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三单元 师长情谊 表格式教学设计(5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第三单元 师长情谊 表格式教学设计(5课时)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师生情谊
教学设计
目录:
单元课标要求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学情分析
单元学习目标
单元情境任务设计
单元课时安排
课时教案
单元跨学科学习
【单元课标解读】
【政治认同】
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仁爱、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思想和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理解中华民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
【道德修养】
感念父母养育之恩、长辈关爱之情,能够以感恩的心与父母和长辈沟通,能够为父母分忧解难,尊重师长;能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法治观念】
了解以民法典为代表的、与学校、家庭相关的法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相关规定。
【法治观念】
自觉分担家庭责任。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内容、主旨:
  本单元共三课,包括五框的具体内容。
  本单元则是基于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思维能力发展的特点,着力处理青春期的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帮助学生深入认识和理解他们的老师和父母。正确处理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是初中学生人际交往的拓展与延伸。
本单元的编写既继承了孝亲敬长的中华传统美德,落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平内容,又结合时代特点突出了现代教师的职业特点和现代家庭的特点,体现时代性和创新性;不仅带领学生学习、践行孝亲敬长的社会道德规范,而且重视、尊重学生的生活。无论是活动的设计还是材料的选择,都力求贴近学生的实际,反映学生的真实感受。通过不同观念的碰撞、澄清,不同生活经验的展示、分享来引导学生内在地生长出道德的力量。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与师长建立和谐的关系,主动参与创造道德的生活,是本单元编写的主旨。
本单元教材体例
  (1)设计视频、音频、图片导入,激发兴趣,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设计幻灯片美感,插图增强感染力;
  (3)设计正文蓝色加粗黑体字,明确基本知识点;
  (4)设计相关社会热点事例材料,教会学生提炼有效信息;
  (5)设计“任务探究”栏目,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在情境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设计“知识运用”,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运用能力,活学活用;
(7)设计“课堂练习”,利用典型习题巩固所学知识,讲练结合。
【学生学情分析】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人际交往圈的拓展,在了解朋友间交往,具有一定交往能力之后,深入延伸到学校当中与老师的交往和家庭中与父母的交往,不断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
  七年级学生阅读、分析、知识运用能力,比较欠缺,教学设计中强化切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材料的涉及,为提升能力奠定基础;
  七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设计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专注力。
【单元学习目标】
了解教师的职业特点和作用,认同中华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文化;知道不同的老师教学风格不同,学会正确对待不同风格的老师;增强与老师交往的能力,培养热爱老师、尊重老师的情感;
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知道教学相长的含义;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学会正确与老师交往,能够正确处理和老师交往中存在的分歧。
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仁爱、尚和合的核心思想和中华民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理解中传统文化中家的内涵,知道家的主要特点,对我们成长的意义,提高传承家风文化的能力;知道家庭的含义、功能以及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知道中华民族“孝”的内涵;理解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的义务;增强孝亲敬长的行动力;
知道什么是亲情之爱;理解亲情之爱产生的原因;知道每个家庭中,亲情之爱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正确认识“亲子冲突”的原因和危害;正确处理亲子冲突,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体会亲情,感念父母养育之恩、长辈关爱之情,能够以感恩的心与父母和长辈沟通。
了解现代家庭的特点、变化和家庭结构的演化;了解影响家庭和谐的因素; 增强热爱自己家庭的情感;
【单元主要情境任务设计】
【寻找教师历史踪影】通过探究、归纳,明确教师是一个古老的职业。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传承者之一。
【张桂梅教育情怀】通过探究,体会教师的作用。
3.【礼记】视频,通过观看视频,理解教学相长。
4.【学生送张桂梅老师新年祝福】通过材料探究,渗透尊重老师的良好品质。
5.【“董卿对家的解读”】通过材料分析、探究,体会对“家”的 理解。
6.【“孝”】的视频,通过观看视频,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孝”的内涵和践行孝道文化。
7.【《朗读者》】通过观看视频,体会感受割舍不断的亲情之爱。
8.【小别离片段一、二】通过观看视频,探究与父母冲突的原因、危害,学会与父母沟通。
【单元课时安排】
5课时
第1课时:6.1走进老师
第2课时:6.2师生交往
第3课时:7.1家的意味
第4课时:7.2爱在家人间
第5课时:7.3让家更美好
【课时教案】
第六课第一框《走进老师》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道德修养】
1.了解教师的职业特点和作用,认同中华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文化;
2.知道不同的老师教学风格不同,学会正确对待不同风格的老师。
3.增强与老师交往的能力,培养热爱老师、尊重老师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教师的职业特点
【难点】不同的老师教学风格不同
三、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与建议
导入新课 1.【知识体系构建】 讲解知识结构与课标要求。 播放视频:【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 问题思考:你认识她吗?请你做简要介绍。 1.学生思考并构建教材 2.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1.整体构建教材,明确学习内容的方向。2.升华情感价值观,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引出本课主题。
学习目标 呈现核心素养目标 阅读目标 明确课时所学内容
自主学习 出示学习任务 阅读教材P60-64,完成问题学习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熟悉教材。
目标导学一: 了解教师职业特点 任务探究一 议题一 教师职业的发展 环节一:寻找教师历史踪影 PPT展示“孔子”“韩愈”事例材料, 问题:结合课本知识,从两个材料中能共同得出什么结论? 任务探究二 环节二:认识教师的专业性 【我的“小本本”】 PPT出示“毕业证、教师资格证、普通话”图片: 问题:看完这些“小本本”,你对教师有何新的认识? 任务探究三 环节三:认识教师的时代性 PPT播放视频:【教师工作】 问题:段子和视频,共同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知识拓展】“四有教师” 任务探究四 议题二 教师的不可替代 PPT出示“张桂梅”事例材料: 问题思考:你从张桂梅的言语中,体会到教师有何作用 思考分析,从两位名人的简介中,找到“关键词”,得出: 教师是一个古老的职业。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传承者之一。 阅读图片信息,分析得出结论: 在现代社会,教师已发展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的使命。 观看视频,体会:新时代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明确当今时代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时代在发展,教师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笔记整理】 教师的职业特点? 阅读、分析材料,思考问题 【笔记整理】 教师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起到什么作用? 通过数据名人材料分析、归纳,提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能力。 “教师职业”的议题,分三个环节,从历史、专业性、时代性,三个角度理解教师职业特点。过程设计重视理解、重视知识点的生成过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知识理解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二:风格不同的老师 任务探究五 议题三 老师的不同 PPT播放视频:影视剧中不同风格的老师 问题: 你从中能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任务探究六 我喜欢的老师 PPT展示问题: 1.不同的老师有着不同的风格,请你用一两句话描述你喜欢的老师,并说说Ta的风格。 2.通过比较各自喜欢的老师的差异,你觉得为什么每个老师风格上会有差异? 3.我们该如何与不同风格的老师相处? 观看视频,体会:每个老师的教学风格不同。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笔记整理】 1.为什么老师的教学风格会不同?(原因) 2.怎样正确对待不同风格的老师? 充分发挥小组优势,调动学生积极性,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归纳总结 了解教师职业特点:教师的职业特点、教师的作用、好老师的标准 风格不同的老师:为什么老师的教学风格会不同、怎样正确对待不同风格的老师 回顾所学内容。 内化所学知识,利于消化吸收。
课堂练习 选择题:1-5 抢答 提高知识掌握运用能力
第六课第二框《深深浅浅话友谊》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健全人格】
1.知道友谊的特质;
2.澄清我们对友谊的错误认识,正确认识友谊;
3.梳理对友谊的感受,培养自己正确的友谊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友谊的特质
【难点】友谊的澄清
三、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与建议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张桂梅师生情】 问题思考:你期待的师生关系是什么样的? 思考问题,分享体会 激发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树立良好的师生情价值观。
学习目标 呈现核心素养目标 阅读目标 明确课时所学内容
自主学习 出示学习任务 阅读教材P65-69,完成问题学习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熟悉教材
目标导学一:教学相长 任务探究一 【图片分享】 问题: 师生交往的过程中,老师扮演着什么角色 ? 任务探究二 【礼记学记】 PPT播放视频:教学相长 问题思考:问题思考: 结合以上信息,请你思考,如何理解教学相长? 任务探究三 【“燃灯校长”事迹一】 PPT展示 在张桂梅坚持不懈的努力下,1800余名贫困女孩子在这里放飞了梦想、走进了大学。人们都说,这所学校“低进高出”的背后, 离不开学生的苦读、教师的苦教,更离不开张桂梅不顾生死的奋斗。 问题思考:阅读材料和本节课知识,思考怎样面对老师的引领和指导? 任务探究四 “燃灯校长”事迹二 材料一:大山里,面对这些贫穷的孩子,张桂梅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并表扬他们,激发了她们走出大山自信。 材料二:周云丽有一次跑出学校玩,张桂梅知道了,把她叫到办公室,训了一顿,说快考试了还不知道珍惜时间。周云丽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辩解了几句,张桂梅看到她不知道悔改,大怒,拿起自己的手机砸到地上。 问题:结合材料分析,如何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 知识运用: 小奇喜欢文学创作,经常拿自己写的小说请语文老师指导,得到语文老师的肯定与表扬。一次,上数学课时,小奇偷偷在下面写小说,被数学老师发现,辛辛苦苦写了一个多星期的手稿被没收,还被狠很地批评了一顿…… 学生思考并分享: 组织者、倾听者、陪伴者、指导者、合作者、朋友等等。 学生思考并分享: 教与学是师生相互陪伴 相互促进 共同成长的过程。一方面,我们的学习离不开老师的引领和指导;另一方面学生与老师交流互动,也可以促进老师更好地“教”。 整理笔记:如何理解教学相长 学生思考并分享: 面对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主动参与、勤学好问的态度有助于我们与老师相互交流。真诚、恰当地向老师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既是对老师的积极反馈,也是师生共同学习的新资源;与老师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学习成果,可以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学生思考并分享: 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是我们成长的重要内容。老师的表扬意味着肯定、鼓励和期待,激励我们更好地学习和发展;老师的批评意味着关心、提醒和劝诫,可以帮助我们反省自己,改进不足。对待老师的批评,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老师批评的内容和用意上,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整理笔记:如何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 思考问题: 1.假如你是小奇,你会如何对待语文老师的表扬与数学老师的批评? 2.你能给小奇提出怎样的建议? 整理笔记:如何建立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设计,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认同,同时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的理解“教学相长”的内涵。 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对课本知识点解读的能力 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目标导学二:亦师亦友 任务探究五 【“燃灯校长”事迹 三】 PPT展示材料: “张老师虽然看起来严厉,但是她对我们的关心藏都藏不住。” 周云丽回忆起高二时,她因重感冒住院,几天后回到学校在操场上遇到张老师。“张老师立马叫住我,问我吃饭了没,还带着我去食堂打了一碗饭。”周云丽至今都备受感动,她刻苦学习,最终以优异成绩考入了云南师范大学。 问题思考: 1.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是什么样的? 2.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任务探究六 【“燃灯校长”事迹四】 PPT展示材料: “张老师,新年快乐!”“张老师,睡前快乐!”……在刚刚过去的跨年夜里,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中学生们向张桂梅老师献上新年祝福,一遍遍响彻夜空。张老师也一遍遍地大声回应:“好嘞!熄灯啦。”“新年快乐!睡了睡了。”一声声有爱的呐喊,一遍遍暖心的回应,这是张老师和学生之间双向奔赴的情谊。 问题思考:“学生向张老师送上新年快乐”,体现了什么品质?请说明理由。 【知识拓展】 请你列举生活中尊重老师的事例: 知识延伸: 生活小调查: 你有被老师冤枉过吗?当时怎么处理的?现在你还能想到更好地处理方法吗? 学生思考合作交流,组长有序组织,分享: 1.学生乐于学习,老师寓教于乐,师生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关心、携手共进,是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 2.彼此尊重,是我们与老师建立良好关系的开始。在平等相待、相互促进的师生交往中,我们可以和老师成为朋友。 主动关心老师、理解老师。正确化解与老师发生的矛盾。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 学生思考并分享: 1.尊重老师 2.尊重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作为“晚辈”的基本道德修养。老师是我们知识学习的指导者,也是我们精神成长的引路人。老师给予我们生活上的关心和情感上的关怀。 学生思考并分享: 见到老师热情地打招呼、问好。 老师同我们谈话时,认真倾听。 上下楼梯,请老师先走。 上下课,起立向老师致敬。 进入老师办公室,先敲门。 学生思考交流,分享:结合生活实际回答。 整理笔记:与老师发生矛盾怎么办? 议题式情境设计,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提升课堂参与度和案效性,学生的获得感更强。 充分发挥小组优势,调动学生积极性,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归纳总结 教学相长:教学相长的含义 如何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 如何建立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亦师亦友: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如何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为什么尊重老师 回顾所学内容。 内化所学知识,利于消化吸收。
课堂练习 选择题:1-5 抢答 提高知识掌握运用能力
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
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仁爱、尚和合的核心思想和中华民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
【道德修养】
1.理解中传统文化中家的内涵,知道家的主要特点,对我们成长的意义,提高传承家风文化的能力;
2.知道家庭的含义、功能以及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
3.知道中华民族“孝”的内涵;理解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的义务;增强孝亲敬长的行动力;
【法治观念】
了解以民法典为代表的、与家庭相关的法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孝亲敬长
【难点】家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与建议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家有父母好幸福】 教师总结:家,简单一个字,能引起无数人的情感共鸣。家是每一个人最初的记忆,也是我们最终的归宿。家是一个充满温暖,富有内涵的词。 观看视频,初步感受家的温暖。 歌曲视频,激发爱家、爱父母的情感价值。
学习目标 呈现核心素养目标 阅读目标 明确课时所学内容
自主学习 出示学习任务 阅读教材P71-75,完成问题学习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熟悉教材。
议题一: 家的韵味 任务探究一 环节一 寻找家的内涵 PPT展示:家的不同意义图示问题思考: 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家”是什么? 总结:家,是我们常常在不同意义上使用的字眼。 任务探究二 环节二 体会家的作用 PPT展示材料: “家”,是一个有温度的字眼,它不仅是我们身体栖息的地方,更是我们心灵停靠的港湾。倦鸟归林、落叶归根,这是对家的渴望,也是生命的追寻。 问题:阅读材料,结合课本知识,请谈谈你对“家”的 理解? 任务探究三 环节三 感悟家的特点 PPT展示材料:一个醉汉躺在街头,警察把他扶起来,认出他是附近的居民。警察说:“我送你回家吧。”“家?我没有…家。”警察指着远处的房子说:“那不是你的家吗?”醉汉说:“那…是我的房子。” 问题:问题:阅读材料,结合课本知识,请你总结家的主要特点? 任务探究四 环节四 传统文化中的“家” PPT播放视频:“春运回家” 问题:在中华文化中,“家”有何内涵? 思考、分析、分享: 1.港湾,家是遮风挡雨的地方 2.班集体,初一十班是我家,环境卫生靠大家… 3.国家,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怀容纳天地 笔记整理:家的不同意义 思考、分析、分享: 1.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2.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家不只是一所房子、某个地域,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亲情,激励我们奋斗拼搏,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 思考、分析、分享: 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是家的主要特点。 整理笔记:家的主要特点。 思考、分析、分享: 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整理笔记: 家的作用?为什么爱家?家对我们意味这什么? 利用切合学生日常生活的典型事例,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对课本知识点解读的能力 “三顾茅庐、周恩来交友”故事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提高学生对易错知识的辨别能力。
议题二: 家庭解读 任务探究五 【为朋友着想】 环节一 家庭的概念 PPT展示:三幅图片 问题思考:图片分别反映了哪几种关系可以组成家庭? 任务探究四 【朋友的心事】 PPT展示:刘刚心事 问题思考:“我”该怎么做呢?为什么? 知识延伸: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 任务探究六 环节二 家庭的功能 PPT展示:四幅图片情境 问题思考:这些图片分别说明了家庭的什么功能? 思考、分析、分享,展示交流 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收养关系 整理笔记:家庭的含义? 思考、分析、分享: 1.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结婚而组成的家庭——小两口结婚成家; 2.因血缘关系组成的家庭——宝宝降生使家庭喜添新成员; 3.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而组成的家庭——养子女与养父母成为一家人 4.随父或母再婚组建新的家庭一一继子女与继父母也是一家人。 思考、分析、分享: 经济功能 抚养功能 生育功能 情感交流功能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知识运用能力
议题三: “孝”的传统 任务探究七 环节一 “孝”的含义 PPT播放视频:“孝” 问题思考: 1.结合视频,理解什么是孝。 2.你从“百善孝为先”体会的到什么道理? 3.积累“孝”的名言、故事。 任务探究八 环节二 “孝”的传统 PPT出示材料一、二: 问题思考: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什么道理? 任务探究九 环节三 践行孝道 PPT播放视频:“孝” 问题思考: 如何孝亲敬长? 思考、分析、分享: 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 孝,文之本也。 ——国语 孝,礼之始也。 ——左传 思考、分析、分享: 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整理笔记:为什么孝亲敬长(孝敬父母)? 思考、分析、分享: 整理笔记:如何孝亲敬长?(孝敬父母) 内化所学知识,利于消化吸收。
归纳总结 生命的居所:家的内涵;家的作用、意义;家庭的含义、功能 中国人的“家”:中华文化中,家的内涵;为什么孝亲敬长;如何孝亲敬长 回顾所学内容。 内化所学知识,利于消化吸收。
课堂练习 选择题:1-5 抢答 提高知识掌握运用能力
第七课第二框《爱在家人间》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
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仁爱、尚和合的核心思想和中华民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
【道德修养】
1.知道什么是亲情之爱;理解亲情之爱产生的原因;知道每个家庭中,亲情之爱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
2.正确认识“亲子冲突”的原因和危害。
3.正确处理亲子冲突,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4.体会亲情,感念父母养育之恩、长辈关爱之情,能够以感恩的心与父母和长辈沟通。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亲子冲突
【难点】亲情之爱
三、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与建议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一框《家的意味》,家,不仅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也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我们在这里成长,享受快乐,但有时也会遇到磕磕碰碰,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才干使我们的家更充满温馨、充满爱呢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二框《爱在家人间》 体会家的温暖。
学习目标 呈现核心素养目标 阅读目标 明确课时所学内容
自主学习 出示学习任务 阅读教材P76-82,完成问题学习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熟悉教材。
议题一: 体会亲情的存在 任务探究一 环节一 感受亲情之爱 PPT播放视频:朗读者 奶奶的星 问题: 1.什么是家庭中的亲情之爱? 2.亲情之爱是如何产生的? 任务探究二 环节二 解读亲情之爱 PPT出示材料:一位父亲与儿子的对话。 问题: 你能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亲情之爱吗?请你解读。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事例吗? PPT出示两幅图片 任务探究三 环节三 变化中的亲情之爱 PPT出示三幅图片 问题:家庭结构的改变是否意味着亲情的不复存在?如何理解? 观看视频,思考,交流分享: 1.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份对家人割舍不断的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家庭中的亲情之爱。 2.因为他们给了我们生命;或是因为他们为我们的生活操劳;或是因为他们分享了我们的喜悦、分担了我们的忧伤;或是因为他们是我们生命中重要的影响者;或是因为他们是我们成长的陪伴者和见证者; 笔记整理: 1.什么是家庭中的亲情之爱? 2.亲情之爱产生的原因? 思考、分析、分享: 每个家庭的亲情表现不尽相同。作为孩子,希望父亲陪陪自己是正常、正当的情感需求。父亲整天为工作而忙碌,通过自己的劳动承担起对家庭、对孩子的责任。因此不能与孩子相伴,其实也是对孩子的一种爱,只是爱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与孩子相伴是爱,努力工作,为家庭提供经济保障也是爱。有时我们可能因为它的平常而忽略它,有时我们似乎感受不到自己渴望的亲情。 整理笔记: 家庭亲情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思考、分析、分享: 现实生活中,由于亲人的离开或新成员的出现,我们的家庭结构也会随之改变。但是,只要我们用心感悟就会发现,家中的亲情仍在,尽管它的表现形式可能会发生变化。 整理笔记: 如何理解家庭中的亲情之爱 通过认真观察图片,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典型的材料,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发挥小组智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参与学习的能力。
议题二: 爱的冲突 任务探究四 环节一 冲突现状 PPT出示调查一、二材料: 思考:调查一、二,分别说明什么问题? 任务探究五 环节二 原因分析 PPT播放视频:小别离片段1 问题思考: 1.朵朵在哪些方面与父母发生冲突?生活中,还有哪些方面的冲突? 2.分析,我们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原因有哪些? 任务探究六 环节三 冲突影响 PPT出示三幅图片: 问题思考: 问题思考:朵朵与父母的关系处理不好有何危害? 任务探究七 环节四 化解矛盾 PPT播放视频:小别离片段2 问题思考: 1.你是否认同朵朵的处理方式?为什么? 2.你有哪些化解亲子冲突的好方法? 任务探究六【不当言论受处罚】 播放视频,问题思考: 视频对我们网上交友有何启示? 任务探究七【网上交往与现实交往不同】 PPT出示表格,从不同方面对比现实交往与网络交往的不同 知识拓展 和父母沟通的技巧 思考、分析、分享: 调查一:青少年与父母发生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 调查二:子女往往不能正确处理和父母之间的矛盾。思考, 合作交流,组长有序组织,展示分享 个人隐私;学习成绩;兴趣爱好;交友问题 一方面,我们希望父母像对待成人一样尊重我们,不要过多干涉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面对父母的信任和放手,有时我们又觉得失落和不安,期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呵护。我们开始审视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开始质疑父母,甚至挑战父母的权威与经验,亲子间的碰撞增多了。我们与父母在心智、学识、经历等方面差异较大,对问题的理解、感受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冲突难以避免。 笔记整理:亲子冲突的原因 (为什么会与父母产生冲突) 思考、分析、分享: ①影响和谐的亲子关系,伤害双方的感情,影响家庭的和睦。 ②影响身心健康。 思考、分析、分享: 将网上的朋友转化为现实中的朋友,需要慎重。 思考、分析、分享: 1.根据实际情况作答。 2.有效的化解冲突,既需要父母做出榜样,也需要我们自己努力。爱是需要呵护的。亲子冲突需要双方通过良好的互动沟通来解决。掌握互动沟通的技巧和应对冲突的智慧。选择不伤害父母感情和不影响亲子关系的做法。我们可以试着接纳父母的做法,理解父母行为中蕴含的爱,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表达我们的爱。尝试让父母了解我们的变化和需要,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表达我们的爱。 笔记整理:如何化解与父母的冲突? 笔记整理: 和父母沟通的技巧 问题式任务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归纳总结 体味亲情:什么是家庭中的亲情之爱;亲情之爱产生的原因;每个家庭的亲情表现不尽相同 爱的碰撞:亲子冲突的原因;亲子冲突的危害 沟通传递爱:如何化解亲子冲突; 与父母沟通的技巧 回顾所学内容。 内化所学知识,利于消化吸收。
课堂练习 选择题:1-5 抢答 提高知识掌握运用能力
第七课第三框《让家更美好》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
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仁爱、尚和合的核心思想和中华民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
【道德修养】
1.了解现代家庭的特点、变化和家庭结构的演化;
2.了解影响家庭和谐的因素;
3.增强热爱自己家庭的情感;
【责任意识】
知道如何构建和谐家庭,自觉分担家庭责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构建和谐家庭,自觉分担家庭责任
【难点】构建和谐家庭,自觉分担家庭责任
三、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与建议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家有儿女】 反应现代家庭状况 体会现代家庭的和谐。 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目标 呈现核心素养目标 阅读目标 明确课时所学内容
自主学习 出示学习任务 阅读教材P83-86,完成问题学习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熟悉教材。
议题一: 现代家庭变化 任务探究一 环节一 中国家庭模式转换PPT播放视频: 问题:观看视频,分析我国现代家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相关链接: 家庭结构不断演化。过去的家庭常常是三代或四代同堂的大家庭。现代一般为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 PPT出示两幅图片 问题:图片分别体现了哪种家庭结构。 知识运用: PPT出示图片“科比”的家庭 问题:结构图反映了,“科比”的家庭属于什么类型的家庭? 任务探究二 环节二 沟通手段的变化PPT出示图片: 问题:结合以上图片,分析这些沟通手段有何积极影响?从中明白什么道理? 任务探究三 环节三 家庭氛围的变化 PPT播放视频:演员-李小萌谈起“家庭” 问题:李小萌的家庭是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观看视频,思考,交流分享: 现代家庭结构、规模、观念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思考、分析、分享: 核心家庭;主干家庭 整理笔记: 家庭结构类型 思考、分析、分享: 主干家庭 思考、分析、分享: 随着人口的迁移和流动、现代沟通手段的丰富,家庭成员的交流、沟通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思考、分析、分享: 家庭氛围越来越平等、民主。 整理笔记: 现代家庭有哪些变化?(特点) 通过认真观察图片,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典型的材料,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发挥小组智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参与学习的能力。
议题二: 家庭成员矛盾 任务探究四 PPT播放视频:家有儿女: 思考:1.视频中,产生家庭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2.你的家庭是否有家庭成员间的矛盾?你是否尝试过化解家庭成员间的矛盾? 思考,合作交流,组长有序组织,展示分享: 1.一个家庭中,祖辈、父辈、子辈之间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带来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影响家庭和谐。 2.帮助家庭成员舒缓情绪。明确自己是不偏不倚的中立者。引导家庭成员看到对方的优点。帮助家庭成员走出“面子”困境。 问题式任务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议题三: 家务我分担 任务探究六 PPT出示四幅图片: 问题思考:以上是小童和小红周日在家的一些做法,请你认真观察后,回答问题: 1.他们的做法值得你学习的共同点在哪里? 2.他们的做法有哪些好处? 3.他们的做法对你有何启示? 思考,合作交流,组长有序组织,展示分享: 1.主动分担家务 2.幸福美满的家庭;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增进亲情。 3.我们要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养成劳动习惯,不断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家庭责任意识,为建设和谐家庭作贡献。 整理笔记: 家务我分担的原因、要求: 如何构建和谐家庭?
归纳总结 现代家庭的变化、特点:家庭结构的变化;沟通方式的变化;家庭氛围、内容的变化; 家庭成员矛盾:原因、如何化解 构建和谐家庭:如何构建 回顾所学内容。 内化所学知识,利于消化吸收。
课堂练习 选择题:1-5 抢答 提高知识掌握运用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