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章 人与环境思维知识整合一、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二、全球性形态问题的类型及危害生态环境问题 表现 原因 危害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变暖、“温室效应” ①温室气体(主要是CO2排放增多,形成“温室效应” ②绿地、湿地面积减小,调节气候的功能下降 ①全球气候变暖极地的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 ②干旱范围扩大水资源短缺 干旱、水体污染、水体富营养化 ①人类需求加大 ②绿地、湿地面积减小蓄水功能降低 ③淡水资源污染 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臭氧层破坏 氧层变薄出现“空洞” 人类对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引起臭氧含量持续下降 ①地球上的紫外线辐射增强,人类皮肤癌和白内障患病率上升 ②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土地荒漠化 植被减少,土地荒漠化 植被破坏,如对草原的过度放牧,对森林的过度砍伐等;病虫害严重 气候恶化,沙尘暴肆虐生物多样性丧失 物种减少 ①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②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 ③外来物种入侵 ①物种灭绝后不能再生,导致人类可利用的资源减少 ②使环境变得不适宜人类居住海洋污染 赤潮等 ①生活污水、工业污水进人海洋 ②海洋运输时的石油泄漏和倾倒污染物等 ①出现赤潮 ②海洋生物减少酸雨 雨水pH<5.6 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溶于雨水(pH<5.6)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 ①损害植物的叶和芽 ②水体酸化 ③腐蚀建筑物及金属三、生态足迹1.生态足迹的概念: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2.生态足迹的分类:(1)生态足迹需求—生产资源占用包含森林、草地、耕地、渔业、建设等用地。(2)生态足迹供给—吸纳废物占用包含吸纳废物的陆地占用和水域占用。3.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的关系:四、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药用价值:如青蒿素、五灵脂蝉蜕。工业原料:如芦苇为造纸原料,霍霍巴种子可提炼脂肪代替鲸油脂作为高级润滑油材料。科学研究价值:如基因工程、仿生学。美学价值:如陶冶情操、美化生活、激发文学艺术创作灵感。2.间接价值:是指生物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如维护水体自然循环,减少旱涝;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减轻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吸收和分解环境中的有机废物农药和其他污染物等。3.潜在价值:目前人们还不清楚的,但肯定具有的价值如新发现的个物种,它的价值就是潜在价值。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具体保护措施:(1)就地保护:主要指在原地建文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这是最有效的保护揹施。(2)易地保护: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建立植物园、动物园、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3)利用生物技术保护:建立精子库、种子库以保护濒危物种的基因;利用人工授精、组织培养、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保护珍稀、濒危物种。(4)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2.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注意的事项:(1)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2)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使每个人都理性地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3)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4)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全球合作。五、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理论基础 意义 实例自生 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 实现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协调,形成有序的整体 湿地生态工程建设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合理布设,并创造有利条件循环 物质循环 通过系统设计实现循环,使前一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被后一环节利用,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 无废弃物农业协调 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适应 生物数量不超过环境承载力,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 西北地区的防护林建设出现的问题整体 社会、经济、自然构成的复合系统 统一协调各种关系,保障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林业建设中自然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问题六、生态工程的实例分析类型 问题 主要原理 对策 实例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 资源有限,人多地少,产出不足 循环原理,整体原理 建立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利用,保证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有较多产出 北京郊区某村以沼气工程为中心的生态工程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湿地面积的缩小和破坏 自生原理,协调原理,整体原理 控制污染、动植物物种引进、建立缓冲带等 厦门筼筜湖生态恢复工程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 矿区生态环境的破坏 协调原理,整体原理 修复土地,恢复植被 赤峰市元宝山矿区生态修复工程综合试题训练1.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巨大的城镇人口规模和日益增长的城乡居民收入将对资源和环境产生巨大的压力。2015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将在2029年达到峰值,为人均2.9全球公顷(具体组分变化如下图所示)。如果选择绿色发展道路,则中国可以在2026年达到人均生态足迹的峰值,为人均2.7全球公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碳足迹在生态足迹中所占比例最大B.碳足迹主要指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等所需的海洋和森林面积之和C.草地足迹增加是由于城镇化发展人类对牛、羊肉的需求增加D.植树造林、绿色出行可以降低人均生态足迹2.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正确处理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唯一正确的选择。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下列措施或提议最合理的是( )A.禁止开发和利用森林,以保护生物多样性,避免土地荒漠化B.为应对粮食危机,应大力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C.提倡乘坐公交车、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D.为实现野生动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应将它们都迁入动物园或者野生动物繁育中心3.近几年,我国积极倡导绿色生活。“绿色”的含义除了包括城市绿化、绿色生活方式与消费理念外,还应包括尊重自然、珍爱生命、保护生态、追求“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道德等。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因为外来物种的入侵可能会使本地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而且本地物种已经高度适应本地生态环境,所以在城市绿化时应尽量使用本地树种、草种B.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是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生产模式应是一个绿色城市首选的生产模式C.野生生物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措施D.以自然景观为对象的生态旅游也叫绿色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这里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包括优先考虑经济效益,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4.每年的5月22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2022年的主题是“为所有生命构建共同未来”。下列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合理引入某种害虫的天敌既能有效控制害虫又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B.某地大熊猫的栖息地受到严重破坏后对大熊猫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C.建立植物园、禁止采伐珍稀濒危植物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有效可行的措施D.雾霾天气会改变影响物种生存的温度、光照、pH等环境条件,会破坏生物多样性5.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对此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A.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原因B.栖息地碎片化形成了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C.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少于现有物种灭绝量D.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6.古语中有“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说法,这是古代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雏形。生物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有关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保护自然资源的原因之一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B.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C.建立种子库、精子库可以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D.易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直接有效的保护7.如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请分析下列对“环境容纳量”和生物圈的理解,错误的是( )A.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B.工业的发展可能会破坏环境,使环境容纳量出现减小的趋势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使人口数量远高于环境容纳量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8.随着人口的增多,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地球的环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可以改造环境,不断扩展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和范围,从而不断提高人口的环境容纳量B.由于环境容纳量有限,现在即使不控制人口数量,到了一定的阶段,人口也会出现“S”形增长,所以不必担心人口增长过度带来的一系列问题C.环境污染问题是人口增长和人类生产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科学水平的进步,人口数量增加对环境的压力将大大减轻D.人口增加,大量工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排放到环境中,影响了环境的纳污量以及对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能力,加剧了环境污染9.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认识,正确的是( )A.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口数量增加对环境的压力必将大大减轻B.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各种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增长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C.我国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增长过快,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但并不影响生态环境D.人口快速增长有利于解决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10.2023年2月2日世界湿地日的主题为“湿地修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湿地保护修复工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湿地保护法执法检查,用法治力量推进我国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湿地生态系统其有蓄洪防早、调节区域气候、净化水质等作用B.湿地修复时选择净化能力强的多种水生植物并合理布设,这体现了循环和自生原理C.湿地在修复过稈中可以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D.湿地可因地制宜建设成公园,作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11.生态净化方法是在水体中构建健康的微型生态系统,是一种低成本、环境友好的景观水体水质净化方式。研究者利用构建模型的方法,探究了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主湖内放入底栖动物田螺后,向湖内投入不同量鲤鱼时,鲤鱼生物量随时间的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田螺的加入提高了主湖中鲤鱼的出生率B.模型2中鲤鱼生物量将维持在16g/m2不再变化C.生态净化方法利用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D.利用田螺净化水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12.当今社会对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再利用已经相当的重视,垃圾分类早已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垃圾中的有机废弃物将按照“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进行处理。如图为“无废化生态社区”中对有机废弃物进行处理的相关方案。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途径④能为社区发电、供热,从无害化角度上优于②、③,应大力发展B.途径⑤产生的有机肥料施给农作物,能为农作物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C.蚯蚓、沼气池中的微生物等分解者能有效地促进系统中物质的循环利用D.“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稳定性的维持不需要人的干预13.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工程可以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也能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B.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遵循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C.生态工程的研究对象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D.我国南方的桑基鱼塘,把很多单个生产系统通过优化组合,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高效生态系统,大大提高了系统生产力,这是运用了生态工程的系统整体原理14.河南省某村庄在插秧不久的稻田中,每亩放养200条草鱼和600只青蛙,人工投喂鱼和蛙,鱼和蛙的粪便为水稻供肥;鱼和蛙呼吸释放的CO2可供水稻进行光合作用,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关于这种立体种养模式的评价正确的是( )A.水稻、杂草可从鱼蛙的粪便中获取物质和能量B.这种立体种养模式增大了流入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统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D.没有物质和能量的投入,该生态系统也能保持结构和功能的协调15.如图为某地的生态工程建设模式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生态系统最大优点是遵循循环原理,同时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B.该生态工程种植不同的农作物、果树、苗木,饲养牛、猪、鸡等多种畜禽,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C.该生态工程建设模式开发了可以更新的能源,减少环境污染D.该生态工程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体现了协调原理16.种植玉米时,需要定期除虫除草。收获玉米后,玉米秸秆可以喂牲畜,牲畜粪便可以制沼气,沼渣可以作肥料。玉米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因为群落存在垂直分层现象,所以种植玉米时要合理密植B.除虫除草有利于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C.弃耕形成杂草地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若气候条件适宜,可最终演替为森林D.收获玉米后的措施,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17.“粮桑渔畜”农业生态系统是江渐平原水网地区典型的高效农业系统,如图表示这一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模式。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沼气池的建立既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又减少了环境污染B.通过巧接食物链使原本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更多地流向了人,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C.这一生态工程模式主要适用于江浙平原而不适用于我国西北地区,这是因为在建立生态工程时还需要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理D.上述生态农业系统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的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效果18.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目前已退耕还湿46万多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湿地生态系统可因地制宜建设成公园作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这是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体现B.随着退耕还湿的推进,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增加,这是生活在其中的生物发生了适应性变异而更加适应环境的结果C.在湿地生态恢复工程中,遵循了生态学的自生原理D.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农田生态系统,是由于湿地中生物数量更多19.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实行垃圾分类管理,垃圾分类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垃圾主要分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回答下列问题:(1)可回收物的循环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_____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2)厨余垃圾可作为有机肥施在农田,该措施的生态效益主要表现在_____。(3)有害垃圾中的重金属、有毒物质等(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被排出体外)若处理不当,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请从生态系统的结构角度分析原因:_____。(4)一些其他垃圾经过降解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能降解垃圾的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某研究人员利用微生物处理一些生活垃圾时发现效果不理想,可能的原因是_____(答出一点)。20.在我国农村70%的农户缺少燃料、饲料、肥料,由于上述“三料”都依赖秸秆、动物骨骼、麦麸等农副产品,以及薪、柴等生物质(一切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质,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排泄与代谢物等),迫使农民不断地对林灌草地进行滥采滥伐,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2020年中国在碳中和国际峰会提出,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为农村沼气池结构简图,进料口添加的物质为人畜粪便、秸秆,出料口的沼渣可以作为家禽的饲料及食用菌的培养基,沼液通入养鱼池用于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增加鱼的饲料;沼气可以做燃料。沼气工程充分利用了循环原理,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_____。(2)保护林灌草地,改善水土流失,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价值。(3)生态环境改善后,吸引了很多鸟类和小动物迁入、定居,使林灌草地生机盎然,人类对林灌草地从滥采滥伐到保护的过程属于_____演替,人类在该地生物群落演替中的作用是_____。(4)图2表示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表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①~⑧表示过程。甲表示_____,②表示_____。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_____形式进行的。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取碳元素的方式分别是:生产者_____,消费者通过食物网取食获取,分解者_____。(5)为尽早实现“碳中和”,我们的具体战略措施有____。(至少答出两点)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生态足迹。据题图分析可知,碳足迹在生态足迹中所占比例最大,A正确;碳足迹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的森林面积,B错误;草地足迹增加是由于城镇化发展人类对牛、羊肉的需求增加,C正确;植树造林、绿色出行,可以降低对碳的需求,降低人均生态足迹,D正确。2.答案:C解析: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A错误;为应对粮食危机,我们可以从改善光能利用率等方面入手,湿地是“地球之肾”,不能大力开垦,B错误;改变出行方式,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C正确;一般就地保护是对野生动植物资源最好的保护,D错误。3.答案:D解析:“绿色旅游”即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最重要的是保护当地原有的生态环境,维持旅游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以及社会文化的完整性,使经济、自然和社会三位一体,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要做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D错误。4.答案:B解析:合理引入害虫的天敌后,既可控制害虫,又可增加生物多样性,A正确;大熊猫的栖息地受到严重破坏,且物种数量已经很少,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易地保护,例如建立大熊猫繁育研究中心,B错误;建立植物园、禁止采伐珍稀濒危植物,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有效可行的措施,C正确;雾霾天气会改变影响物种生存的温度、光照、pH等环境条件,会破坏生物多样性,D正确。5.答案:B解析: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导致生物的生存空间减小,是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趋势的重要原因,A正确;栖息地碎片化造成小种群,会减小个体间交配繁殖的机会,导致物种有灭绝可能,生物多样性减小,B错误;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少于现有物种灭绝量,C正确;过度的人为干扰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D正确。6.答案:D解析: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保持水土等)大于直接价值,所以需要保护自然资源,A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B正确;建立种子库、精子库可以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是对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措施,C正确;生物多样性保护最直接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D错误。7.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在平衡、协调发展的情况下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A正确;随着生产的发展,造成环境恶化,环境容纳量有下降的趋势,B正确;虽然人类能改造环境,但人口数量要在环境容纳量之内,否则会破坏环境,C错误;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环境的报复,D正确。8.答案:D解析:环境容纳量虽然会随着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和范围的扩大而提高,但还是会受到空间因素等其他条件的制约,无法不断提高,A错误。人口增长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影响人类的生存,因此需要持续关注人口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问题,B错误。科学水平的进步虽然能提供更多的环保手段,减缓人口数量增加对环境的压力,但不会大大减轻,C错误。人口增加,大量工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排放到环境中,会对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造成破坏,影响环境的纳污量以及对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能力,加剧环境污染,D正确。9.答案:B解析:科技的进步也有无法解决的问题,若是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人口数量的增加仍会增加对环境的压力,A错误;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各种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增长造成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加剧,因此人口增长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B正确;我国人口过快增长已经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C错误;人口增长并不利于解决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解决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需要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D错误。10.答案:B解析:湿地被誉为地球的“肾”,其具有蓄洪防旱、调节区域气候、净化水质等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正确;湿地修复选择净化能力强的多种水生植物并合理布设,这体现了自生原理,未体现循环原理,B错误;当外界干扰强度在一定范围内时,湿地在修复过程中可以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C正确;将湿地因地制宜建设成公园是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的体现,D正确。11.答案:C解析:A、据图可知,加入田螺后,鲫鱼的干重增加,但不能据此推测田螺的加入提高了主湖中鲤鱼的出生率,A错误;B、模型2中鲤鱼生物量将在16g/m左右波动,而非不再变化,B错误;C、自生原理是把很多单个生产系统通过优化组合,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高效生态系统,生态净化方法利用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C正确;D、利用田螺净化水质是生态保护方面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故选C。12.答案:C解析: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途径②、③既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又减少了环境污染,优于④,A错误;有机肥料被分解者分解后,能为农作物提供营养物质,但不能为农作物提供能量,B错误;“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稳定性的维持需要人的干预,D错误。13.答案:D解析:生态工程可以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也能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A正确;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遵循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B正确;生态工程的研究对象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C正确;我国南方的桑基鱼塘,把很多单个生产系统通过优化组合,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高效生态系统,大大提高了系统生产力,这是运用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和整体原理,D错误。14.答案:B解析:水稻、杂草可吸收鱼蛙的粪便被分解后产生的无机盐,但是不能获得其中的能量,A错误;流入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输入的能量,因此立体种养模式增大了流入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正确;统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C错误;稻田生态系统属于输出型生态系统,没有物质和能量的投入,该生态系统不能保持结构和功能的协调,D错误。1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生态工程的知识。植物的秸秆、枝叶用来生产饲料,人、畜、禽的粪便作为原料生产沼气,沼渣水返还农田、菜田、果园、苗圃、鱼塘,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提高了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A正确;物种繁多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可以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产生或容纳更多的生物量,提高系统生产力,可见,该生态工程种植不同的农作物、果树、苗木,饲养牛、猪、鸡等多种畜禽,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B正确;该生态工程开发的沼气是可再生清洁能源,减少了环境污染,C正确;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考虑农民的生活、经济问题,体现了整体原理,D错误。16.答案:A解析:垂直结构是群落的特征,种群没有,一块田地的玉米是一个种群,不是群落,无垂直结构,合理密植是为了充分利用光照等,A错误;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农民定期除虫除草的意义是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B正确;弃耕形成杂草地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若气候条件适宜,可最终演替为森林,C正确;收获玉米后,秸秆喂牲畜、粪便制沼气、沼渣作肥料,实现了“无废弃物农业”,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D正确。17.答案:B解析:该生态系统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18.答案:C解析:湿地生态系统可因地制宜建设成公园,作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湿地的旅游观赏价值是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的体现,A错误;变异发生在环境改变之前,环境只能对生物的变异进行选择,B错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在湿地生态恢复工程中,选择净化污染物能力较强的水生植物,考虑各物种所占生态位等,遵循了生态学的自生原理,C正确;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农田生态系统,是由于湿地中生物的种类更多,D错误。19.答案:(1)自然、经济、社会(2)减少农田中化肥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合理即可)(3)有害垃圾中的重金属、有毒物质等可能会经食物链进入人体并在人体内积累,从而影响人体健康(合理即可)(4)分解者;微生物的种类与垃圾的性质不匹配、微生物分解垃圾的环境条件不适宜等(合理即可)解析:(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2)厨余垃圾作为有机肥施在农田,可以减少农田中化肥的使用,能够减轻环境污染。(3)有害垃圾中的重金属、有毒物质等可能会经食物链进入人体并在人体内积累,从而影响人体健康。(4)能降解垃圾的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利用微生物处理一些生活垃圾时效果不理想,可能的原因有微生物的种类与垃圾的性质不匹配、微生物分解垃圾的环境条件不适宜等。20.答案:(1)利用率(2)间接(3)次生;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4)分解者;生产者的呼吸作用;CO2;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固定CO2;通过分解作用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和动物排遗物中的含碳有机物获取(5)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开发核能、风能、水能等新能源解析:(1)沼气池生态工程以废弃物为原料对废弃物进行了再利用,遵循了循环原理。沼气可以作为燃料为人类供能,沼渣可以用来养蘑菇,为人类及家禽家畜提供食物,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2)保护林灌草地,改善水土流失,属于生态方面的调节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3)在人类对林灌草地从滥采滥伐到保护的过程中,群落的土壤条件依然保存,群落属于次生演替。人类可以滥砍滥伐,也可以植树造林,充分体现了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4)据图2可知,乙与大气中的CO2存在双箭头,乙是生产者,乙、丙、丁的箭头都指向甲,因此甲是分解者,丙和丁是消费者。②表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释放CO2进入大气中。大气中的碳主要通过植物光合作用或某些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等方式可以回到大气中,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形式进行循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