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说课稿 -2023-2024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3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说课稿 -2023-2024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资源简介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我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二说学情,三说学科核心素养,四说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方法,五说教学过程,六说教学反思。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内容选自初中物理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主要介绍了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几个知识点。其中进行实验探究熔化的规律就需要大量的时间,且探究凝固的实验相对较难,因此我打算着重讲解熔化部分,凝固则采用逆向分析进行说明。
一堂成功的课堂不仅要求老师要熟悉教材,还要求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八年级的学生初学物理,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在日常生活中,对熔化和凝固的现象已经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比如冰棍熔化,水结成冰等现象司空见惯。但对于熔化和凝固的特点仍缺乏理性了解,而且思维方式也正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进行过渡。因此更需要通过亲身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来获得较为深刻的知识。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情,参照课程标准,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物理观念
1.了解物质在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2.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3.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
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处理并利用图像的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
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和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
以课程标准为本,结果以往的教学经验,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教学难点:晶体熔化和凝固时物质的温度不变,但要吸热或放热;
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图像。
科学不应该是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掌握。因此在本节课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和讨论法。
下面谈谈我对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采用生活实例导入的方法。向学生展示一个浇铸的金属零件,并介绍这个零件的制作过程。先把固态的金属材料变成液态,然后将液态的金属材料浇入模具中,等它冷却后就变成固态的金属元件了,由此引出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本节课的核心是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在教学中我打算这样进行。首先提问学生,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熔化和凝固的例子?
学生能通过我的提问,进行思考,也发现了生活中原来有这么多熔化和凝固的例子。而且似乎都还很熟悉。
接着我就提问学生物质的熔化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会根据生活经验回答,只需加热即可。
接着我再提问,物质在熔化的时候温度会怎么变化呢?不同的物质熔化时的规律是否相同?这两个问题提出来了,学生思索片刻会给一些猜想。
通过这几个提问,明确了探究的主题,回忆了生活,学生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接着设计实验方案。提醒学生图4-28的器材,安装应该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安装器材。
接下来进行实验:
引导学生参考教材中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并把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再根据表格数据绘制海波和石蜡熔化的温度-时间图像。
我会引导学生对所画的海波熔化时的温度-时间图像进行分析。首先弄清楚横坐标、纵坐标各代表的物理量,这样才能知道图像反映的是哪两个物理量的关系,其次再了解图像中点、线的物理意义。
有了这部分知识,结合刚刚探究的实验,学生就能分析出海波和石蜡熔化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部分内容有效培养学生认识、绘制并利用图像分析问题,发现规律的能力。并且从两个实验的不同点引入晶体和非晶体的概念,有效让学生理解两者的区别,实现了重难点的突破。
下面是我的板书设计力求简单明了,突出重点。
最后是我的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