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传统节日重阳节班会设计【课型类型】认知课【课程时长】40分【课程教学目标】1、相比我国四大传统节日,重阳节不太被大家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希望学生深入了解重阳节的历史渊源和习俗,知道我们的先民是如何过重阳节的;2、其中重阳诗词的学习,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感受传统古诗词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3、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很多新的内涵,比如敬老、助老、爱老,本课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做到尊敬关爱老人,进而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主要内涵。【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第一部分介绍了重阳节的起源,不同时期人们庆祝重阳节的方式各有不同;第二部分详细介绍重阳节由来已久的习俗,比如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晒秋等,其中一些习俗延续至今;最后,通过诵读诗词的方式,引导学生从诗词中体会古人对重阳节的感悟。【课程重点难点】 了解重阳节的历史演变,结合实际敬老爱老。【课程教学方法】 引导法、游戏法、积累法、沉浸式体验法【课程过程设计】一、导入语 同学们,提到中国的传统节日,你会想到哪些? 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春节等,有一个节日,它的存在感似乎没有那么高,如今这个节日跟老人密切相关,你知道是什么吗? 对,是重阳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这个“尊老祭祖晒秋日 登高辞青赏菊时”的传统节日。二、节日名称1、名字由来 重阳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2、“大名”与“小名” 除了“重九”,你知道重阳节还有哪些“小名”吗?重阳节的小名(别名)可太多了,老人节、登高节、敬老节、晒秋节、茱萸节、祭祖节、踏秋节、菊花节、女儿节等。三、节日起源(别称来历)重阳节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别称?重阳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有什么样的演变过程呢? 第一: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关于重阳习俗活动的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季秋纪》,在九月农作物秋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可见,重阳节最早是庆祝丰收的节日。这是远古时期,重阳节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播放视频:重阳节的起源 重阳习俗普及于汉代,汉代是中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西京杂记》中曾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这时候,重阳节时人们要佩戴茱萸,吃重阳糕、喝菊花酒,企盼长寿。 第二:关于重阳节的来源,还有一个神话传说。东汉时,汝南县瘟魔横行,当地有一个名叫桓景的人,为了除掉瘟魔,跋山涉水,拜师学艺,最终学成归来,除掉瘟魔。播放视频:桓景除魔四、节日发展 到了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倍受文人墨客吟咏。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重阳节时,人们赏菊的盛况。《东京梦华录·重阳》中记录了各色菊花“争奇斗艳”的场景。 明代皇宫中人从初一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清代,风俗依旧盛行。发展至近代,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1989年中国政府将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使这一传统节日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当代新式节日。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延续的过程中,既融合了众多民俗事项,也融合了众多文化内涵,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说一说:大家重阳节的时候都做什么?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重阳节的习俗?五、习俗文化重阳节的习俗有哪些?这一天,人们都如何庆祝呢?下面跟随古人一起,沉浸体验重阳节的一天吧!播放视频:沉浸式体验古人过重阳节1、登高辞青 重阳节最主要的庆祝方式或者习俗就是登高辞青了,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直到今天,我们在重阳节这天也会登高庆祝,之所以会登高,大致缘由有三个:一是古人对山的敬畏和崇拜;二是重阳当天“清气上扬、浊气下沉”,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三是人们对长寿的期盼,古人相信九月九是神仙升天的日子,人们同样抱持着在这天成仙的美好愿望,选择登高,以此期盼福泽长寿。2、遍插茱萸 在重阳节当天有插茱萸或佩戴茱萸香囊的习俗,所以重阳节也叫茱萸节。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 同学们都背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中“遍插茱萸少一人”写的就是我们在重阳节的时候要插茱萸的习俗。3、赏菊饮酒 重阳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除了赏菊,重阳佳节饮菊花酒,也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4、放飞纸鸢 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传说,重阳时放纸鸢是为了“放晦气”,纸鸢飞得越高越远,则晦气也随之高飞远离,更有甚者,还要专门将线弄断,让风筝随风飘走。5、重阳美食 重阳节有吃重阳糕的习俗,重阳糕又名花糕、菊糕、五色糕,古人九月九日天甫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 有的重阳糕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表示“登高”的意思。 6、赏秋晒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习俗,“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安徽、江西等地生活的山区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7、祭祖祈福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在传统习俗中,清明为“春祭”,重阳为“秋祭”。重阳登高祭祖的传统风俗延绵至今。六、重阳诗词(游戏活动体验)(过渡)下面我们来通过另一个侧面了解重阳节,从诗词中看古人眼中的重阳节。1、节日抢答 第一个活动要考查大家的诗词储备量,通过抢答的形式,补全诗词中缺失的部分,并大致阐述诗词的含义,说出诗词中蕴含的重阳节习俗。大家准备好了吗?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毛泽东《采桑子重阳》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唐)李白《九月十日即事》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唐)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黄菊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唐)杨衡《九日》节逢重九海门外,家在五湖烟水东。还向秋山觅诗句,伴僧吟对菊花风。——(唐)赵嘏《重阳》(抢答现在开始) 教师引导:第一首体现的重阳节习俗是赏菊;第二首是登高、簪菊花、饮菊花酒;第三首是饮菊花酒;第四首是登高、饮菊花酒;第五首是赏菊、插茱萸;第六首是饮酒、赏菊。除了上面这些诗词,你还知道哪些与重阳节有关的诗词?和大家一起分享。2、成语接龙 第二个活动是成语接龙,考验大家成语的储备量,我们就从“九九重阳”作为第一个词吧,注意后一个成语的第一个字需要和前一个成语的最后一个字相同(同音或同字,音调可不同)。七、节日小结 虽然重阳节不像其他节日那样被人们熟知,不吃粽子不吃月饼,也不像其他节日一样放假,很容易被人遗忘,但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也知道了重阳节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习俗,尤其是尊老、爱老、敬老风俗,节日可以被忽略,但尊重老人,关爱长辈的习俗希望大家不要忘记。辞岁月青青,见秋色盈盈。 最后我们来听一首励志歌曲《辞青》,感受歌曲中的重阳节。播放视频:《辞青》八、备用教材(根据课时自由选择) 2012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规定每年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在传承发展中,设宴敬老、饮宴祈寿主题逐渐和中国传统孝道伦理相融合,成为当今重阳节日活动重要主题之一。播放视频:不同国家的“老人节” 各国虽然在不同时间,以不同的形式举办各种敬老活动,但都表达了对老者的尊敬和关爱。在人口老龄化的今天,关爱身边的每一位老人,陪伴他们左右,是年轻人的担当和义务。 对老人的关爱和陪伴可不止在重阳这一天,每天都要记得给长辈陪伴,你做到了吗?播放视频:“尊老爱幼”VS“轻老重幼” 小时候是长辈们陪我们长大,长大后的我们对他们的关怀越来越少,那些没说出口的话,你听懂了吗?九、本课作业1、为家中的老人(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做一道菜或亲手制作一个小礼物2、写出自己对重阳节及相关文化的反思与感悟,不少于600字。【班会课后反思】1、班会细节的设想与现实的距离表现;2、学生参与度及效果;3、学生的小组合作方案的文稿及具体实施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