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知识剖析】变速变道问题属于行程中的综合题,用到了比例、分步、分段处理等多种处理问题等解题方法。对于这种分段变速问题,利用算术方法、折线图法和方程方法解题各有特点。算术方法对于运动过程的把握非常细致,但必须一步一步来;折线图则显得非常直观,每一次相遇点的位置也易于确定;方程的优点在于无需考虑得非常仔细,只需要知道变速点就可以列出等量关系式,把大量的推理过程转化成了计算。行程问题常用的解题方法:(1)公式法即根据常用的行程问题的公式进行求解,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其实也有很多技巧,使用公式不仅包括公式的原形,也包括公式的各种变形形式;有时条件不是直接给出的,这就需要对公式非常熟悉,可以推知需要的条件;(2)图示法在一些复杂的行程问题中,为了明确过程,常用示意图作为辅助工具。示意图包括线段图和折线图。图示法即画出行程的大概过程,重点在折返、相遇、追及的地点。另外在多次相遇、追及问题中,画图分析往往也是最有效的解题方法;(3)比例法行程问题中有很多比例关系,在只知道和差、比例时,用比例法可求得具体数值。更重要的是,在一些较复杂的题目中,有些条件(如路程、速度、时间等)往往是不确定的,在没有具体数值的情况下,只能用比例解题;(4)分段法在非匀速即分段变速的行程问题中,公式不能直接适用。这时通常把不匀速的运动分为匀速的几段,在每一段中用匀速问题的方法去分析,然后再把结果结合起来;(5)方程法在关系复杂、条件分散的题目中,直接用公式或比例都很难求解时,设条件关系最多的未知量为未知数,抓住重要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常常可以顺利求解。【基础巩固】1.有一座桥,过桥需要先上坡,再走一段平路,最后下坡,并且上坡、平路及下坡的路程相等.某人骑自行车过桥时,上坡、走平路和下坡的速度分别为4米/秒、6米/秒和8米/秒,求他过桥的平均速度.2.大头儿子的家距离学校3000米,小头爸爸从家去学校接大头儿子放学,大头儿子从学校回家,他们同时出发,小头爸爸每分钟比大头儿子多走24米,50分钟后两人相遇,那么大头儿子的速度是每分钟走多少米?3.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40千米,返回时每小时行50千米,结果返回时比去时的时间少48分钟.求甲乙两地之间的路程?4.甲乙两地相距60千米,一辆汽车先用每小时12千米的速度行了一段路,然后速度提高继续行驶,共用4.4小时到达,请问这辆车出发几小时后开始提速?5.老李早上8:00从甲地出发去乙地,每小时行12千米,在乙地办事用去1.5小时,为了赶在12:00回家吃午饭,他把速度提高了,请问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6.一辆汽车从A地到B地计划用6小时,以原速行一段路后汽车出现故障减速行驶,后来的速度比原来减少了,结果比计划多用1小时到达。请问出发后几小时减的。7.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6小时后相遇于C点.如果甲车速度不变,乙车每小时多行5千米,且两车还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则相遇地点距C点12千米;如果乙车速度不变,甲车每小时多行5千米,且两车还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则相遇地点距C点16千米.求A,B两地距离.8.某司机开车从A城到B城.若按原定速度前进,则可准时到达.当路程走了一半时,司机发现前一半行程中,实际平均速度只达到原定速度的.如果司机想准时到达B城,那么在后一半的行程中,实际平均速度与原定速度的比应是多少?【勇攀高峰】9.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如果把车速提高20%,则可提前到达;如果以原来速度行驶100千米后,再将速度提高30%,恰巧也可以提前同样的时间到达。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10.一辆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如果把车速减少10%,那么要比原定时间迟1小时到达,如果以原速行驶180千米,再把车速提高20%,那么可比原定时间早1小时到达。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参考答案:1.米/秒【详解】假设上坡、走平路及下坡的路程均为24米,那么总时间为:24÷4+24÷6+24÷8=13(秒),过桥的平均速度为(米/秒).2.18米【详解】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速度和:(米/分钟),小头爸爸的速度:(米/分钟),大头儿子的速度:(米/分钟).3.160千米【分析】因为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又从乙地返回甲地,所走距离相同,所以时间比=速度的反比.据此可得,去时所用时间:返回所用时间=50:40=5:4. 去时所用时间为5份,返回所用时间为4份.去时所用时间比返回所用时间进多一份是48分钟,进而可得去时的时间为:48×5=240分钟=4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路程为:4×40=160千米【详解】去时所用时间:返回所用时间=50:40=5:4去时所用时间:48×5==240(分钟)=4(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路程:4×40=160(千米)4.2小时【分析】思路一:假设法思想。假设全程都以12×(1+)=15千米/时的速度行驶,则能多行15×4.4-60=6千米,前面一段路每小时少行12×=3千米,说明前面一段路行了6÷3=2小时, 即出发后2小时提速。思路二:工程问题思想。原速行驶行完全程需要60÷12=5小时,提速后提前了5-4.4=0.6小时,后面一段路的时间比原来少了1-1÷(1+)=,原来行后面一段路的时间是0.6÷=3小时,那么前一段路就是5-3=2小时,即出发后2小时提速的。【详解】方法一:12×(1+)×4.4-60=15×4.4-60=6(千米)6÷(12×)=6÷3=2(小时)方法二:60÷12-4.4=0.6(小时)1-1÷(1+)=1-=;5-0.6÷=2(小时)答:这辆车出发2小时后开始提速。【点睛】对于行程问题我们也可以通过其它的思路方法来解题,多思考找准数量关系,开拓思维。5.18千米【分析】根据题意先算出返回时的速度,因为往返的路程是相等的,总时间除以出往返1千米用的时间之和,就是甲乙两地的距离。【详解】返回速度是12×(1+)=18千米/时,共用去4-1.5=2.5小时,则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2.5÷(+)=18千米。答:甲乙两地相距18千米【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往返路程不变,用总时间除以往返1千米时间之和就是两地的距离。6.4.5小时【分析】计划每小时行 ,后来的速度变为×()= ,实际用的时间是6+1=7小时,假设7小时的速度都是,则行驶了全程的,比实际少行驶全程的1-=,除以计划速度与实际速度之差就是故障前行驶的时间。【详解】×()=(1-×7)÷(-)=÷=4.5(小时)答:出发后4.5小时减的。【点睛】此题用假设法找出假设和实际行驶的路程差,并明确路程相差的原因是解题关键。7.420千米【分析】先画一张行程示意图如下设乙加速后与甲相遇于D点,甲加速后与乙相遇于E点.同时出发后的相遇时间,是由速度和决定的.不论甲加速,还是乙加速,它们的速度和比原来都增加5千米,因此,不论在D点相遇,还是在E点相遇,所用时间是一样的,这是解决本题的关键.下面的考虑重点转向速度差.在同样的时间内,甲如果加速,就到E点,而不加速,只能到 D点.这两点距离是 12+16=28(千米),加速与不加速所形成的速度差是5千米/小时.因此,在D点(或E点)相遇所用时间是28÷5=5.6(小时).比C点相遇少用 6-5.6=0.4(小时).甲到达D,和到达C点速度是一样的,少用0.4小时,少走12千米.据此可求出甲的速度.同理可求乙的速度.A,B两地距离即可得出.【详解】12+16=28(千米)28÷5=5.6(小时)6-5.6=0.4(小时)甲的速度是12÷0.4=30(千米/小时)乙的速度是16÷0.4=40(千米/小时)A到 B距离是(30+ 40)×6=420(千米)答:A,B两地距离是420千米.8.11:9【详解】题目中只给出了速度比,而没有任何时间、路程等量,所以这道题目中至少应该假设两个量.解:根据题中已给条件,可将原定速度设为13,那么前半路程速度为11,再假设总路程的一半的长度为143,那么原定总时间为143×2÷13=22,前半段时间为143÷11=13,后半段时间为22-13=9,所以后半段速度为143÷9=,实际平均速度与原定速度的比为:.9.360千米【分析】思路一:假设提前的时间是 1 份,原定时间是 1÷20%+1=6 份,行100 千米后提速30%,如果原速行需要 1÷30%+1=份的时间,占总时间的 ÷6=,说明 100 千米占总路程的 1-=,两地相距 100÷=360 千米。思路二:如果100 千米也提速 30%来行,用和提速 20%相同的时间,可以多行 100×30%=30 千米。两次的路程比就是(1+30%)∶( 1+20%)=13∶12,那么全程就是 30÷(13-12)×12=360 千米。【详解】方法一:1÷20%+1=6;1÷30%+1=;100÷(1-÷6)=100÷=360(千米)方法二:(1+30%)∶( 1+20%)=13∶12100×30%÷(13-12)×12=30÷1×12=360(千米)答:甲、乙两地相距360千米。【点睛】解答此类变速问题,既可以从时间方面来思考,也可以通过路程方面来思考,找出跟数量100千米相关的分率信息是解题关键。10.540千米【分析】构造均提前1小时的速度比和路程比相等的关系。如果速度为原来的(1-10%)÷(1-10%×2)=,就会提前1小时。如果速度为原来的1+20%=,也提前1小时能多行 180×20%=36千米。所以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36÷(÷-1)=540千米。【详解】(1-10%)÷(1-10%×2)=;1+20%=180×20%÷(÷-1)=36÷(÷-1)=36×15=540(千米)答: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540千米。【点睛】此题为较复杂的变速问题,用假设法找路程和速度之间的关系。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