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四川省部分地区高三10月语文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四川省部分地区高三10月语文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资源简介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
为了解藜麦的种植情况,我去了秘鲁科尔卡山谷,这里在印加时代以前就得到了开垦。藜麦是一种美丽的作物,拥有深红色或金黄色的巨大种球。在安第斯山的这片区域,人们在梯田上同时种植藜麦以及当地特有的玉米和马铃薯品种。“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我的秘鲁向导杰西卡说道,“农民非常高兴,所有想吃藜麦的人仍然买得起这种食物。”她还解释了另一个好处。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利马人终于开始尊重我们这些高原人和我们的传统了。”玻利维亚西南部有一片遥远而不适合居住的区域,那里到处都是盐湖和休眠火山。在那里,我看到了由藜麦资金支持的当地急需的开发和旅游项目。千百年来勉强能够养家糊口的自耕农开始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投资。我在2017年4月听到的玻利维亚人对于该作物的唯一抱怨是,日益增长的供给正在拉低价格。玻利维亚的藜麦种植面积增长了两倍多,从2007年的5万公顷增长到2016年的18万公项。马克·贝勒马尔后来对我说:“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结局,因为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在风景如画的科尔卡山谷,当太阳落山时,我问杰西卡,欧洲和北美的消费者是否应该为吃掉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的食物而感到内疚。我可以猜到答案,但我想听到当地人的亲口否认。“相信我,”杰西卡笑道,“我们有许多藜麦。”乍一看,这一关于食物热潮、全球贸易和消费者忧虑的事件讲述了谎言被揭穿的过程。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各行各业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面的事实、数字、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在这个例子中,新闻工作者和博主出于高尚的理由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他们由衷地为一个贫困群体感到担忧,害怕狂暴的全球贸易风潮会危及这一群体的利益。我们很早就知道这一点:每个新手辩论者和犯错误的小学生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不过,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些真相为沟通者提供了多大的灵活性。很多时候,你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我将它们称为“竞争性真相”
(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刘清山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藜麦适合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食用,并且由于其营养均衡,被美国宇航局认为是宇航员食物的理想之选。
B.“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中的“此”,指的是被国外需求推高的藜麦价格给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人造成伤害这一说法。
C.藜麦的大面积种植,不仅让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且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
D.作者认为,尽管一些媒体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的做法值得商榷,但是其出发点却不是恶意的,他们为当地的贫困居民感到担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当一起事件超出了我们直接观察的范围时,有些人会根据他人提供的信息,并结合自己的判断,生成对该事件的看法。
B.“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可能是因为市场对藜麦的需求量不再大幅增加,而藜麦的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供给日益增长。
C.“每个新手辩论者”“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可见有些“沟通者”会选择有助于推进个人意图的真相,而这种选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D.从藜麦事件可以发现,一组片面的事实编织在一起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而这场良心.危机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伤害。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粮食优先”智库的工作人员塔尼娅·科森在谈到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时表示:“坦率地说,他们厌倦了藜麦,因此开始购买其他食物。”
B.加拿大《环球邮报》一则新闻标题为“你对藜麦的爱越深,你对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的伤害就越深”。
C.制片人迈克尔·威尔科克斯专门为这个问题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他说:“我见过-些反对食用藜麦的文字评论,实际上,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
D.英国广播公司播音员埃文·戴维斯指出:“事实上,说谎常常是没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谎言的情况下完成许多有效的欺骗。”
4.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4分)
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 请根据文本概括。(6分)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比较中西建筑艺术的不同,可概括为“稳定”和“变革”。中国木结构建筑体系和院落空间传统从夏朝开始,一直演绎至明清,这种发展是有序的、承上启下的渐进;而西方建筑,从古希腊、古罗马建筑一直到中世纪哥特式基督教堂及文艺复兴建筑,则表现出风格变革后的多样性。建筑文化的不同,使中西方建筑装饰艺术在色彩、图案和手法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装饰一般比较平和,体现出清醒的理性精神,具有长期稳定性,并形成了一定的规则。例如,房屋的主体部分一般用“暖色”,尤其爱用朱红色;檐下阴影部分用蓝绿相配的“冷色”;门窗用朱红色。宫殿、坛、庙等一些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多以黄色和红色为主色调,上覆黄、绿或蓝色的琉璃瓦。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色彩因附着了过多的社会政治内容而成为标示等级观念的象征性符号。《春秋·谷梁传》有“天子丹,诸侯黝垩,大夫苍”的记载;清代规定公侯的门屋为金色,一至二品官为绿色,三至九品官为黑色,民居只能用灰色。西方建筑的色彩装饰远没有中国宫殿建筑和皇家园林以黄、红两色贯穿始终所形成的浓缛绮丽,也与以黑、白两色为主色调的文人园林的质朴淡雅有别,而是在变化的时代发展中追求装饰色彩的变更,并结合时代特色巧妙地变换,以此为核心有效展现出西方国家的宗教主题及历史文化精髓。
中国传统建筑拥有丰富多样的装饰图案,各种动、植物图案装饰,如松、柏、桃、竹、龙、虎、凤、龟等,对建筑设施起到了良好的美化作用,寄寓了广大人民对生活的祝愿和追求,展现出浓厚的民族生活气息。其中,动物图案应用较广,以龙为最多。在人们心目中,龙既具有装饰效果,也已经成为一种降妖去魔的力量的化身。西方古代建筑的装饰图案远没有中国的丰富,却始终处于变革状态。早期建筑多以模仿自然界中的植物花叶编织纹样为装饰的主要图案,如草、芦苇、藤蔓等的装饰纹样。古罗马时期受“适用、坚固、美观”建筑观念的影响,装饰的运用也有所节制,图案相对较少。中世纪时期教会占绝对统治地位,教堂建筑装饰一改早期的简朴而雕绘缤纷,多以圣徒像或《新约》故事为内容,作为“不识字的人的圣经”,向人们昭显教义。教堂内的装饰为创造神秘的气氛服务,是为了让人们去获得某种神秘的、紧张的灵感。
中西方古代建筑的装饰手法,因建筑材料的不同,也体现出鲜明的差异性。西方古代建筑多数情况下是以石雕为核心,着重体现出块面与形体的立体感。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手法则相对丰富。以突出图案的线条美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平面或浅浮雕图案。需要明确强调的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除了雕饰(主要是土雕、木雕、石雕)之外,还有彩饰。雕饰由雕刻与雕塑两大部分构成,在西方建筑装饰领域中曾占据无法取代的重要地位,这首先根源于以石为材的建筑传统。石头质地坚硬,能经受风雨的剥蚀而不变形,适于雕琢成各种形状,且雕琢后仍宜于承重,这些特点也应和了西方宗教崇拜的审美心理和宗教建筑的纪念性功能。相比而言,中国以土木为材的建筑传统在这两方面的功能要逊色得多,因而装饰围绕“土”“木”来做文章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
建筑装饰是建筑的外衣,是建筑给人们最直观的展现。由于地域、文化、历史等差异,造就了中西方在建筑装饰上的多姿多彩,也正是这份不同,充分展现出各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精髓。
(摘编自郭广宇《浅析中西方建筑装饰的差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重要纪念性建筑多以红黄为主色调,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装饰具有长期稳定性的特点。
B.中国传统建筑多选龙作装饰图案,主要因为其在中国文化中代表一种能够降妖去魔的力量。
C.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材,与其在宗教崇拜的审美心理和宗教建筑纪念性功能方面的逊色有关。
D.中西方在建筑装饰上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这是由双方地域、文化、历史等差异造就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引用《春秋》中的话,旨在证明中国早在周代就用丰富的颜色进行建筑装饰。
B.第四段从中西方古代建筑材料的不同入手,对中西方建筑装饰手法的差异性进行分析。
C.文章运用对比论证来说明中西方建筑分别表现出的“稳定”和“变革”的特点。
D.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以建筑文化的不同为前提,论证中西方建筑装饰的差异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装饰色彩看,中国传统建筑附着了社会政治内容,而西方传统建筑则展现出宗教及历史文化精髓。
B.不同于西方追求装饰色彩的变更,中国宫殿建筑和文人园林中表现出绮丽与淡雅相结合的审美取向。
C.西方中世纪时期教堂建筑装饰雕绘缤纷,内容昭显教义,这与当时教会占绝对统治地位有关。
D.建筑装饰着重体现出块面与形体的立体感,是西方建筑不同于中国建筑以线条美为主的装饰手法。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有重视“古”的倾向。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画贵在“仿”,书重在“临”,都是重视传统的思想在艺术中的投射。中国艺术家也常怀太古心,对高古寂历、古拙苍莽的境界简直到了痴迷地步。
“古”,当然与时间有关。说到“古”,人们自然会想到复古、重视过去、崇尚传统等。但是,传统艺术观念中“古”的内涵很复杂,人们所说的“高古”“古朴”“古雅”“古澹”“简古”“浑古”“古拙”“苍古”“醇古”“荒古”“古秀”等概念,都不是“复古”可以概括的,不能仅从回归传统、重视古法上来理解“古”的追求。从时间角度看,传统艺术追求的“古”,有两种不同的内涵:
一是时间性的。古是与今相对的概念,过去的历史。历史中显现的权威话语,由权威话语所形成的古法,成为当下创造的范本。这种“古”——时间、历史所构成的无形存在,如同艺术家脚下的大地,是创造的基础,也是价值意义的显现。如赵孟頫说:“作画贵有古意。”他所理解的“古意”,本质上是时间性的。其中包含的潜在观念,乃是以古为美,所谓“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他认为,有成就的艺术家,要“近”于“古”,承续艺术正脉,追寻先贤传统。
二是非时间性的。古不是与今相对的过去,而是超越古今所彰显的人的真实生命感觉。它重在透过变化的表相,去追踪时间流动背后不变的内涵,发现人生命存在的意义。青山不老,绿水长流,今人心中有,古人心中也有,岁岁年年人不同,但年年岁岁花相似,天地人伦中有一些不变的东西。如龚贤诗中所说:“小台临寂历,溪断欲生烟。此地近于古,何年方及春?”这里所言“近于古”的古意,不是题孟頫的古风,它是“不及春”的,无时间是其根本特点。龚贤在高古寂历中,将人从知识表象中、历史丛林里、功利追逐处拯救出来。
石涛这方面的理解堪称透彻。他说:“古人未立法之先,不知古人法何法;古人立法之后,便不容今人出古法。千百年来,遂使今人不能一出头地也。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宜其不能一出头地也。”“古人之迹”,是时间延传中存留的作品以及作品粘带的法度;“古人之心”,是非时间性的,它是通于天地、古今的存在,是人在生命体验中发现的真实。真正的艺术创造,是要从“古人之迹”中发现“古人之心”,在时间性的成法背后去追求勃郁的生命精神。
前人有“金石鼎彝令人古”的说法,元明以来艺坛很多人对布满锈迹的对象感兴趣,如青铜器物。这并非是要证明器物、顽石年代久远,来历不凡,也不只是为了满足主人博雅好古的趣尚,斑驳陆离的意味,却有另外一种精神启发,如同打开一条时间通道,将人从时间中拉出,去与另一世界的知心者对话。千余年来中国艺术观念中追求的“古意”,在很大程度上表现的是这超越时间、归复真性的创造精神。
在千余年来艺术观念发展过程中,这两种“古意”并非截然分别,而是彼此相关。时间性古意,往往又是达至非时间古意的前提,甚至是必要前提。艺术家是在时间性古意之外去追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永恒“古意”。
节选自朱良志《说中国艺术中的"古意"》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有重视“古”的倾向,“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说法就是这种倾向在诗歌散文领域的体现。
B. 传统艺术观念中“古”的内涵并非“复古”二字可以概括,不能从回归传统、重视古法上来理解“古”的追求。
C. 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古人之心”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进入超越时间、归复真性的精神世界的途径和方法。
D. 本文所说的“古”是超越古今所彰显的人的真实生命感觉,重在追踪时间流动背后不变的内涵和人生命的意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龚贤的诗歌为例,意在证明存在一种超越时间的和能拯救人于知识表象、历史丛林、功利追逐中的古意。
B. 文章通过对比论证,阐明了“时间性古意”和“非时间性古意”的关系,突出了“非时间性古意”的重要地位。
C. 文章引用石涛的话,既说明真正的艺术要由“古人之迹”到“古人之心”,又引出对两种“古意”关系的讨论。
D. 文章先指出“重古”的现象,再分析“古”的两种内涵,最后论述两种“古意”的关系,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代王世贞称赵孟頫的书法“复二王之古,开一代风气”,体现了赵孟頫承续艺术正脉,追寻先贤传统的思想。
B. 由时间和历史构成的时间性的“古”如同艺术家脚下的大地,是当下创造的范本和基础,也是价值意义的显现。
C. 当一代代的人望向张若虚笔下那轮年年相似的江月时,应该会感受到天地人伦中那鱼古不变的勃郁的生命精神。
D. 传统艺术中的“高古”指高远古雅、不涉俗韵,是一种寄心太古,风神超凡的艺术追求,应属于时间性的古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故宫角楼的智慧
周乾
位于北京市中心的世界文化遗产故宫,拥有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古代木质宫殿建筑群。这些建筑无论在造型上还是在技艺上都极具东方特色,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角楼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角楼位于故宫城墙的转角,共有4座,其初始功能主要为军事防御。史料及考古资料表明,我国多个朝代的宫城城墙上均建有角楼。如先秦古籍《考工记》的“匠人营国”部分就规定了城墙角楼的高度为“七雉”(约16.7米);东周时期军事家墨翟所著《墨子》中的《备城门》《备蛾傅》等部分,都有在城墙的拐角处修建防护建筑、其样式必定是重楼形式的军事防御规定的记载。
故宫角楼是我国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故宫角楼的营建实际是由1个三重檐的四角攒尖亭、4个重檐歇山屋顶类古建筑、2个羊檐歇山类古建筑的屋顶巧妙堆叠而成,具体做法为:以1个三重檐的四角攒夫亭为基准,亭的第一、二层在城墙交点的里侧方向,分别接出两个重檐歇山屋顶类建筑的正立面造型;在城墙交点的外侧方向,分别接出两个重檐歇山屋顶类建筑的端部造型。再在亭的第三层搭扣十字交叉的2个单檐歇山屋顶,且羊檐歇山屋顶的翼角与攒夫亭翼角重合。
亭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可以作为城市的标志物,女口街亭、市亭、都亭等;还可以作为边防中的作观察敌情用的岗亭,如《备城门》中就有每百步设4米高岗亭的记载。角楼的三重檐攒夫亭部分,在功能上完美地实现了上述效果。另外,我国古代建筑一般比较低矮,而角楼建造在10米高的城墙之上,其视角已充分满足驻守的士兵观察敌情的需求,因而角楼内部并没有设楼梯。从造型方面来看,歇山屋顶类古建筑是我国各种类型古建筑中造型最为优美的,包含的翼角数量在各类古建筑中亦最多。
此外,故宫角楼表现出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翼角众多,而公众最感兴趣的问题就是,故宫角楼到底有多少个角。基于角楼的对称做法,不难统计出建筑共有28个翼角,其中第一、二层屋檐各有12个翼角,第三层屋檐有4个翼角。另外,这28个翼角中,属于三重檐攒夫亭的有12个,属于重檐歇山屋顶类建筑的有16个。这些翼角均匀地分布在四个方向,产生了极具欣赏力的美感。
从传统文化角度来看,故宫角楼有着深邃的文化内涵。红黄色彩在建筑显要位置的大量运用,突出了我国古代皇家政治文化。在明清时期,仅帝王宫殿的屋顶才能使用黄色;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寓意刚强、炽热,在宫殿建筑中有护卫皇权之意。角楼屋顶大量采用的仙人走兽造型,是古人追寻“天人合一”思想的反映。而角楼的布局采用四面四角的方式,与我国儒家文化中提倡的“四正四隅”“川藏风聚气”理念相符合。此外,角楼在各个方向既有凸起的翼角,还有凹进的窝角,凸凹相间,是我国古代“阴阳合一”哲学思想的体现。
故宫角楼汇集了我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技艺和深远的建筑文化,其营建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的智慧。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中“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宫角楼中亭的一二层在城墙交点的里、外侧分别接出重檐歇山屋顶类建筑的造型。
B. 故宫角楼中亭的第三层搭扣了十字交叉的2个重檐歇山屋顶,所有的翼角完全重合。
C. 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亭并不罕见,并且种类很多,有些亭还可以作为城市的标志物。
D. 墨翟所著的《备城门》中有每百步设4米高岗亭的记载,表明亭有观察敌情的用途。
5.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宫的木质建筑群在造型上、技艺上极具东方特色,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重要文化遗产。
B. 我国多个朝代的宫城城墙上均建有起到军事防御作用的角楼,角楼的高度、位置、样式和数量等一直都有明确的规定。
C. 故宫角楼翼角众多,一座角楼有28个翼角,这些对称设计的翼角均匀分布在四个方向,蕴含着我国古代工匠的智慧。
D. 故宫角楼红黄的色彩、仙人走兽的造型、四面四角的布局方式、凸凹相间的角等设计,都体现了独特的理念。
6. 故宫角楼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铧强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为艺术的重要门类,中国古代雕塑与传统书画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传统书画对古代雕塑的审美取向有着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与中国古代雕塑具有塑容绘质的特征相关。与西方绘画脱胎于雕塑但最终各行其道的情况不同,中国古代的雕塑与绘画始终保持着互通互融的关系。在早期的雕塑实践者中,有一部分人恰是闻名于世的画家。如东晋时的戴逵“工书画”,同时他“既巧思,又善铸佛像及雕刻”;盛唐时,“塑圣”杨惠之与吴道子同为画友,他的雕塑作品被认为“夺得僧繇神笔路”。这些画家在进行雕塑时,不可避免地将绘画中的审美观照渗透其中。中国古代的雕塑与绘画二者之间的互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二者都追求线条的审美表现;二是中国古代雕塑在色彩方面深受绘画影响,形成“装銮”传统。自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开始,至兵马俑、汉俑和唐三彩等皆是融汇色彩因素的雕塑作品。可见,中国古代雕塑与绘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让传统书画能够对雕塑产生影响,进而让传统美学的意象精神在古代雕塑上有所体现。
中国古代雕塑大致可以分为尚“意”和重“象”这两类。两汉六朝时期的雕塑在审美取向上尚“意”,而唐宋时期的雕塑则重“象”。自汉代开始,雕塑的整体面貌逐渐放弃追求形貌上的肖似,呈现出明显尚“意”的倾向。至六朝时期,中国艺术领域出现审美自觉,雕塑对“意”的表现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这种尚“意”的主体意识与汉代哲学中的形神关系有密切联系。《淮南子》有言:“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这说明汉代人在评论人物绘画时已经认为展现人物的神采比外形的肖似更为重要。在形神关系上,汉代的雕塑已把握得十分独到,如霍去病墓前的系列石刻并未精雕细琢,但表现出对神韵的有意展现。其中《卧马》《伏虎》等雕塑在仅仅表达物象整体轮廓的情形下,通过对头部和身体的简单刻画便生动表现出对象在某一状态下的韵味。总而言之,两汉六朝的雕塑在造型上崇尚淳朴自然,并不热衷于对物象外形的细致描摹,更注重对神韵的表达。
自唐代开始,雕塑的重心再次向“象”转变。这一时期出现了肖像类雕塑,并且流行于社会各阶层,这类肖像雕塑的肖似大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物的面容,二是人物的外形轮廓。唐朝画家杨惠之曾于京兆府画优人留杯亭像,“像成之日,惠之亦手装染之,遂于市会中面墙而置之,京兆人视其背皆曰:‘此留杯亭也。’”杨惠之仅通过塑像的外形轮廓便准确把握了留杯亭的特征。由此可见,唐代的绘画与雕塑对人物形貌的描摹已达到相当的程度。这种重“象”的雕塑风潮延续至宋代,并达到了高峰。在雕塑领域,宋朝时期的人物雕塑既具有肖像性质的面容,在举手投足的造型上又最为生动传神,尤其是对衣饰在体与面上的塑造及其装銮日益精美。重观宋明时期雕塑的意象结构,其表现为重“象”却未轻“意”,“意”沉浸于“象”之中。
二十世纪,西方美术的引进使中国古代雕塑的传统一度失去话语权,意象结构的内核被逐渐遗忘。面对西方传统的写实雕塑和令人眼花缭乱的现当代雕塑,部分雕塑实践者们沉醉于观念和媒材的更新,造成了创作目的与手段之间的断裂。不过,好在中国古代雕塑的传统基因并未因此而断裂。早在二十世纪初,一些留学海外的雕塑家便在中西艺术的比较学习中,深刻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更具美学价值。改革开放之后,在对“文化认同”“民族身份”的反思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雕塑家在作品中注入传统“意”“象”的美学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告诉我们“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可见,雕塑的传承和弘扬,不仅需要在造型语言上向传统追本溯源,而且需要继承传统美学的血脉,使中国写意精神在全球化时代和跨文化语境中更具适应力和生命力。
摘编自(吴昌明《对传统美学与写意雕塑的认识》)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西方绘画脱胎于雕塑艺术,中国古代雕塑也与绘画相关,有些雕塑者也是著名的画家。
B.受彩陶艺术的影响,匠人们在制作兵马俑、汉俑和唐三彩时,喜欢使用艳丽的色彩。
C.自中国艺术领域从汉朝开始出现审美自觉之后,雕塑作品在造型上更重视展现神韵。
D.中西方雕塑各具特点,西方雕塑重“象”轻“意”,中国雕塑则重“意”轻“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段从线条和色彩两方面论述了古代雕塑与绘画互通性的表现,其中色彩更具代表性。
B.文章所引用的《淮南子》中的内容,证明了汉代雕塑开始从尚“意”向重“象”转变。
C.从第三段举的唐朝画家杨惠之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唐朝肖像画更追求人物面容上的肖似。
D.文章结尾论及了西方美术的引进对中国雕塑的消极影响,并提出雕塑艺术应重视传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霍去病墓前的石刻不追求外形肖似,雕刻者通过对石刻造型的整体把握展现了雕塑神韵。
B.唐代绘画和雕塑都重视对人物形貌的描摹,其中人物形貌包括人物的面容和外形轮廓等。
C.虽然重“象”的雕塑风潮在宋代达到高峰,但其人物雕塑依然崇尚淳朴和简约的风格。
D.唐昭陵六骏石刻以肖似的外形来展现战马形象,这应该与唐代重“象”的创作倾向有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细菌的衣食住行
高士其
衣食住行是人生的四件大事,不但人类如此,就是细菌也是如此,只不过没有人类这样讲究罢了。
细菌是极微极小的生物,是生物中的“小宝宝”。这个“小宝宝”穿的是什么?吃的是什么?住在哪里?怎样行动?我们不妨见识一下。
好哇,请细菌出来让我们瞧一瞧!
不行,细菌是肉眼看不见的东西,它只有我们眼珠的二万分之一大小。好在几百年前终于有人发现了它们,这个人就是来自荷兰的列文·虎克。列文·虎克一生的嗜好就是磨镜片,在他屋子里存着好几百架自制的显微镜,他天天在镜头下观察各种微小东西的形状。有一天他研究自己的齿垢,忽然看见好些微小的生物在唾液中游来游去,好像鱼在大海中游泳一般。这些微小的生物就是我们现在所要介绍的细菌。
我们起初以为细菌没有“衣服”,后来经过仔细观察,才晓得它们个个都穿着一层薄薄的“衣服”,科学的名词叫作“荚膜”。这种衣服的成分是“蜡”,要把它染成紫色或红色才看得清楚。细菌很怕热,若将它们抹在玻璃片上,放在热气上烘,顷刻间这层蜡衣就融化了。细菌又很爱体面,当它们来到人类或动物的体内游历,或在牛奶瓶中游弋之时,穿得格外整齐,这层蜡衣也就显得格外分明。细菌的种族很多,其中以“荚膜杆菌”“结核杆菌”及“肺炎球菌”三族的衣服穿得特别厚,穿得特别讲究,特别容易为我们所认识。
细菌的吃最为奇特而复杂,我们若将它们详详细细地分析一下,也可以写成一部食经。在这里不便将它们的全部秘密泄露,只略选其大概而已。细菌是贪吃的小孩子,它们一见了可吃的东西便抢着吃,吃个不休,直到吃得精光为止。它们中有吃荤的,也有吃素的,但大多数的细菌都是荤素兼吃的,也有的细菌荤素都不吃而去吃空气中的氮,或无机化合物如硝酸盐、亚硝酸盐、一氧化碳等。更有专吃死肉不吃活肉的腐菌和专吃活肉不吃死肉的病菌。一些平常住在水里或土壤里的细菌,到了人或动物的身上就容易被饿死。结核杆菌及鼠疫杆菌等这些穷凶极恶的病菌就很调皮,它们离开寄主之后,又能暂吃别的东西以维持生存。在吃的方面,细菌还有一种和人类差不多的脾性,就是太酸的不吃,太咸的不吃,太干的不吃,太淡而无味的也不吃,大凡合人类胃口的也就合细菌的胃口。所以人类正吃得有滋有味的时候,想不到它们也在那里不露声色地偷着吃。
多数细菌的住是和食连在一起的,吃到哪里就住到哪里,在哪里住就吃哪里的东西,它们吃的范围越广,它们住的区域也就越大。而且有些细菌可以随风飘游,这样,它们的子孙便散布于各地了(从前德国有一位科学家曾特意坐气球到天空去寻找空中的细菌,他发现离地面4000米之高还有好多细菌在那里徘徊)。大部分的细菌都是将土壤作为归宿,而以粪土中所住的细菌为最多,大约每一克重的粪土中住有近1亿个细菌。由土壤而入于水,便以水为家,到了人及动植物身上,便以人及动植物的身体为家。还有一种细菌叫作“爱热菌”,在温泉里也可以存活。
好多种细菌身上都有一根或多根活泼而轻松的鞭毛。这鞭毛鼓舞起来,它们便可在水中飞奔,伤寒杆菌能于1小时之内渡过4毫米长的路程。这一点路在细菌看来实在远得很,因为它们的身长尚不及2微米,而4毫米是2微米的2000倍。霍乱弧菌飞奔得更快,它们可于1小时之内走过18厘米长的路程,这一路程比它们的身体长9万倍,别的生物都不能跑得这样快。然而细菌若专靠它们自己的鞭毛游动毕竟走得不远。它们是喜欢旅行,喜欢搬家的,于是不得不利用别的法子。它们发现苍蝇附在马尾能日行千里,老鼠伏在船舱里犹能从欧洲搬到亚洲,心想何不就附在苍蝇和老鼠身上,这样不是也可以游历天下吗?于是蚊子苍蝇就成了它们的飞机,臭虫跳虱就成了它们的火车,鱼蟹蚝蛤就成了它们的轮船,它们便自由自在地到处观光。不仅如此,它们还会把人作为交通工具,从这个人跳到另外一个人身上。你看,在电车上,在戏院里,在一切公共的场所,这个人吐了一口痰,那个人说话口沫四溅,都是它们旅行的好机会呀。
(摘编自《细菌世界历险记》)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细菌体积非常小,我们难以用肉眼直接看到,直到列文 虎克通过显微镜才发现了它。
B.细菌的表面有一层蜡制的“荚膜”,“荚膜”在被染成紫色或红色后更易被看清楚。
C.住在土壤里的细菌非常挑食,它们到了其他地方后,就会因缺少适合的食物而饿死。
D.有些细菌尽管身上长着有助于它们飞奔的鞭毛,但仍需借助外力才能进行长途旅行。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同种类的细菌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特点不尽相同,例如病菌和腐菌有不同的食物喜好,病菌喜欢吃活肉,腐菌喜欢吃死肉。
B.科学家发现爱热菌的生命力极其顽强,它不仅能够在肮脏的粪土中生存,还可以在氧气稀薄的高空和温度较高的热水中生存。
C.许多细菌的住是和吃联系在一起的,水中如果有食物,它们能够以水为家,动植物身上有食物,它们也能够以动植物身体为家。
D.文章以总分式结构展开,开篇提到细菌和人类一样也有衣食住行方面的需求,接着分别对这四个方面进行了介绍,逻辑清晰。
6.一篇好的科普文的用语在追求严谨准确的同时,还应以读者为中心,既要让读者易于理解也要让读者产生兴趣。本文是如何体现科普文这一用语特点的?请结合文本最后一段的内容,简要分析。(6分)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的《关于积极开办原创文化节目,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通知》,为原创文化类节目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引导,文化类节目随之进入发展的繁荣期。但综艺节目在题材上向文化领域拓展,除了政策引导的因素,也跟综艺自身的发展规律有关。在文化类节目兴盛之前,综艺领域流行的是真人秀,其节目逻辑是在各种选秀、游戏过程中制造困难和冲突,以此展现人性。这种逻辑发展到极致,就是通过事先拟定“剧本”来建立“人设”,“剧情”甚至刻意创造夸张的矛盾。
当观众对发展进入瓶颈期的真人秀节目感到厌倦之时,以提供文化和知识为目的的文化类节目给人带来耳目一新之感,因此受到观众的普遍欢迎。早期的文化类节目以汉字读写、谜语成语竞猜、诗词歌赋比赛为主,主要提供通识性文化知识,现在则聚焦于具有较强专业性的文化内容,如典籍字画、文物考古、传统曲艺、手工技艺、礼仪冠服等。随着题材向垂直细分领域拓展,文化类节目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内容越来越丰富。如果说真人秀节目的垂直细分,凸显的是大众媒介的娱乐功能,那么文化类节目的垂直细分,彰显的则是大众媒介的教育功能。
在各种文化类节目中,最令人意外的是,文博考古类节目尤其是考古遗址类节目的走红,比如《国家宝藏》《中国考古大会》等文博考古类节目收获了大量“粉丝”,大大增强了年轻观众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文化类节目的选题越来越专业,对节目形态提出了更高要求。21世纪初的文化类节目,形态较为单一,以知识竞赛、专家讲座为主,有的干脆在节目中大量播放传统的文化专题片。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现在的文化类节目在形态上堪称百花齐放:访谈、朗诵、情景剧、文艺表演、游戏、竞技、户外旅行等形式被广泛应用到节目中,且新形式还在不断推出。一般而言,一档节目会综合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对文化内容的表现,从单纯的专家讲述发展到综合运用情景剧演绎等,让专业性很强的传统文化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拉近了当代观众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除了节目制作理念的改变,文化类节目形态的创新也得益于媒介融合的加速推进。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电视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平台等新媒体,互相借鉴,优势互补,推出了不少既具有厚实内容又具有时尚网感的文化节目。比如,河南卫视在2021年春节、重阳节等七个重要节日,推出“奇妙游(夜)”系列节目,完全抛开传统的节庆晚会形态,把叙事性的穿越剧和展示性的文艺表演结合在一起,并在其中穿插漫画、游戏、说唱等,整个节目充满“网感”,是网剧、网综、“快闪”的组合形态,受到年轻观众的欢迎,成功实现“破圈”传播。
文化类节目的形态创新也离不开科技的助力,尤其是数字媒体技术在节目中的大量运用。《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考古大会》等文化类节目,大量运用VR(虚拟现实)、XR(扩展现实)、裸眼3D、全息扫描等技术,在演播室里打造出千年前的历史场景和万里之外的考古现场,让典籍、文物变得可视可听甚至可感可触。通过场景化、故事化的演绎,文物背后的人与事被挖掘出来,文物和历史都“活”了起来,增强了观众对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作为一种文艺形式,文化类节目除了向观众普及文化知识,还要给予观众审美享受。传统文化是个富矿,其中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曲艺舞蹈、手工技艺,都可以成为文化类节目的选题、来源,但这些文化内容需要经过二次创作,才能影像化、视听化。
1.0时代的文化类节目,文化内容尚未经过视听化改造,其美的一面并未充分展现出来。2.0时代的文化类节目,开始将传统文化转化为更加适合电视表现的内容,比如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朗诵、表演,把静态的文物转化成故事演绎等,并注意挖掘其中的美学内涵。到了3.0时代文化类节目坚持“唯美”理念,综合运用多种科技手段,创造性地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视听化甚至是“大片化”呈现。从《唐宫夜宴》到《只此青绿》到《中国好时节》系列节目,均以不亚于电影大片的视听效果,向观众展现了或雍容华贵或冲和典雅或清新自然的传统美学。文化类节目借助电视、短视频等不同媒介的传播,成为彰显中华美学风范的重要文艺载体。
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艺术设计的结合,造就了一大批国潮品牌,因此有不少论者将2.0时代之后的文化类节目称为国潮节目或新国潮节目。比起国潮节目,新国潮节目使用了更多前沿科技,但二者都着眼于用现代审美趣味去融合传统美学,并因此带动了相关表情包、文创产品、时尚汉服、古风美食的兴起,使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新生。
总之,文化类节目不断迭代升级,唤醒了人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忆,激活了现代人旺盛的文化需求,同时也开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
(摘编自《光明日报》《迭代升级,助力优秀传统文化“破圈”传播》)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综艺领域较早流行的是真人秀。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文化类节目进入发展的繁荣期。
B.“这种逻辑发展到极致”中的“极致”,原本指最高的程度或造诣,是褒义的,而这里却含有作者的不认同感。
C.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文化类节目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内容也越来越庸俗。拉近了观众与文化的距离。
D.科技手段助力文化类节目的形态创新,甚至能让许多节目产生不亚于电影大片的视听效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运用对比论证,比较了真人秀和文化类节目垂直细分的不同功能,并以文博考古类节目证明后者的教育功能。
B.作者说“传统文化是个富矿”,运用比喻形象地说明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意在呼吁青少年要弘扬传统文化。
C.作者以“奇妙游(夜)”系列节目实现“破圈”传播来证明媒介融合推动了文化类节目形态的创新。
D.全文采用分总结构,先后从题材拓展、形态创新和美学审美三个角度阐释了文化类节目迭代升级的相关情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节目题材拓展往往有外在和自身的原因,而自身原因与其从新颖到被厌倦的规律有关。
B.成语竞猜、诗词歌赋比赛等文化节目的教育功能,不如文博考古等具有较强专业性内容的文化类节目强。
C.2.0时代的文化类节目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朗诵、表演,把静态的文物转化成故事演绎等,是典型的国潮节目。
D.从文化类节目迭代升级可以发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确能给予我们自信,但如果不懂创新,传统文化就会逐渐消失。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大多数植物的种子需要借助外力来进行传播,在风、水、动物等几种传播媒介中,动物的传播成功率是最高的。而动物中最主要的“传播员”为鸟类,因为它们能飞,可将种子传播得较远,所以,很多植物都倾向与它们建立合作关系。但鸟类的饭量不小,且进食频率又较高,对于大多数木本植物来说,只能每年“宴请”一次。于是,许多植物将眼光投向了蚂蚁。
蚂蚁个体虽然小,但它们的力量从来不是以单个个体来衡量的,它们是社会性生活群体,一个蚂蚁家族凝聚起来的力量,可使比其大数十倍的动物都闻风丧胆。另外,一只蚂蚁可能跑不了多远,但地球上的蚂蚁分布非常广泛,在陆地上几乎随处可见。那么,植物究竟是如何将蚂蚁“发展”为心甘情愿的“种子传播员”呢?
许多植物针对蚂蚁专门产生出了极富特色的种子,它们通常数量较多,个体较小,且会在脐部附近形成一至两坨(或片)肉质的油脂体,其富含营养,甚至含有蚁类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多种氨基酸,是蚂蚁喜欢吃的食物,靠它吸引蚂蚁来传播种子。
植物常常用鲜艳的色彩,大多为红色的果实或种子,来让鸟类发现它们的存在,但是大部分蚂蚁的视力较差,植物该如何告诉蚂蚁们“上门取货”?
蚂蚁的嗅觉非常灵敏,植物就把重点转向了化学信号,且专门针对蚂蚁“投其所好”。
大多数蚂蚁有两个喜好,一是糖类,二是蛋白和脂类,前者可用于补充成年工蚁日常活动消耗的能量,后者是蚁后生产和幼虫发育所需的营养,且在自然界中主要来源为昆虫,故蚂蚁对于昆虫血淋巴(体液)的气味异常敏感。基于此,植物让油脂体变成了一个富含小分子蛋白和脂类的营养包,非常适于蚂蚁幼虫吸收和利用,且散发着诱人的昆虫血淋巴气味,让蚂蚁难以抗拒,一闻到就急不可待地蜂拥而来。
油脂体为蚁播种子所独有,它的作用不只是蚂蚁的劳动报酬,还可用作蚂蚁搬运种子的重要结构。为了保护种子不受损伤,蚁播种子的种皮通常较为光滑,蚁颚不易咬住,而油脂体则可轻易被蚂蚁咬住,从而顺利实现搬运。
蚂蚁啃咬油脂体时会咬伤种子吗?答案是不会,因为油脂体与种子的结合并非牢不可破,只要蚂蚁啃咬到一定位置,油脂体就会从种子上脱落下来,且蚁播种子的种皮通常较厚,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被蚂蚁咬伤。
一只虫子被蚂蚁吃掉体液后,剩下的坚硬外骨骼是没法再利用的,于是就被蚂蚁当作垃圾丢出了蚁巢。由于视力的原因,一粒种子也自始至终被蚂蚁当成了一只“虫子”,油脂体就是它们的“体液”,而种子本身就是那个啃不动的“外骨骼”,于是被啃完油脂体后的种子自然也被蚂蚁当作垃圾丢出了巢穴。幸好如此,不然种子发芽形成的小苗将会破坏蚁巢结构,并耗费其中的氧气,威胁蚁群的生存。
既然油脂体已被啃光,那蚂蚁又怎样将种子搬出蚁巢,丢到垃圾堆呢?对此,植物也有考虑,它们在种子上形成了一些精巧的构造。紫堇属的种类非常丰富,它们的种子大小形态各异,小型种子大多比较光滑,如石生黄堇;而稍大的种子,比如紫堇的种子上就有凹点;异果黄堇或阜平黄堇的种子上,有凸起的尖齿或凹点,它们都能增加摩擦,方便搬运。
细辛属和马蹄香属的种子腹面中央,则具有一条长而宽的沟槽,油脂体就长在里面,待蚂蚁把油脂体吃掉后,叼着凹槽边缘的裙边就能轻松将其丢出蚁巢了。
在蚂蚁的垃圾堆中,除了种子,还有其他的垃圾,如蚂蚁的排泄物、动物尸体,以及建筑废料——挖掘出来的土粒。种子待在这样一个肥力充足的地下安全室内,一旦等到适合萌发的季节到来,便会冲破种皮,顶开土壤,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茁壮生长。
全世界蚁播植物约有2800多种,大部分为多年生草本,少数为小灌木,多出现于贫瘠的区域,通过与蚂蚁合作,它们就顺利实现了物种的繁衍。
(摘编自叶峥嵘《科普时报》蚂蚁竟然是“种子传播员”》)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几种传播媒介中,鸟类能将种子传播得较远,传播成功率最高,所以鸟类就成了自然界最主要的“传播员”。
B.蚁播种子个体较小,比较光滑,且会在脐部附近形成独有的油脂体,这些都能吸引蚂蚁来传播种子。
C.蚂蚁虽然视力较差,但味觉灵敏,这一特点被植物多次利用,吸引它们来搬运种子,又把种子当垃圾扔掉。
D.油脂体富含营养,散发气味,是蚂蚁搬运种子的重要结构,其与种子结合的形式还可以防止蚂蚁咬伤种子。
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从植物的角度来介绍蚂蚁这--特殊的“种子传播员”,有种反客为主的意味,新颖而有趣。
B.文章主体部分先后使用多个问句,既能引人思考,又可以引起下文,使文章结构严谨而有逻辑。
C.蚂蚁的垃圾堆成了种子的“地下安全室”和一粒种子被蚂蚁当成一只“虫子”,都用到了打比方的手法。
D.为了说明种子便于被搬出蚁巢,作者详细介绍了紫堇属等不同种子的精巧构造,举例翔实,研究细致。
6.与鸟类“传播员”不同,蚂蚁是如何进行种子传播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
为了解藜麦的种植情况,我去了秘鲁科尔卡山谷,这里在印加时代以前就得到了开垦。藜麦是一种美丽的作物,拥有深红色或金黄色的巨大种球。在安第斯山的这片区域,人们在梯田上同时种植藜麦以及当地特有的玉米和马铃薯品种。“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我的秘鲁向导杰西卡说道,“农民非常高兴,所有想吃藜麦的人仍然买得起这种食物。”她还解释了另一个好处。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利马人终于开始尊重我们这些高原人和我们的传统了。”玻利维亚西南部有一片遥远而不适合居住的区域,那里到处都是盐湖和休眠火山。在那里,我看到了由藜麦资金支持的当地急需的开发和旅游项目。千百年来勉强能够养家糊口的自耕农开始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投资。我在2017年4月听到的玻利维亚人对于该作物的唯一抱怨是,日益增长的供给正在拉低价格。玻利维亚的藜麦种植面积增长了两倍多,从2007年的5万公顷增长到2016年的18万公项。马克·贝勒马尔后来对我说:“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结局,因为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在风景如画的科尔卡山谷,当太阳落山时,我问杰西卡,欧洲和北美的消费者是否应该为吃掉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的食物而感到内疚。我可以猜到答案,但我想听到当地人的亲口否认。“相信我,”杰西卡笑道,“我们有许多藜麦。”乍一看,这一关于食物热潮、全球贸易和消费者忧虑的事件讲述了谎言被揭穿的过程。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各行各业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面的事实、数字、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在这个例子中,新闻工作者和博主出于高尚的理由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他们由衷地为一个贫困群体感到担忧,害怕狂暴的全球贸易风潮会危及这一群体的利益。我们很早就知道这一点:每个新手辩论者和犯错误的小学生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不过,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些真相为沟通者提供了多大的灵活性。很多时候,你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我将它们称为“竞争性真相”
(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刘清山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藜麦适合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食用,并且由于其营养均衡,被美国宇航局认为是宇航员食物的理想之选。
B.“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中的“此”,指的是被国外需求推高的藜麦价格给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人造成伤害这一说法。
C.藜麦的大面积种植,不仅让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且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
D.作者认为,尽管一些媒体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的做法值得商榷,但是其出发点却不是恶意的,他们为当地的贫困居民感到担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当一起事件超出了我们直接观察的范围时,有些人会根据他人提供的信息,并结合自己的判断,生成对该事件的看法。
B.“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可能是因为市场对藜麦的需求量不再大幅增加,而藜麦的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供给日益增长。
C.“每个新手辩论者”“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可见有些“沟通者”会选择有助于推进个人意图的真相,而这种选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D.从藜麦事件可以发现,一组片面的事实编织在一起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而这场良心.危机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伤害。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粮食优先”智库的工作人员塔尼娅·科森在谈到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时表示:“坦率地说,他们厌倦了藜麦,因此开始购买其他食物。”
B.加拿大《环球邮报》一则新闻标题为“你对藜麦的爱越深,你对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的伤害就越深”。
C.制片人迈克尔·威尔科克斯专门为这个问题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他说:“我见过-些反对食用藜麦的文字评论,实际上,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
D.英国广播公司播音员埃文·戴维斯指出:“事实上,说谎常常是没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谎言的情况下完成许多有效的欺骗。”
4.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4分)
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 请根据文本概括。(6分)
1.C(“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错,原文“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可见是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故选C。)
2.D(“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伤害”错,原文“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可见是“可能”会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选项犯了或然变必然的错误。故选D。)
3.A(第二段观点是: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A.表明是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想吃点别的东西导致藜麦消费量的下降,而不是藜麦价格的上涨,直接支撑了第二段的观点。B.说的是藜麦价格的上涨会对当地人造成伤害。与第二段的观点相悖。C.说的是“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可以用来支撑第三段的观点,与第二段的观点关联不大。D.可以用来支撑“竞争性真相”的相关观点。与第二段的观点无关。故选A。)
4.①《独立报》通过片面的事实和数据,称藜麦价格的上涨使玻利维亚人吃不起藜麦了;②《纽约时报》直接援引他人研究,得出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的结论;③《卫报》和《独立报》使用具有明显倾向性的标题强调藜麦价格上涨对藜麦种植者造成的伤害。(每点2分,答对2点即可)
5.①借助名家观点与事实论据加以批判,比如第二段引出马克·贝勒马尔等人的质疑,引用相关经济学家的调查论证,用事实反驳报道中的错误信息;②借助实地考察的真相加以批驳,比如第三段用亲自调查时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反驳报道中的错误信息;③借助常规逻辑认知加以批判,比如最后一段以新手论辩与犯错误小学生的自我辩护的技巧进行类比,批判报道中的“竞争性真相”。(每点2分)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比较中西建筑艺术的不同,可概括为“稳定”和“变革”。中国木结构建筑体系和院落空间传统从夏朝开始,一直演绎至明清,这种发展是有序的、承上启下的渐进;而西方建筑,从古希腊、古罗马建筑一直到中世纪哥特式基督教堂及文艺复兴建筑,则表现出风格变革后的多样性。建筑文化的不同,使中西方建筑装饰艺术在色彩、图案和手法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装饰一般比较平和,体现出清醒的理性精神,具有长期稳定性,并形成了一定的规则。例如,房屋的主体部分一般用“暖色”,尤其爱用朱红色;檐下阴影部分用蓝绿相配的“冷色”;门窗用朱红色。宫殿、坛、庙等一些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多以黄色和红色为主色调,上覆黄、绿或蓝色的琉璃瓦。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色彩因附着了过多的社会政治内容而成为标示等级观念的象征性符号。《春秋·谷梁传》有“天子丹,诸侯黝垩,大夫苍”的记载;清代规定公侯的门屋为金色,一至二品官为绿色,三至九品官为黑色,民居只能用灰色。西方建筑的色彩装饰远没有中国宫殿建筑和皇家园林以黄、红两色贯穿始终所形成的浓缛绮丽,也与以黑、白两色为主色调的文人园林的质朴淡雅有别,而是在变化的时代发展中追求装饰色彩的变更,并结合时代特色巧妙地变换,以此为核心有效展现出西方国家的宗教主题及历史文化精髓。
中国传统建筑拥有丰富多样的装饰图案,各种动、植物图案装饰,如松、柏、桃、竹、龙、虎、凤、龟等,对建筑设施起到了良好的美化作用,寄寓了广大人民对生活的祝愿和追求,展现出浓厚的民族生活气息。其中,动物图案应用较广,以龙为最多。在人们心目中,龙既具有装饰效果,也已经成为一种降妖去魔的力量的化身。西方古代建筑的装饰图案远没有中国的丰富,却始终处于变革状态。早期建筑多以模仿自然界中的植物花叶编织纹样为装饰的主要图案,如草、芦苇、藤蔓等的装饰纹样。古罗马时期受“适用、坚固、美观”建筑观念的影响,装饰的运用也有所节制,图案相对较少。中世纪时期教会占绝对统治地位,教堂建筑装饰一改早期的简朴而雕绘缤纷,多以圣徒像或《新约》故事为内容,作为“不识字的人的圣经”,向人们昭显教义。教堂内的装饰为创造神秘的气氛服务,是为了让人们去获得某种神秘的、紧张的灵感。
中西方古代建筑的装饰手法,因建筑材料的不同,也体现出鲜明的差异性。西方古代建筑多数情况下是以石雕为核心,着重体现出块面与形体的立体感。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手法则相对丰富。以突出图案的线条美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平面或浅浮雕图案。需要明确强调的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除了雕饰(主要是土雕、木雕、石雕)之外,还有彩饰。雕饰由雕刻与雕塑两大部分构成,在西方建筑装饰领域中曾占据无法取代的重要地位,这首先根源于以石为材的建筑传统。石头质地坚硬,能经受风雨的剥蚀而不变形,适于雕琢成各种形状,且雕琢后仍宜于承重,这些特点也应和了西方宗教崇拜的审美心理和宗教建筑的纪念性功能。相比而言,中国以土木为材的建筑传统在这两方面的功能要逊色得多,因而装饰围绕“土”“木”来做文章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
建筑装饰是建筑的外衣,是建筑给人们最直观的展现。由于地域、文化、历史等差异,造就了中西方在建筑装饰上的多姿多彩,也正是这份不同,充分展现出各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精髓。
(摘编自郭广宇《浅析中西方建筑装饰的差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重要纪念性建筑多以红黄为主色调,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装饰具有长期稳定性的特点。
B.中国传统建筑多选龙作装饰图案,主要因为其在中国文化中代表一种能够降妖去魔的力量。
C.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材,与其在宗教崇拜的审美心理和宗教建筑纪念性功能方面的逊色有关。
D.中西方在建筑装饰上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这是由双方地域、文化、历史等差异造就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引用《春秋》中的话,旨在证明中国早在周代就用丰富的颜色进行建筑装饰。
B.第四段从中西方古代建筑材料的不同入手,对中西方建筑装饰手法的差异性进行分析。
C.文章运用对比论证来说明中西方建筑分别表现出的“稳定”和“变革”的特点。
D.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以建筑文化的不同为前提,论证中西方建筑装饰的差异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装饰色彩看,中国传统建筑附着了社会政治内容,而西方传统建筑则展现出宗教及历史文化精髓。
B.不同于西方追求装饰色彩的变更,中国宫殿建筑和文人园林中表现出绮丽与淡雅相结合的审美取向。
C.西方中世纪时期教堂建筑装饰雕绘缤纷,内容昭显教义,这与当时教会占绝对统治地位有关。
D.建筑装饰着重体现出块面与形体的立体感,是西方建筑不同于中国建筑以线条美为主的装饰手法。
1.B(“主要是因为其在中国文化中代表一种能够降妖去魔的力量”错误,曲解文意,由“在人们心目中,龙既具有装饰效果,也已经成为一种降妖去魔的力量的化身”可知,“装饰效果”“降妖去魔的力量的化身”是并列的,没有说哪个是主要,哪个是次要的。)
2.A(“旨在证明中国早在周代就用丰富的颜色进行建筑装饰”错误,《春秋·谷梁传》有‘天子丹,诸侯黝垩,大夫苍’的记载”是为了论证“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色彩因附着了过多的社会政治内容而成为标示等级观念的象征性符号”。)
3.B(“中国宫殿建筑和文人园林中表现出绮丽与淡雅相结合的审美取向”错误,原文信息是“中国宫殿建筑和皇家园林以黄、红两色贯穿始终所形成的浓缛绮丽,也与以黑、白两色为主色调的文人园林的质朴淡雅有别”。)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有重视“古”的倾向。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画贵在“仿”,书重在“临”,都是重视传统的思想在艺术中的投射。中国艺术家也常怀太古心,对高古寂历、古拙苍莽的境界简直到了痴迷地步。
“古”,当然与时间有关。说到“古”,人们自然会想到复古、重视过去、崇尚传统等。但是,传统艺术观念中“古”的内涵很复杂,人们所说的“高古”“古朴”“古雅”“古澹”“简古”“浑古”“古拙”“苍古”“醇古”“荒古”“古秀”等概念,都不是“复古”可以概括的,不能仅从回归传统、重视古法上来理解“古”的追求。从时间角度看,传统艺术追求的“古”,有两种不同的内涵:
一是时间性的。古是与今相对的概念,过去的历史。历史中显现的权威话语,由权威话语所形成的古法,成为当下创造的范本。这种“古”——时间、历史所构成的无形存在,如同艺术家脚下的大地,是创造的基础,也是价值意义的显现。如赵孟頫说:“作画贵有古意。”他所理解的“古意”,本质上是时间性的。其中包含的潜在观念,乃是以古为美,所谓“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他认为,有成就的艺术家,要“近”于“古”,承续艺术正脉,追寻先贤传统。
二是非时间性的。古不是与今相对的过去,而是超越古今所彰显的人的真实生命感觉。它重在透过变化的表相,去追踪时间流动背后不变的内涵,发现人生命存在的意义。青山不老,绿水长流,今人心中有,古人心中也有,岁岁年年人不同,但年年岁岁花相似,天地人伦中有一些不变的东西。如龚贤诗中所说:“小台临寂历,溪断欲生烟。此地近于古,何年方及春?”这里所言“近于古”的古意,不是题孟頫的古风,它是“不及春”的,无时间是其根本特点。龚贤在高古寂历中,将人从知识表象中、历史丛林里、功利追逐处拯救出来。
石涛这方面的理解堪称透彻。他说:“古人未立法之先,不知古人法何法;古人立法之后,便不容今人出古法。千百年来,遂使今人不能一出头地也。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宜其不能一出头地也。”“古人之迹”,是时间延传中存留的作品以及作品粘带的法度;“古人之心”,是非时间性的,它是通于天地、古今的存在,是人在生命体验中发现的真实。真正的艺术创造,是要从“古人之迹”中发现“古人之心”,在时间性的成法背后去追求勃郁的生命精神。
前人有“金石鼎彝令人古”的说法,元明以来艺坛很多人对布满锈迹的对象感兴趣,如青铜器物。这并非是要证明器物、顽石年代久远,来历不凡,也不只是为了满足主人博雅好古的趣尚,斑驳陆离的意味,却有另外一种精神启发,如同打开一条时间通道,将人从时间中拉出,去与另一世界的知心者对话。千余年来中国艺术观念中追求的“古意”,在很大程度上表现的是这超越时间、归复真性的创造精神。
在千余年来艺术观念发展过程中,这两种“古意”并非截然分别,而是彼此相关。时间性古意,往往又是达至非时间古意的前提,甚至是必要前提。艺术家是在时间性古意之外去追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永恒“古意”。
节选自朱良志《说中国艺术中的"古意"》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有重视“古”的倾向,“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说法就是这种倾向在诗歌散文领域的体现。
B. 传统艺术观念中“古”的内涵并非“复古”二字可以概括,不能从回归传统、重视古法上来理解“古”的追求。
C. 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古人之心”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进入超越时间、归复真性的精神世界的途径和方法。
D. 本文所说的“古”是超越古今所彰显的人的真实生命感觉,重在追踪时间流动背后不变的内涵和人生命的意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龚贤的诗歌为例,意在证明存在一种超越时间的和能拯救人于知识表象、历史丛林、功利追逐中的古意。
B. 文章通过对比论证,阐明了“时间性古意”和“非时间性古意”的关系,突出了“非时间性古意”的重要地位。
C. 文章引用石涛的话,既说明真正的艺术要由“古人之迹”到“古人之心”,又引出对两种“古意”关系的讨论。
D. 文章先指出“重古”的现象,再分析“古”的两种内涵,最后论述两种“古意”的关系,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代王世贞称赵孟頫的书法“复二王之古,开一代风气”,体现了赵孟頫承续艺术正脉,追寻先贤传统的思想。
B. 由时间和历史构成的时间性的“古”如同艺术家脚下的大地,是当下创造的范本和基础,也是价值意义的显现。
C. 当一代代的人望向张若虚笔下那轮年年相似的江月时,应该会感受到天地人伦中那鱼古不变的勃郁的生命精神。
D. 传统艺术中的“高古”指高远古雅、不涉俗韵,是一种寄心太古,风神超凡的艺术追求,应属于时间性的古意。
【答案】1. A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不能从回归传统、重视古法上来理解‘古’的追求”说法错误,曲解原意。原文表述为“不能仅从回归传统、重视古法上来理解‘古’的追求”。
C.“‘古人之心’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进入超越时间、归复真性的精神世界的途径和方法”说法错误。由原文“真正的艺术创造,是要从‘古人之迹’中发现‘古人之心’,在时间性的成法背后去追求勃郁的生命精神”可知,“古人之心”是最终目的,“古人之迹”才是进入超越时间、归复真性的精神世界的途径和方法。
D.“本文所说的‘古’是……”说法错误,以偏概全。选项中所述是“古”的内涵中“非时间性的一方”,而“古”的内涵还应该包括“时间性的‘古’”。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文章通过对比论证”说法错误。文章在阐明“时间性古意”和“非时间性古意”关系时未使用对比论证。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应属于时间性的古意”说法错误。根据文章第四段“非时间性”的内涵可知,“高古”应属于非时间性的古意。
故选D 。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故宫角楼的智慧
周乾
位于北京市中心的世界文化遗产故宫,拥有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古代木质宫殿建筑群。这些建筑无论在造型上还是在技艺上都极具东方特色,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角楼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角楼位于故宫城墙的转角,共有4座,其初始功能主要为军事防御。史料及考古资料表明,我国多个朝代的宫城城墙上均建有角楼。如先秦古籍《考工记》的“匠人营国”部分就规定了城墙角楼的高度为“七雉”(约16.7米);东周时期军事家墨翟所著《墨子》中的《备城门》《备蛾傅》等部分,都有在城墙的拐角处修建防护建筑、其样式必定是重楼形式的军事防御规定的记载。
故宫角楼是我国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故宫角楼的营建实际是由1个三重檐的四角攒尖亭、4个重檐歇山屋顶类古建筑、2个羊檐歇山类古建筑的屋顶巧妙堆叠而成,具体做法为:以1个三重檐的四角攒夫亭为基准,亭的第一、二层在城墙交点的里侧方向,分别接出两个重檐歇山屋顶类建筑的正立面造型;在城墙交点的外侧方向,分别接出两个重檐歇山屋顶类建筑的端部造型。再在亭的第三层搭扣十字交叉的2个单檐歇山屋顶,且羊檐歇山屋顶的翼角与攒夫亭翼角重合。
亭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可以作为城市的标志物,女口街亭、市亭、都亭等;还可以作为边防中的作观察敌情用的岗亭,如《备城门》中就有每百步设4米高岗亭的记载。角楼的三重檐攒夫亭部分,在功能上完美地实现了上述效果。另外,我国古代建筑一般比较低矮,而角楼建造在10米高的城墙之上,其视角已充分满足驻守的士兵观察敌情的需求,因而角楼内部并没有设楼梯。从造型方面来看,歇山屋顶类古建筑是我国各种类型古建筑中造型最为优美的,包含的翼角数量在各类古建筑中亦最多。
此外,故宫角楼表现出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翼角众多,而公众最感兴趣的问题就是,故宫角楼到底有多少个角。基于角楼的对称做法,不难统计出建筑共有28个翼角,其中第一、二层屋檐各有12个翼角,第三层屋檐有4个翼角。另外,这28个翼角中,属于三重檐攒夫亭的有12个,属于重檐歇山屋顶类建筑的有16个。这些翼角均匀地分布在四个方向,产生了极具欣赏力的美感。
从传统文化角度来看,故宫角楼有着深邃的文化内涵。红黄色彩在建筑显要位置的大量运用,突出了我国古代皇家政治文化。在明清时期,仅帝王宫殿的屋顶才能使用黄色;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寓意刚强、炽热,在宫殿建筑中有护卫皇权之意。角楼屋顶大量采用的仙人走兽造型,是古人追寻“天人合一”思想的反映。而角楼的布局采用四面四角的方式,与我国儒家文化中提倡的“四正四隅”“川藏风聚气”理念相符合。此外,角楼在各个方向既有凸起的翼角,还有凹进的窝角,凸凹相间,是我国古代“阴阳合一”哲学思想的体现。
故宫角楼汇集了我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技艺和深远的建筑文化,其营建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的智慧。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中“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宫角楼中亭的一二层在城墙交点的里、外侧分别接出重檐歇山屋顶类建筑的造型。
B. 故宫角楼中亭的第三层搭扣了十字交叉的2个重檐歇山屋顶,所有的翼角完全重合。
C. 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亭并不罕见,并且种类很多,有些亭还可以作为城市的标志物。
D. 墨翟所著的《备城门》中有每百步设4米高岗亭的记载,表明亭有观察敌情的用途。
5.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宫的木质建筑群在造型上、技艺上极具东方特色,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重要文化遗产。
B. 我国多个朝代的宫城城墙上均建有起到军事防御作用的角楼,角楼的高度、位置、样式和数量等一直都有明确的规定。
C. 故宫角楼翼角众多,一座角楼有28个翼角,这些对称设计的翼角均匀分布在四个方向,蕴含着我国古代工匠的智慧。
D. 故宫角楼红黄的色彩、仙人走兽的造型、四面四角的布局方式、凸凹相间的角等设计,都体现了独特的理念。
6. 故宫角楼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B
6. ①功能方面:不仅能用于军事防御,还可作为城市的标志物。②造型(设计)方面:建筑结构巧妙,具有观赏的美感。③文化内涵方面:不仅体现我国古代皇家政治文化,而且能体现古代哲学思想。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重要概念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概念的等内涵和外延,尤其是对概念内涵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项,“所有的翼角完全重合”错,原文是“且单檐歇山屋顶的翼角与攒尖亭的翼角重合”,并非所有的翼角完全重合,选项以偏概全。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看是否存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因果颠倒等问题,从而判断正误。
B项,“角楼的高度、位置、样式和数量等一直都有明确的规定”错,根据原文“先秦古籍《考工记》的‘匠人营国’部分就规定了城墙角楼的高度为‘七雉’(约16.7米);东周时期军事家墨翟所著《墨子》中的《备城门》《备蛾傅》等部分,都有在城墙的拐角处修建防护建筑、其样式必定是重楼形式的军事防御规定的记载”,可知有角楼的高度、位置、样式的载,没有关于数量的表述,选项无中生有。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要求回答“故宫角楼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组织语言规范答题。
功能方面,原文“角楼位于故宫城墙的转角,共有4座,其初始功能主要为军事防御”“亭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可以作为城市的标志物”,可概括出“不仅能用于军事防御,还可作为城市的标志物”;
造型(设计)方面,原文“故宫角楼的营建实际是由1个三重檐的四角攒尖亭、4个重檐歇山屋顶类古建筑、2个羊檐歇山类古建筑的屋顶巧妙堆叠而成”“这些翼角均匀地分布在四个方向,产生了极具欣赏力的美感”可概括出“建筑结构巧妙,具有观赏的美感”;
文化内涵方面,原文“红黄色彩在建筑显要位直的大量运用,突出了我国古代皇家政治文化。在明清时期,仅帝王宫殿的屋顶才能使用黄色;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寓意刚强、炽热,在宫殿建筑中有护卫皇权之意。角楼屋顶大量采用的仙人走兽造型,是古人追寻‘天人合一’思想的反映。而角楼的布局采用四面四角的方式,与我国儒家文化中提倡的‘四正四隅’‘川藏风聚气’理念相符合”,可概括出“不仅体现我国古代皇家政治文化,而且能体现古代哲学思想”。
【点睛】做此类试题注意以下方面: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铧强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为艺术的重要门类,中国古代雕塑与传统书画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传统书画对古代雕塑的审美取向有着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与中国古代雕塑具有塑容绘质的特征相关。与西方绘画脱胎于雕塑但最终各行其道的情况不同,中国古代的雕塑与绘画始终保持着互通互融的关系。在早期的雕塑实践者中,有一部分人恰是闻名于世的画家。如东晋时的戴逵“工书画”,同时他“既巧思,又善铸佛像及雕刻”;盛唐时,“塑圣”杨惠之与吴道子同为画友,他的雕塑作品被认为“夺得僧繇神笔路”。这些画家在进行雕塑时,不可避免地将绘画中的审美观照渗透其中。中国古代的雕塑与绘画二者之间的互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二者都追求线条的审美表现;二是中国古代雕塑在色彩方面深受绘画影响,形成“装銮”传统。自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开始,至兵马俑、汉俑和唐三彩等皆是融汇色彩因素的雕塑作品。可见,中国古代雕塑与绘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让传统书画能够对雕塑产生影响,进而让传统美学的意象精神在古代雕塑上有所体现。
中国古代雕塑大致可以分为尚“意”和重“象”这两类。两汉六朝时期的雕塑在审美取向上尚“意”,而唐宋时期的雕塑则重“象”。自汉代开始,雕塑的整体面貌逐渐放弃追求形貌上的肖似,呈现出明显尚“意”的倾向。至六朝时期,中国艺术领域出现审美自觉,雕塑对“意”的表现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这种尚“意”的主体意识与汉代哲学中的形神关系有密切联系。《淮南子》有言:“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这说明汉代人在评论人物绘画时已经认为展现人物的神采比外形的肖似更为重要。在形神关系上,汉代的雕塑已把握得十分独到,如霍去病墓前的系列石刻并未精雕细琢,但表现出对神韵的有意展现。其中《卧马》《伏虎》等雕塑在仅仅表达物象整体轮廓的情形下,通过对头部和身体的简单刻画便生动表现出对象在某一状态下的韵味。总而言之,两汉六朝的雕塑在造型上崇尚淳朴自然,并不热衷于对物象外形的细致描摹,更注重对神韵的表达。
自唐代开始,雕塑的重心再次向“象”转变。这一时期出现了肖像类雕塑,并且流行于社会各阶层,这类肖像雕塑的肖似大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物的面容,二是人物的外形轮廓。唐朝画家杨惠之曾于京兆府画优人留杯亭像,“像成之日,惠之亦手装染之,遂于市会中面墙而置之,京兆人视其背皆曰:‘此留杯亭也。’”杨惠之仅通过塑像的外形轮廓便准确把握了留杯亭的特征。由此可见,唐代的绘画与雕塑对人物形貌的描摹已达到相当的程度。这种重“象”的雕塑风潮延续至宋代,并达到了高峰。在雕塑领域,宋朝时期的人物雕塑既具有肖像性质的面容,在举手投足的造型上又最为生动传神,尤其是对衣饰在体与面上的塑造及其装銮日益精美。重观宋明时期雕塑的意象结构,其表现为重“象”却未轻“意”,“意”沉浸于“象”之中。
二十世纪,西方美术的引进使中国古代雕塑的传统一度失去话语权,意象结构的内核被逐渐遗忘。面对西方传统的写实雕塑和令人眼花缭乱的现当代雕塑,部分雕塑实践者们沉醉于观念和媒材的更新,造成了创作目的与手段之间的断裂。不过,好在中国古代雕塑的传统基因并未因此而断裂。早在二十世纪初,一些留学海外的雕塑家便在中西艺术的比较学习中,深刻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更具美学价值。改革开放之后,在对“文化认同”“民族身份”的反思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雕塑家在作品中注入传统“意”“象”的美学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告诉我们“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可见,雕塑的传承和弘扬,不仅需要在造型语言上向传统追本溯源,而且需要继承传统美学的血脉,使中国写意精神在全球化时代和跨文化语境中更具适应力和生命力。
摘编自(吴昌明《对传统美学与写意雕塑的认识》)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西方绘画脱胎于雕塑艺术,中国古代雕塑也与绘画相关,有些雕塑者也是著名的画家。
B.受彩陶艺术的影响,匠人们在制作兵马俑、汉俑和唐三彩时,喜欢使用艳丽的色彩。
C.自中国艺术领域从汉朝开始出现审美自觉之后,雕塑作品在造型上更重视展现神韵。
D.中西方雕塑各具特点,西方雕塑重“象”轻“意”,中国雕塑则重“意”轻“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段从线条和色彩两方面论述了古代雕塑与绘画互通性的表现,其中色彩更具代表性。
B.文章所引用的《淮南子》中的内容,证明了汉代雕塑开始从尚“意”向重“象”转变。
C.从第三段举的唐朝画家杨惠之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唐朝肖像画更追求人物面容上的肖似。
D.文章结尾论及了西方美术的引进对中国雕塑的消极影响,并提出雕塑艺术应重视传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霍去病墓前的石刻不追求外形肖似,雕刻者通过对石刻造型的整体把握展现了雕塑神韵。
B.唐代绘画和雕塑都重视对人物形貌的描摹,其中人物形貌包括人物的面容和外形轮廓等。
C.虽然重“象”的雕塑风潮在宋代达到高峰,但其人物雕塑依然崇尚淳朴和简约的风格。
D.唐昭陵六骏石刻以肖似的外形来展现战马形象,这应该与唐代重“象”的创作倾向有关。
1.A(B“受彩陶艺术的影响”“使用艳丽的色彩”错;C“汉朝开始出现审美自觉”错;D“西方雕塑重‘象’轻‘意’,中国雕塑则重‘意’轻‘象’”错。)
2.D(A“色彩更具代表性”错;B“汉代雕塑开始从尚‘意’向重‘象’转变”错;C“更追求人物面容上的肖似”错。)
3.C(“人物雕塑依然崇尚淳朴和简约的风格”错。)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细菌的衣食住行
高士其
衣食住行是人生的四件大事,不但人类如此,就是细菌也是如此,只不过没有人类这样讲究罢了。
细菌是极微极小的生物,是生物中的“小宝宝”。这个“小宝宝”穿的是什么?吃的是什么?住在哪里?怎样行动?我们不妨见识一下。
好哇,请细菌出来让我们瞧一瞧!
不行,细菌是肉眼看不见的东西,它只有我们眼珠的二万分之一大小。好在几百年前终于有人发现了它们,这个人就是来自荷兰的列文·虎克。列文·虎克一生的嗜好就是磨镜片,在他屋子里存着好几百架自制的显微镜,他天天在镜头下观察各种微小东西的形状。有一天他研究自己的齿垢,忽然看见好些微小的生物在唾液中游来游去,好像鱼在大海中游泳一般。这些微小的生物就是我们现在所要介绍的细菌。
我们起初以为细菌没有“衣服”,后来经过仔细观察,才晓得它们个个都穿着一层薄薄的“衣服”,科学的名词叫作“荚膜”。这种衣服的成分是“蜡”,要把它染成紫色或红色才看得清楚。细菌很怕热,若将它们抹在玻璃片上,放在热气上烘,顷刻间这层蜡衣就融化了。细菌又很爱体面,当它们来到人类或动物的体内游历,或在牛奶瓶中游弋之时,穿得格外整齐,这层蜡衣也就显得格外分明。细菌的种族很多,其中以“荚膜杆菌”“结核杆菌”及“肺炎球菌”三族的衣服穿得特别厚,穿得特别讲究,特别容易为我们所认识。
细菌的吃最为奇特而复杂,我们若将它们详详细细地分析一下,也可以写成一部食经。在这里不便将它们的全部秘密泄露,只略选其大概而已。细菌是贪吃的小孩子,它们一见了可吃的东西便抢着吃,吃个不休,直到吃得精光为止。它们中有吃荤的,也有吃素的,但大多数的细菌都是荤素兼吃的,也有的细菌荤素都不吃而去吃空气中的氮,或无机化合物如硝酸盐、亚硝酸盐、一氧化碳等。更有专吃死肉不吃活肉的腐菌和专吃活肉不吃死肉的病菌。一些平常住在水里或土壤里的细菌,到了人或动物的身上就容易被饿死。结核杆菌及鼠疫杆菌等这些穷凶极恶的病菌就很调皮,它们离开寄主之后,又能暂吃别的东西以维持生存。在吃的方面,细菌还有一种和人类差不多的脾性,就是太酸的不吃,太咸的不吃,太干的不吃,太淡而无味的也不吃,大凡合人类胃口的也就合细菌的胃口。所以人类正吃得有滋有味的时候,想不到它们也在那里不露声色地偷着吃。
多数细菌的住是和食连在一起的,吃到哪里就住到哪里,在哪里住就吃哪里的东西,它们吃的范围越广,它们住的区域也就越大。而且有些细菌可以随风飘游,这样,它们的子孙便散布于各地了(从前德国有一位科学家曾特意坐气球到天空去寻找空中的细菌,他发现离地面4000米之高还有好多细菌在那里徘徊)。大部分的细菌都是将土壤作为归宿,而以粪土中所住的细菌为最多,大约每一克重的粪土中住有近1亿个细菌。由土壤而入于水,便以水为家,到了人及动植物身上,便以人及动植物的身体为家。还有一种细菌叫作“爱热菌”,在温泉里也可以存活。
好多种细菌身上都有一根或多根活泼而轻松的鞭毛。这鞭毛鼓舞起来,它们便可在水中飞奔,伤寒杆菌能于1小时之内渡过4毫米长的路程。这一点路在细菌看来实在远得很,因为它们的身长尚不及2微米,而4毫米是2微米的2000倍。霍乱弧菌飞奔得更快,它们可于1小时之内走过18厘米长的路程,这一路程比它们的身体长9万倍,别的生物都不能跑得这样快。然而细菌若专靠它们自己的鞭毛游动毕竟走得不远。它们是喜欢旅行,喜欢搬家的,于是不得不利用别的法子。它们发现苍蝇附在马尾能日行千里,老鼠伏在船舱里犹能从欧洲搬到亚洲,心想何不就附在苍蝇和老鼠身上,这样不是也可以游历天下吗?于是蚊子苍蝇就成了它们的飞机,臭虫跳虱就成了它们的火车,鱼蟹蚝蛤就成了它们的轮船,它们便自由自在地到处观光。不仅如此,它们还会把人作为交通工具,从这个人跳到另外一个人身上。你看,在电车上,在戏院里,在一切公共的场所,这个人吐了一口痰,那个人说话口沫四溅,都是它们旅行的好机会呀。
(摘编自《细菌世界历险记》)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细菌体积非常小,我们难以用肉眼直接看到,直到列文 虎克通过显微镜才发现了它。
B.细菌的表面有一层蜡制的“荚膜”,“荚膜”在被染成紫色或红色后更易被看清楚。
C.住在土壤里的细菌非常挑食,它们到了其他地方后,就会因缺少适合的食物而饿死。
D.有些细菌尽管身上长着有助于它们飞奔的鞭毛,但仍需借助外力才能进行长途旅行。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同种类的细菌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特点不尽相同,例如病菌和腐菌有不同的食物喜好,病菌喜欢吃活肉,腐菌喜欢吃死肉。
B.科学家发现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