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5.3 善用法律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5.3 善用法律 教案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3课时 善用法律
一、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知道依照法律维护合法权益;了解获取法律帮助的方式。
道德修养: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
法治观念:逐步提高依法保护自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健全人格:知道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明白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增强应对违法犯罪的能力;
责任意识:培养依法维权意识,学会做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崇尚者、遵守者和捍卫者,提高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维权机构和诉讼。
教学难点:依法维权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依法维权,首先自己申诉的事项必须是合理合法的,只有合理合法的事情才会得到支持。
对于维权者来说,如果自己采取一些措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不能采取极端的方式,堵门、暴力能维权方式是不可取的。要想要维权,必须要做好一些准备工作,收集好证据,这些以后都是强有力的证据。可以与服务提供者协商和解,这是最顺利的方式,如果服务提供者能够有正确的意识,就会与消费者达成和解。
思考:在生活中的维权方式有哪些?
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学会用合理合法的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讲授新课:
运用你的经验:
一天,中学生小华从超市出来,门口的报警器突然鸣叫起来,保安让小华再次通过报警装置,报警器仍然鸣叫。保安就将小华带到走廊询问,并强迫小华脱下衣服接受检查。因没有发现任何物品,保安才让小华回家。事后经查,小华的妈妈曾在这家超市给他买了一双旅游鞋,因超市消磁器出现故障,鞋子没能消磁,导致报警器鸣叫。
你对此事的看法是什么?
商场保安的行为侵犯了小华的人身自由权、名誉权。非经法定程序批准,非由执法人员执行,任何人不得对他人进行搜身。
如果你是小华的朋友,你会怎样帮助他讨回公道?
小华应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一、遇到侵害 依法求助:
1、我们要学会用法律与人打交道:
探究与分享:
王某是一名高三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很好,但在高考前夕,其弟被李某打伤。王某纠集几个人将李某打成重伤。结果,王某因故意伤害罪受到了法律的制裁,王某也无法参加高考了。
镜头二:某村三户农民与村委会签订了橘园承包合同,当年获利颇丰。有的村干部看着眼红,想毁约。村民按照合同法的规定,同村干部据理力争,维护了自身的合法权益。
遇到以下情境,你会怎么应对?
我会了解一些能够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如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在遇到法律问题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
2、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维权,我们要了解一些能够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
法律服务所:
帮助我们解释法律问题,代写法律文书,帮我们出主意,甚至替我们解决涉及法律事务。但未必具有律师资格,他们不从事刑事案件辩护
律师事务所 :
为我们出主意、想办法,给我们当顾问,替我们处理涉及法律的事务,受委托人打官司,当辩护人。
公证处 :
依据法律和事实,证明合同、遗嘱、亲属关系、身份、学历、出生日期、婚姻状况等的真实性、合法性。
法律援助中心 :
有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又需要打官司讨回公道,可以到法律援助中心请求援助。
如法律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在遇到法律问题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
3、受到非法侵害时,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
材料:法律救济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自己的人身权、财产权到侵害,依照法律规定向有权受理的国家机关告诉并要求解决,予以补救,有关国家机关受理并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活动。
公安机关:依法管理社会治安,担负着刑事案件的侦查任务
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
人民检察院:是我国国家法律监督机关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我们可以到公检法中的任何一个机关控告、举报,必要时可以直接到人民法院起诉。
探究与分享:
中学生小峰自创的歌词在“全国少年儿童歌词征集活动”中获特别奖,但小峰并未接到获奖通知书。经调查发现,参加复评工作的李某做了手脚,将奖项给了张某。小峰一纸诉状将李某和张某告到法院,状告他们共同侵犯了自己的著作权。经法院审结,小峰获得1.7万元赔偿。
思考:小峰通过什么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诉讼方式
4、诉讼:
材料:距离“双十一”只剩一个月,你是否开始收到各种广告短信的“轰炸”,一名用户在收到广告短信后回复退订,却因此支付了0.1元短信资费,于是将发送短信的平台告上了法庭。在10月11日,杭州互联网法院对这起案件作出判决,认定用户退订短信产生的费用应当由平台方承担。
这名用户是通过什么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 诉讼方式
诉讼的含义:诉讼是人民法院在诉讼当事人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纠纷和冲突的活动。
诉讼的特点:诉讼是处理纠纷、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如果受到非法侵害后采取其他方式不能解决问题,或者认定只有通过诉讼途径才能维护合法权益,我们就要使用诉讼手段,通过打官司讨回公道。
相关链接:诉讼通常分为三种类型: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
判断以下案例属于什么类型的诉讼?
案例一:中学生小峰自创歌词获奖,奖项却被参加复评工作的李某给了其他人。小峰以侵犯自己的著作权,一纸诉状将李某和张某告到法院。状告他们共同侵犯了自己的著作权。
案例二:陆先生在为自己创办的公司取名时,以“资本家” 三字为公司冠名,他的申请被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驳回。陆先生一纸诉状将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告上法庭。
案例三:杨某被单位辞退,对单位领导极度不满,心存报复。一天,杨某纠集董某、樊某携带匕首闯至厂长贾某办公室,将贾某当场杀死。杨某因故意杀人被检察院起诉。
民事诉讼:俗称“打官司”,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民事案件和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
行政诉讼:俗称“民告官”,是指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的参与下,依照司法诉讼程序解决争议案件的活动。
刑事诉讼: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查明犯罪事实、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的活动
二、有勇有谋,应对违法犯罪:
探究与分享:
快递员小张在送快递到某出租房时发现,屋里的几个人显得神神秘秘。在签收快递的时候,小张悄悄观察了屋里的情况,发现他们正利用手机和电脑与外界联系,怀疑他们在实施电信诈骗。小张不动声色的离开后,立即报警,为公安机关侦破案件提供了可靠的消息。
思考: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侵害他人的违法犯罪行为,你会怎么做?说说你的理由。
会勇敢而机智地报警。理由: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材料:2019年10月3日15时许,晋江市某体育用品公司工人谢某挥舞着手中菜刀对工友张某紧追不舍,张某脖子、肩膀被砍了数刀,倒在地上。事发突然,其他工人都不敢靠近,时为工厂员工的谢中华一边大喝“放下菜刀”,一边上前抢夺刀具。在搏斗过程中,谢中华右手腕韧带被砍断,鲜血直流。为防止谢某再次行凶,谢中华坚持与其对峙、周旋。后巡逻队员赶到现场,众人合力将谢某制服并交给接到报警赶来的民警。
2022年7月17日,第十四届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表彰大会在京召开。晋江市见义勇为人员谢中华荣获“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称号。
思考:国家为什么要大力表彰见义勇为的行为?
当国家、集体、本人或他人的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我们要敢于并善于依法维护正当权益。
见义勇为作为高尚的品质,历来受到全社会的褒扬和敬佩。
思考:作为初中生的你,如果也遇到持刀行凶的情景,是否也要像谢中华那样义无反顾地上去制服行凶者?为什么?
否。因为,我们身为未成年人,体力不具优势,心智尚未成熟,如果鲁莽行事,自己极易受到伤害,也不利于制止违法犯罪。因此,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方法与技能:
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常见方法
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或争取其他成人的帮助。
虚张声势,与违法犯罪分子巧妙周旋。
记住违法犯罪分子的体貌特征。
了解违法犯罪分子的去向。
保护好作案现场等。
我们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
材料: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加快建设法治社会。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只有内心尊崇法治,才能行为遵守法律。要坚持法治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坚持全民普法和守法。通过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使人们深刻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以此培育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社会氛围。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我们要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三)、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知道了诉讼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懂得了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未成年人,在面对违法犯罪时,不仅要勇于斗争,而且要善于斗争,才能有效地打击犯罪。
(四)、课堂练习: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见义勇为免责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此规定(A )
①有助于弘扬见义勇为的中华传统美德 ②有利于形成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风气
③有利于保障见义勇者的合法权益 ④能彻底避免“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现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小明的父母离异后,14岁的小明跟随爷爷奶奶生活,但最近几个月,父母都以各种借口对小明的生活不闻不问,拒不支付任何费用。在这种情况下,小明可以( D)
①向法律援助中心、律师事务所请求帮助 ②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 
③请求妇联帮助解决问题 ④向人民法院起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小强是一名在校学生,一天他骑着新买的自行车上街买文具,从商店出来后发现自行车被盗了。这时小强应该( C )
A. 自己去偷一辆别人的车,以弥补自己的损失 B. 自认倒霉,回家去
C. 迅速报警,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D. 为避免父母责骂,到同学家去
4、八年级学生小强上完晚自习,在回家的途中被2名不法青年持刀抢劫,这时小强正确的做法有 ( B )
①为维护自己的权利,勇于与犯罪分子作斗争②留意观察犯罪分子特征,便于事后报警
③机智灵活,寻找机会脱险④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设法抓住歹徒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五)、板书设计
第 3课时 善用法律
一、遇到侵害 依法求助
1、我们要学会用法律与人打交道
2、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受到非法侵害时,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
4、诉讼:
二、应对违法犯罪
1、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2、见义勇为作为高尚的品质,历来受到全社会的褒扬和敬佩
3、我们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
(六)、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