 学习能力:现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强,但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不强,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比较差,所以可以适当的引导同学们分析简单的问题 学生经验:由于生活中的一些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往往会将音调和响度混淆不清,在授课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 学习风格及学习条件:学生们升入初中第二年,童心未泯,更喜欢卡通一点的学习环境,于是本节主要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及卡通动画以讨论加实验的形式进行。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教学难点:音调与响度的区别,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教学方式 讲授法、探究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教具媒体 多媒体,手机,音叉,乒乓球,铁架台,橡皮筋,钢尺,水瓶琴,扬琴,吉他 微能力点 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A6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A7技术支持的总结提升 教学过程 设计目的 【情境引入】 教师:同学们 一根筷子和几个大小不同的碗能否奏出优美的乐曲 学生:能 教师:好,我们来看一下视频中的小孩是怎样做的(教师播放视频) 教师:不同的碗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有什么不同? 学生:........ 教师:这些声音的不同点都属于声音的特性(展示课题),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一、音调 教师: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板书) (1)教师: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组织学生利用手中的钢尺进行探究实验:音调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步骤:1.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20cm。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 2.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为15cm,用相同的力度再次拨动钢尺。 3.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为10cm,用相同的力度再次拨动钢尺。 实验要求:认真观察每次尺子的振动情况,仔细听它们发声的音调 教师:1.在拨动钢尺的过程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2.听到的声音有没有变化?你的结论是什么? 学生: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物体振动快,音调高;振动慢,音调低 教师:整个实验过程中我们只改变了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保持其他的量不变,这种实验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是指几个因素都影响探究结果时,要控制其他因素不变,每次只探究一个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2)教师: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那么物体振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教师拿出小木琴向学生展示 教师:同学们,你们听(教师敲击木琴),它发出的音调一样吗?哪个音调高? 学生:不一样,短的音调高 教师:短的音调高说明它振动的快,所以发声体振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与发声体的长短有关 教师:对,总结的非常好,刚才的钢尺实验是不是也说明了振动的快慢与发声体的长短有关 教师拿出吉他向学生们展示 教师:现在老师拨动手中的琴弦,同学们请观察琴弦的振动快慢情况并听每根琴弦的音调一样吗? 教师:同学们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运用微能力点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让同学们在轻快的旋律中放送心情,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出本节课题 (微能力点A5) 用小组实验探究音调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运用任务驱动法,让同学们进行实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认真观察现象和听声音,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出实验结论;接着又对影响振动快慢的因素进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们总结出实验结论,整个过程中突出了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实现科学探究的这一教学目标 学生:细的琴弦振动的快,粗的琴弦振动的慢 教师:所以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振动快慢与发声体的粗细有关 教师: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振动的快慢吗? 教师:同学们请利用手中的塑料盒和橡皮筋,试着让橡皮筋发声 教师:拨动手中的橡皮筋观察像皮筋的振动情况及听声;拉紧橡皮筋,再次拨动橡皮筋观察振动情况并听声 学生操作...... 教师:同学们你们听到了音调有什么变化? 学生:音调变高了 教师:看的橡皮筋的振动情况有什么变化? 学生:橡皮筋振动变快了 教师:所以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振动快慢与发声体的粗细有关 教师:很好同学们,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影响振动快慢的因素 (3)教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帮老师听一下哪个音调高(敲击水瓶琴) 学生:水少的音调高 教师:为什么? 学生联系有关振动快慢的知识作答 教师:如果我们往水瓶琴里吹气,发声规律还跟刚才一样吗?同学们请完成这道题(水瓶琴选词填空) (4)教师:物理上经常物理量来描述物理现象,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2页,并回答我们用什么物理量来描述振动快慢的。(与学生一起阅读32页) 让学生们频率的概念及单位,会区分频率的大小表示振动的快慢,进而区分音调的高低 (5)教师:我们都知道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是什么样的,不同频率的同种物体发出的声波一样吗?老师手机上有一个示波软件,它可以将咱们的声波收集起来,跟老师一起来观察一下(敲击不同频率的音叉,展示声波) 教师:同学们看到声波了吗?这两个音叉发出的声波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有什么区别? 学生:....... 总结:频率高的声波更加密集,频率低的声波稀疏;如果在波形图上区分音调的高低的话,声波越密集音调越高,越稀疏音调越低 (6)播放蜜蜂和蝴蝶飞舞的动画视频 教师:同学们动画当中的昆虫都是靠什么部位振动发声的? 学生:翅膀 教师:我们来看一下他们的振动频率 教师:那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飞舞的声音呢?请同学们阅读一下课本的33页 用直观地水瓶琴教具,让学生思考水瓶琴音调不同的原因,引导利用上面学习的音调与振动快慢的知识解释水瓶琴的发声原理,这个过程中利用了微能力点A7技术开展课堂总结提升活动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体理解与应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完成教学目标 利用了微能力点A6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用示波软件展示声波,以形象直观的声波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在波形中区分音调的高低,引发学生的感知、记忆、想象、创造等思维活动,帮助学生形成 初步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观念,达成物理观念这一教学目标 (讲解声的分类) 222250119380声 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听不见 声 音:频率20Hz---20000Hz——听得见 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听不见 声 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听不见 声 音:频率20Hz---20000Hz——听得见 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听不见 教师:同学们,区分一下他们两个谁的音调高? (展示蚊子和牛的叫声动画视频) 学生:蚊子的音调高 教师:很好,那么谁的声音大呢? 学生:牛的叫声大 教师:那么声音的大小与音调是一回事吗 学生:不是 二、响度 (1)教师:在物理上我们用响度表示声音的大小(或强弱) 教师:响度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我们一起探究一下吧,同学们注意听声音并观察实验 (教师拿出音叉乒乓球,轻轻敲击音叉,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再次用力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 教师:同学们,在这个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乒乓球被弹开,并且第二次弹开的幅度要大一些 教师:那次的响度大? 学生:第二次的响度大 教师: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响度的大小与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振动的幅度越小响度越小 教师:做的很好同学们,在物理学上我们用振幅来表示振动的幅度;那么实验中我们用到了哪些实验方法? 学生: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 (2)教师:好,跟老师再来观察一下不同响度的波形图,仔细听仔细观察 (教师用示波软件展示波形图,分别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音叉) 教师:你们听到了什么? 学生:声音在变小 教师:应该说响度在变小,那么你么看到了什么? 学生:声波的上下距离在变小 教师:对,观察的很仔细,我们把声波中波峰到波谷的距离叫振幅,实际是振幅在变小 (如果在波形图上比较响度的大小,我们看波峰到波谷的距离即振幅) 教师:响度的大小还和什么因素有关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课本的35页第二段 教师:你学到了什么? 利用动画视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同学们理解音调与响度的不同,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微能力点A6) 又一次提出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通过波形图,让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频率与振幅,能将频率与音调及振幅与响度的关系联系起来解释有关现象,形成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观念。实现物理观念这一教学目标 课堂互动,调动学生的积 学生:响度的大小还和发声体的距离远近有关 教师:学的非常好同学们 三、音色 教师:接下来请同学跟老师做一个小游戏,来黑板连接区分不同的乐器,并通过声音辨别是哪种乐器发出来的声音 教师:非常好同学们,我们可以通过声音来辨别发声体,这是利用了声音的另一条特性——音色(板书) 音色:声音的品质 1.决定因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 2.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其音色是不同的(展示波形图图片) 介绍音色的应用,可以让同学们联系生活举例 课堂小结 五、随堂练习 1、电脑播放视频的软件有“倍速播放”的功能,即播放速度为正常速度的2倍。倍速播放时,我们觉得视频里的声音也变“尖”了,这是因为倍速播放( ) A.提高了振动频率 B.增大了振动幅度 C.增大了声音传播速度 D.使人耳产生了错觉 2.甲、乙两图是探究影响声音特性因素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装置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改变钢尺振动的幅度 B.乙图装置可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音叉 C.利用甲图装置进行实验时,不需要考虑控制变量 D.乙图装置中通过小球被弹起的运动高度来判断音叉振动幅度,运用了转换法 极性,引出音色这一特性 (微能力点A6) 深化和活化物理知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同学们意识到物理在现代科技和将来科技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达成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与责任这两个教学目标 (微能力点A7) 通过习题检测并强化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和科学探究意识,达成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这两个教学目标 3.如图所示为同一设置的示波器上显示的不同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乙的音调相同,音色不同 B.甲、丙的音调不同,响度相同 C.乙、丁的音调和响度都不同 D.甲、丁的音调、音色都相同 板书设计 声音的特性 一、音调:声音的高低 决定因素:振动的快慢——频率 (看波的疏密程度) 二、响度:声音的强弱(大小) 决定因素:1.振动的幅度——振幅(看波峰到波谷的距离) 2.距离 三、音色:声音的品质 决定因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看波的形状) 课外作业 作业一:回家制作水瓶琴,用相同的力敲击不同的瓶子及用不同的力敲击相同的瓶子,再次感受音调与响度的区别;深刻体会和灵活用用控制变量法 作业二:回家查阅资料什么时候会产生强度较大的次声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