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 课件(共2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 课件(共27张PPT)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课文导入 素养任务
  时代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创造时代辉煌。任何时代,都需要工匠精神与之并行,都需要工匠于一刀一刻中雕琢出时代风貌。“车马很慢、书信很远”的时代虽已远去,但高速行驶的时代列车也需要由精雕细琢的元件构建,“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正是时代发出的热切召唤。 1.了解新闻评论的文体特征。
2.体会文本的结构特点。
3.深入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体会其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李斌,人民日报著名评论员,近年来活跃于“人民网”“中国网”等各大网站,发表各类评论文章二三百篇,除选入课本中的本篇外,还有《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矗立家国情怀的精神灯塔》《改革开放,创造新的更大奇迹》《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贡献》等广为传播的著作。
任务一 阅览资料·认识作者
任务二 深思精析·走进时代
本文原载于2016年4月30日《人民日报》。在2016年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一词首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一时间,“工匠精神”备受社会关注。国家将“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一方面表示国家对“工匠精神”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国家鼓励更多企业或个人要有“工匠精神”。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自开展以来,各地工会和全国职工积极参与,通过为年度人物候选人点赞,有力地弘扬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掀起了学习大国工匠、争当工匠人才的热潮。请根据相关大国工匠的事迹,拟写两则颁奖词。
事迹一:钳工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工种,但是能将手工装配精度做到0.002毫米绝不简单,这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40。30多年来,夏立亲手装配的天线指过北斗,送过神舟,护过战舰,亮过“天眼”,他也从17岁的学徒工成长为身怀绝技的大国工匠。
参考答案:技艺吹影镂尘,擦亮中华翔龙之目;组装妙至毫巅,铺就嫦娥奔月星途。夏立,当“天马”凝望远方,绵延着我们的期待,也温暖着你的梦想!
事迹二:特高压带电作业,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工作之一,被称为“刀锋上的舞者”。215米,70层楼高,这是特高压带电检验工王进常常攀爬的高度。王进,在正负660千伏超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上带电检验的世界第一人!目前,我国在运、在建特高压工程24项,线路长3.5万千米,累计输电超过1万亿千瓦时,均居世界第一。
参考答案:平步百米铁塔,横穿超、特高压。世界第一的荣耀,他直面生死从容写下!王进,在“刀锋”上起舞,守护着岁月通明,灯火万家!
1.请阅读课文,把“工匠精神”的内涵填写在下面的方框内。
参考答案:①企业和国家 ②主动探寻
2.作者是如何解释“匠”的?
参考答案:《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
任务一 理解文本思想内容
学习策略: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这篇新闻评论结合时代特点深刻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学习时,首先要弄清这些基本概念。
1.“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参考答案:这句话体现出作者的价值追求以及崇尚“工匠精神”的决心。并非人人都能做到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但我们都应该追求并实践工匠精神。
2.根据文章内容回答,对于企业来说,为什么工匠精神“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参考答案:工匠精神使企业更符合时代需求;工匠精神使产品更精致从而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工匠精神厚植可以使企业气质雍容、活力涌流。
任务二 分析新闻评论的论证特点
学习策略:新闻评论讲究有的放矢、就事论理、有感而发。因此,阅读时要注意看该新闻针对什么评论,是怎样评论的,具体就是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梳理论证思路,分析论证方法等。
3.这篇文章是如何充分运用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参考答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时代需要工匠精神”,所选用的理论论据都是围绕这个论点展开论述的。如引用《说文解字》的观点,点出了什么是工匠精神;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分别论证了工匠精神的内涵。
4.阅读全文,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参考答案:本文开宗明义,点出时代需要工匠精神;接着引用《说文解字》的观点,点出什么是工匠精神;然后寻因溯果,层层深入,从“为什么”“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最后联系实际,回扣中心,升华主旨。
|典题技法|
分析论证思路思考角度
(1)看开头部分
作者是如何引入话题的;是否提出了中心论点,提出了什么中心论点;作者在阐述中心论点时,是否提出了几个分论点;是否运用了过渡句,引出了论据。
(2)看主体部分
作者引用了什么内容,充当什么论据;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从哪个角度(正面还是反面)进行论证的;是否对论据进行了剖析说理。
(3)看结尾部分
作者在归纳总结前,是否强调了什么,以避免读者误解论点,保证论证逻辑的严密;是否对前面的论证进行了总体上的归纳总结;是否得出了什么结论或者发出了什么倡议。 
任务三 赏析新闻评论的语言
学习策略:新闻评论要求语言上十分明确,能够直白畅快地把评论的内容准确表达出来;其次还要生动活泼,具体形象。因此,要从用词、句式、修辞等角度赏析新闻评论的语言。
5.“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读这句话。
参考答案:运用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从生命哲学和人生信念的角度,论述工匠精神的内涵,也回答了如何践行工匠精神的问题。强调对事业的热爱、付出、追求的程度和人生的境界与态度。句式整齐,内涵丰富,说服力强。
学会引用论证,增强说服力
引用论证是“道理论证”的一种,也叫“引证”,即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引用论证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进一步说明文章论点。
《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赏析:上面这段文字引用《说文解字》的观点,加以论证分析,指出了我们的时代需要工匠精神,它体现出社会的品格和社会的形象。
运用引证法,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一要找到确切的理论论据,可以称之为“引”;二要对理论根据加以分析,使之与论题充分联系起来,可以称之为“证”。那么,怎么用好引证法呢?
1.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
每句名言都产生于特定的背景,都应用于特定的交际目的,即使谈同一个问题,也有不少名言可供选取。要仔细分析每个道理论据的特有功能,将它引用到最恰当的语言环境之中。
2.要简洁,不宜过多
议论是在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在介绍他人的见解。引用他人的话,目的是让读者更加信服自己的话,自己的话应是议论的主体,应是全文最醒目的部分。过多的引文,很容易将自己的分析淹没。
3.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区别
直接引用务求文字,甚至标点均准确无误;间接引用只需述其大意,但要注意人称的转换。
4.学会分析
面对引用的理论论据,如何来加以分析呢?我们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着手:
(1)如果引用的是文言名句,最好能稍加解释,不必字字落实,意译为主。同时,联系观点,作出阐发。
(2)如果引用的是白话文的通俗语句,字面意思的理解不存在障碍,我们就要抓住引文中的关键字句——与论点密切相关的内容来加以分析,把它的内容更明确地揭示出来。如果其中用到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更要作一些阐述,使论据含意清楚地显现。
爱国,是一种深沉的情感,它根植于我们的内心。它就像一股洪流,具有势不可挡的力量;它就像历史的长河,浩浩汤汤,贯通古今。请以“家国情怀”为话题,写一个片段,注意引用名言警句。
参考答案:在人类的语言中,有一个最神圣、最崇高、最永恒、最能超越时间和空间、最具有不朽的价值的词,那就是“祖国”。屈原抱石怀沙,投身汨罗江时,想到的是祖国;文天祥过零丁洋,浩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想到的是祖国;岳飞发出“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的豪言时,想到的是祖国;谭嗣同面对刀俎,引颈就戮时,面不改色,“我自横刀向天笑”,他想到的还是祖国。陆放翁说:“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梦魂为萦、念兹在兹的是祖国。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将军就义时讲:“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他甘洒热血,视死如归,所报者,也是祖国。
对祖国,他们有着浓烈、深沉、溶解不开的爱恋。为了祖国的命运,他们甘愿将血肉之躯献出,化入祖国的大地,“血沃中华肥劲草”。
课内阅读理解练
阅读课文《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完成4~6题。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职业与职业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但职业品质、专业精神在人与人之间并不相同。
B.坚守工匠精神,就不能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做法,而是要做到爱岗敬业,追求质量和品质,展现时代精神,奏响中国制造、中国文化、中国力量主旋律。
C.培育工匠精神,就要将一门技术掌握得炉火纯青,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品质。
D.工匠精神不但是工匠们的安身之本,而且能够体现其生命的尊严。
解析:原文是“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
C 
5.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一段借企业家的感慨,引出这篇新闻评论的话题:时代品质与工匠精神。之后的三段对“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进行了深入、透彻的探讨,逻辑层次鲜明。
B.文章第五段总结强调发扬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辩证分析工匠精神的作用,使论述全面、深化。
C.本文运用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D.本文是一篇时评,但文章并没有给人面目可憎、枯燥说教的感觉,而是生动形象,绚丽多彩。
解析:文中没有使用“比喻论证”。
C 
6.如何理解文章标题里“雕琢”的含义?
解析:本题要求理解标题中关键词的含义。首先要理解“雕琢”一词的本义;然后结合标题的语法结构,“雕琢”一词前是状语“以工匠精神”,后是宾语“时代品质”;最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加以阐释即可。
参考答案:雕琢,指过分地修饰(文字);对某事物修改使其更为完善。根据本文内容,文章标题里“雕琢”的含义是指精益求精、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的工匠精神使时代品质更加完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