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预防犯罪 课件(共29张PPT+内嵌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预防犯罪 课件(共29张PPT+内嵌视频)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5.2预防犯罪
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政治认同】: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道德修养】:
能够明辨是非,自我约束,远离不良行为,防微杜渐,树立法不可违意识。
【法治观念】:
理解犯罪的特征及后果;认识犯罪行为及其法律责任。主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责任意识】:
从小事做起,依法自律,加强自我防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犯罪与刑罚、加强自我防范;
教学难点:犯罪的基本特征。
核心素养目标
自主预习 获取新知
1.刑法的作用和内容是什么呢?P52
2.什么是犯罪,犯罪有哪几个基本特征 P53
3.什么是刑罚,刑罚分为哪几类 P54
4.青少年应如何加强自我规范、预防犯罪?
一、了解罪与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的法律。
认识刑法:
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思考:刑法的作用和内容是什么呢?
(1)刑法作用: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2)刑法内容: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小结
刑法的作用和内容是什么呢?
P52
16岁的中学生钱某某,多次在校外聚集社会青年,抢夺学生财物多达2000多元。最终被公安机关一举抓获。
人民法院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判处钱某某有期徒刑三年零六个月。
严重社会危害性
刑事违法性
应受刑罚处罚性
钱某某的行为是犯罪行为吗?结合材料说明判定理由。
王某的行为属于犯罪。
理由:他的行为符合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抢夺他人财物1000多元,情节严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②触犯了《刑法》,具有刑事违法性;
③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零六个月,具有应受刑罚处罚性;
所以他的行为是犯罪行为。
1、什么是犯罪?
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2、犯罪具有哪些特征?
①严重社会危害性 ②刑事违法性 ③应受刑罚处罚性。
什么是犯罪,犯罪有哪几个基本特征 P53
小结
相关链接
☆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犯罪,首先看他的行为是否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如果社会危害性不大,就不能认为是犯罪。
☆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并不都是犯罪行为,因为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的程度有大有小,只有对社会的危害达到触犯刑法的严重程度时,这种行为才被认为是犯罪。
☆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必然法律后果。对不同的违法行为,分别采取不同的强制方法。如果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要受到行政制裁,而犯罪应当受到刑罚处罚。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殴打他人
造成轻微伤害的
探究与分享:请同学们分析两种行为的异同。
殴打他人
导致其重伤甚至死亡
治安管理处罚法
一般违法行为
对社会危害程度较为轻微
刑法
犯罪行为
对社会危害程度很严重
思考:1. 行为一和行为二有什么不同?
2.对比以上处罚的不同,分析犯罪行为有何特点?
对社会危害程度不同、违反的法律不同、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
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
刑罚处罚
行政违法行为
刑法违法行为
小结
犯罪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1)含义: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2)基本特征:
①严重社会危害性 ——最本质特征
②刑事违法性 ——法律标志
③应受刑罚处罚性——必然法律后果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诽谤信息被转发500次是否会被判刑 为什么会判刑?
造谣诽谤信息被转发500次可判刑。
转发500次是指诽谤的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就属于情节严重,认定为犯罪;
行为人实施诽谤,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不论网帖内容被点击和转发的次数是多少,就构成诽谤罪。
关于诽谤罪的处罚规定: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
小结
刑罚的含义及种类
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主刑
管制
拘役
有期徒刑
无期徒刑
死刑
附加刑
罚金
剥夺政治权利
驱逐出境
没收财产
注意:主刑只能单独适用,附加刑既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附加适用
了解刑罚的种类
刑罚主要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2022年9月23日,廊坊市广阳区人民法院依法对陈继志等恶势力组织违法犯罪一案公开宣判。廊坊市广阳区人民法院判决,被告人陈继志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二十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十二万元;对其余27名被告人依法判处十一年至六个月有期徒刑不等的刑罚,另对其中19名被告人并处人民币十三万五千元至三千元不等的罚金。
思考:法院的判决中,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刑?
主刑
主刑
附加刑
附加刑
思考:“刑法”与“刑罚”相同吗?
刑法,刑法明确了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法律)
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处罚方法)
拘留与拘役、罚款与罚金的区别:
拘留,罚款适用于行政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
拘役、罚金适用于犯罪。(刑事违法/严重违法行为)
二、加强自我防范
15岁的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群游手好闲的“朋友”,他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他开始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并因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他非但没有教训,反而经常偷窃财物,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搞到钱还赌债,他和“朋友”一起拦路抢劫,在短短几天内多次作案,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
思考:(1)陈某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哪些行为属于严重不良行为?哪些行为属于犯罪行为?
(3)有人认为陈某是个特例,年龄小的人即使犯了罪也不会受到刑罚处罚。你认为这个观点对吗?
(2)结合陈某的人生轨迹和自己的思考,你认为应该如何预防犯罪?
陈某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我们应该如何预防犯罪??
15岁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结识品行不端正的“朋友”
违反校纪校规
实施不良行为
不接受教训
实施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
(1)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3)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小结
青少年应如何加强自我规范、预防犯罪?
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
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四条规定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四条规定
本法所称“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下列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多次偷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吸食、注射毒品;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课堂总结
1. 14岁少年扈某持刀将两名同学捅成重伤,后导致一名同学死亡,被判处有期徒刑17年,后因当地人民检察院提起抗诉,扈某被改判为无期徒刑。扈某的行为( )
①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②是一般违法行为 ③应受刑罚处罚 ④表明其法治意识淡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D
课堂达标
A.严重社会危害性 法律要求  B.严厉的强制性 法律要求
C.严厉的强制性 法律标志  D.严重社会危害性 法律标志
2.下面思维导图中,①和②处应填( )
D
3.下列行为中属于犯罪行为的是( )
A.小黎的父母强迫他辍学,并让他到个体企业去打工赚钱
B.吴某造谣某航班有恐怖袭击,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
C.陈某在网上发布辱骂交警的视频,被行政拘留五日
D.几位学生在草地上打闹,对“勿踏草坪”的牌子视而不见
B
4.刘某因贩毒、抢劫,被人民法院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6万元,赔偿原告经济损失15万元。分析该案例,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死刑、罚金属于附加刑 
B.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C.剥夺政治权利属于主刑 
D.受刑罚处罚是犯罪的法律后果
D
5.正在读初中的魏某曾被评为“三好学生”,但是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些游手好闲的“朋友”后,他开始小偷小摸,继而发展到盗窃同学家的财物,最后在行窃时被当场抓获。这说明( )
A.青少年要依法自律,避免沾染不良习气
B.一个人如果法治观念淡薄,就必定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C.一般违法与犯罪对社会的危害程度相同
D.一般违法与犯罪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