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社会历史的发展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社会历史的发展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含答案)

资源简介

5.2社会历史的发展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单选题
1.党的百年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行”,是因为它( )
①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②是实践的理论,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是进步的理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具体方法
④是人民的理论,能够动员和掌握群众推动社会变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①生产关系决定人类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②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④生产方式决定于人的需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曾几何时,将汉字输入电脑是信息技术领域的一项巨大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无数工程师付出了辛勤努力,创造了五笔字型、拼音等多种汉字输入法。随着半导体工业、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手写输入、语音输入等方式也逐渐流行起来,人们的社会交往变得更加便捷。这表明( )
A.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生产力的发展助力人们的实践创新
C.社会意识的变化引起了社会存在的变化
D.人民群众通过实践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4.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提出的新任务,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同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不能满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要求。2023年2月,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2023年3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政府机构改革( )
①通过改革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②表明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③破除政府体制机制弊端,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④有利于形成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20年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修订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一和附件二,出台了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办法.香港特区维护国家安全的制度机制不断健全,确保“爱国者治港”的选举制度日臻完善,开启了由乱到治、由治转兴的新发展时期.这表明( )
①正确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②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时,就会推动社会发展
③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④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过程中实现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如何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自我革命。这两个答案( )
①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
②是党对自身建设的历史主动和历史自觉的体现
③是党有效应对和化解所面临的内外部风险的要求
④表明了要以加强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根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如何引导人们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矛盾,并且采取正确的方法处理各种矛盾显得格外重要。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是它们与旧社会存在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它们的特点是既相适应,又相矛盾。对此我们可以认识到( )
①社会矛盾如果不能得到正确认识和及时解决,就会阻碍社会正常发展
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旧社会存在的社会主要矛盾内涵大致相同
③必须要把客观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敌我矛盾当作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④它们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不断得到解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同意把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的内容写入党章。这对激励全党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坚守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把握新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特点,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由此可见( )
①通过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③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需要进行阶级斗争
④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过程中实现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9.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文化产业逐步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这表明(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D.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10.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转型速度加快,家庭教育暴露出一系列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将“家事”提升到国家层面立法。国家通过立法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材料体现了( )
①事异则备变,国家的方针政策要与国情相统一
②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
④变革上层建筑使之适应经济基础就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推进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是新时代推动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大举措。广东省对试点工作作出系统部署和分工安排,统筹广东资源支持深圳开展综合改革试点。支持深圳开展综合改革试点( )
①目的是为人的自由发展创造条件
②是基于改革是推动深圳发展的直接动力
③能获得综合改革的普遍性经验
④抓住了主要矛盾,能促进其他问题的解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2023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中国共产党要( )
A.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统筹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
B.强化顶层设计和整体统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C.变革生产方式适应上层建筑,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D.全面从严治党,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根本性建设
13.邓小平说过:“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这说明( )
A.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C.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最终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 D.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4.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是( )
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②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
③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从西柏坡出发“进京赶考”时提出了“两个务必”。如今,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赶考”之路,党的二十大以“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告诫全党。“三个务必”的告诫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 )
①在科学判断历史方位基础上的清醒选择
②以能动创造性活动支配社会历史的发展
③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的历史主动精神
④以自我革命精神提供社会发展直接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不同性质国家的发展进程没有共同规律可循
②各国的发展道路应当由各国人民自己来选择
③中国的发展道路对世界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大
④他国人民不可能对中国发展道路做出正确评价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17.材料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要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信息:2012-2021年,我国民营企业数量从1085.7万户增长到4457.5万户,10年间翻了两番,民营企业在企业总量中的占比由79.4%提高到92%。当前,广大民营企业家要坚定发展信心,练好企业内功,努力抓住机遇,努力把企业做强做大。近三年疫情来,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创造中国奇迹,民营经济功不可没!
(1)结合材料一,运用寻觅社会真谛的知识,说明新时期加强制度建设,破解深层体制机制障碍的必要性。
(2)结合材料二,从事物发展的状态角度,分析材料所蕴含的哲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当前,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还面临着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在城乡二元体制下,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自由迁徙的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障碍仍未彻底破除,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双向流动的机制急需健全,城镇化过程中还要处理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的破解都必须依靠进一步的改革攻坚。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改革对于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安全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自1952年开始进行土地改革,探索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等土地所有制关系;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在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把土地的三权分置纳入其中,就“土地承包经营权”作出详细规定,为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释放农村经济活力提供了法律保障。
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13657亿斤,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结合材料,运用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中国人民端牢自己手中的饭碗的。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9月5~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简称《横琴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简称《前海方案》)。《横琴方案》以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便利澳门居民生活就业的新空间,构建与澳门一体化高水平开放的新体系等为战略定位,支持澳门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前海方案》以“扩区”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主题,大幅扩展了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发展空间,明确提出了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的目标任务。以上两个方案的实施,将有利于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实现港澳长期繁荣稳定;有利于提升粤港澳合作水平,把大湾区建设引向深入,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更好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结合材料,运用寻觅社会真谛的知识,说明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横琴方案》和《前海方案》的依据。
参考答案:
1.B
2.B
3.B
4.D
5.B
6.C
7.B
8.D
9.C
10.A
11.C
12.B
13.B
14.B
15.B
16.C
17.(1)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当前,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制度建设,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才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进而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要求新时期加强制度建设,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活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新时期加强制度建设,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不断自我完善与发展,永葆生机活力。
(2)①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与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在逐年增加,竞争在不断提高。
②质变是量的必然结果,要抓住时机,促进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广大民营企业家在坚定信心,努力抓住难得机遇,练好企业内功。
③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的质的基础上开始新量变,不断前进的过程。民营企业一步步的壮大为该阶段的质变创造了条件,又为下一阶段的量变开辟了道路,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中国奇迹。
18.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是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改革,破除与城镇化发展不相适应的旧的体制机制,能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动力。②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能破除各种阻碍城镇化发展的矛盾,促进我国城镇化发展。③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改革能进一步发展经济,保障粮食安全,为城镇化发展提供物质支撑。
19.①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会促进生产力发展中国共产党通过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农产品统购统销、三权分置等不断调整我国农业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从而适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只有适应经济基础才能促进社会进步。当经济基础发生变化,上层建筑必须要发生变化,才能促进社会进步。中国共产党切实推进《民法典》的实施,把土地的三权分置纳入其中,为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释放农村经济活力提供了法律保障。中国共产党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有信心、有底气,做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20.(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基于构建粤港澳一体化高水平发展的需要,出台了这两个方案,而这两个方案的实施,也将有助于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发展并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推动社会的发展。这两个方案的出台,就是通过解决这两大矛盾,增强粤港澳地区的活力。(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就在于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两个方案的出台将推动粤港澳的进一步合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发展注入新动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