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第 1 章 化学反应
§1.1 化学方程式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实质:
宏观:元素种类、质量、数目不变
微观: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化学反应实质:原子重新组合.
3. A+B→C+D
①A无,B无 恰好完全反应
②A有,B无 充分反应
③A无,B有
④A有,B有——不充分反应(理论上可继续发生反应)
4.化学反应中的变和不变
2个一定变 宏观:物质种类
微观:分子种类
2个可能变 分子数目
原子团
6个不变 宏观:物质总质量、元素种类、元素质量
微观:原子种类、数目、质量
二、化学方程式
1.意义:①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了什么物质.
②表示仅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原子或分子个数比.
③表示反应物在什么条件下进行反应.
④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2.配平: ①观察法——找复杂化学式
②奇数配偶数法——出现次数较多的元素原子.
③最小公倍数法
④分数配平法——找复杂化学式
⑤化合价配平法: ①标化合价
②化合价变化
③变化总数相等
④加系数
⑤观察法配平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1.2 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一、化合反应(多合一) A+B+···· →C
1.现象:通常伴随着放热、发光等现象.
2.氧化物: ①定义:由 2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②分类: 金属氧化物:金属元素+氧元素
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元素+氧元素
二、分解反应(一变多) A →B+C+·····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1.3 用分解反应制取氧气
一、检验装置气密性
(1)大试管气密性检查:将导管的一端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双手握住试管,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若导管口有气泡产生且松手后导管内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则气密性良好。
(2)长颈漏斗+锥形瓶气密性检查:用橡皮导管用弹簧夹夹住,往长颈漏斗中加水,水在长颈漏斗下端
形成一段水往,一段时间后,水柱的水位不下降,则气密性良好。
(3)分液漏斗+锥形瓶气密性检查:关闭旋塞,将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双手握住分液漏斗,一段时间
后观察现象,导管有气泡产生且松手后导管内形成段稳定的水柱、则气密性良好。
二、氧气验满:
将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O2收集满.
三、气体收集:
排水法——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
向上排空气法:ρ>ρ空气
排空气法——
向下排空气法:ρ<ρ空气
四、实验室制氧气
(1)过氧化氢分解:
分液漏斗 长颈漏斗——液封:防止 O2从长颈漏斗逸出
MnO2
化学反应方程式:2H2O2 2H2O+O2↑
MnO2(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性质均不变,仅改变反应速度
(2)氯酸钾分解:
催化剂
化学反应方程式:2KClO3 2KCl+3O2↑
倾斜向下?——防止冷凝水回流,使试管炸裂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不放棉花?——氯化钾密度较大,不会随 O2进入导管
(3)高锰钾分解:
化学反应方程式:2KMnO4 K2MnO4+MnO2+O2↑
棉花?——①防止高锰酸钾进入导管堵住导管口,防止爆炸
②粉末会随 O 进入导管,使水变成紫红色,且 KMnO 沾到手上,手底支氧化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1.4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点燃
举例: CH4+2O2 2H2O+CO2
相对原子质量比 16 64 36 44
质量
解题步骤:设→写→找→列→解→答
↓ ↓
写出正确化学方程式 列比例式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第 2 章 酸与碱
§2.1 生活中的酸和碱
一、测试溶液的酸碱性:
1.溶液的酸碱性:
①酸的溶液一定呈酸性,呈酸性的溶液不一定是酸的溶液,也可能是盐的溶液,如CuSO4溶液
强酸弱碱盐
②碱的溶液一定呈碱性,呈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也可能是盐的溶液,如Na2CO3溶液
强碱弱酸盐
2.PH试纸:
①PH 值:
②PH试纸使用:
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片PH试纸,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被测试的溶液,滴在PH试纸中部,将试纸
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看与哪种颜色最接近,从而确定被测溶液的PH。
3.酸碱指示剂:
无色酚酞溶液:酸无碱红 使指示剂变色
紫色石蕊溶液:酸红碱蓝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2.2 重要的酸
一、酸:
+
1.定义:在溶液中解离出的阳离子会是 H的化合物
2.用途: ①制造药物(HCl)
②帮助消化(HCl)
③精炼石油(H2SO4)
④生产化肥(H2SO4)
⑤用作干燥剂(浓 H2SO4)
⑥金属表面除锈(H2SO4、HCl)
3.分类:
(1)是否含“O”: 含氧酸:HNO3、H2CO3、H2SO4
无氧酸:HCl
(2)“H”个数: 一元酸:HCl、HNO3
二元酸:H2CO3、H2SO4
……
二、常见的酸(HCl、H2SO4、HNO3)
1.HCl与H2SO4的物理性质
浓HCl 浓H2SO4 HNO3
颜色,状态 无色液体 无色黏稠,油状液体 无色液体
打开 现象 瓶口有白雾 无明显现象 /
瓶盖 原因 有挥发性 无挥发性 易挥发
气味 有刺激性气味 无刺激性气味 有刺激性气味
敞口 现象 质量减小 质量增加 /
久置 原因 有挥发性 有吸水性 /
2.浓 H2SO4的特性与稀释
(1)特性: 吸水性——作干燥剂,干燥不与其反应的气体
脱水性(腐蚀性)——将纸张、木棍、布里的 H、O 按水的组成比例脱去(也叫碳化)
强氧化性——浓 H2SO4与金属反应一般不生成氢气
(2)稀释:酸入水
①步骤:用玻璃棒使浓H SO 沿着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②应急处理:用布吸干→用大量水冲洗→涂上3%~5%的NaHCO3溶液.
中和稀H2SO4,
③水入酸:(x)
现象:水立刻沸腾,液滴向四周飞溅.
解释:ρH2O<ρH2SO4,水浮在浓硫酸上面,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的热使水立刻沸腾,沸腾的水携带着浓硫酸向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四周飞溅,危及人身安全.
3.HCl与H2SO4的化学性质:
①与指示剂作用,使指示剂变色.
②与某些金属反应:酸+活泼金属→盐+氢气
③与金属氧化物反应: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④与碱反应:酸+碱 →盐+水
⑤与盐反应:酸+盐→新盐+(弱)酸.
4.区别稀HCl与稀H2SO4——关键:检验酸根部分
- +
① Cl 与Ag 是互为检验的一对离子.
- +
Cl +Ag =AgCl↓ 白色沉淀
2- 2+
② SO4 与Ba 是互为检验的一对离子.
2- 2+
SO4 +Ba =BaSO4↓ 白色沉淀
PS:检验Cl-与SO 2-4 时,需滴加稀HNO3,因为滴加HNO3可以防止某些酸根离子,如PO
3-
4 、CO
2-
3 等,都可以Ba
2+、Ag+
反应生成沉淀,但这些沉淀都可被稀HNO3溶解。
2- 2- 2- 2-
But,如果溶液中含SO3 ,则不能用稀HNO3,HNO3具有氧化性,可使SO3 变为SO4 ,干扰SO4 检验。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2.3 重要的碱
一、碱
1.定义:在溶液中解离出的阴离子全是OH-的化合物
2.组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氢氧根离子
3.通式:R(OH)n
4.分类:“OH”个数 一元碱:NaOH.KOH
二元碱:Cu(OH)2、Bu(OH)2
二、重要的碱:
(1)氢氧化钠
1.俗称:火碱、烧碱、苟性钠.
2.物理性质:白色固体;易溶于水并放出大量热;易潮解
(PS:潮解——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易吸收水分,表面潮湿形成浓溶液)
3.用途: ①气体干燥剂——可干燥中性气体和碱性气体(CH4、CO、NH3)
②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和印染等工业
③用于去除油污(炉具清洁剂)
④吸收CO2
应急
4、性质:强腐蚀性 ①用大量水冲洗
②涂上硼酸溶液(与NaOH反应不剧烈,不会带来二次伤害)
5.贮存: 方法:密封保存(NaOH易潮解,且易于空气中的CO2反应)
装置: 玻璃瓶+橡胶塞
原因:NaOH会腐蚀玻璃,所以玻璃瓶要每3月一换,且不可用玻璃噻,要用橡胶塞,
避免玻璃瓶与玻璃塞黏合
6.NaOH制取:Cu(OH)2+Na2CO3=CaCO3↓+2NaOH(工业)
(2)氢氧化钙
1.俗称:熟石灰、消石灰B
2.物理性质:白色固体;微溶于水;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
①Ca(OH)2水溶液俗称石灰水
②存在较多未溶解的 Ca(OH)2时,称为石灰乳或石灰浆
3.用途: ①用于建筑业(粉刷墙壁)
②作为制作漂白粉的原料
③改良酸性土壤
④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⑤涂含硫黄粉的石灰浆可保护树木
⑥检验 CO2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4.Ca(OH)2制取:
①CaO 俗称:生石灰 CaO+H2O=Ca(OH)2
②现象:放出大量的热,水立即变为水蒸气,生石灰变为粉末状
③ 应用(CaO): a.可作干燥剂(易与水反应)
b. 自热盒饭
PS: 1.干燥剂原理: ①浓 H2SO4——吸水性 物理变化
②NaOH——吸水性
③CaO——与水反应 化学变化
2.NaOH vs Ca(OH)2与 CO2: NaOH——吸收 CO2
Ca(OH)2——检验 CO2
3.鉴别:①通 CO2—— NaOH:无明显变化
Ca(OH)2:白色沉淀
②通饱和 Na2CO3溶液: NaOH:无明显变化
Ca(OH)2:白色沉淀
(3)碱的通性:
①与指示剂作用;使指示剂变色
②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碱+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应用
③与酸反应:碱+酸→盐+水治疗胃酸过多: ①Mg(OH)2+2HCl=MgCl2+2H2O
④与盐反应:酸+盐→新盐+(弱)碱 ②Al(OH)3+3HCl=AlCl3+2H2O
三、拓展:
(1)稀释问题
PH无限接近7,但不到7.
(2)中和问题:
①酸中加碱:溶液酸性↓,pH↑;随着碱的加入,PH会超过7,最终接近加入碱的PH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②碱中加酸:溶液碱性↓,pH↓,随着酸的加入,PH会低于7,最终接近加入酸的PH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第 3 章 金属与盐
§3.1 金属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金属
状态 室温下,除汞是液体外,其余都是固体
密度 差异较大,在0.54~19、3g/cm 之间
光泽 大多数有银白色或灰色金属光泽,少有特殊颜色
导电、导热 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能力
延展性 一般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二、常见的金属材料
(一) (1)纯金属
(2)合金: 1.定义:由 2 种或 2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和非金属)经高温融合而成的具有
金属特性的物质。
2.特性: 颜色要鲜艳
熔点更低
硬度更大
抗腐蚀性更强
3.常见的铁合金——生铁和钢
生铁 钢
碳含量 2%~4.3% 0.03%~2%
其他杂质 Si、Mn、S、P Si、Mn、Cr、Ni
机械技能 硬而脆、无韧性 硬而韧,有弹性,机械性能好
机械加工 可铸不可煅 可铸、可煅、可压延
(二)铜:(使用最早的金属).
(1)纯铜: 颜色:紫红色
性能:延展性.导电导热性
用途:导线、电缆
(2)黄铜: 成分:铜.锌
性能:强度高、可塑性好、易加工、耐腐蚀
用途:机器零件.仪表、日用品,冒充黄金
(3)青铜: 成分:铜、锡
性质:强度高、可塑性好、耐磨、耐腐蚀
用途:机器零件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4)白铜: 成分:铜、镍
性质:充泽好、耐磨、耐腐蚀、易加工.
用途:钱币、代替银作饰品
(三)铝: 颜色:银白色
性质: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质轻、抗腐蚀性能好
用途:建筑业
(四)钛: 颜色:银灰色
性质:延展性、耐腐蚀性、熔点高
用途:制作火箭发动机壳体;对人体无毒性;用于航空、造船工业
钛合金:熔点高,密度小,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抗腐蚀性能好
§3.2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一、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1)Mg、Zn、 Fe、Ca与HCl、H2SO4反应及现象.
Mg: Mg+2HCl=MgCl2+H2↑ 现象:反应剧烈,产生大量气泡,溶液呈无色
Mg+H2SO4=MgSO4+H2↑ 现象:反应剧烈,产生大量气泡,溶液呈无色
Zn: Zn+2HCl=ZnCl2+H2↑ 现象:反应剧烈,产生大量气泡,溶液呈无色
Zn+H2SO4=ZnSO4+H2↑ 现象:反应剧烈,产生大量气泡,溶液呈无色
Fe: Fe+2HCl=FeCl2+H2↑ 现象:有少量气泡产生,反应慢,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Fe+H2SO4=FeSO4+H2↑ 现象:有少量气泡产生,反应慢,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Cu: Cu+2HCl=×
Cu+H2SO4=×
PS:①反应越剧烈,活动性越强;
②并不是所有金属都可与酸反应;
③硝酸与浓 H2SO4具有强氧化性,与金属反应不产生氢气;
2+
④铁与 HCl、H2SO4反应生成的是 Fe ,为浅绿色
(2)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不可置换 H2,直接与 H2O 反应 不直接与酸反应
应用:①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
②判断金属是否可直接与酸反应;
③判断金属是否可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①与氧气反应: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②与酸反应:金属+酸→盐+H2↑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③与盐反应:金属 1+盐 1→金属 2+盐 2 一般不用 K、Cu、Na 等,因为其非常活泼,会先与水发生反应
强 可溶性盐 弱
拓: ①生成 1gH2,消耗 Mg、Al、Zn、Fe 质量分别是多少
②消耗等质量的 Mg、Al、Zu、Fe,分别产生多广克 H2
相对原子质量
结论: ①生成 1gH2消耗的 m 金属=
化合价
氢气相对分子质量×金属质量
②生成 H2质量:MH2=
金属相对原子质量
画图:①横坐标单位 t/s,纵坐标单位 MH2/g
②斜率——氢气产生快慢(反应速率)
③酸剩余,金属无剩余——由金属计算
④生成氢气质量→补充完整终点
三、置换反应
单质 1+化合物 1 →单质 2+化合物 2
四、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一) 防腐蚀: ①隔氧气
②隔水→干燥
③隔水与氧气→覆盖保护膜(油漆、油等)
④改变金属内部结构→制成合金(不锈钢笔)
防护: ①防止金属生锈
②回收利用
③合理开采资源
④寻找金属替代品
(二)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
1.原因: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直接接触时,易发生化学反应
2.产物:铁锈(Fe2O3·nH2O)——红褐色
拓
3.防止生锈环境: ①无水(干燥) 除锈方法: ①覆盖保护层——刷油漆、矿物油等
②无氧 ②镀不易锈蚀的金属——锌、合金
③高纯度 ③保持表面洁净、干燥
④改变内部结构——制成合金
除锈方法: 物理——砂纸打磨,用刀刮
化学——用酸清洗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拓:①若铁制品生锈后,若不除去表面的铁锈,锈蚀速度会加快还是减慢?
会加快;因为铁锈的主要成分为Fe2O3·nH2O,结构疏松多孔,增加了铁与氧气,水的接触,所以会加快。
②铜锈:Cu2(OH)2CO3铜生锈条件O2、H2O、CO2
碱氏碳酸铜
④铝生锈:Al2O3——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隔绝空气反而起保护作用
五、金属的冶炼
(一)概念:将金属从其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转化为单质形式.
(二)常见的金属矿产:
铁矿物:磁铁矿(Fe3O4).赤铁矿(Fe2O3)、菱铁矿(FeCO3)、黄铁矿(FeS2).
铜矿物:辉铜矿(Cu2S)、赤铜矿(Cu2O)、孔雀石[Cu(OH)2·CuCO3=Cu2(OH)2CO3].
铝矿物:铝矾土(Al2O3·nH20)、明矾石[K2SO4·Al2(SO4)3·4Al(OH)2]
(三)铁的冶炼 (纯铁——银白色;铁粉——黑色).
(1)实验室:
1.反应原理
高温
Fe2O3+3CO 2Fe+3CO2
高温 高温
→ 2C+O2 2CO;C+O2 CO2(提供热量)
高温
Fe2O3+3CO 2Fe+3CO2
2.实验装置
3.实验步骤:
①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②将氧化铁放入玻璃管中央,固定装置.
③先点燃右端酒精灯
④向玻璃管中通入CO气体.
⑤给氧化铁加热
⑥停止加热
②停止通CO气体
⑧熄灭右端酒精灯
4.实验现象:红棕色粉末逐渐变为黑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尾气点燃时产生蓝色火焰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5.拓:①先通CO,再点燃酒精灯
目的:排出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
原因:可燃性气体在不纯的环境下加热或点燃会发生爆炸.
②先熄灭酒精喷灯再停止通CO
目的:防止生成的铁被氧化.
③尾部酒精灯作用?
目的:尾气处理,防止CO逸出污染空气
☆有毒气体参与反应必须要有尾气处理装置,防污染空气.
④CO 还原 Fe2O3产物检验:
a.生成的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
b.检验生成的黑色粉末—— 磁铁,能否被吸引
稀 HCl,是否产生气泡
(2)工业炼铁
高温
1.原理:Fe2O3+3CO 2Fe+3CO2
2.原料及作用: 铁矿石——提供铁元素
焦炭——燃烧提供热量,产生 CO 作还原剂
石灰石——将矿石中的 SiO2转变为炉渣
空气 ——与焦炭反应,为炼铁提供能量
3.设备及有关反应:
高温 高温
①产生 CO,提供能量:C+O2 CO2;CO2+C 2CO
高温
②高温下,用 CO 将 Fe 从 Fe2O3中还原出来:Fe2O3+3CO 2Fe+3CO2
高温 高温
③用石灰石将矿石中的SiO 转变为炉渣除去: CaCO3 CaO+CO ↑;CaO+SiO2 CaSiO3
(四)炼铜
法1:湿法炼铜. 我国最早使用湿法炼铜.
原理: ①用H2SO4将铜矿中的铜元素转变为可溶性的硫酸铜
②用Fe将铜置换出来:Fe+CuSO4=FeSO4+Cu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法2:干法炼铜——与工业炼铁差不多.
(五)金属冷炼的方法:
1.Al之前的金属很活泼,用电解盐或氧化物的方法冶炼
2.中间一段一般是用热还原法,加热时,用合适的还原剂,如H2、CO、C等.
3.后面不活泼金属可以通过直接加热氧化物分解的方法得到金属单质;如:2HgO 2Hg+O2↑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3.3 常见的盐
一、盐的概念:
1.盐的定义: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2.盐的分类:
①酸根离子不同 ②金属离子(包括NH +4 )不同 ③溶解性不同 ④酸根离子是否含氧元素
盐酸盐 钾盐 可溶性盐 含氧酸盐
硫酸盐 钠盐 微溶性盐 无氧酸盐
碳酸盐 铵盐 难溶性盐
硝酸盐
二、常见的盐:
(1)氯化钠(NaCl)
1.俗称:食盐
2.制取:海水——晾晒;盐井水、盐湖水——煮;盐矿——开采
3.物理性质:白色固体;易溶于水,水溶液有咸味;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
4.化学性质: ①水溶液呈中性
②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NaCl+AgNO3=AgCl↓+NaNO3
通电
③电解:2NaCl(熔融) 2Na+Cl2↑.
5.用途:调味、腌渍食品;医疗上制生理盐水;农业选种;工业制Na2CO3、NaOH,Cl2和HCl;
除积雪原理:NaCl溶于水后形成溶液,其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使雪在较低温度下就会融化.
(2)碳酸钠(Na2CO3).
1.俗称:纯碱、苏打
2.物理性质:白色粉末状固体、易溶于水
3.化学性质: ①Na2CO3的水溶液呈碱性,可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②与酸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
③与可溶性碱反应:Na2CO3+Ba(OH)2=BaCO3↓+2NaOH
④与可溶性盐反应:Na2CO3+CaCl2=CaCO3↓+2NaCl
4.主要用途: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玻璃制造、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等
(3)碳酸氢钠(NaHCO3)
1.俗称:小苏打
2.物理性质:白色固体,可溶于水
3.化学性质:
①与酸反应:NaHCO3+HCl=NaCl+H2O+CO2↑
②加热可分解:2NaHCO3 Na2CO3+H2O+CO2↑
4.用途: ①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②治疗胃酸过多症的一种药物
(4)碳酸钙(CaCO3)
1.俗名:大理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
2.物理性质:白色固体,难溶于水
3.化学性质:①与酸反应:CaCO +2HCl=CaCl2+H2O+CO2↑
高温
②高温分解:CaCO3 CaO+CO2↑
4.用途:重要的建筑材料;补钙剂;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三、盐的性质
1.颜色:大多为白色,少数有特殊颜色。
如:胆矾为蓝色;高锰酸钾为紫黑色;含Cu2+的溶液一般为蓝色;含Fe2+的溶液为浅绿色,含Fe3+的溶液为
黄色
2.水溶性:钾钠铵硝皆可溶,
盐酸除银皆可溶,
碳酸只溶钾钠铵,
碱溶钾钠钡钙氨。
3.化学性质:
(1)酸碱性:酸性、碱性、中性均有可能
(2)盐1+金属1→盐2+金属2
(3)酸1+盐1→酸2+盐2
(4)碱1+盐1→碱2+盐2
(5)盐1+盐2→盐3+盐4
四、拓展:侯氏制碱法——同时生产纯碱和氯化铵
1.原理:NH3+CO2+H2O=NH4HCO3
NaCl+NH4HCO =NaHCO3↓+NH4Cl
2NaHCO3 Na2CO3+H2O+CO2↑
五、几种重要离子的检验
①CO 2-3 ——Ca(OH)2—CaCO3↓
②NH4+——碱+△——产生能使湿润红色试纸变蓝且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NH3)
2-
③SO4 ——酸化的Ba(NO3)2溶液——BaSO4↓
-
④Cl ——酸化的AgNO3溶液——AgCl↓.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六、复分解反应
1.定义: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分别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2.特点:①双交换:在溶液中通过交换离子进行的,反应物和化合物均2种
②价不变:前后元素化合价不变
3.条件: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4.主要类型: ①酸+碱→盐+水(只要有一种可溶就可发生)
②酸1+盐1→酸2+盐2(盐可溶于水且生成物有沉淀、气体或水)
③碱1+盐1→碱2+盐2(反应物均可溶且生成物有沉淀、气体或水)
④盐1+盐2→盐3+盐4(反应物均可溶且生成物有沉淀、气体或水)
5.中和反应: 酸+碱→盐+水
+ -
(放热) 实质:H +OH →H2O
七、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1.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PS:①不可用H2SO4,因为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覆盖在CaCO3表面,阻止了CaCO3与酸接触,难以反应.
②不可用Na2CO3,因Na2CO3是固体粉末,与HCl反应速率太快,不便控制
③不可用浓HCl,防止挥发的HCl气体使CO2不纯
2.发生装置+收集装置 向上排空气法(①ρCO2>ρ空气,②CO2溶于水)
3.验满与检验 反应速度太快,不利用收集气体.
验满:将一根燃着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集满
检验: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变浑浊,则为CO2
4.拓展:
(1)稀HCl:
①为什么不用浓HCl?——浓HCl具有挥发性,使制取的CO2不纯。
②为什么不用H2SO4?——H2SO4与CaCO3反应会生成CaSO4沉淀,CaSO4微溶于水,会附着在大理石上,阻碍反
应进行
(2)大理石:
为什么不用纯CaCO3或Na2CO3?——用纯CaCO3或Na2CO3反应速度太快,不利于收集气体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第 4 章有机物
§4.1 身边的有机物
一、物质的分类
单质
纯净物 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 有机小分子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较小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较大
无机化合物
二、有机物
1.定义:含碳的化合物。
PS:少数含碳化合物具有无机化合物的特点,看作无机物(如:CO2、CO、H2CO3、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等)
2.简单的有机物
(1)甲烷(CH4)
①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
点燃
可燃性:CH4+2O2 CO2+2H2O
高温
②化学性质: 加热分解: C+2H ↑
1000℃—1500 2℃
与卤素反应:CH4+Cl2=CH3Cl+HCl
③俗称: 沼气;
存在于天然气、石油气与沼泽地中
可燃冰——甲烷水合物(CH4·6H2O)
④用途: 作为燃料 补: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
重要的化工原料
(2) 乙烷(C2H6)
丙烷(C3H8) 无色无味的可燃性气体
丁烷(C4H10)——打火机燃料
(3)乙烯(C2H4)
①物理性质: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②化学性质: 易被氧化。(如:乙烯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溶液紫色褪去,乙烯被氧化为二氧化碳。
——鉴别乙烯)
点燃
易燃:C2H4+3O2 2CO2+2H2O
③用途: 重要的化工原料;催熟水果;
用于生产塑料、炸药、涂剂、涂料等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4)苯(C6H6)
无色、有芳香味的气体,易挥发、易燃、不溶于水,有毒性
(5)甲醛(CH2O)
①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②化学性质:易引起蛋白质变性与改突变作用.
③用途: 合成树脂、药物、染料
35%~50%的甲醛水称为福尔马林
可作消毒剂和防腐剂
(6)氟氯烃(氟利昂):
制冷剂、发泡剂、化妆品中的气雾剂.
(7)乙醇(C2H6O)
①俗称:酒精
②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易挥发、密度比水小
③化学性质: 可与乙酸在浓H2SO4的催化下发生酯化作用
具有还原性
可燃烧
在浓H2SO4与高温下发生脱水反应
(8)甲醇(CH4O)——无色、易挥发,有毒,可致盲
3.特点:
①一般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②绝大多数有机物受热易分解
③易燃、熔点低.
④反应速度慢,并伴有副反应发生
4.有机物与无机物在一定情况下可相互转化
有机物 无机物
组成 含C 一般不含C
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 溶于水,不溶于有机溶
溶解性
溶剂 剂
可燃性 多数可燃 多数不可燃
反应 复杂,较慢 简单,较快.
三、食物中的有机物——糖类、蛋白质、维生素
(1)糖类(碳水化合物) 补:六大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
1.组成:C、H、O
2.分类: ①单糖: ①葡萄糖、果糖、半乳糖
②特点:不能再水解的糖类
③在酶作用下缓慢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②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
③多糖:淀粉(遇碘变蓝)——在多种酶的作用下与水反应分解成葡萄糖
3.检验: ①淀粉——遇碘变蓝
②葡萄糖—— 2NaOH+CuSO4=Cu(OH)2↓+Na2SO4
蓝色沉淀
Cu(OH)2+Na2SO4+C6H12O6→Cu2O
砖红色沉淀
4.功能:糖类氧化提供能量
(2)油脂:
1.组成:C、H、O
2.分类: 油:植物性脂肪,液态(常温)
脂:动物性脂肪,固态(常温)
3.溶解:不溶于水,可溶于有机物.
4.作用:贮能物质;氧化产生的能量约为等质量糖氧化的两倍,帮助人体吸收、消化脂溶性维生素.
5.来源:大豆、花生、油菜籽、芝麻
联系:脂肪、糖类的相互转化: 摄入能量不足,会消耗自身脂肪满足机体需要.
糖摄入过多,会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
(3)蛋白质:
1.组成:C、H、O、N 等
2.分类: 动物性蛋白质——来源于肉类
植物性蛋白质——来源于豆类、硬壳果麦
3.功能: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参与几乎所有的生命活动
举例:血红蛋白——运输 O2和 CO2(煤气中毒——血红蛋白与 CO 结合)
生物催化剂(酶):一对一
4.转化:食物蛋白→氨基酸→人体所需蛋白质
↓
尿素、尿酸排出体外
(4)维生素
1.分类: 水溶性维生素:维 B、维 C
脂溶性维生素:维 A、D、E、K 等
2.功能:参与机体代谢的调节
3.地位:需求量甚微但十分重要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4.2 塑料、纤维和橡胶
一、有机高分子材料:
1.定义:用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材料
2.分类: 天然高分子材料:如棉花、羊毛、天然橡胶等
(淀粉、纤维素,蛋白质、核酸等为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合成高分子材料:如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
3.区分:灼烧 天然:有头发烧焦的味道
合成:有塑料烧焦的味道
二、塑料
1.概念:具有可塑性的高分子材料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将材料塑造成所需形状,冷却后保持不变的特性.
2.表现: 热塑性:再次加热后又可重新熔化
热固性:一经加工成型后,受热也不再熔化
3.常用材料: 聚乙烯(无毒)
聚氯乙烯(有毒)——燃烧后会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HCl气体.
聚苯乙烯(无毒)
4.特性: 质轻、化学稳定性好、不易锈蚀;
耐冲击性好;
有较好的透明性和耐磨性;
绝缘性好,导热性低;
成型性好、着色性好,成本低;
耐热性差,热膨胀率大,
尺寸稳定性差,易变性
耐低温性差,低温下变脆;
易老化;
易溶于有机溶剂
三、纤维:
1.概念:长度比直径大100倍以上有一定柔韧性的物质
2.分类: 天然纤维:如——棉、麻、丝、毛等
化学纤维: 合成纤维:合成高分子——纺丝、纤维
人造纤维:天然纤维——人造棉、人造丝
3.合成纤维的性能及用途:
①性能:强度高、弹性好、耐磨、耐化学腐蚀、不发霉、不怕虫蛀,不缩水;但吸水性、透气性差.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②用途:涤纶(的确良)——抗皱性好,不易变形——衣料织品、绳索等
锦纶(尼龙)——弹性、耐腐蚀性好——衣料织品、袜子、手套等
腈纶(人造羊毛)——质地柔软、保暖性好——毛线、毛毯、工业用布
四、橡胶:
1.分类: 天然橡胶:受热变软发黏,遇冷变硬
合成橡胶:从石油和天然气产品为原料合成的高分子物质
2.合成橡胶性能和用途
性能: 高弹性、绝缘性、耐油、耐高温、不易老化
用途: 丁苯橡胶——热稳定性、电绝缘性和抗老性好——制作轮胎、电绝缘材料
顺丁橡胶——弹性好、耐低温、耐热——制作轮胎、传送带、胶管
氯丁橡胶——耐日光、耐磨、耐老化、耐酸碱、耐油——制作电线包皮、传送带、胶粘剂
五、新型材料:
1.概念:新出现或正在发展中的具有优异特性的功能材料.
2.举例:光电子信息材料、先进复合材料.超级陶瓷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超导材料.等.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4.3 煤、石油、天然气
一、煤
1.来源:植物在空气不足的条件下,经漫长岁月,逐渐转变成煤.
2.组成元素:C(主)、H、O、S、N、P等
3.成份:有机物+混合物
二、煤的转化
1.方式: 干馏:将煤置于隔绝空气的密闭炼焦炉中加强热,煤分解成固态的焦炭、液态的煤焦油和气
态的焦炉煤气
气化:煤在高温、氧气不足的条件下转化成煤气。(煤气是 H2、CO、CO2、CH4、N2的混合气体)
液化:煤经加热裂解,催化加氢的方式,使其转化为液体燃料(石油)
2.煤的转化
焦炭(占 70%~80%) 用于炼铁
干馏(焦化),隔绝空气、加强热
液态的煤焦油(占2%~5%),分解出400 多种化合物 用作化工、医药、农药、染料,炸药等原料
气态的焦炉煤气(占10%~20%) 作燃料
气化;高温、氧气不足
煤气 作燃料和化工原料
液化,加热裂解,催化加氢
人造石油 作燃料
三、石油:
1.来源:远古的动植物遗体在地下经过漫长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
2.组成元素: C(为主)、O、N、S 等
3.物理性质:棕黑色、有特殊气味、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无固定熔/沸点的黏稠液体
四、石油的炼制:
①分馏:用连续加热的方法能使这些沸点不同的有机物依次气化,再使这些气化物依次冷凝,可得到各
种燃料和化工原料.这种炼制石油的方法叫分馏
②裂化:将分子量大,沸点高的烃断裂成分子量小,沸点低的烃
③裂解:在更高温度下,深度裂化,使长链烃断裂成相对分子质量小的气态烃或液态烃
④催化重整:在催化剂作用下,把汽油中直链烃转化为芳香烃和具有支链的导物烷烃
⑤精制:
五、天然气:
1.概念:指蕴藏在地壳中的可燃性气体
2.成分:甲烷(CH4)为主
3.特点:分布范围和生成温度范围广;“清洁”燃料;一般由动植物遗体经复杂变化形成。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第 5 章 简单机械与功
§5.1 杠杆
一、杠杆
1.定义:如果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叫杠杆.
2.特点:可直可弯,但必是硬棒,不可变形.
3.五要素:支点(0)、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阻力臂(L2)
(1)力臂画法: ①找支点 O
②作力的作用线: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直线
③作垂线:过支点 O 作该力的作用线的垂线,注意标出“垂足”,并用大括号标出力
臂,写出相应字母.
(2)拓: ①力臂是支点到作用线的距离,不是作用点的距离
②力臂有时在杠杆上,有时不在杠杆上;力的方向不同,力臂也不同.
③若力的作用线通过支点,则力臂为0
4.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F2×L2)
5.杠杆分类:
二、解题题型:
(一)最小力问题: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如图,要在杠杆上施加最小力下使得杠杆刚好抬起,画出此力和力臂
·
关键:F1·L1=F2·L2 F1=
2 2 max
→Fmin
1
(二)动态力臂问题
①杠杆被匀速抬起,若力 F、始终垂直杠杆,力下如何变化
∵F1L1=F2L2
2· ∴F1=
2
1
∵L2↓
∴F1↓
②杠杆被匀速抬起,若力 F1始终竖直向上,力 F1如何变化
∵F1L1=F2L2
∴ 1 = 2
2 1
又∵动力臂组成的三角形与阻力臂组成的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
∴ 1 = 2'
2 1'
∴F1=F1’不变
(三)二次平衡问题(A、B同种材质)
①在杠杆两端各加上一个相同的小球 C,杠杆能否平衡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左侧:L1(GA+Gc)=L1GA+L1GC
右侧:L1(GB+Gc)=L1GB+L1GC
∵L1GA=L2GB,L1<L2
∴L1Gc∴左侧<右侧,左侧重
②将杠杆内端小球都放入水中,杠杆能否平衡?
左侧:L1(GA-F浮A)=L1GA-L1F浮A
右侧:L2(GB-F浮B)=L2GB-L1F浮B
∵L1F浮A=L1ρ水gVA,L2F浮B=L2ρ水gVB
又∵L1GA=L2GB 则ρAgVA=ρBgVB
∴VAL1=VBL2
∴L1F浮A=L1F浮B
∴平衡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5.2 滑轮
一、滑轮:
1.定义:周边有槽,能够绕轴转动的小轮
2.分类:
定滑轮 不省力,可改变力的方向(特点)
(F 绳=G 物)
等臂杠杆(实质)
物体移动距离=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
(S 绳=S 物;t 相同 v 绳=v 物)
动滑轮 省力,但费距离,且不能改变力的方向(特点)
1
F 绳= (G2 物+G 动);S 绳=2S 物;t 相同 v 绳=2v 物
省力杠杆(实质)
注意:此时,两边的绳子需要平行,即绳子的自由
端应竖直向上拉,动滑轮绳端快于轴端
3.拉动方式(动滑轮):
①正拉滑轮 ②倒拉滑轮
1
F绳= (G物+G动) F绳=2G2 物+G动 费力
1
S绳=2h物 S绳= h物 省距离2
1
v绳=2v物 v绳= v2 物
③横拉滑轮
1
A: F绳=f B: F绳= f C:F2 绳
=2f
1
S绳=S物 S绳=2S物 S绳= S2 物
1
v 绳=v 物 v 绳=2v 物 v 绳= v2 物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二、滑轮组
1.定义:动滑轮与定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
2.特点:可省力省距离
3.绕线方式 (奇动偶定)
以“两定一动”为例
绕线原则: ①从轮子数量少的钩子开始
②定动交替
③就近原则
④1 个滑轮最多与 2个滑轮绕
4.受力分析:
(1)对象:物体和动滑轮整体
1 1
(2)关系: F绳= (G物+G 动) 以①为例:F绳= (G +G )3 物 动
1
S绳=nh物 以②为例:F绳= (G物+2G4 动)
v绳=nv物
5.情景问题分析:
1
①横拉滑轮组: 对象:物体与动滑轮整体; 注意:F与f;F= f
②人站在箱子上拉箱子
1
对象:物体、人、滑轮; 注意:F与 f;F= f
1
对象:物体、人、滑轮; 注意:F与 f;F= (G
物
+G 动+G 人)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④打捞问题:
1 1
F= (F 浮-G+2G 动);△F= F 浮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5.3 功与机械效率
一、斜面
1.定义:一种简单而且省力的机械
2.模型:
F = h h F= G
G L L
二、功:
1.定义: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该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
2.机械功的必要因素: 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②有距离,且移动距离在力的方向上
3.力不做功的3种情况: ①有力无距离
②无力有距离
③力与距离垂直
4.公式:功=力×距离 单位:焦尔(J).
(W=F·S)
5.分类: 正功:促物体运动所做的功(力、距离同向)
负功:阻碍物体运动所做的功(力,距离反向).
三、功率
1.定义: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功
2.公式:功率= 单位:瓦特(W) 1W=1J/s.
时间
W
(P= ) J/s
t
W F·s
3.推论:P= = =Fv P=F·v
t t
沿力方向物体移动的速度v
四、机械效率(η)
1. 有用功: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必须要做的功——W 有用
额外功:并非需要却不得不做的功——W 额
总功:使用简单机械时所做的功——W 总=W 有用+W 额
W
有用
2.公式:η= ×100%
W
总
3.模型机械效率: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5.4 机械能
一、机械能
1.定义: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
1 2
动能 2.Ek= mv2
3.影响因素:质量、运动速度(正比)
1.定义:因被举高而能够做功的物体所具有的能量
重力势能 2.Ep=mgh=Gh
3.影响因素:质量、高度(正比)
势能 1.定义:物体被拉伸、压缩或弯曲发生弹性形变时所具有的能
弹性势能 2.Ep
3.影响因素:形变程度(正比)
二、动能、势能的相互转化
举例:小球的摆动
①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尽管动能、势能的大小会变化,
但机械能总和不变(守恒)
②有摩擦或碰撞时,物体机械能会减小,造成机械能损耗
小球从A点开始运动(忽略空气阻力)
A B C
VA=0 VB max VC=0
EKA=0 EKB max EKC=0
EPA=mghA EPB=0 EPC=mghC
A→B: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B→C: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A、B、C:机械能=动能+势能
EKA+EPA=EKB+EPB=EKC+EPC(忽略空气阻力)
WA机>WB机>WC机(忽略空气阻力)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第 6 章电能
§6.1 电能的获得和转化
一、电能的获得
定义:指使用电以各种形式做功的能力.
(以电的形式对外做功)
(一)电磁感应现象:(新课知识在八下)
1.发现者:法拉第
2.内容: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这种现象称
之为电磁感应现象。
3.影响因素: 方向 磁场方向
运动方向
大小 磁场强弱
运动快慢
4.应用:发电机——能量转化: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二)发电机
1.原理:电磁感应原理
2.能量转化:机械能→电能
3.手摇发电机——构造: 磁铁(定子)
线圈(转子)
4.电磁感应装置vs发电机
二、安培力
(一)奥斯特实验
结论: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并通过磁场对小磁针产生力的作用
(二)活动:观察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情况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总结:磁场对通电导体具有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方向与磁场方向,电流方向有关.
(三)安培力
1.定义: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的作用力叫做安培力.(是通电导体的磁场与磁铁磁场相互作用的结果)
2.影响因素: 方向 磁场方向
电流方向
大小 磁场强弱
电流大小 F=BILcosα
导体长度
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夹角
3.方向判断——左手定则: ①磁感线垂直穿入手心
②四指指向电流方向
③大拇指指向安培力方向
三、直流电动机
1.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到安培力会转动
2.能量转化:电能→机械能
3.特点:直流电源供应(结构简单,启动快,倒转,变速方便;高效率、低噪音、无尾气排放)
4.构造: 定子——磁体
转子——线圈
换向器——2 个铜半环(线圈刚过平衡位置时改变线圈中电流方向,使线圈继续转动下去)
电刷——衔接换向器(使导线中能及时通电、断电,又能避免导线缠绕)
(一)活动:观察通电线圈在磁场中的转动(P113) ——(答案在P113)
直流电动机工作原理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二)电动机 vs发电机
直流电动机 交流发电机
相同 主要部件是磁体和线圈
构造 需换向器通过电刷连接电路,外 用 2 个铜环和电刷连接电
不同
电路上有电源 路,外电路上无电源
相同 均受磁场方向影响
原理
不同 磁场对通电导体(线圈)的作用 电磁感应现象
能量转化 电能→机械能 机械能→电能
四、电流热效应及其应用
1.定义:电流流过导体时,导体就会发热的现象
2.能量转化:电能→热能
3.实质:电流做功而消耗电能,产生了热量,即电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
4.活动:感受电流通过导体时的发热现象(P117)
结论: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与电流大小,导体的电阻从及通电的时间都有关.
5.焦尔定律:
①定义:通电导体产生的热量与通过导体的电流的平方、导体的电阻和通电时间成正比
②公式:Q=I2Rt
③单位:焦耳或焦(符号:J)
6.应用:
电热器——电饭锅、电烤箱、电热毯等
白炽灯
电炉炼钢
五、电流的化学效应
1.定义:电流通过导电的液体会使液体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新物质..
2.典例:电解水、电解、电镀、电离等
3.电流的化学效应中存在着电能和化学能的转化:
铅蓄电池: 充电:电能→化学能
放电:化学能→电能
干电池:化学能→电能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6.2 电能的量度
一、电功
1.定义:电流所做的功(电能→其他形式的能)
(实现了电能和其他形式能的转化)
(电流做了多广功=转化出多广电能的量度)
2.公式: W=UIt 要求: 同一段导体
变式=I Rt 同时性
U2 6
= t 1 kw·h=3.6×10 J
R
3.单位: J 1J=1V·A·S
二、电功率
1.定义: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描述电流做功快慢)
W
2.公式:P=UI=
t
U2= 纯电阻电路
R
=I R
3.单位:W、KW、MW (1MW=103kw=106w;1W=1J/s=1V·A)
三、用电器的额定功率:
(一)额定电压:
1.定义: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U额)
2.我国额定电压:U额=220V
3.特点 UU>U额:缩短用电器寿命.
(二)额定功率:
1.定义: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消耗的电功率(1额)
2.特点:用电器额定功率只有一个,且不变
3. U实<U额→P实<P额;
U实>U额→P实>P额;
(三)实际功率vs额定功率.
1.实际功率:用电器在实际工作时消耗的电功率(P实)
2
U额
P额=U额I= =I
2R
R 额
2
U实 2
P实=U实I= =I实 RR
2.P实 VS P额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P 实 = P 额——用电器正常工作
P 实 < P 额——用电器不能正常工作
P 实 > P 额——用电器超负荷工作,寿命缩短
*:U额、P额不会改变;U实、P实会随实际变化而变化.
(一般与加热有关,电功率都较大)
(四)白炽灯亮度取决于实际功率.
问:U额相同,P额不同的小灯泡接到同一电路,哪个灯泡更亮
答:串小并大(串联:小功率亮;并联:大功率亮)
(五)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
电压 0.5V 1.0V 1.5V 2.0V 2.5V 3.0V
电流
电功率
四、电能表(万能表/火表)
1.作用:测量用电器在一段时间内消耗电能多少的仪器
2.电能表铭牌参数
nr n
3.计算:W= = (kW·h)
Nr/(kW·h) N
五、家庭电路及安全用电.
(一)家庭电路的组成及作用、特点
安装特点 作用
火线(相线)——与地之间为220V
进户线 零线:入户前已与大地相连——与地 电流的通道
之间为0V
电能表 输电线进户后首先接到电能表上,电 用来测量用户消耗的电能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能表串联在干路上
总开关 串联在干路上,安装在电能表后 控制整个家庭电路
保险 熔丝 接在火线上,熔点低 电流过大时,切断电路,保护用电器
装置 空气开关 电能表后安装空气开关 电流过大时,空气开关切断电路,保护用电器
两孔插座 左孔接零线,右孔接火线
插座 左孔接零线,右孔接火线,中间接地 用于移动用电器的供电
三孔插座
线
开关 串联在连接用电器的火线上 控制各支路的通断
用电器 并联在家庭电路中 工作时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二)试电笔
1.作用:辨别火线和容线.
2.使用:用手接触笔尾金属体,笔尖接触导线
氖管:发光——火线;不发光——零线
3.结构:金属笔卡/金属笔尾、金属笔尖、氖管、高电阻.
4.用试电笔检测电路故障
①用试电笔测试火线和零线、用电器两侧或插座的左右两孔,氖管均发光,故障为进户零线断路
②检查断路位置的方法:
若试电笔食管发光,说明该点前面的电路是通路,发光和不发光之间便是断路位置.
(四)漏电保护器:
1、安装:安装在总开关上
2.作用:人不小心接触了火线,电流经过人体流入大地时,“漏电保护器”会迅速切断电流起保护解
(五)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
用电器的总功率过大:利用I= ,U=220V不变,P越大,I越大
短路:导线电阻很小,由欧姆定律可知,电路发生短路时,电流会很大
(六)家庭电路的安装。
1.室内布线: 水平——上火下零
竖直——左火右零
2.开关:先接在火线上,再与用电器串联
3.插座: 两孔:左孔接零,右孔接火.
三孔:左孔接零,右孔接火,上孔接地.——用电器工作部分获得电压,金属外壳与地相连
4.大功率用电器的保险盒应接火线上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七)安全用电
(1)触电事故类型:
1.双线触电——人体同时接触火线和零线
2.单线触电——人站在地上接触火线
3.高压电弧触电——高压带电体会在周围形成强大的电场,
当人靠得很近时,容易产生电弧触电
4.跨步电压触电——高压线落地,当人经过这个区域时,两脚之间存在相当高的电压,人体就有电流经过.
安全
(2)用电原则:
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第 7 章内能
§7.1 物体的内能
一、分子的热运动
(一)分子的扩散现象,
1.定义: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2.原因:分子不停地运动
3.理解: a.不同物质一定相互接触才发生扩散
b.扩散现象并不局限于同种状态的不同物质之间
4.活动:观察墨水在清水中的扩散(P137)
总结:液体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激烈,扩散越明显(液体分子的扩散与温度有关)
热现象与物体内部分子的运动紧密相关.
(固、液、气都有扩散现象 一切物体内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
分子的热运动
(二)固、液、气三态分子的示意图
示意图 物质状态 分子间距离 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运动情况 宏观特征
只能在平衡位置附近做无 有一定体积和形状,
固态 很小 很大
规则运动 无流动性
有一定体积,
振动,又可移动到另一处
液态 比固体稍大 较大 无形状具体的
振动
有流动性
十分微弱 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可 无一定体积和形状,
气态 很大
(可忽略) 以充满整个空间 有流动性
因大量分子可聚集形成固体或液体 分子间有吸引力 分子间有作用力.
因固体与液体很难被压缩 分子间有体力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影响因素:分子间的距离
①分子间距离=平衡距离,无作用力
②分子间距离<平衡距离,反力
③分子间距离>平衡距离,引力
④分子间距离》平衡距离(约10倍分子直径),可忽略不计
二、物体的内能
(一)内能/热能:
1.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无规则运动 分子间相互排斥或吸引
2.影响因素: ①温度:温度↑,热运动越剧烈→动能↑→内能↑
②质量:其他条件相同,质量↑→分子个数↑→动能↑势能↑→内能↑
③物态/体积:物态或体积改变,分子间距离改变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3.内能vs机械能
内能——与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即热运动)有关
机械能——与整个物体机械运动情况有关
(二)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1)做功
1.活动:压缩空气发热(P140)
结论: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
能量转化: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外界对物体做功)
生活实例:摩擦生热、钻木取火等.
2.活动:蒸汽对外做功(P140)
结论:物体对外做功,物体本身的内能减少.
能量转化: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物体对外界做功)
生活实例:气体膨胀等
(2)热传递
1.条件:不同物体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
2.结果:温度相同← 同温的物体不能发生热传递.
3.实质:内能的转移
4.过程: 高温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温度降低
低温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5.方式: 热传导——通过导热物质对热量的传递
热对流——通过气体或液体的流动对热量的传递
热辐射——通过电磁辐射对热量的传递
PS: 温度上升,内能增加;
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上升,可能是由于做功导致
(三)热量(Q)
1.概念: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
2.单位:焦尔(J)
3.搭配:吸收热量
放出热量
4.拓:卡——过去用的热量单位;1卡=4.2焦; 1焦=0.24卡.
5.温度、热量和内能的关系: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7.2 比热容
一、比热容
(1)活动:比较等质量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热量的多少 (P145)
结论:不同物质,在质量相同升高温度相等的条件下,吸收热量是不同的
(2)定义:
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每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理解
Q
一定质量的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比热容(c= )
m t
(3)单位: J/(kg·℃)
(4)特性: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固有的物理属性
①一般情况下,液体的比热容比固体大(水银除外),水的比热容最大
②一般来说,物质不同,比热容不同
③同种物质状态不同,比热容不同
(5)利用水的比热容大解释现象
①沿海地区冬暖夏凉的原因:
沿海地区多水,水的比热容大,质量相同的水、沙石、泥土相比,在夏天吸收相同热量的情况下,水升高的温度
小;在冬天放出相同热量的情况下,水降低的温度也小,所以沿海地区冬暖夏凉。
②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沙漠地区多沙石,沙石比热容小,质量相同的沙石和水相比,在白天吸收相同热量的情况下,沙石升高的温度
大;在夜晚放出相同热量的情况下,沙石降低温度也大,所以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
③汽车发动机用水作冷却总
④冬天散热片中用水作供暖介质
二、热量的计算.
Q吸=cm△t Q放=cm△t 物体吸热多少由加热时间决定;△t表示温度差
拓:两温度不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时,最后两物体温度相同,称为“达到热平衡”:Q放=Q吸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7.3 热机
一、燃料的热值(q)
1.定义: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2.单位:J/kg 或 J/m
3.公式:Q=mq;Q=Vq (气体燃料)
4.特性:是燃料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燃料种类有关,与其质量、体积是否完全燃烧无关
5.实质:燃料燃烧其实就是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
6.效率:燃料放出的热量不可能完全得到利用——会散失或被吸收(书P152)
因此要根据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减少热损失.
①条件:存在温差
②方式: 热传导:热量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
对流:是液体和气体中热传递的主要方式 ①物质可以流动
热辐射:用辐射方式传递热,无需介质 ②加热方式必须能促使物质
流动
二、热机(热力发动机简称)
(一)热机
1.定义:利用内能做功的机械叫做热机
2.能量转化:内能→机械能
3.工作原理:燃料燃烧生成高温高压的水蒸气或燃气,使其推动活塞或叶轮而做功
4.拓展:内能的利用方式 ①利用内能加热物体(热水袋等)
②利用内能做功(热机等)
(二)内燃机
1.定义:燃料直接在发动机汽缸内燃烧产生动力的热机.
2.种类:汽油机和柴油机
3.汽油机的构造及工作过程:
①汽油机构造:
②过程: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循环)
③具体描述:
吸气冲程 压缩冲程 做功冲程 排气冲程
进:开 进:关 进:关 进:关
气门开闭情况
排:关 排:关 排:关 排:开
活塞运动方向 向下 向上 向下 向上
压缩汽油和空气混 火花塞放电点燃燃料,产生高温
吸入汽油和空
冲程作用 合物,使其压强增 高压燃气,推动活塞做功通过连 排出废气
气的混合物
大,温度升高 杆带动曲轴转动
能量转化 无 机械能→内能 内能→机械能 无
①每个工作循环中,活塞往复运动两次,曲轴和飞轮转动两周,完成一个做功冲程.
联系 ②在一个工作循环中,只有做功冲程燃气对外做功,其他3个辅助冲程,依靠飞轮
的惯性完成,不但不做功,还要消耗机械能.
4.汽油机vs柴油机
汽油机 柴油机
燃料 汽油 柴油
构造 气缸顶部有火花塞 气缸顶部有喷油嘴
发气冲程 吸入汽油与空气的混合物 只吸入空气
点火方式 点燃式 压燃式
1 1 1 1
压缩冲程 气体体积被压缩为吸入体积的 ~ 气体体积被压缩为吸入体积的 ~
9 6 20 12
热机效率 20%~30%,较低 30%~45%,较高.
应用 机体轻便,用于汽车,飞机等 机体笨重,用于载重汽车,火车.轮船等
①都是内燃机
相同点 ②冲程: 活塞在往复运动中从气缸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
一个工作循环活塞活复运动2次,曲轴和飞轮转动2周,经历4个冲程,做功1次
5.热机效率
①定义:热机做出的有用机械功的那部分能量跟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能量之比
W
有用
②公式:η= ×100% <1
Q
放
③提高燃料利用率的措施: 燃料燃烧充分
改进和创新技术
利用废气的能量
6.炉子效率,
①定义:炉子有效利用的热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之比,
Q
吸
②公式:η= ×100% <1
Q
放
(三)火箭(火箭发动机简称)
①特点:必须自己携带氧化剂.
②原理:利用反冲作用产生动力的发动力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7.4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一、能量的转移
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二、能量转化及实例
三、能量守恒定律
特点:能量不会消失也不会凭空产生,只会转移或转化
①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
②通过做功可使能量转化;做功越多,能量转化越多
③转化过程,能量形式改变,转移过程,能量形式不变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