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 分
【说明:本卷共四大题,23小题,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面词语的字形及加粗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阴诲(huì) 嗤笑 发窘(jiǒnɡ) 与日俱增
B.祭祀 恣雎(shuī) 瑟索 歇斯底里(xiē)
C.秕谷 戳破(chuō) 阔绰 斩钉截铁(jié)
D.颧骨(quán) 拮据(jí) 诧异 神情恍惚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中央纪委正采取多种举措,狠抓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持持之以恒纠“四风”。
B.霍金先生虽然已经猝然长逝地离开了我们,但他在物理学领域的贡献深深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C.社会在飞速发展,为生活忙碌奔波的芸芸众生应停下脚步等等自己的灵魂。
D.今年“五 一”国际劳动节那天,前来乐山大佛观光的中外游客鳞次栉比。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 )(2分)
A.许多名人的经历告诉我们,成功与失败不是上天赋予的,而是个人努力的结果。
B.汉仙岩的知名度在不断提高,具有丹霞地貌特色的奇山异水日益受到众多外地游客。
C.通过观看电影《摔跤吧,爸爸》,使我重新认识了“虎爸狼妈”的必要性。
D.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
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但是这句话也并不是永远是真的,因为奥古斯都大帝与泰特思都是精神崇高、志向远大的人,然而也是当时最美的男子。
②无疑地,才德如果是在一个容貌虽不娇丽,然而形体娴雅、气概庄严的身体内,那是最好的。
③因此,那些很美的人多是容颜可观而无大志的。
④才德,有如宝石,最好是用素净的东西镶嵌。
⑤同时,很美的人多半不见得在别的方面有多大的才德,好像造物主在它的工作中但求无过,不求十分的优越似的。
⑥他们所研求的也多半是容颜而不是才德。
A.②⑤③①⑥④ B.②③⑤⑥①④
C.④②⑤③⑥① D.④②③⑤①⑥
5. 下列各项中的改句与原句相比,意思发生了明显变化的一项是( )(2分)
A.原句:我差点儿没把这件事忘了。改句:我差点儿忘了这件事。
B.原句:他可能知道了这件事。 改句:他不可能不知道这件事。
C.原句:我不会不认识他的。 改句:我怎么会不认识他呢?
D.原句:我不再说什么了,他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
改句:既然他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我就不再说什么了。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4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6-7题。(4分)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
【注释】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八月十八,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九死一生。事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苏轼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6.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世事”句以梦喻世事,感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发端便以悲剧气氛笼罩全词。
B.“夜来”句借西风、落叶两个意象,写出了因时令风物而引起的人生惆怅。
C.“酒贱”句委婉点出在词人遭受贬斥之后身边势利小人避之如水火的情形。
D.“中秋”句表达出词人被贬沉沦之际心情十分悲伤,只能在孤独之中凄然度日。
7.下列对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大”字写出了“噩梦”历时之久,给词人打击之大,表现他内心的不甘与悲酸。
B.“新凉”二字写出了时至中秋,天气转凉,又值此孤光之夜,因 而是凉上加凉。
C.“明月”既写当前中秋之夜的实景,也象征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尚的人格,但才高自有人妒,月明自招云遮。
D.“云”是遮挡明月的,指的是奸佞小人,表达出对群小当道的愤懑之情。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8-11题。(12分)
咎犯进谏
晋平公好乐,多其赋敛,下治城郭,曰:“敢有谏者死。”
国人忧之,有咎犯者,见门大夫①曰:“臣闻主君好乐,故以乐见。”门大夫入言曰:“晋人咎犯也,欲以乐见。”平公曰:“内之。”坐殿上,则出钟磬竽瑟②。坐有顷,平公曰:“客子为乐?”咎犯对曰:“臣不能为乐,臣善隐③。”平公隐士十二人,咎犯曰:“臣窃顾昧死御④。”平公诺。咎犯申其左臂而诎五指,平公问于隐官曰:“占之为何?”隐官皆曰:“不知。”平公曰:“归之。”咎犯则申其一指曰:“是一也,便游赭⑤尽而峻城阙。二也,柱梁衣绣,士民无褐⑥。三也,侏儒⑦有余酒,而死士渴。四也,民有饥色,而马有粟秩⑧。五也,近臣不敢谏,远臣不敢达。”
平公曰:“善。”乃屏钟鼓,除竽瑟,遂与咎犯参治国。
——(选自刘向《说苑·正谏》)
【注释】①门大夫:宫城的守门长官。②钟磬(qìng)竽瑟:都是古乐器名。③隐:隐语,类似今之谜语。④御:抵挡,此处是奉陪之意。⑤赭:赤地。句解:第一点,游玩使山林草木成为赤地,而修建高大坚固的城池。⑥褐(hè):粗布或粗布衣服。⑦侏儒:身材异常短小者,此处指侏儒中之充任优伶、乐师者。⑧粟秩:粟米。
8.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晋平公/好乐 B. 臣/窃顾昧死御
C. 侏儒/有余酒 D. 遂与咎犯参/治国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见( ) (2)诎( ) (3)除( )
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1)坐有顷,平公曰:“客子为乐?”
(2)五也,近臣不敢谏,远臣不敢达。
11.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咎犯为什么要“以乐见”晋平公?他的进谏方式与我们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的进谏方式,你更赞同哪一种 请阐述理由。(3分)
(三)古诗文积累。(8分)
12.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每空1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下一白。
(2)_________________ ,直挂云帆济沧海。
(3)商旅不行,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晦明变化者。
(5)云横秦岭家何在,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边秋一雁声。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3-17题。(17分)
在冬夜里歌唱的鱼 查一路
①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苍茫,鸟儿离开了岑寂的北方。火烧云沉到山那一边。山岗上,风一阵冷过一阵,蒿草在风中萧瑟。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一个人的影子就会在昏暗中挟裹着晚风,逐渐清晰。我和妹妹就在这样的黄昏,在这样的山梁上等待父亲,还有父亲手中的鱼。
②父亲手中提着一尾胖头鱼,这种鱼头重尾轻,是乡村廉价的鱼,很适合我父亲的购买能力。父亲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六口,只能偶尔买这种鱼。他很少笑,只在递给我们拴鱼的草索时“嘿嘿”几声。在夜色中,牙齿很白,这是他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③我飞跑着,把鱼交给母亲。妹妹在身后摇摇晃晃地追赶。母亲接过鱼,刮鳞、剔腮、破肚,把整条的鱼分成小块,娴熟而又忙乱。当菜籽油的香味混合着松枝腾起的浓烟弥散开来的时侯,厨房成了温暖的心脏,召集一家人围拢到一起,催促着母亲往炉膛添柴。火舌从灶口舔出来,母亲的影子贴上后墙,忽大忽小,斑驳摇曳。寒风缠绕窗棂发出呜咽,屋里的温度升起来,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
④锅中的水,沸腾起来了。咕噜咕噜,鱼开始在水中歌唱,由一个声部转入另一个声部。这是世间最美的音乐,传递口福的信息。大姐在这时也不忘记做弟妹们的表率,装模作样地伏在灶台做作业;二姐用桃木梳梳她又黑又粗的长辫,眼睛随着腾起的蒸汽升高;妹妹和我,绕着灶台打架,虚张声势,有别于平日里泄愤的争斗,而是在幸福的预感中,矫揉造作,故作娇嗔。父亲黝黑、冷峻的脸上露出慈爱和笑容,虽然沉默独坐,而他内心必然掠过一阵阵瞬间的喜悦,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
⑤不知道时间过了多久,母亲撮起嘴,吹锅盖上的蒸汽。揭开锅盖,如同揭开一个谜底。鱼怎么样了?母亲撒下大把翠绿的葱丝,鲜红的辣椒。锅盖合上时,她用毛巾环绕住锅与盖的缝隙,让蒸汽闷在锅里,但仍挡不住渗出异香。
⑥鱼熟了,母亲只吃鱼汤泡饭。她拨开我们几个孩子贪婪的交叉着的筷子,挑出一块大而少刺的鱼肉,放在一只小碗中。在我们茫然的眼神里走出异香氤氲的房间。
⑦寒冷跟随着温暖的小碗,跟随着母亲推开那间草屋的门。温暖的鱼让瞎老爷爷的冰冷的小屋同样获得了温度。老人边吃边有泪水涌出,不知道是不是太辣的缘故?
⑧同样是一个冬天的夜晚,这位孤寡老人孤单地走了。临终前,他告诉在场的人,他庆幸的时刻是那个冬夜,因为他吃到了我母亲送给他的鱼。他用手摸着胸口,说:“这里,很暖!”
⑨另一个冬天。黄昏,我们不再去那个山岗张望。我父亲在这年的秋天去世了。妹妹的黄发已经扎成了小辫,我们渐渐长大成人。但我们常常想念那样的冬夜,温暖只会在寒冷中感知,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
⑩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
13.从全文来看,题目中的“歌唱”指的是什么?“鱼”在文章结构和表现主题上,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14.第④段写了孩子们的表现,请分析他们此刻各自的心理活动。(3分)
(1)大姐:
(2)二姐
(3)我和妹妹:
15.结合上下文品析语言。(4分)
(1)咕噜咕噜,鱼开始在水中歌唱,由一个声部转入另一个声部。(2分)(这句话在用词、修辞上都很有特点,请简要赏析。)
(2)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2分)(“成就”的含义是什么?)
16.第③段中写到:“寒风缠绕窗棂发出呜咽,屋里的温度升起来,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
”这句景物描写形象生动,请分析它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3分)
17.结尾写到:“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这句话含义深刻,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3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8~21题。(13分)
读书养颜 鲁先圣
①“艺多不养身。”是说要专心学精一门看家本领,在某一个领域达到较高的水准,才会触类旁通,才会对事物有真知灼见,取得成就。很多人读书很多,也博学多知,但是却没有独到的创造,原因就在于所学不精,所知不深。这种人常常炫耀自己的博学,但是实际上百无一用。
②曾国藩官做得很大,但是他最看重的不是官位,而是学问。有一年,他听说一个侄子纪瑞在全县科举考试中夺得第一名,特别写信祝贺:“我并不希望我家世代富贵,但是希望代代出秀才。所谓秀才,就是读书的种子、世家的招牌、礼仪的旗帜。”
③曾国藩还就读书说过一句话:“书味深者,面自粹润。”意思是说,读书体味很深的人,面容自然纯粹、温润。一个深入读书的人,必定心智高度集中,将人间的一切杂事、琐事、烦心事,渐渐抛到身外,久而久之,在心中渐渐养成一股充实、丰沛的浩然之气。读书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书可以医愚,可以益智,可以养生。看一个人,无须看他做什么,只要看他读什么书就可以了。
④古代那些精通相术的人,甚至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骨相。自卑的人,因为读书而自信;浮躁的人,因为读书而宁静;轻浮的人,因读书而深沉;愚鲁的人,因读书而明达。其实,不论你深处哪里,只要你拿起一本书进行阅读,就走在了心灵修行的路上,何止是曾国藩的面容温润,而是具有了超凡脱俗的仙风道骨。
⑤读书让人渐渐摆脱了“可憎的面目”,具有了一种冲淡的气质。冲淡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也是人生的情趣;冲和、淡泊,就是冲淡。冲淡和纤秾不同。纤秾是浓彩,冲淡是淡墨。冲淡并非淡而无味,而是冲而不薄,淡而有味。让自己活得冲淡一些,并不太难,但是,如果没有过人的智慧与洞察力,人却不可能达观。达观是另一种人生境界。
⑥一个冲淡的人,自然拥有了一种气量,这是一个人接受、容忍他人批评的勇气与胸襟。清代学者钱大昕说:“谤之无实者,付之勿辩可矣;谤之有因者,非自修弗能止。”他的意思是,别人诋毁批评你,无中生有,你不需辩解;如果诋毁批评得对,你只有自修改正才能不让别人再批评。说的太好了,这就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气量。只有具备了这种建立在自信基础之上的气量,不断检点自己,才会周身散发出人格的光芒与魅力。
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谁敢拍着胸脯对苍天说,自己一辈子没有做过亏心事?没有,只要是人,就有七情六欲,就有性格的局限和人性的弱点。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要大家每天反省自己。《尚书》说“改过不吝”,也是告诫人们,要努力改正自己的错误。圣贤与普通人的区别也正在这里。大家都会犯错,有人过而能改,不断批判否定自己,使自己的品格不断完美。而有人却文过饰非,遮遮掩掩,将错就错。
⑧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必须有一种精神,这是一个人独立于世间的根基,有所作为的前提。因为,只有具有一种精神,才可能具有自己的观点立场,生命才会具有卓然的风骨和境界,人生才会产生超凡脱俗的大气象。
18.曾国蕃倡导怎样读书?第③段引用曾国藩的语言有什么作用?(4分)
19.文章最后一段“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必须有一种精神”的这种精神在文中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请结合⑥⑦段概括。(2分)
20.文章以“读书养颜”为标题,请结合文章内容阐述其具体内涵。(4分)
21.文章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6分)
22.综合性学习。(6分)
阅读下面材料,面对这些文化的现象,你如何看待?就其文化形式与作用、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方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角度进行简要的分析,发表自己的观点。要求:1、观点明确。2、运用举例论证。3、不少于150字。
【材料一】《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节目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
【材料二】从火爆的《见字如面》到今年的《信中国》、《中国情书》,书信类节目已然成为当下文化类节目热点。书信是有情物,每一封书信都在打开一个栩栩如生的真实场景,在手写书信传统逐渐逝去的今天,用书信打开记忆,带领观众重温书信里的故事,汲取精神养料。今天我们讲书信,并不是要舍弃先进的通信工具,追求某种特定文体和形式,而是要对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进行深耕与发掘,与它所蕴含的感情和哲理重逢。
【材料三】《中国诗词大会》捧红了一个女孩儿——武亦姝。个人角逐赛9道题准确无误并获得开赛以来本场环节的最高分308,她的才情和对古诗词发自内心的热爱,让我们赞叹不已。
【材料四】在某市某区,所有幼儿园和中小学全面铺开经典诵读活动,要求读出声、读出节奏,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小学阶段每周上一节“中华经典诵读”课,毕业时学生要会背诵优秀诗文150篇,初中阶段背诵100篇,高中背诵诗文量在1万字左右。
23.写作。(50分)
时间是领悟最好的容器。总要到了某个时刻,一些人才会被悦纳珍视,
一些情感才得以发觉珍惜,一些体验才能够真切获得,一些疑惑才可以清楚解答……请以“如今,才知道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叙写自己真实的生活故事,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九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测试卷参考答案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10分)
1.C 2.C 3.D 4.C 5.B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4 分)
(一)古诗文阅读(每小题 2 分,共 4 分)
6.D 7.B
(二)文言文阅读(12 分)
8.D 9. (1)拜见 (2)弯曲 (3)去掉
10. (1)咎犯坐了一会儿,晋平公说:“你倒是奏乐啊?”
(2)第五点,身边的大臣不敢劝谏,远方的臣子又不敢说话。
11. 因为晋平公喜好音乐,所以只有“以乐见”才能见到晋平公。这么做是为了转而用猜隐语的方式,巧妙地劝谏晋平公,从而达到劝谏晋平公不增加赋税,不征发民众治理城池,不沉迷于音乐而铺张浪费,最终用心治理国家的目的。
进谏方式:邹忌进谏时采用讽谏的方式;由小及大、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的讽喻。咎犯采用的是直谏的方式。
赞成邹忌。原因:采用委婉地方法规劝齐王,使齐王乐于接受。
赞成咎犯。原因: 咎犯的方式直接,让君主直接明了的知道自己的不足和过错。
(三)(8 分)(每空 1 分,凡错、漏、增字,该空不给分)
12.(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 (2)长风破浪会有时
(3)樯倾楫摧 (4)日出而云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5)雪拥蓝关马不前 (6)戍鼓断人行
三、现代文阅读(30 分)
(一)(17 分)
13.“歌唱”指:煮鱼时的声响;冬夜厨房里的欢笑。
结构上,“鱼”是文章的线索,把等鱼、剖鱼、煮鱼、吃鱼、送鱼等材料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表现主题上:示例1:文章写了作者儿时,全家人在家道清贫的情况下享受一次烹鱼的过程,表达了对父母的深情怀念和对幸福的理解。
示例2:文章运用了象征手法“冬夜”象征清贫和苦难,而“鱼”象征温暖和幸福。
14.大姐:期待吃鱼而又装着不在乎;二姐:迫不及待地想吃鱼;我和妹妹:因为即将吃鱼而欢快难抑。
15(1)“咕噜咕噜”是拟声词,使读者如闻其声,写出了孩子的期待,喜悦之情。“歌唱”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声部”是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等待鱼被煮熟的幸福喜悦之情。(2)“成就”指父亲卖鱼后,给全家带来的欢乐和幸福。
16.渲染出冬夜的寒冷气氛,反衬家中的温馨。烘托出我们的欢乐,暗示了对孤寡老人的关爱之情,为下文做铺垫。
17.(1)要懂得分享。与别人分享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2)要学会关爱。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要像母亲一样真诚地关爱别人,在给别人温暖的同时,自己会感到更加温暖。
(二)(13分)
18.(5分)(1)曾国藩倡导深入读书。(1分)(2)曾国藩的“书味深者,面自粹润”一句中前句照应了第①段的“所学不精,所知不深”,(1分)后句照应了文章标题“读书养颜”,(1分)同时这句话引出下文对于读书重要意义的论述。(1分)
19.接受、容忍他人批评的胸襟;(1分)批判、否定自己使自己品格不断完美的气量。(1分).
20.(1)读书使人面容自然纯粹、温润,在心中养成一股充实、丰沛的浩然之气;(2)读书可以使人修心养性,超凡脱俗;(3)读书具有了一种冲淡的气质,使人达到达观的人生境界,拥有自信的气量。(4)读书可以使人拥有接受、容忍他人批评的勇气与胸襟。(每点1分,共4分)
21.事例论证(1分)作为文章的事实论据,强调学问重要。(1分)并引出中心论点。(1分)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6 分)
(一)综合性学习(6 分)
22. 评分标准:1、观点明确。能够从以上的文化形式与作用、学习态度或者方法等方面,选择自己喜欢的角度,观点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3分2、应用举例论证。能够使用本题的四个材料中的某个例子来证明观点。2分3、不得少于150个字,语言简洁不重复。格子只提供160个,140字以下酌情扣2分以上。1分
(二)写作(50 分)
24.评分等级:
(1)基础等级(40 分)
①一类卷(34~40 分):符合题意,感情真挚,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语言流畅,条理清楚,书写规范整洁,标点正确。
②二类卷(28~33 分):符合题意,感情真挚,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语言较通顺,结构完整,书写整洁。
③三类卷(21~27 分):基本符合题意,中心较明确,内容较充实,语句较通顺,层次较清楚,书写较整洁。
④四类卷(20 分以下):中心不够明确,内容贫乏,语句零乱,结构松散,卷面混乱。
(2)发展等级(10 分)
①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②丰富(材料丰富,形象丰满)。
③有文采(词语生动,句式灵活,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
④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想象奇特,有个性)。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