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必刷题 11.诗歌鉴赏 试卷(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必刷题 11.诗歌鉴赏 试卷(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诗歌鉴赏
一、选择题
1.阅读理解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甲】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对上面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颔联中诗人以“蓬草”“归雁”自比,既言事,又写景,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一中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乙诗三、四句妙在将“梅花落”拆开,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与“月明”搭配和谐,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
C.两首诗都是边塞诗,都描绘了一幅奇丽寥廓的塞外风光图,甲诗和平宁谧,乙诗雄浑壮美。
D.甲诗表达了诗人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乙诗抒发了战士戍边之志与思乡之情。
2.阅读下面两首古代诗歌,完成小题。
【甲】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乙】宿永嘉江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孟浩然
我行穷水国①,君使入京华②。
相去日千里,孤帆天一涯。
卧闻海潮至,起视江月斜。
借问同舟客,何时到永嘉?
【注释】①水国:南方水乡。②京华:京都,指长安。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甲诗既写出诗人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了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B.乙诗将自己与崔国辅的行程作对比,流露出仕途失意的怅然无奈
C.两首诗都包含作者漂泊他乡的孤独感
D.两首诗的颈联,都寓情于景,巧妙设喻,动静结合,对仗工整。
3.下面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春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首联写景,描绘出国都沦陷后山河依旧却残破不堪的景象,从而揭露安史叛军的罪行。
B.颔联中“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
C.颈联中“烽火”指战争;“抵万金”是说价值万金,形容家书的珍贵难得,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D.尾联中“搔更短”“不胜管”以特写镜头将忧国、伤时思家之情浓缩在诗人苍老的形象中。
二、诗歌鉴赏
[甲]
暮春即事
[宋]叶采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乙]
暮春归故山草堂
[唐]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4.在这两首诗中,能体现暮春时节特点的景物有:影动的瓦雀、入砚的杨花、稀少的黄鸟、_____________和飘飞的杏花。
5.这两首诗中,诗人在暮春时节流露出来的心境是否一样?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两首古诗,完成各题。
【甲】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乙】登金陵凤凰台① 唐·李白 凤凰台②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③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④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⑤。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①【乙】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②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③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④衣冠:原指衣服和礼帽,这里借指世族士绅、达官贵人、社会名流。⑤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白鹭洲。
6.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通畅,有如行云,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B.【甲】诗颈联先写汉阳晴川的清晰分明,后写鹦鹉洲上的草木凄清,为尾联抒发烟波江上日暮时分的怀乡之情做了铺垫。
C.【乙】诗首联写凤凰台的传说,两句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
D.【乙】诗颈联中上句的“半落”一词,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生动传神。
7.西汉思想家陆贾在《新语·慎微篇》里说:“邪臣之蔽贤,犹浮尘之障日月也。”请参考陆贾的说法,谈谈你对【乙】诗尾联的理解。
8.【甲】诗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两首律诗,完成后面的小题。
【甲】渡荆门送别 【乙】别严士元①
唐·李白 唐·刘长卿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②今日误儒生。
[注释]①严士元:吴(今江苏苏州)人,曾任员外郎之职。两人在苏州偶遇后,严士元要赴湖南,股刘长卿写诗赠别。②又称青衿。唐代贞观四年(630)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9.两首诗题目中都有“送”字,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
10.两首诗的颔联都是写景名句,但意境各异,请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李诗“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写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地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出一派辽阔的景象,蕴藏着诗人到楚地游览时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蓬勃的朝气。刘诗______
辋川别业①
王维
不到东山②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
优娄比丘③经论学,伛偻丈人④乡里贤。披衣倒屣⑤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注释】①辋川别业:王维在辋川山谷中园林旧址上营建的山庄,以供其母参禅礼佛及诗人自身隐居。别业:别墅。②东山:指辋川别业所在的蓝田山。③优娄:释迦牟尼的弟子。比丘:亦作“比邱”。佛教语。④伛偻:特指脊梁弯曲,驼背。丈人:古时对老人的尊称。⑤披衣倒屣:形容热情迎客。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
A.首联写诗人离开辋川已近一年,归时正遇春耕农忙,细数时间点明时节,也流露出归来的急切与喜悦。
B.颔联写出辋川沿途所见,用语秀而不媚,于全诗质朴清新中别出生趣,合乎王维诗作“诗中有画”的特点。
C.颈联道出邻里多为善谈经论的僧人和年迈的乡贤,也暗合山庄的主要用途及诗人参禅悟理的宗教倾向。
D.尾联描写诗人披衣倒屣与乡邻相见,开怀畅谈的情景,以虚写的笔法表现了乡里间淳朴亲密的人际关系。
12.请赏析颔联中的“染”、“燃”字的妙处,并说出这一联呈现出的季节特征和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季节特征有何不同?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3.学完《野望》,小羽、小欣就背诵和默写问题进行交流,你参与其中。
小羽:《野望》的颔联和颈联写得真好,可是背诵时,我总是背了上句忘了下句。
你:我有好办法,根据律诗颔联、颈联(1)_________特点来记忆,用一个半句推导另一个半句。
小欣:我默写时总把“晖”写成“辉”,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你:“辉”是“光辉”的意思,曹操《长歌行》中“阳春布德泽,(2)_______”用的就是这个字。而本诗中“晖”是“阳光”的意思,又与首联中的(3)“_______”呼应。
14.“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与《天净沙 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的作用一样,都是以乐景衬悲情,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5.“问边”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征蓬”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16.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黄鹤楼
崔颢(唐代)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幕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7.下面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从传说入笔,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
B.前两联中的两个“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来写,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
C.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草木荒芜衰败。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历来为人所传诵。
18.联系本诗尾联,请推测鲁迅为什么一直记得“日暮里”这个地名。
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幕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
——鲁迅《藤野先生》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颔联意为“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B.甲诗颈联“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
C.乙诗描写了早春的明媚风光,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D.乙诗尾联“最爱”一词直抒胸臆,作者对初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20.请分别描绘两诗颈联的画面。
阅读唐朝李端的《度关山》,完成各题。
度关山
雁塞日初晴,狐①关雪复平。
危楼缘广漠,古窦②傍长城。
拂剑金星出,弯弧玉羽③鸣。
谁知系虏者,贾谊是书生。
【注】①狐:一作“孤”。②窦:沟渠。③羽:箭尾上的羽毛,即箭翎,引申为箭。
21.下面两幅图,你认为哪幅图更适合作为朗诵时的背景?请说明理由。
______图,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朗诵尾联时,你认为重读词语该怎么处理,并说明理由。(选择一个词语即可)
长安春望
【唐]卢纶①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②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③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①卢纶:唐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②却望:回头望。千门:泛指京城。③川原:这里指家乡。
23.下列选项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紧扣题目,写登高而望,“草色闲”的“闲”字用得巧,用春草之闲表达诗人春望时愉悦悠闲的心境。
B.颔联写春望时所产生的联想,一个“梦”字将诗人有家难回的无奈之感表达的淋漓尽致。
C.颈联写诗人远望家乡,浮云缭绕,遥不可及;近看宫阙,错落有致,落日笼罩,使一位游子形象跃然纸上。
D.全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眼中所见,心中所思,交相融合,极易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24.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回答有关问题。
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鹦鹉洲【唐】李白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央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注释】①鹦鹉洲:武昌西南长江中的一个小洲。鹦鹉洲,相传由东汉末年狂士祢衡在一次宴会上即席挥笔写就一篇《鹦鹉赋》而得名,后祢衡被黄祖杀害,葬于洲上。洲上已不见鹦鹉。②吴江:指流经武昌一带的长江。③陇山:又名陇坻,山名,在今陕西陇县西北。④芳洲:香草丛生的水中陆地。这里指鹦鹉洲。⑤烟开:烟雾散开。⑥锦浪:形容江浪像锦绣一样美丽。⑦迁客:指自己是流放过的人。⑧极目:用尽目力远望。⑨长洲:指鹦鹉洲。
25.请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诗中的美丽景象。
26.“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李白读了崔颢的《黄鹤楼》后搁笔而去。事实上,李白并未真的搁笔,他不仅写过有关黄鹤楼的诗歌,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他的《鹦鹉洲》也有明显的模仿崔诗的痕迹。你认为李白哪里模仿崔颢了?请简单分析一下。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采桑子·彭浪矶①
[宋]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汀洲②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注释】①彭浪矶:在江西省彭泽县长江南岸。靖康之变后,词人离开故乡洛阳南下避难,经江西彭浪矶前往两广途中,创作该词。②汀洲:水中小平地。
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中作者用长空中失群的旅雁和孤零飘荡的浮云自寓身世经历,将叙事、写景融为一体。
B.“万里烟尘”“泪满巾”写词人北望所见所感,取景阔大,声情悲壮,含蓄地抒发情怀。
C.最后两句点明词人“辞乡去国”以来的心情,渐趋平缓的江波,衬托出词人不平静的心情。
D.上片着重抒情,而情中带景;下片侧重写景,而景中含情,凄清而又沉郁,有慷慨悲歌之境界。
28.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所展现的画面。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新晴
刘放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______开门户又翻书。
29.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诗的第一、二句所写的内容。
30.诗的第四句空缺处应填入下列哪个字?请选择并说明理由。
A.撞 B.偷 C.径
31.结合全诗,简要说明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阅读苏轼的《和董传留别》,并完成下面小题。
和董传留别
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①,眼乱行看择婿车②。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③新湿字如鸦。
【注释】①寻春马:引用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②择婿车:唐代进士放榜,例于曲江亭设宴。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高车宝马,于此选取佳婿。
③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
32.董传是个失意的读书人,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表明董传生活的贫困。
33.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甲]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乙}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4.赏析以上两首古诗,找出错误的一项是( )
A.甲诗诗中的“一何盛”突出了风之大,“一何劲”突出了松柏的雄健挺拔(坚韧)。
B.乙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
C.甲诗中写“风声”“冰霜”是夸张修辞手法,写出了风之凛冽和冬之严寒,烘托了松柏的坚韧不拔。
D.乙诗在赞美岩竹的坚劲顽强中,隐寓了作者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
35.甲诗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6.[甲][乙]两诗分别是一首什么诗,请赏析并说出你的理由。
夏日三首·其一①
【宋】张耒
长夏村墟②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③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④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注】①此诗是张耒罢官闲居乡里之作,共有三首,这是第一首。②村墟:村庄。③蝶衣:蝴蝶的翅膀。④嘈嘈:杂乱的声音。
37.下列对古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出农村夏日村庄“清”的特点,诗中多处用反衬手法突出这一特点。燕雀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
B.诗歌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闲居乡村的清闲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
C.诗人的观察细致入微,颔联所写的蝴蝶在阳光下如晒翅粉,蜘蛛在屋角上吐丝结网,这些细微的光景物态在诗人笔下细腻真切,读来不觉夏日的炎热烦躁,反而有一种清凉和谐之感。
D.尾联两句诗人直抒胸臆,罢官闲居后长久庸碌,如今已是两鬓如霜,只有靠打渔砍柴才能度过此生。
38.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诗歌鉴赏。
送张判官赴河西
王维
单车曾出塞,报国敢邀勋?
见逐张征虏①,今思霍冠军②,
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
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
(注)①张征虏:张飞,因功被封征虏将军。②霍冠军:霍去病,因功被封冠军侯。
39.下列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中“单车”写张判官轻车简从,慷慨出塞,用问句则赞叹了其忠君报国、不计功名的豪情壮志。
B.颔联连用两个典故,夸赞朋友能够像张飞和霍去病一样立功边塞,名垂青史。
C.本诗写虚如实,通过想象把人物放在荒漠广阔的背景之中,形象突出,格调高昂。
D.尾联间接抒情,感情深厚而复杂,表达了团聚的感伤和对朋友远赴边关的担忧。
40.请结合全诗,分析“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的作用。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
C.两首诗都是边塞诗,都描绘了一幅奇丽寥廓的塞外风光图,但两首诗的语言风格分析有误。应该是甲诗雄浑壮美,乙诗和平宁谧;
故选C。
2.D
【详解】本题考查诗文鉴赏。
D.【乙】诗颈联“卧闻海潮至,起视江月斜”意思是:我躺下听到海潮到来的声音,起来看到江月斜挂在天边。未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D。
3.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辨析能力。
B.依据对偶修辞手法的特点可知,“感时”与“恨别”均属于动宾短语;“花溅泪”“鸟惊心”均属于主谓短语。且同一位置上词语的词性相同,短语类型相同。在意义上,均表表达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怅恨离别的思想感情。
故选B。
4.落尽的辛夷花 5.示例一:不一样。甲诗通过写动态的暮春画面来反衬书室的宁静,体现诗人沉浸书本世界的闲适(或宁静、从容、悠闲)。乙诗通过写春光逝去的空寂、凋零的气氛,反衬诗人见到幽竹不畏春残,仍旧一片清阴时,对幽竹的喜爱(或赞美)。
示例二:一样。诗人虽然写的都是暮春之景,但都无伤春之情,不论是甲诗中沉浸在书本的闲适(或宁静、从容、悠闲),还是乙诗中见到幽竹不畏春残,仍旧一片清阴时,对幽竹的喜爱(或赞美),他们都没有受到暮春其他景物的干扰,而是钟情于自己在乎的景物。
【解析】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结合[甲]诗“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其意思是:屋顶上两只麻雀的影子在书案上移动,点点杨花飘入屋内。落到砚池中。诗人通过描写影动的瓦雀、入砚的杨花等景物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景;[乙]诗“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一句,其意思是:山谷口已是暮春凋残,黄莺儿的叫声几乎听不到了,迎春花早已开过,只有片片杏花飞落芳尘。诗人描写了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等景物,描绘了一幅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一派空寂、凋零的景象。从中可知除了影动的瓦雀、入砚的杨花、稀少的黄鸟、飘飞的杏花,还有落尽的辛夷花。
5.本题考查对诗歌主题的比较理解。
《暮春即事》是写古时的读书人,一心埋头书案,浸沉在书中的那种专注精神。“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一句表现书房的宁静,“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句表明自己专心读书,因此,春天过去了许久,也不知道,只是在瓦雀影动、杨花入砚的惊扰中,才晓得已是暮春时节。语言平易,景物生动贴切,开头两句对仗得也很自然,增强了喜悦的气氛。《暮春归故山草堂》此诗记述了诗人在暮春时节返回故山草堂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暮春大好时光即将逝去所引起的愁绪。全诗前二句写景,诗中有画;后二句抒情,意在言外。“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意思是春去匆匆,山窗下的修竹实在幽雅,惹人怜爱;它依旧苍劲葱茏,等待着我的归来。此句生动地抒发了诗人的怜竹之意,和幽竹的“待我”之情。在这个物我相亲的意境之中,寄寓了诗人对幽竹的赞美,对那种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畏俗屈的高尚节操的礼赞。所以它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它那深刻的蕴涵又给人无穷的回味。据此理解概括即可。
示例一:不一样。[甲]诗开头两句写麻雀慢行的影子映落在书案上,杨花轻轻飘入砚池的动景描写读书人埋头苦读,不觉时光流逝之快之意,整首诗动静相生,以静意观动景,以动景达静意,给人一种悠闲喜悦之感。[乙]诗描写了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等景物,描绘了一幅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一派空寂、凋零的景象,反衬诗人见到幽竹不畏春残,仍旧一片清阴时,对幽竹的喜爱(或赞美)。
示例二:一样。诗人虽然写的都是暮春之景,但都无伤春之情,[甲]诗中营造了读书人埋头苦读,不觉时光流逝之快的闲适、宁静、从容、悠闲的心境。[乙]诗中诗人见到幽竹不畏春残,不改清阴的特点,表达了对幽竹的喜爱和赞美。从中可以看出两首诗的作者都没有受到暮春其他景物的干扰,而是钟情于自己在乎的景物。
示例三:同中有异。相同的是两位诗人写的都是暮春之景,但都无伤春之情。不同的是[甲]诗通过写动态的暮春画面来反衬书室的宁静,体现诗人沉浸在书本世界的闲适、宁静、从容、悠闲的心境。[乙]诗通过写春光逝去的空寂、凋零的气氛,反衬诗人见到幽竹不畏春残,仍旧一片清阴时,对幽竹的喜爱和赞美。
6.B 7.“浮云”喻指奸臣,“日”是帝王的象征,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浮云蔽日”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长安不见使人愁”表达了诗人无法回到朝廷,报国无门的沉痛心情。 8.第一个“空”是“仅、只”之意,第二个 “空”是“空寂”“徒然”之意;人去楼空,世事变化,难以预料;浮云空寂,世事茫茫,时间渺远;两个“空”字,表现了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解析】6.本题考查理解诗句的内容。
B.有误。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鹅洲”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并不是选项中所说的“草木凄清”。
故选B。
7.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句。
【乙】诗尾联“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意思是:那些悠悠浮云总是遮蔽太阳的光辉,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让人内心沉痛忧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浮云”喻指奸臣,“日”是帝王的象征。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感,意旨尤为深远。
8.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
【甲】诗中“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意思是: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第一个“空”有“只留下”“仅”之意,本句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好友离去,只留下自己观赏眼前之景,重在写景,为下文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铺垫;“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意思是: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飘荡;第二个“空”有“空荡”“空寂”“徒然”之意;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既是形容眼前之景也是在形容作者内心“空荡”,无所依靠,表现作者内心的孤独惆怅,重在抒情,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
9.李诗主要表达思乡之情,刘诗既表达了与友人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又写出了诗人对仕途失意的不满。 10.刘诗“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写出了毛毛细雨微微湿润的衣服,树上偶尔飘下几朵残花,落到地上连一点儿声音都没有,营造出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道出了诗人与友人相逢共赏江南美景的悠然自得的心情。
【解析】9.本题理解诗歌情感。
结合【甲】诗《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可知,诗句的意思是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据此可知,【甲】诗主要表达了思乡之情;
结合【乙】诗《别严士元》“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日误儒生”可知,诗句的意思是薄暮时你离开了,夕阳下江上孤帆远去;湖南碧草如茵,绵延万里,充满了我的惜别深情。如果有相识之人问到我的境遇,请你转告他们,我命途多舛,已是被青袍所误的一介书生。友人的远去,自然地激起了诗人心底的无限愁绪;因而他的临别赠言,听起来是那样令人心酸:你这回去湖南,如果有相识的人问起我的消息,你就这样回答他吧——“青袍今已误儒生”,据此可知,【乙】诗既表达了与友人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又写出了诗人对仕途失意的不满。
10.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结合“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可知,诗句的意思是蒙蒙细雨不觉润湿了衣服,自己却没有注意到;树上的花朵飘落到地上,听不到一点响声。诗人观察入微,下笔精细。可是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却似乎看见两人正在席地谈天。因为他们同时都接触到这些客观的景物:笑谈之际,飘来了一阵毛毛细雨,雨细得连看也看不见,衣服却分明觉得微微湿润。树上,偶尔飘下几朵残花,轻轻漾漾,落到地上连一点声音都没有。这不只是单纯描写风景,景色之中还复印着人物的动作,营造出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表现出了人物在欣赏景色时的惬意表情。据此作答。
11.D 12.“染”与“燃”,青草绿得好似可以用作染料,桃花红得几乎要燃烧起来;以动写静,赋予画面动态的美感,以夸张的笔法写出颜色的艳丽;描绘出一幅绚丽的雨中郊野春景图。此联呈现的是仲春之景,《钱塘湖春行》则描写的是早春景色
【解析】11.本题考查古诗赏析。
D.根据诗的尾联“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意思是:披衣倒屣出来和我相见,开怀谈笑站在柴门之前。诗句此处用典,披衣:将衣服披在身上而臂不入袖。三国魏曹丕的《杂诗》之一:“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倒履 :急于出迎,把鞋倒穿。《三国志·魏志·王条传》:“献帝西迁,条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庭迎之”后因以形容热情迎客;
故选D。
1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本诗的颔联“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意思是:细雨涤尘草色绿可染衣,水边桃花红艳如火将燃。这一联中的“染”的意思是把东西放在颜料里使着色,“燃”的意思是指烧起火焰,引火点着。“染”与“然”这两个动词,从内容上看,写出的是在雨水的洗涤下青草绿得更加鲜亮,桃花红得更加艳丽,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草青、桃红的景象;从手法上看,这两个动词以动写静,展现出一种动态画面,呈现出不同的角度,让读者联想到的是独特的自然画卷。同时“水上桃花红欲燃”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桃花的红,描绘出一幅绚丽的雨中郊野春景图,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喜爱之情。根据颔联中的“水上桃花红欲燃”可知,作者描绘的春景是桃花盛开的时节。结合桃花盛开在惊蛰节气可知,作者描绘的是仲春之景;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描写春天的句子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根据诗句可知,白诗中描绘的是燕子筑巢、浅草新绿的景象,由此可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描绘的是早春之景。
13. 对仗工整 万物生光辉 薄暮 14.此联中“返”“归”动词描写了牧人与猎马有家可归,在静谧安逸的山野秋景中,充满了田园气氛的乐景,与上下文中“徙倚欲何依”“相顾无相识”形成对比,用乐景衬托作者孤独无依、苦闷与孤寂之情。
【解析】13.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
(1)颔联和颈联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遂愿而归。两联都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可结合诗句内容,根据两联对仗的特点来记忆。
(2)“万物生光辉”的意思是万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辉”是“光辉”的意思;再结合曹操《长歌行》中“阳春布德泽”可知,此空填“万物生光辉”。
(3)本诗中“晖”是“阳光”的意思,根据题目要求在首联中寻找与之相呼应的词语。首联中的“薄暮”意为黄昏,故“晖”与“薄暮”相呼应。
14.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从反面衬托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放牛的牧童唱着山歌,欢快的赶着牛儿返回家中,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多么安逸的场景,多么令人陶醉的画面啊。但是这些热闹是他们的,诗人什么也没有,从上下文中“徙倚欲何依”“相顾无相识”可知,作者有的只是寂寞和孤寂;《天净沙 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幽静而甜蜜的景象: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的家乡。在这里,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令人倍感凄凉。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内心彷徨无助的悲苦。
15.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征蓬:飘飞的蓬草,指远行之人。 16.示例一:“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示例二:诗中的“直”字与“圆”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示例三:把孤烟放在广阔的大漠背景之下,渲染了边塞苍凉之美,“孤”字烘托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心情。
【解析】15.考查词语释义。
单车欲问边: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征蓬出汉塞: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征蓬,飘飞的蓬草,指远行之人。
16.考查词句赏析。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被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壮阔的感觉。一个“圆”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落日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17.C 18.“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两句诗写诗人登上黄鹤楼赏景怀古后,时近黄昏,想起自己的故乡远隔千里,不觉愁绪满怀。鲁迅先生漂洋过海到日本留学,看见“日暮里”的地名,联想起“日暮乡关何处是”之类的诗句,更增添了对故国、家乡的思念,因此印象特别深刻。
【解析】1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分析。
C.有误,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为: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出鹦鹉洲上的草木茂盛的样子,并非“荒芜衰败”;
故选C。
18.本题考查探究情感。
“日暮乡关何处是”意为: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在日暮时分怀念家乡,这句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诗人的思乡之情。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远离故国,心中也有无限的家国情思吧!当看到“日暮里”,联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生发对家国的思念是极有可能的。因为情感的相通,所以这种推测是合理的。可据此作答。
19.C 20.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繁乱的春花渐渐要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没过马蹄。
【解析】19.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理解不正确。乙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故选C。
20.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回答时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示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残夜还没消退,海上已升起一轮红日;旧岁尚未过去,江上的春意已经来临。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
21. 选B 颈联中“拂剑”“弯弧”,展现了一位卫国杀敌、豪气万丈的勇士形象。图B中的画面符合本诗的内容与意境。 22.示例1:宜重读“系虏”,可以突出英雄壮举,体现豪迈气概。
示例2:宜重读“贾谊”(或“书生”),可以凸显诗人虽是书生,但仍可以杀敌报国的志气与豪情。
示例3:宜重读“谁知”,说明人人皆可成为报效国家的英雄,引发读者思考。
【解析】2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想象,扣住画面,进行描述。
根据诗歌内容,首联“雁塞日初晴,狐关雪复平”中的“雁塞”“红日”“雪”展现的是边塞雪后初晴的景象;颔联“危楼缘广漠,古窦傍长城”,高楼、大漠、长城展现了边塞特有的雄浑壮阔的图景;颈联”拂剑金星出,弯弧玉羽鸣”,“拂剑”“弯弧”刻画了一位挽弓射箭的英雄形象;尾联“谁知系虏者,贾谊是书生”意思是俘获敌人的人竟然是个少年儒生,表现的是作者对卫国杀敌、豪气万丈的勇士的赞美之情。据此分析,图B中的画面符合本诗的内容与意境。图A展现的是“千骑卷平冈”的画面。
22.本题考查朗读重音的处理能力。重音是朗读时,为了传情达意的需要,对某些词或短语进行重读,加以强调。要结合语境分析,做到言之有理。
①可重读“系虏”,意思是俘获敌人,写战场上打了胜仗,俘虏了敌人,更能突出英雄壮举,体现豪迈气概;
②可重读“书生”,说明诗人虽然是一介书生,但仍可以上战场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
③可重读“谁知”,意思是哪里知道,说明报效国家的英雄竟然是少年儒生,出人意料。
23.A 24.表达了诗人生逢乱世,年华已逝,怀才不遇的忧愤之情,及客居他乡的惆怅思乡之情。
【解析】2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A. “草色闲”的“闲”字用得巧,春草是如此之闲,但诗人由于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内心十分惆怅,两者形成鲜明对比。选项中“用春草之闲表达诗人春望时愉悦悠闲的心境”理解有误。
故选A。
24.本题考查诗人情感分析。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意思是:又有谁理解我这位读书人,生逢乱世,孤身一人,满头白发,形容憔悴,漂泊流荡在荒远的秦关。“衰鬓”,并非指衰老,而是表现一种衰颓感伤的神态,本是十才子之一的作者,却因生不逢时、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有着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再结合“家在梦中何日到”一句,诗人有家难回的无奈之感表达的淋漓尽致,所以还有着客居他乡、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据此可概括作答。
25.远处,阳光照耀下的汉阳广阔原野上,树木青翠茂盛,清晰可见;近处,江上鹦鹉洲的花花草草,遍地生长,色彩绚丽。 26.示例:(1)模仿诗题。都选用有传说的地名为题。(2)模仿构思。首联和颔联从传说写起,扣题的同时,发出怀古惋叹之意;颈联继而写眼前明丽的景色;尾联抒发内心感受。(写都用典引出抒写的主要内容也可)(3)模仿诗体。和崔颢一样写七律。
【解析】25.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述。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阅读全诗可知,本句写黄鹤楼前鹦鹉洲远处和近处的景象,抓住诗句中的景物“树”与“草”以及表现其特点的字词,重点理解“历历”“萋萋”两词的意思,概括说明画面内容。
示例:从楼上眺望,明媚阳光照耀下,汉阳原野上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
26.本题考查诗歌比较与鉴赏。诗歌的比较可从诗题、格律、立意、布局、剪裁、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对比。
从诗题目来看,“鹦鹉洲”与“黄鹤楼”都选用有故事传说的地名为题。
从格律来看,李白很少写七律,但这首《鹦鹉洲》与《黄鹤楼》一样,都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
从布局和立意来看,结合“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可知,第一首诗首联和颔联表借用典故传说,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变迁的感慨;“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鹦鹉洲上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结合“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可知,第二首诗首联和颔联借用典故传说,表现了诗人对祢衡的无限怀念;“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央桃花锦浪生”描绘了鹦鹉洲上明媚的春光;“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吊古伤今,委婉地抒发了诗人慨叹祢衡才高命蹇终于被杀的痛惜之情,同时也抒发了有才无命,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之情。
故两首诗的首联和颔联都从典故传说写起,扣题的同时,发出怀古惋叹之意;颈联继而写眼前明丽的景色;尾联抒发内心感受。
27.B 28.薄暮时分,乘船泛舟江上,只见黛青色的山峦被雾霭笼罩,浮在水雾中的小岛透出阵阵寒意,凋零的枫叶随风飘荡,水中残存的芦根随波逐流,更添凄凉。
【解析】27.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词。
B.“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这两句属于直接抒发情怀。所以“含蓄地抒发情怀”的理解不恰当;
故选B。
28.本题考查描绘词句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某句诗中的画面,一定要在正确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结合“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诗句的意思:穿梭在连绵的烟尘之中,回首中原已泪满襟。适当添加自己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画面即可。句意是:碧山对着水边的平地有丝丝凉意,看着枫树叶和芦苇根。据此,展开合理的想象描写傍晚时分,水面平静萧瑟冷落的景象来作答即可。
示例:傍晚时分,乘舟穿梭在连绵的烟尘之中,碧绿的山峰,对面寒冷的水中小平地,枫叶随风飘落,水面平静,水中残存的芦根,无依无靠,令人心中怜惜。
29.雨后天放晴,满地长着绿茸茸的青苔;白天睡了一觉,惬意醒来之后还是只有绿树在同我作伴。 30.B“偷”字显示了南风的顽皮,它仿佛有意要和朋友开个玩笑,躲开诗人眼目,悄悄地溜进了诗人房间,与后面的又翻书这一细节相辅相成。
选C也可,径是径直、直接的意思,突出了南风的急切爽直,正与旧相识相应。选A则不可。 31.夏日初晴之后,人的情绪是爽朗的、愉悦的;四周一片静谧,吹开大门,拂动书页的春风是那么的友好。这一切表现了诗人恬适宁静的心境。
【解析】29.本题考查诗文描绘的画面。诗文画面是对诗文内容深刻理解,应在理解诗文情感的基础上,根据诗文描绘的意象意境用诗化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可多用形容词来描绘。“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意思是:夏日雨后初晴,午睡醒来,看到窗外满眼的绿树和青苔。画面描绘示例:夏日雨后天气初晴,地上长满了绿茸茸的青苔,我睡醒以后无意中发现绿树在同我作伴。
30.本题考查诗文理解,明确所选字词,结合诗文内容或情感表述理由。
“撞”,猛力的碰;若用“撞”字来形容吹开门户,吹动书页的南风,显得南风蛮横、暴力,南风作为“旧相识”这样进门,显然是不妥当的。
“偷”若用在此处有“悄悄地、偷偷地,不易使人察觉”的意思,联系“唯有南风旧相识(唯有南风好似多年旧友般)”可知,此句赋予南风以人的情态,似乎像故人一样和作者打趣,躲开诗人的眼目,偷偷溜到诗人房间,展现了南风的顽皮可爱,“偷”字用在此处妥当。
“径”若用在此处有“径直、直接”的意思,联系“唯有南风旧相识(唯有南风好似多年旧友般)”可知,此句赋予南风以人的情态,和作者熟识,像故友一样了解作者,径直开门,连招呼都未打,直接“开门户又翻书”,体现了南风的急切爽直,“径”字用在此处妥当。
31.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和情感把握。诗中描述了夏日新晴之后颇为清静、悠闲的环境和心情,语言通畅易晓而又情趣十足。最后两句诙谐而有创意,用拟人的手法,把“南风”当作老朋友看待,而在这“无人”来访之时,对于“南风”的造访便产生了一种亲切之感,因而“南风”也无所顾忌,可以随便翻书,成了诗人的知音,于是,就在“无人”的境况中平添了不少引人遐想的情趣。表达出作者闲适、宁静、愉悦的心情。
32. 粗缯大布 烹瓠叶 囊空不办 33.①对友人由衷的赞美之情。用“腹有诗书气自华”费美友人气度光彩照人;“厌伴老儒”“强随举子”赞美友人志向远大。②对友人深情的鼓励。用“寻春马”“择婿车”的典故鼓励友人不要被眼前处境所难倒。⑧对友人衷心的祝福。结尾以金榜题名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
【解析】3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结合“粗缯大布”可知,董传粗丝绑发,粗布披身;结合“烹瓠叶”可知,董传吃食粗陋简约;结合“囊空不办”可知,董传钱袋空空,无钱置办物品;据此可知,这些词语表明董传生活的贫困。
3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情感主旨。
结合“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可知,董传虽然贫穷,但勤于读书,因此精神气质非同常人。据此可知,作者赞美了友人气度光彩照人;
结合“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可知,董传不甘心过贫苦的日子,希望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据此可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志向远大的赞美;
结合“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可知,这两句的意思是董传虽不能像孟郊那样骑马看花,但却有机会被那“择婿车”包围,让自己眼花缭乱;这是作者用“寻春马”“择婿车”的典故,鼓励友人不要被眼前处境所难倒,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深情的鼓励;
结合“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可知,诗句的意思是得意时才可以夸耀于世俗,诏书刚刚到黄纸黑字擢升董传。据此可知,作者以金榜题名表达了对友人衷心的祝福。
34.C 35.象征手法。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堂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36.甲诗是一首咏物诗,标题是《赠从弟》,内容却写“松”,本诗以松柏为喻,赞扬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表现作者坚贞自守的品格,也有对从弟的劝勉之意。
乙诗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语言简易明快,执著有力。
【解析】3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甲诗中写“风声”“冰霜”不是夸张修辞手法,是反衬,用风之凛冽和冬之严寒,烘托了松柏的坚韧不拔,C错误;
故选C。
35.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和主旨。
【甲】诗貌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运用的手法是象征。
整首诗的前三联一方面通过“瑟瑟”“一何盛”“惨凄”写风的强劲、冰霜的严酷,另一方面通过“亭亭”“一何劲”“常端正”写松柏的不倒、挺立、不凋;用环境的严寒冷酷反衬松柏的顽强、坚贞,流露出赞美之情。
最后两句变换句式,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这首诗作者借着松柏表达了自己的追求,是送给自己弟弟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弟弟的勉励。故全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36.本题考查诗歌题材。
从体裁上看,【甲】诗是一首古体五言诗;【乙】诗是一首七言绝句。
从写作内容看,即题材看,【甲】是咏物诗;【乙】诗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咏物诗。
咏物诗一般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含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甲】诗通篇描写松柏,前三联写松柏在恶劣、严寒、狂风中的不倒、挺立、端正,保持了本性,流露出对其岁寒而不凋、挺立而不倒的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之情,这首诗流露出对松柏这种品性的赞美,那么必然也是作者自己的追求,从题目看,也是对从弟的劝勉。借松柏来言志,是咏物诗。
【乙】诗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充分表现了劲竹顽强的生命力和刚毅的性格。后两句再进一层写恶劣的客观环境对劲竹的磨炼与考验,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冻,苍翠的青竹仍傲然挺立。此诗借物喻人,诗人通过吟咏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全诗语言通俗而有新意,虚实结合,情景相生,饶有理趣。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
37.D 38.“邀”字是“邀请”的意思,用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人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纳”字是“接纳”的意思,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将溪声写得具体可感(溪声像是可以用虚枕装起来)。生动描绘出乡村夏夜清静的环境,表达诗人清闲的心境。
【解析】37.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
D.尾联两句诗人直抒胸臆,久已花白的头发如今像霜雪一般白了,我现在只想做个樵夫或渔翁过完这一生,充分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对乡间生活的由衷赞许。诗人喜欢这种悠闲的生活,希望到老能一直过着这种隐居生活,进而表达了诗人对繁华世界的反感,不与世间相争的高洁。“罢官闲居后长久庸碌,如今已是两鬓如霜,只有靠打渔砍柴才能度过此生”表述有误;
故选D。
38.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
要先写出词语的本义,再写出它的引申义,引申义可以从具体与抽象的角度来写,而表现效果也要结合给人的感官进行分析,最后也要结合词中原文和作者情感进行赏析。“邀”为动词,意为邀请,运用拟人手法,写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一样,能引发人的想象,形象生动地体现月影印衬着疏帘被风吹动的景象。“纳”字则是化虚为实,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细腻生动地描摹出溪水的声音,让人如临其境。帘是“疏帘”,枕是“虚枕”,环境之清虚寂静可见。月透疏帘而入,如同邀来婆娑的月影,溪声传至耳边,如同被奇妙地纳入枕函之中。“邀”、“纳”两字,把月影写成有情之物,把溪声写成可以装纳起来的实体,透露出诗人对于影、溪声的欣赏。这种月影、溪声本已带清凉之感,而诗人又是于枕上感受到这一切,则心境之清,更不言而喻。到此,成功地写出一片清幽的环境和清闲的心境。再结合诗歌和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由这种喜爱也透露出作者喜悦、安逸的心境。本题据此回答即可。
39.D 40.①白雪皑皑,蓬草纷飞,黄沙弥漫。写出了边塞环境的恶劣,突出友人保家卫国的决心;②营造出塞外苍凉雄浑的意境,为后文张判官慷慨赴边做铺垫,表达诗人希望友人赴边报国的情感
【解析】39.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
D.尾联“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意思是:你身靠长剑,情绪激昂,我为你高歌一曲,以壮行色。上句写友人赴边时的英姿,下句写自己送行时的豪情。这里没有叮咛周至之语,也不见留恋顾盼之态,字里行间充满着慷慨报国的意气和祝友成功的深情,没有表达感伤和担忧,在送别诗中别具一格;
故选D。
40.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沙平连白雪”意思是:平旷的沙漠与远山的白雪连为一体,表现了沙漠的辽远开阔,无边无际,突出了边地的荒凉阴冷;“蓬卷入黄云”意思是:风卷蓬草,吹入云天,黄沙飞扬,昏天暗地,写出了边塞低沉凄冷之景。这两句写尽了边塞环境的恶劣,而友人毅然奔赴边塞,表达了友人不畏艰难而献身报国(保家卫国)的决心。联系尾联“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你身靠长剑,情绪激昂,我为你高歌一曲,以壮行色)”想,写友人赴边英姿勃发,诗人豪情相送,可见颈联还为后文友人张判官慷慨赴边的英勇做铺垫,字里行间充满着希望朋友慷慨报国的意气和祝友成功的深情。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