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必三第三单元课时2 推动认识发展 一轮复习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选必三第三单元课时2 推动认识发展 一轮复习学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时2 推动认识发展
核心考点一 不做简单肯定或否定
【考点精讲——夯实必备知识】
1.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
肯定方面 否定方面
含义 肯定方面是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面 否定方面是促使该事物灭亡的方面,即促使它转化为他事物的方面
对立关系 ①肯定方面维持着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当肯定方面处于优势时,事物就会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②当否定方面在事物发展中取得支配地位时,事物就会改变自己的根本性质,实现对自身的否定
统一关系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①肯定中包含否定。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肯定性的因素和否定性的因素,二者的对立与斗争必然使事物的发展进入自我否定阶段,并因自我否定而自我更新②否定中包含肯定。否定并不是全盘否定,矛盾斗争的结果并不是将矛盾双方消解为虚无,而是产生新的规定性。这种包含肯定的否定是“辩证的否定”
要求 根据事物内部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看待事物、解决问题就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否则,就会陷于主观的、极端的思维方式,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2.辩证的否定观
含义 辩证的否定具有肯定与否定的双重性。它包含着肯定,同时又具有比肯定更为丰富的内容,更能体现事物发展的辩证法
发展的环节 作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否定,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的否定。没有对这一整体、统一体的否定,旧事物就不能灭亡,新事物就不能产生
联系的环节 否定中所包含的肯定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中合理因素的肯定与保留,这种保留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经过改造的容纳
实质是“扬弃”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看待事物、解决问题就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否则,就会陷于主观的、极端的思维方式,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重难点突破】
1.对比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
肯定方面 否定方面
含义 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 自身的方面 促使该事物灭亡的方面, 即促使它转化为他事物的方面
作用 肯定方面维持着事物的质 的规定性,当肯定方面处 于优势时,事物就会保持 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 在。对旧事物整体、旧矛 盾统一体中合理因素的肯 定与保留;即使对合理因 素的保留,也不是原封不 动地将它照搬到新事物之 中,而是经过改造,把它们 包含在新事物之中 否定方面消解肯定方面的 规定性,当否定方面在事 物发展中取得支配地位, 事物就会改变自己的根本 性质,实现对自身的否定。 作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否 定,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 盾统一体的否定。没有对 这一整体、统一体的否定, 旧事物就不能灭亡,新事物就不能产生
联系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事 物内部的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既是对立又是统一 的。肯定中包含否定。否定中包含肯定。辩证的 否定具有肯定与否定的双重性。
2.区分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辩证否定观 形而上学否定观
含义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 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 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形而上学中的否定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排拒或毁灭,是借助于外力作用实现的事物的变化
特征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 或者简单肯定一切,或者 简单否定一切
实质 “ 扬 弃 ”
【议题探究】
情境 中华老字号是中国商业对品牌特有的称谓。随着中华老字号企业的发展,涉老字号知识产权纠纷案件时有发生。“楼外楼”是杭州一家知名老字号食品企业,于2013年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注册许可的商标。2022年初,该企业发现,某网络公司于2021年底在天猫平台开设“西湖楼外楼”旗舰店,在售的14个食品类礼盒商品的外包装、网页均标注“西湖楼外楼”,与“楼外楼”品牌商标近似。
据统计,“西湖楼外楼”完成订单900多笔,获利15.92万元。该食品企业遂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庭经过审理,判定某网络公司承担了相应民事责任。
模仿的本质是把最初的模仿转化为独有的创新,进而无法被人模仿。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中“辩证的否定”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提示: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既对立又统一,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我们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深刻把握肯定与否定之间的辩证关系。真正的模仿是对原有事物合理因素的肯定和保留,对不合理因素进行否定和剔除,同时还要对保留的合理因素进行改造和创新,推动事物的发展。我们要正确对待模仿,反对原封不动抄袭,也反对否定一切,应该既模仿又改造,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不被超越。
【命题探究】
考向 辩证的否定观
[典例] 在化学变化中,铁可以被氧化生成氧化铁,氧化铁不再是铁,但氧化铁中又包含着铁。这一变化过程体现了(  )
①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是绝对不相容的 ②辩证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③肯定中的否定就是事物发展过程的中断 ④否定中的肯定是对旧事物中合理因素经过改造的保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①错误。“氧化铁不再是铁,但氧化铁中又包含着铁”这一变化过程既包含着肯定,又包含着否定,②④正确。否定是事物发展过程中连续性的中断而不是发展过程的中断,③错误。
考查指向 考查内容
必备知识 辩证的否定、肯定与否定
关键能力 辨识与判断:辨识肯定与否定;用辩证的否定观分析实际问题
学科素养 科学精神:坚持用辩证否定的知识认识事物
[训练] 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之一,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把学书法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这一过程体现了事物发展是一个(  )
A.循环往复的过程 B.曲折迂回的过程 C.螺旋变化的过程 D.辩证否定的过程
答案 D
解析 学习书法的三个阶段就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D项符合题意,入选。A、B、C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
【高考例题精析】
1.(2022高二下·凤城期末)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研究证实,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曲线”(如下图所示)关系,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会使机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坚持折衷主义的态度,做到动机和效率之间不偏不倚
②坚持适度思维,实现适宜动机强度和最佳工作效率统一
③坚持定量分析,找到适合不同性质任务的同一动机强度
④坚持动态性思维,找到适合不同性质任务的动机强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解析】【分析】①错误,折衷主义是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固定的立场,只把各种不同的思潮、理论,无原则地、机械地拼凑在一起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不能折中,而是要适度思维,实现适宜动机强度和最佳工作效率统一; ②正确,动机强度适宜、过低、超过顶峰,工作效率不同,这启示我们坚持适度思维,实现适宜动机强度和最佳工作效率统一; ③错误,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找到适合不同性质任务的同一动机强度”说法错误,而且应坚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④符合题意,动机强度适宜、过低、超过顶峰,工作效率不同,这启示我们坚持动态性思维,找到适合不同性质任务的动机强度。 故答案为:C。
2.(2023·衡阳模拟)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像下图漫画中的小鸟一样(  )
①不懂得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②容易犯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
③否认了事物的发展是质变的结果
④没有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联系的普遍性;辩证否定观
【解析】【分析】下图漫画中的小鸟否定了蛋壳,完全否认过去对现在的积极影响,若像小鸟一样则容易犯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没有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故②④正确; 漫画中的错误没有认识到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故①错误; 漫画中小鸟并没有否认事物发展是质变的结果,故③错误。
故答案为:C。
核心考点二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考点精讲——夯实必备知识】
1.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感性具体 思维抽象
含义 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 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
环节 通过感官感知,是认识的起点 ①分离是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②提纯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③简略化是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④理想化是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局限性 感性具体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对事物的认识不完全 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
提醒 实践的需要不同,抽象的目的和内容也就不同。抽象,既可以从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部分,抽取事物某一方面质的规定性,也可以从事物个性中抽取某种共性,等等。
2.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1)思维具体是指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是人们在思维中把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综合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环节
起点 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
桥梁 随着认识的发展,起点中所包含的种种矛盾会逐一展现出来,这些矛盾是认识发展的环节,也是思维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的桥梁
终点 对事物多样性及其统一性的认识,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3.认识发展的思维过程: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第一阶段是第二阶段的前提和基础,第二阶段是第一阶段的上升和飞跃。
提醒 思维具体是思维活动的结果,而不是起点。实践→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实践。
【重难点突破】
感性具体与思维具体的关系
感性具体 思维具体
区别 含义 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 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是 人们在思维中把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按照其内 在联系综合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 的认识,是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 体在思维中的再现
地位 认识的起点,认识的低级阶段 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的发展和升华
意义 感性具体是由思维 抽象上升到思维具 体的前提和准备 最终完成的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是对认识对象 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联系 感性具体是认识的起点,经过科学的思维抽象和正确地选择思维上升环节,感性具体能 够上升为思维具体
【议题探究】
情境 通过旅游,人们可以开拓视野,对国内外的情况有更广泛的了解,获得生动而丰富的知识。对于那些认真思考问题的人来说,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如维护生态环境,可以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但在大量的旅游者中,也有另外一种人,他们跋山涉水,似乎就是为旅游而旅游。他们不愿意去感受美景,到达一个景点后,就互相拍照,然后迅速离开,好像是为了去那里做那些事,而不是去欣赏美景。
(1)说明上述不同的旅游者所处认识阶段有哪些不同。
(2)有人认为,思维抽象是对事物本质规定的认识,因而是对事物认识的终结。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案 (1)①互相拍照后迅速离开的旅游者对景点的认识是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这种认识是景点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②认真思考问题的游客对景点的认识是思维抽象的认识,他们从景点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对景点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2)不正确。
①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其共性的思维活动。思维抽象只是停留在对事物的某一方面、某一部分或某种共性的认识上,还没有达到对本质和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的认识。认识要深化,就需要进入思维具体阶段。②思维具体是思维活动的结果,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目的在于把握客观对象的整体及其发展规律。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命题探究】
考向 认识发展的历程
[典例] 理想化是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思维中对认识对象存在状态的纯然构想,这一方法常常用于科学研究中。在流体力学中,“理想液体”既不可压缩又没有黏滞性。这说明(  )
①纯粹理想化的状态并不存在 ②理想化有利于人们揭示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③提纯能够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扰人们认识的因素 ④分离无需考虑研究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各式各样的联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①错误,在现代科技条件下,人们能够排除各种干扰,创造出“理想液体”。“理想液体”既是提纯的结果,也是在思维中设想的特殊状态、理想情形,②③均符合题意。④说法绝对,不选。
[训练] 一位禅师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然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下列对这一过程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表明感性具体是对事物整体的各个部分的认识,总是片面的、单调的 ②“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思维抽象的结果,这种认识具有零散、片面的特点
③“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的结果,再现了事物多样性的统一 ④禅师的悟道表明认识的发展是量变到质变再到量变的循环,思维活动从起点到终点又回到起点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C
解析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感性具体的认识,感性具体是直观的整体表象,不是对各部分的认识,也不一定是片面的、单调的,①错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思维抽象的结果,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②正确。“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是思维具体的认识,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再现了事物多样性的统一,③正确。思维活动是螺旋式上升的,而不是回到原点,④说法错误,排除。
【高考例题精析】
1.(2022高二下·汕头期末)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怎样的民主?人们先会感受到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人民的意见得到重视,人民有多种参与的途径;进而认识到中国的民主具有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具有具体现实的民主实践;进一步可以形成“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
主,是广泛真实管用的民主”这样的理性认识。在这一认识历程中(  )
①对全过程民主感性具体认识是零散和片面的认识
②第一个阶段还不能把握全过程民主的本质和规律
③分离、提纯是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重要环节
④经历了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解析】【分析】①:全过程民主是具体认识是全面的,不是零散和片面的,①错误; ②:人们先会感受到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人民 意见得到重视,人民有多种参与的途径,体现了是人们的感觉,这不能把握全过程民主的本质和规律,②正确; ③:分离是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提纯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而不是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重要环节,③错误; ④:“人们先会感受到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人民的意见得到重视,人民有多种参与的途径”强调的是人们的感觉,属于感性具体,“中国的民主具有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具有具体现实的民主实践”属于在先前认识基础上运用思维抽象形成的理性认识,“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广泛真实管用的民主”属于对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是人们在思维中把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综合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材料中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认识经历了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过程,④正确。
故答案为:C。
2.(2022高二下·凤城期末)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此次在轨飞行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驻留,创造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航天员在轨飞行期间,先后进行了2次出舱活动,开展了手控遥操作交会对接、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等多项科学技术实(试)验,验证了航天员长期驻留保障、再生生保、空间物资补给、出舱活动、舱外操作、在轨维修等关键技术。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神舟十三号从发射到成功着陆,意味着我们对航天科技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过程 ②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创造新纪录,意味着渐进性过程的中断,中国航天技术又一次实现了飞跃 ③航天员开展了多项科学技术实验,验证了多项关键技术,发挥了思维正逆互补的作用 ④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是建立在对以往航天科技辩证否定的基础上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辩证否定;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解析】【分析】①错误,应该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过程; ②正确,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创造新纪录,意味着渐进性过程的中断,中国航天技术又一次实现了飞跃; ③不合题意,航天员开展了多项科学技术实验,验证了多项关键技术,并没有体现逆向思维,因此,也没有发挥思维正逆互补的作用; ④正确,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这一过程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既继承以往航天科技的积极的因素,也否定了以往航天科技不合理的因素。 故答案为: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