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神奇的性别决定
性别是生物重要的一种性状,不同生物性别的形成机制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很多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同源染色体在大小和形态上是相同的,与生物的性别决定无关,称为常染色体;另一类是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大小和形态往往不同,这对染色体跟性别决定直接有关,称为性染色体。
1、XY型性别决定
这种性别决定方式的雄性个体有2个异型性染色体(即X染色体和Y染色体),雌性个体有2个相同的性染色体的类型(即X染色体),称为XY型。
XY染色体
XY型性别决定,在动物中占绝大多数。如全部哺乳动物、大部分爬行类、两栖类。雌雄异株的植物都属于XY型性别决定,如女娄菜、菠菜、大麻等。
▲雌狮和雄狮
在哺乳动物的性别决定中,X染色体和Y染色体所起作用是不等的。Y染色体的短臂上有一个"睾丸决定"基因,有决定"男性"的强烈作用;而X染色体几乎不起作用。合子中只要有Y就发育成雄性;仅有X染色体(XO)则发育成雌性。
▲女娄菜
雌雄异株的女娄菜体内,Y染色体携带决定雄性的基因,具有决定雄株的作用。决定雌株的基因大部分在X上,也有一些在常染色体上。
▲果蝇
但对于果蝇来说,X染色体上有许多雌性基因,雄性基因不位于Y染色体上而位于常染色体上,所以果蝇的性别取决于X染色体数与常染色体组(A)的比值(此比值称为性指数)。当X/A=1时为正常雌性或单倍体雌性,当X/A>1时为超雌性;X/A=0.5时为正常雄性或单倍体雄性,X/A<0.5时超雄性;0.5<X/A<1时,表现为中间性。例如染色体异常形成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O的果蝇将发育为雄性,而性染色体为XXY的果蝇则发育为雌性。
ZW型性别决定
这种性别决定方式的雌性个体具有2个异型性染色体(即Z染色体和W染色体),雄性个体具有2个相同的性染色体(即Z染色体)。
▲公鸡
鸟类、鳞翅目昆虫、某些两栖类及爬行类动物的性别决定属这一类型。例如家鸡、家蚕等。
XO型性别决定
蝗虫、蟋蟀等直翅目昆虫和蟑螂等少数动物的性别决定属于XO型。雌性为同配性别,体细胞中含有2条X染色体;雄性为异配性别,但仅含有1条X染色体。
▲蝗虫
如雌性蝗虫有24条染色体(22+XX);雄性蝗虫有23条染色体(22+X)。减数分裂时,雌虫只产生一种X卵子;雄虫可产生有X和无X染色体的2种精子,其性别比例为1∶1。
ZO型性别决定
鳞翅目昆虫中的少数个体,雄性为ZZ,雌性为ZO的类型,称为ZO型性别决定。此类型中,雌性产生2型配子,雄性产生单一类型配子,性别比例为1∶1。
2、染色体的单双倍数决定性别
蜂的性别由细胞中的染色体倍数决定。雄蜂由未受精的卵发育而成,为单倍体。雌蜂由受精卵发育而来,是二倍体。营养差异决定了雌蜂是发育成可育的蜂王还是不育的工蜂。若整个幼虫期以蜂王浆为食,幼虫发育成体大的蜂王。若幼虫期仅食2~3天蜂王浆,则发育成体小的工蜂。
蜜蜂家族中的蜂王按通常的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成熟的雄蜂是通过“假减数分裂”产生精子的。
▲蜂王
具体过程如下,雄蜂的精原细胞染色体复制,本身略微增大,成为初级精母细胞。这样的初级精母细胞经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染色体数目并未减半,只是细胞质分成大小不等的两部分:大的那部分含有完整的细胞核,即形成次级精母细胞;小的那部分只不过是一小团细胞质而已。次级精母细胞经减数分裂的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单体相互分开,细胞质则进行不均等的分离:含细胞质多的那部分(内含16个染色体)即精子细胞,将进一步变形发育成精子;含细胞质少的那部分(也含16个染色体则逐渐退化。
▲雄蜂
总之,雄蜂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通过这种减数分裂,只产生出个精子。这种特殊的减数分裂被称为“假减数分裂”。
3、环境条件决定性别
有些动物的性别,靠其生活史发育的早期阶段的温度、光照或营养状况等环境条件来决定的。
▲环境条件决定性别
海生蠕虫后螠,是一种环节动物,成熟雌虫将卵产在海水中,刚发育的幼虫没有性分化,之后自由生活的幼虫将落入海底,发育成雌虫,但是如果有机会落到雌虫的口吻上,很快下滑经内壁进入子宫发育成雄虫。
如果把已经落在雌虫口吻上的幼虫移去,让其继续自由生活,就发育成中间性,畸形程度视呆在雌虫口吻上时间的长短;许多线虫是靠营养条件的好坏来决定性别的,它们一般在性别未分化的幼龄期侵入寄主体内,低感染率时营养条件好,发育成的成体基本上都是雌性,而高感染率时,营养条件差,发育成的成体通常都是雄的。
大多数龟类和两栖类无性染色体,其性别取决于孵化时的温度。如乌龟卵在20~27℃条件下孵出的个体为雄性,在30~35℃时孵出的个体为雌性。
鳄类在30℃以下孵化则几乎全为雌性,高于32℃时雄性则占多数;我国特产的活化石扬子鳄,巢穴建于潮湿阴暗的弱光处可孵化出较多雌鳄,巢穴建于阳光曝晒处,则可产生较多的雄性。
▲扬子鳄
由于恐龙是鳄鱼的远亲,美国科学家通过对鳄鱼“新生儿性別的研究还大胆推测,恐龙灭绝是因为“男女比例失调”。
▲恐龙时代
在侏罗纪末明,随看冰川时代的来临,全球气温骤降,恐龙产的蛋要么是死蛋要么孵化出来的是雄性恐龙。
因此,最先消失的是雄性恐龙,那些活着的雌性恐龙全都成了不折不扣的“寡妇",无法繁行后代。就这样,整个恐龙家族随气温的下降而灭绝了。
4、基因决定性别
某些植物既可以是雌雄同株,也可以是雌雄异株,这类植物的性别往往是靠某些基因决定的。
▲喷瓜
如葫芦科的喷瓜,决定性别的是三个复等位基因,即aB、a+、ab;其显隐关系为aB>a+>ab。aB基因决定发育为雄株;a+基因决定雌雄同株;ab则决定发育为雌株。
▲玉米
性别的类型有5种基因型所决定:aBa+和aBab为雄株;a+a+和a+ab为雌雄同株;abab为雌株;纯合的aBaB不存在,因为雌性个体不可能提供aB配子。玉米植株的性别決定受两对基因(B-b,T-t)支配,这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玉米植株的性别和基因型的对应关系如下表。
性反转现象
在一定条件下,动物的雌雄个体相互转化的现象称为性反转。鱼类的性反转是比较常见的,如黄鳝的性腺,从胚胎到性成熟是卵巢,只能产生卵子。产卵后的卵巢慢慢转化为精巢,只产生精子。所以,每条黄鳝一生中都要经过雌雄两个阶段。成熟的雌剑尾鱼会出其不意地变成雄鱼,老的雌鳗鱼有时转变成雄鱼。
▲黄鳝
鸡也有"牝鸡司晨"现象,且可用激素使性未分化的鸡胚转变性别。一只母鸡原本能产蛋,后来突然停止产蛋,出现打鸣、羽毛艳丽等雄鸡的表征,甚至能和正常母鸡交配使后者产蛋并孵出小鸡。
刘祖洞先生的研究表明,鸡的性染色体没有改变而只是性器官发生了改变。据分析,“牝鸡司晨”的原因是母鸡的卵巢因病退化,本来已经退化为痕迹状态的精巢又发育起来,产生了精子。
实际上许多动物在胚胎时期都形成雌雄两种生殖腺,如果性染色体决定将来发育成雌性,它的雌性生殖腺就继续发育起来,并且产生雌性激素,促进雌性性征的发育,同时抑制雄性生殖腺的发育;如果性染色体决定将来发育成雄性,则结果相反。
这就是说,在大部分脊椎动物里,虽然性别最初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但是在性别发育的过程中还受到性激素的控制。
例、玉米的基因型与性别对应关系如下表,已知B, b和T,t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若BbTt的玉米植株做亲本,自交得F1代,让F1中的雌雄同株异花植株相互交配,则F2代中雌雄株的比例是
A. 9:7 B. 3:1 C. 9:8 D. 13:3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应用,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数学方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以及数据处理能力。
BbTt的玉米植株自交,所得子一代的基因型组成为:9B_T_、3bbT_、3B_tt、1bbtt。结合图表可知,F1中的雌雄同株异花植株的各种基因型组成为:4BbTt、2BbTT、2BBTt、1BBTT,这些植株产生B、b配子的概率分别是2/3和1/3,自由交配后,F2中B_、bb基因型的个体的概率分别为8/9和1/9;同理,这些植株产生T、t配子的概率分别为2/3和1/3,F2中T_、tt基因型的个体的概率分别为8/9、1/9。两对基因独立遗传,故F2个体中,雌株(B_tt和bbtt)的比例为:8/81+1/81=9/81、雄株(bbT_)的比例为8/81,雌株与雄株的比例为9∶8。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