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李海燕小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红袄李海燕奶奶并不看俩人的脸,只说了一句,回来了。其实奶奶不用看,也知道俩人脸上的憔悴和疲惫。昨天,小远爸打电话来,妈,小远只是受了伤,已经无大碍,我和小远他妈明天回去。奶奶就明白他们打算瞒着她了。两个人疲惫地坐了下来,奶奶问了那个姑娘。你们见着那姑娘了?见着了。那么大团长的千金能看上咱家小远?嗯嗯。儿子儿媳妇一起点头。奶奶从炕上下来,步子有些蹒跚。她打开柜子,拿出那件大红袄。小远妈用手掩住嘴,眼泪就下来了。小远爸忙上前一步挡在小远妈的前面。妈,红袄你不是做完了吗,又拿出来做啥?奶奶说,我把扣重新得一下,这个没襻好。原来奶奶襻的是喜字扣。今年春天小远回家探亲,告诉奶奶,他有女朋友了。奶奶刨根问底,是你们边防站里的女兵吗小远告诉奶奶,是他军校的同学。你俩相爱吗?小远被奶奶逗笑了,奶你也知道相爱呀咋不知道,奶天天看电视,在电视里我还看过你们边防站呢。那你看到我了吗?那倒没有,等你成了英雄,奶奶就能看到你了。奶奶抱着大红袄回到炕上,开始动手拆那些缝好的襻扣。那件大红袄,是奶奶为未来的孙媳妇做的。小远妈曾制止过,现在啥样的衣服都有卖的,妈您就别费心了。奶奶固执地说,我做的是我的心意,再说,我的孙子媳妇,那天必须穿我做的大红袄拜堂。大红袄是绸缎面料,缓着本色的小朵玫瑰花,亮闪闪的。奶奶开始重新襻扣。奶奶拿针的手微微颤抖。屋子里的空气似乎凝固了,只听见奶奶的针线缝合声。过了好一会儿,小远爸说,妈,不急着做,小远今年结不上婚,他女友小蕊明年才毕业呢。奶奶头也不抬,做好了放着,我都是土埋脑瓜顶子的人了,万一……妈,您能活一百岁呢。又沉默了。秋风在窗外纺着线,嘤嘤嘤地响。偶尔有一两片树叶刮过来,打在窗玻璃上,又被风旋走了。小远妈站在柜子那儿,看着墙上小远的照片,默默地掉眼泪。儿子说,妈您歇会儿,睡个午觉,走一个星期了,我去地里看看庄稼啥时候能收。说完上前拉了拉小远妈。小远妈忙说,我也去。奶奶抬头隔着玻璃窗,看着儿子儿媳的背影,眼泪噼里啪啦地掉了下来,我的小远,我的宝贝孙子,你成了英雄,奶在电视里看到你了……老天爷呀,我都七十七岁了,咋不让我替我的小远死呢……你爸妈怕奶奶受不了,瞒着奶奶……他们就你这一个孩子,他们比我还难。奶奶给大红袄重新襻好了扣,这次襻的是蝴蝶扣,然后整整齐齐地叠好,放进柜子里,在上面落了一把锁。从此,奶奶再也没打开过那口柜子,直到小蕊来。小蕊来的那天,下着春天的第一场雨。清清瘦瘦的小蕊说她去北京,顺路来看看奶。小蕊还说,小远本来也想跟她一起回来的,但因为临时有任务,没回来。小蕊说得真切,奶只好问小远的伤。小蕊说,跟过去一样活蹦乱跳了,就是想奶奶,让我替他抱奶奶。小蕊说完,抱住了奶奶。奶奶的眼泪在前面流,小蕊的眼泪在奶的身后流,俩人松开的时候,又是两张笑脸。三天的时间,奶奶要小蕊跟她睡,一老一少两个爱着小远的女人,一唠就是大半宿,唠的都是小远。小蕊给奶奶讲她跟小远的相遇,从相知到相爱,说她这辈子就认准小远了。奶给小蕊讲小远小时候的事,从孩提时开始讲起,一件件一桩桩,几列火车都装不尽。三天后,小蕊要走了,奶打开那口柜子,拿出那件大红袄,给你做的,试试合身不?小蕊把大红袄穿在身上。奶奶上前抻抻前襟儿,拽拽后身儿,蛮好看的,喜庆,只可惜有点儿肥了。脱下来吧,以后奶给你做件合身的。小蕊说,奶奶,我喜欢,给我吧。小蕊抱着那件大红袄在前面走,小远爸妈和奶奶在后边送。出了村口,奶说她要单独送送小蕊。小蕊挽着奶奶,俩人慢慢地向前走着。走到村前那条小河边,小蕊说,奶回去吧。奶奶说,我送你过河,再来就不容易了。小蕊说,以后我会跟小远常来看奶奶的。奶奶攥着小蕊的手,俩人过了河。奶奶说,走吧,孩子,过了前面那道坡,就是大道了。小蕊上前抱住了奶奶,奶奶,我走了,您多保重。小蕊的眼眶再也关不住汹涌而至的泪水。她转身快步走去,不再回头看奶奶。小蕊——小蕊——奶奶追了过来,小蕊站定。奶奶说,红袄还给奶奶吧,袄太肥,你太瘦,穿着累。小蕊说,奶奶,我回去好好吃饭,袄就不肥了。不给了,不给了。奶坚持要回了大红袄。春风带着一股春天才有的湿润,从南边吹过来,吹湿了奶奶的眼睛。奶突然说,奶奶知道小远已经不在了,这么好的姑娘,怪就怪我家小远没福气啊。奶奶哽咽了。小蕊憋着眼泪,一个劲儿地摇头。三天来,小蕊终于在奶的面前哭出了声音。(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交代奶奶做大红袄的用意,展现了奶奶对孙子的疼爱与美好的期盼,反衬出此刻奶奶内心巨大的悲痛。B.文中关于季节的景物描写,既交代了时令,也显示了时间的推移,又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内心的情绪。C.“奶奶拿针的手微微颤抖”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手法,意在表现奶奶因为年事已高,襻扣时很吃力。D.“秋风在窗外纺着线,嘤嘤嘤地响”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秋风嘤嘤就像他们内心在啜泣、呜咽。2.大红袄是小说的线索,随着情节展开,围绕大红袄,奶奶的情绪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概括。3.“小蕊把大红袄穿在身上”这个情节有很强的艺术效果,请谈你的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四爷和他的马李海燕凛冽的北风穿透四爷单薄的身体,他脸如霜雪,一手拿鞭,一手扯着马缰绳,与一匹枣红马对峙着。四爷一鞭子抽下去,枣红马身上又落下一道鞭痕。疼痛使枣红马不停地捌着四蹄,马棚里灰尘横飞。“走啊!”四爷怒吼。四爷扔掉鞭子,用力拽着缰绳,企图把枣红马拽出马棚。枣红马仍然捌着四蹄不肯离开。“你真是个畜生!”四爷疯了一样,一鞭鞭抽下去。枣红马终于被四爷疯狂的举动激怒了,它一声嘶鸣,两只后蹄猛地一蹶。被踢出去的四爷,撞在马棚墙上,又弹回来,重重地摔在马槽子上,鲜血顺着四爷叠满皱褶的脸,流了下来。北风愈加狂妄,冻住了四爷脸上的血条子,他的脸显得狰狞可怕。“你走不走?你不走,我就杀了你!”枣红马又发出一声长嘶。四爷扔掉缰绳,踉跄着回到屋子里,回来时手里握着一把尖刀。四爷手里拿着尖刀,胸膛里敲着鼓点,他的眼前错落着出现了三匹马,长得如此相像。它们昂着头,威风凛凛地站着。四爷跟它们祖孙三代耳鬓厮磨了半个世纪,四爷知道它们谁是谁,却从来不认真去分辨它们,因为在他心里,它们就是同一匹马,一匹站在他心头上的马。那年夏天,大雨滂沱,儿子带着乡亲们冒雨一路寻来。四爷被车闸失灵的马车甩下,腿摔断了,掉进山崖下的马车摔散了,两匹马摔死了。被儿子背回家的四爷,看着院子里横着的两匹枣红马的尸体,抱着刚三个月大的小束红马的脖子,把牙齿咬得嘎嘣响。姚三说,愁眉苦脸顶个屁,人没事就是万幸,大伙儿把马肉分了,少损失点儿。四爷看一眼姚三,沉着脸指着菜园,命令儿子挖坑葬两匹马,把一院子人闪得大眼瞪小眼。儿子今天从城里回来,不容四爷分说,就把五亩地以长期租赁的方式承包给了姚三。儿子说,把东西收拾收拾,星期天我来接你。土地和枣红马都在,四爷转眼就没有土地可以耕种了。除了四爷那五亩,东山坡的山地,三年前被姚三悉数承包,栽上了苹果树。姚三三番五次找四爷,希望四爷把那块地包给他,都被四爷挡在门外。十七岁就驾车扬鞭的四爷,驾驭着自己心爱的枣红马,在自己的五亩地里,春种秋收。枣红马有力的四蹄蹬着土地,土地便被犁铧依次豁开,翻着黑色的浪。四爷感到踏实,更痴情于那种陶醉感。四爷说:“我不走。”儿子说:“如果昨天姚三叔不来,你还有命吗?”四爷努力挺直的腰杆,就矮下去几分。昨天身子就那么一软,容不得四爷有任何的牵念,就瘫了下去,连喊救命的力气都被抽走了,亏得又来找四爷碰运气的姚三,用五粒救心丸救了他的命。四爷说:“我走了马咋办?”儿子说:“卖。”四爷说:“我不卖马。”儿子说:“这回你说了不算。”四爷瞪眼珠子:“我是你老子!”儿子也不服弱:“老子也没权让儿子成为不孝之子。”冬日的阳光把光线扯上半截炕,四爷闭眼躺在炕上,心里一半阳光,一半哀伤。后半晌,来了俩人,四爷认得是镇子上卖驴肉的屠夫。一个屠夫围着枣红马转了几圈,另一个用手按了又按枣红马的后臀,四目相对。四爷看到四只眼里射出带着杀气的满足。四爷说不卖。屠夫看着四爷的儿子:“你们谁说了算?”儿子把四爷推进屋子里,在外面用锁头别住门鼻儿。俩屠夫走了,儿子手里捏着屠夫留下的一叠定钱,明天他们来牵马。一阵汽车引擎声后,小院里平静下来。四爷倚在马棚的门口,不错眼珠地看着枣红马。给枣红马填足了草料后,四爷拍拍马脸说:“吃吧老伙计,吃饱喝足了,你走吧。”至于去哪儿,四爷没多想,只想它在村庄里消失。集体制结束那年,土地承包到户,牲畜也瓜分,四爷赶了十里路,在镇上供销社买回两瓶二锅头,揣在怀里,径直去了队长姚三家。四爷掏出酒。姚三一愣:“啥意思?”“我要枣红马。”姚三露出一口黄牙:“明天抓阄决定,看你自己的造化。”“我不管,我就要枣红马。”姚三冷笑:“你凭啥?”四爷说:“你把枣红马给我,我给你种一辈子地,绝不要一分钱。”四爷手里,就有了一张写着枣红马的阄。当他牵着一匹枣红马从大街上走过时,那种自豪和满足感,让他像个将军似的,昂首挺胸,威风凛凛。……四爷手里的刀锋蘸着月光,闪着凛厉的寒光:“我再问你一句,畜生,你走不走?”枣红马昂着头,眼里那份恐惧感被深深的迷茫取代,或者它始终都没弄明白,一向待它温和的主人,今天为何这般拼命抽打它,又为何黑灯瞎火地让它走。直到四爷狠命地勒住它的脖子,它才感到真正的恐惧,它拼命地反抗着。四爷瘦弱的身子,被枣红马有力的脖颈甩得左右摇摆,像风中干枯的玉米叶子。四爷声音颤抖:“畜生,你死了,我还把你葬在院子里,我不要别人千刀万剐你!”跟马打了五十年交道的四爷,尽管摇摆不定,还是有机会把刀子插进枣红马脖子的命脉里,可是四爷一次次让机会从手边溜走。刀子“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四爷也从马身上摔了下来。天空像一面深蓝色的湖,深蓝色的湖水里潜着抖动的星星,一眨一眨地看着流泪的四爷,和那匹惊魂未定的枣红马。(有删改)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爷千方百计想把枣红马赶走,不惜用鞭子抽打,甚至打算拿刀杀死它,这看似不可思议的疯狂举动中蕴含了对枣红马深沉的爱。B.在四爷心里,祖孙三代枣红马“就是同一匹马”,是因为三匹马长得十分相像,站立时都昂着头,威风凛凛,不认真看无法分辨。C.儿子要把四爷接到城里养老,而四爷却舍不得离开五亩地和枣红马,父子间的矛盾冲突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前农村的社会现实。D.四爷尽管有机会把刀子插进枣红马的致命之处,但还是一次次放弃了机会,这表明他于心不忍,实在无法亲手杀死心爱的枣红马。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描述四爷“脸如霜雪”地与枣红马对峙并鞭打枣红马,巧妙设置了悬念,有效地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四爷为什么要打马呢?B.小说结构谨严,照应周密,如前文写“姚三三番五次找四爷”承包土地,为后文姚三能及时救了四爷做了铺垫。C.小说灵活地运用人格化的手法,通过描写枣红马或愤怒或恐惧或迷茫的心理活动来表现四爷的反常,有助于表现人物形象和凸显主旨。D.小说结尾并没有明确交代枣红马的最终结局,而是通过描写深蓝色的天空、一眨一眨的星星等美好景物,象征着枣红马终会获得自由。6.小说中的四爷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7.小说是怎样叙述“四爷和他的马”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浪花李海燕爹说走的时候,显得有些恋恋不舍,眼光在娘的脸上溜来溜去,然后伸手过来,捏了下娘的脸蛋。娘也有些不舍了,说,要不就别去了。我去一个月就回,爹说,一个月很快的。说完出了门。爹推着一架手推车,顺着那条车轱辘路向东走去。手推车发出吱吱呀呀的响声,惹起一阵狗吠。爹要走一百三十多里的旱路,去他表叔家。爹走的一个月里,娘每天去一趟一墙之隔的二娘家,逗二娘的孩子玩,帮二娘干活。其实,娘是去看二娘的那对木箱子。箱子上了漆,油光锃亮,纹路像河流里的波纹和涟漪。箱座门是玻璃的,上面有对称的画,彩色的,荷叶田田之上顶着两朵粉色的荷花。娘回到家里,那幅画好像长在眼里,生了根,发了芽,继而蓬蓬勃勃。娘就望着东边那条车轱辘路,盼爹早日回来。木箱子是二娘的陪嫁。那年月,有一对箱子做陪嫁的,大娘说,全屯子只有二娘一个人。因为这陪嫁,妯娌三人中,二娘有优越感。在爷爷奶奶及一大家子人跟前比大娘有面儿,当然也比娘有面儿。娘嫁过来后的第二天,大娘就上门跟娘搞联盟。大娘的嘴撇着,你二嫂美着昵,继而拉住娘的手,咱姐俩得一心。娘笑了笑,二嫂的箱子确实好看呢。十八岁的娘也想拥有和二娘一样的木箱子。但娘知道,那只是一个梦想。娘很小的时候就没了爹娘,牵着哥的衣襟长大。后来哥勉强娶了媳妇,生活很拮据。娘嫁过来的时候只腋下夹着一个小包裹,里面包着几件换洗的衣裳。爹的家境也不好,兄弟六个,还有三个等着娶媳妇。有一天,娘跟爹说,二嫂的箱子真好看。爹说,你真的喜欢?娘看着爹,眼神里透着一种渴望,喃喃地说,哪个女人会不喜欢呢。爹说,你喜欢我给你做。娘一愣,你又不懂木匠活,再说哪有木料?爹说,我跟表叔学过木匠活,只是没学成。一个月后,静悄悄的午夜,突然传来狗吠声,娘一骨碌爬起来,推开窗户,娘听见了手推车发出的吱吱呀呀的响声。娘知道是爹回来了。爹满头是汗,鞋子被秋露打得精湿,发出吧唧吧唧的响声。爹顾不得抹一把脸上的汗水,就把几件木匠家什搬下来,露出几截圆木,对娘说,木头箱子的料,柳木的。娘看着圆木,眼里流光,咋弄到的?爹说,我给表叔做了一个月的小工,表叔给的工钱。娘看着爹下巴上浓密的胡茬儿,眼睛湿了。第二天爹去了二娘家,量了木箱子的尺寸,回来开始摆龙门阵。第一个程序是把圆木用锯子锯成木板。爹在这一头,娘在那一头,一把铁锯在中间。两张笑脸,两双流光的眼。爹前倾娘后仰,娘前倾爹后仰,铁锯发出嗤嗤的磨合声,细碎的木头沫子像雪粒一样,噗噗落下,风一吹,落在爹和娘乌黑的头发上。三天后,白花花的一摞木板码放在阳光下。爹把一块木板放在一条长凳子上。爹手持一把刨子,前腿弓后腿蹬,一去一回,一片片薄如纸的木头爆花,从刨子里面钻出来,悠然地落在爹的脚边。娘倚在门框上,看爹给木板刨光。那些白色的木片片,从爹的手下一片片刨下来,薄薄的。打着卷,带着光亮,风一吹,微微颤动,似微波荡漾。娘看得呆了。一块块木板刨好了,爹开始凿卯榫。爹一手拿凿子,一手拿锤子,一板一眼,有凸有凹。第一只箱子对接成了。接下来给第二只凿卯榫,突然一锤子砸偏了,落在爹拿凿子的左手上,爹发出一声低低的惊呼,锤子和凿子掉到地上。爹用右手攥住左手,鲜血滴滴哒哒地流下来。娘一转眼就冲到爹的身边,拉着爹就往屋子里走。娘打开她的那个小包裹,找出一件洗得发白的汗衫。娘只迟疑了一下,就听见一声棉布的撕裂声,一条布被娘撕了下来。娘一边给爹包扎伤口,一边问爹,疼吗?爹说,不疼,过两天就好了。两天后,爹左手大拇指的指甲脱落,一个月后,一个新的指甲露了出来,像一个小舌尖,软软的。爹又开始鼓捣木头箱子。娘说,等指甲长成了再做吧。爹说,不碍事的,过年之前,我得做出来。过小年那天,爹终于把两只木头箱子做得了,虽然看着没有二娘的箱子精巧,甚至有些粗糙。这是爹给娘做的第一件家具,也是爹的木匠处女作。看着娘欢喜的样子,爹骄傲地呵呵地笑。只是爹实在没办法,给娘做一对二娘那样的玻璃喷漆的箱座子门。爹在屋里转了几圈后,抱着几块木板,去了二娘家。爹坐在二娘家的屋地上,手里握着一根铅笔,一坐就是半天。爹把荷花荷叶画在了木头上。爹回到家里,用香头烫着画下来的图案。到了腊月二十九,爹的脚下堆满了香头。爹用香烫出了荷花荷叶。爹左看右看,觉得素素的,没有二娘那个玻璃喷漆的看着喜庆。爹有些愧疚地跟娘说,等有钱了,再换成带彩儿的。娘爱不释手地抚摸着,连连说比二嫂的好看。后来爹的木匠手艺已远近闻名,爹给娘打了多样家具,立柜、碗橱、电视柜、茶几,样式追赶着潮流,那对被娘摆在显要位置上的箱子,显得又陈旧又丑陋。爹说,把那对箱子淘汰了吧。娘说她喜欢。爹说,要不换一对带彩儿的箱座子门。娘说,给我一对金的我都不换。爹直到七十三岁那年去世,左手大拇指的指甲只长到多半截,就打住了,表面坑坑洼洼,丑陋无光。娘时常抚摸着那个指甲,问爹疼不疼。爹说不疼。(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2年第17期)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爹娘分别的场景,两次提到“不舍”,爹却“说完出了门”,寥寥数语,既勾勒出恩爱温馨的画面,又设置悬念,引人入胜。B.小说对“吱吱呀呀的响声”“狗吠声”的描写前后照应,暗示娘拥有“木箱子”的“梦想”越来越近,也大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C.小说中唯一一次写到“梦想”是在补叙爹娘身世家境这一段,娘的“梦想”在今天显然是微不足道,但在当时显得是那么遥不可及。D.小说语言虽然质朴平实,几乎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读起来却并不令人感到枯燥无味,相反,它与本文的内容相得益彰,耐人寻味。9.根据所学知识,谈谈本文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10.法国大文豪雨果在其《克伦威尔序言》一文中,提出了遵循对比逻辑,不改变事物本身性质的“美丑对照原则”,他的《巴黎圣母院》就是运用这一原则的典范作品。请从本文举出三处体现“美丑对照原则”的例子,并探究作者如此创作的目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牛事李海燕李菊香安静地在牛棚里饲弄着她家那头毛色红白相间的西门塔尔牛,牛长得很健硕,是一头精准扶贫牛。时间倒退到分牛那一天,村部大院里像赶集一样热闹,牛多,人更多,能分到牛的人来了,分不到牛的人也来了。李菊香的眼睛在众牛当中只扫了那么一眼,她便立马锁定了5号牛,它是所有牛里面毛色最光亮的。根据养牛的经验,李菊香知道这样的牛最好养,能吃,健康无病。是金子总会发光发亮,凡是美好的事物往往是藏不住光芒的,一头出众的牛站在众牛当中,浑身闪烁着光芒,这光芒顿时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睛。众多的眼睛当中,有一双眼睛也盯上了5号牛。这个人可不是一般人,她是村子里出了名的悍妇,嫉妒成性,她又是村支书李树生的老婆,叫王翠娥。但是,扶贫牛是分给贫困户的,王翠娥怎么着都不符合标准,在分牛之前她就把自己也想养一头牛的想法透露给了李树生,叫他想想办法,她是真的想养一头牛,李树生却坚决不同意。“扶贫牛是要分给贫困户的,你没资格养!”他甚至有些生气王翠娥的不懂事,平时爱贪点儿小便宜,小偷小摸的,拿点扶贫小物资倒也罢了,现在,她居然把主意打到了扶贫牛身上。李树生把村子里最贫困的几户人家梳理出来,他心里盘算着,这些人将牛领回去了该怎么养,他想叫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收益。又听说扶贫牛的饲养方法和以前养老式牛不一样,扶贫牛是从外地引进来的新品种牛,它们分成了好几代,一代比一代花,一代比一代好看。但是这些牛精贵,不好养,养好了是钱疙瘩,养不好来甚至不如普通牛。看来还得再把专业饲养员请来,在村子里举办一个专业培训班,让他给村民们讲讲养好扶贫牛的方法。聘请老师,开办培训班,预算支出……李树生忙得前脚尖挨不着后脚跟,倒是把王翠娥的想法忘得一干二净。李树生其实不知道,王翠娥的胆子野着呢,她并没有收心,她的心依然系在扶贫牛身上。王翠娥偷偷找村会计,找村主任,她死缠硬磨,费尽三寸不烂之舌,还是想通过别人要到一个扶贫牛的指标。她男人是村子里的一把手,难道会没有人给她个面子?但是,还真没有人愿意为她开这个口子,扶贫是大事,不符合政策规定的事情,谁敢轻易“闯红灯” 她在村部的桌子上偶然看见扶贫牛指标人的名字,就偷偷做了手脚,把纸上李菊香的名字用透明胶带粘掉,她粘得小心翼翼,尽量不留痕迹,然后又填上了另外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是谁?是村子里的田寡妇。可田寡妇的儿子争气,他在城里做生意做发了,买了房,买了车,田寡妇的日子过得不像李菊香那么苦,她住的是新房,穿的是时髦的衣裳。在考虑扶贫指标时,李树生自然是把田寡妇排除在外的。王翠娥却不这么想,田寡妇和李菊香一样,都是寡妇,她们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人。田寡妇拥有扶贫牛的指标合情合理,难道谁还敢说她不符合标准?而且,王翠娥也想好了,她要和田寡妇达成一个协议,等扶贫牛到了田寡妇手里,养个一年半载,她再从田寡妇手里低价转买过来,一举两得的事,田寡妇那么精明的人不会不同意的。李树生很快发现了名单的问题,不过李树生还是没有怀疑到王翠娥身上,他怎么都不会想到,王翠娥会有这么大的胆子。李树生召开了村委会全体会议,叫大家讨论,他说,我一个人的意见不代表大家的意见,你们都来说说想法,扶贫牛分给谁合适?这还用讨论吗?大家异口同声地说,田寡妇家的日子比我们村一大部分人过得都好,她不需要养扶贫牛,而且,田寡妇连地里活儿都撂下好几年了,她时不时进城去带几天孙子,她像个养牛的人吗?牛牵回去,她一拍屁股走人了,牛留着谁喂?李菊香家是真困难,我们得帮助有困难的村民。人生最大的讽刺就是当等待的最后一刻才发现一切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王翠娥太高估自己的实力,心里一万个不想叫李菊香分到扶贫牛,偏偏李菊香就分到了,而且还抓到了最出色的5号牛。一家欢喜一家忧,王翠娥的心情很糟糕,李菊香却觉得馅儿饼从天上掉下来,砸在了自己脑袋上,她欣喜得有点懵了。一分耕耘就会有一分收获,经过李菊香的精心饲养,她牵回去的扶贫牛个头蹿出一大截,肚子鼓起了一个大包。进入腊月门,李菊香的牛产下了小牛娃。花母牛争气,一胎产下了两头小牛娃。那天,婆婆、公公、小叔子都来助阵了。李树生也来了,他身后跟着从乡上请来的饲养员,还跟着王翠娥。一看见李树生和他身后的饲养员,李菊香的心一下子踏实了好多好多。……两头小牛犊在院子里撒着欢。李菊香满怀心事。王翠娥最近又在针对她了,还是隔着墙头喊话,也不指名道姓,依旧是骂牛。王翠娥以前骂她她恨,恨得牙根痒痒,现在,她却突然不恨了,她这几天一直在想一件事情,假如那天没有李树生请来饲养员,估计她的花母牛都没有了,更不用说添两头小牛犊,很大程度上来说,是李树生救了花母牛娘儿三个的命。她想,王翠娥想骂就骂吧。再说了,王翠娥也就是嘴瞎,心其实并不坏,你看她一天叽哩哇啦地嚷着,但却从来没阻挡过李树生对她们家的照顾。在最危难最紧张的时刻,她不也来帮忙了吗?那天她忙出忙进,帮着给小牛犊配奶的场景她一直忘不了。小牛犊隔奶那天,李菊香终于做了一个决定,她牵着一头小牛犊,敲开了王翠娥家的大门。她要把这头小牛犊送给王翠娥养。(有删改)1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间倒退到分牛那一天”一句表明,文章采用的是倒叙手法,由眼前场景引出对分牛经过的叙写,情节曲折,可读性强。B.李树生开会讨论扶贫牛的归属问题,实际只是用这种方式体现出工作的公平性,他内心早已决定了要将扶贫牛分给李菊香。C.文中详细介绍了田寡妇的情况,衬托了李菊香的困难之处,也为后文大家同意把牛分给李菊香做了铺垫,推动了情节发展。D.小说中没有关于人物的直接对话描写,而是由作者进行客观转述,这使行文更加自由灵活,能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朴素真实。12.这篇小说在叙述过程中穿插了议论,请以文中画线句子为例,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好处。13.李菊香的牛“是一头精准扶贫牛”,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扶贫的“精准”?请简要分析。答案1.C2.①奶奶改大红袄的扣,思念小远,内心悲痛。②奶奶拿出大红袄给小蕊穿,追念小远,充满了对小蕊的怜惜与喜欢。③执意要回大红袄,惋惜小远,希望小蕊获得幸福。3.①情节上:起到了情节转换过渡的效果,“穿上大红袄”既承接了文奶奶为孙妇做大红袄的内容,又引出了结局奶奶借口要回大红袄,希望小蕊开始新的生活。②人物上:大红袄穿在身上,是成就奶奶、小蕊彼此的心愿与梦想的仪式,展现了她们的内心世界。③主旨上:这一情节的设置,是对英雄的告慰,是对善良人的美好祝想与期许。【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C.“意在表现奶奶因为年事已高,襻扣时很吃力”错误,应该是“意在刻画奶奶因小远牺牲而内心伤痛却又极力克制的状态”。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奶奶抱着大红袄回到炕上,开始动手拆那些缝好的襻扣”“奶奶开始重新襻扣。奶奶拿针的手微微颤抖”,奶奶改大红袄的扣,表现了奶奶此刻内心巨大的悲痛,她思念小远,不愿接受小远去世的现实。“三天后,小蕊要走了,奶奶打开那口柜子,拿出那件大红袄,给你做的,试试合身不?小蕊把大红袄穿在身上……”,小蕊临走前,奶奶拿出锁在柜子里的大红袄,给小蕊穿上,表现了奶奶对小远的追念,此时此刻充满了对小蕊的怜惜与喜欢之情。“脱下来吧,以后奶奶给你做件合身的”“奶奶追了过来,小蕊站定。奶奶说,红袄还给奶奶吧,袄太肥,你太瘦,穿着累”“不给了,不给了。奶奶坚持要回了大红袄”,奶奶执意要回大红袄,表现了奶奶对小远去世的惋惜,她希望小蕊重新找回属于她的幸福。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可以从情节内容、人物形象、主题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情节上:“小蕊把大红袄穿在身上”承接了前文的“那件大红袄,是奶奶为未来的孙媳妇做的”,说明奶奶对于小蕊这个孙媳妇的认可。同时,这一情节又引出了后文“奶奶坚持要回了大红袄”的描写,表明奶奶希望小蕊放下已经去世的小远,开始新的生活,故“小蕊把大红袄穿在身上”起到了情节转换过渡的效果。人物上:“小蕊把大红袄穿在身上”,小蕊完成了想要与小远成家的愿望,奶奶也实现了把大红袄送给孙媳妇的梦想,这一情节展现了小蕊和奶奶两个人的内心世界,表明她们对小远的爱。主旨上:“小蕊把大红袄穿在身上”这一情节的设置,是对去世英雄的在天之灵的告慰,是对善良人的美好祝愿与期许。像小蕊的这样善良的姑娘就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而奶奶也实现了她的愿望,内心得到些许安慰。4.B5.D6.①热爱劳动,眷恋土地:他十七岁就驾车扬鞭,驾驭着枣红马春种秋收,即使年老生病了也舍不得离开土地。②有情有义,近乎偏执:他喜爱枣红马,宁愿蒙受损失把两匹马的尸体埋了也舍不得把马肉分了,宁可杀死枣红马葬在院子里也不愿把它卖给屠户。③朴实中带有几分狡诈:他为了得到枣红马而送礼给队长姚三,在抓阄时作弊。7.①以“四爷和他的马”为线索,将长达数十年的故事糅合在一天之内,叙事集中紧凑;②采用顺叙和插叙相结合的方式,将“四爷和他的马”的故事的来龙去脉叙述得清晰完整;③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在四爷、儿子和马之间流动,叙事自由灵活,跌宕起伏,摇曳多姿。【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B.对原因的理解不正确。原因应是四爷对三匹马有着一视同仁关爱态度,不去做区分,而不是分辨不清。故选B。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D.“象征着枣红马终会获得自由”牵强附会,美好景物描写是为了舒缓紧张的气氛,含蓄地交代枣红马的最终结局,并没有枣红马终会获得自由的暗示。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热爱劳动,眷恋土地:结合“十七岁就驾车扬鞭的四爷,驾驭着自己心爱的枣红马,在自己的五亩地里,春种秋收”“四爷说:‘我不走’”可知,他十七岁就驾车扬鞭,驾驭着枣红马春种秋收,即使年老生病了也舍不得离开土地。②有情有义,近乎偏执:结合“四爷看一眼姚三,沉着脸指着菜园,命令儿子挖坑葬两匹马,把一院子人闪得大眼瞪小眼”“四爷声音颤抖:‘畜生,你死了,我还把你葬在院子里,我不要别人千刀万剐你!’”可知,他喜爱枣红马,宁愿蒙受损失把两匹马的尸体埋了也舍不得把马肉分了,宁可杀死枣红马葬在院子里也不愿把它卖给屠户。③朴实中带有几分狡诈:结合“四爷赶了十里路,在镇上供销社买回两瓶二锅头,揣在怀里,径直去了队长姚三家”“四爷说:‘你把枣红马给我,我给你种一辈子地,绝不要一分钱’。四爷手里,就有了一张写着枣红马的阄”可知,他为了得到枣红马而送礼给队长姚三,在抓阄时作弊。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述特点的能力。①小说以“四爷和他的马”为线索,将长达数十年的故事糅合在一天之内,叙事集中紧凑。小说开头描述四爷“脸如霜雪”地与枣红马对峙并鞭打枣红马,中间采用顺叙和插叙相结合的方式,讲述“四爷和他的马”的故事,结尾“四爷手里的刀锋蘸着月光,闪着凛厉的寒光:‘我再问你一句,畜生,你走不走?’”“一眨一眨地看着流泪的四爷,和那匹惊魂未定的枣红马”含蓄地交代枣红马的最终结局。②结合“那年夏天,大雨滂沱,儿子带着乡亲们冒雨一路寻来.……”“儿子今天从城里回来,不容四爷分说,就把五亩地以长期租赁的方式承包给了姚三”“集体制结束那年,土地承包到户,牲畜也瓜分,四爷赶了十里路……”“四爷手里的刀锋蘸着月光,闪着凛厉的寒光:‘我再问你一句,畜生,你走不走?’”可知,采用顺叙和插叙相结合的方式,将“四爷和他的马”的故事的来龙去脉叙述得清晰完整。③“凛冽的北风穿透四爷单薄的身体,他脸如霜雪,一手拿鞭,一手扯着马缰绳,与一匹枣红马对峙着”“枣红马终于被四爷疯狂的举动激怒了,它一声嘶鸣,两只后蹄猛地一蹶”“四爷说:‘我不走。儿子说,如果昨天姚三叔不来,你还有命吗?’”“直到四爷狠命地勒住它的脖子,它才感到真正的恐惧,它拼命地反抗着”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在四爷、儿子和马之间流动,叙事自由灵活,跌宕起伏,摇曳多姿。8.C9.①正面描写。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例如文章描写爹娘二人一起做箱子时的动作描写。②侧面描写。通过与其他人物的对比衬托来塑造人物形象,例如通过写二娘、大娘来衬托娘的家境清贫和单纯可爱。③细节描写。通过对二娘家小木箱上图案的描写和对爹受伤的手指的描写等展现人物心理。10.①相对于二娘家的精致小木箱,娘更喜欢爹做的丑陋的小木箱;因为这是爹对娘饱含深情的“处女作”,承载着亲情和爱情;②相对于技术精湛的爹做的追赶潮流的家具,小木箱丑陋陈旧,娘却说“给我一对金的我都不换”,把“丑箱”与最初的美好和爱关联,情感真挚而含蓄;③做小木箱时爹把手指头砸坏了,指甲丑陋变形,但娘不以之为丑,时常抚摸着问“疼不疼”,作品歌颂了父母的爱情和其生活的美好。【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C.“补叙爹娘身世家境这一段”有误,应为插叙。“娘很小的时候就没了爹娘,牵着哥的衣襟长大。……爹的家境也不好,兄弟六个,还有三个等着娶媳妇”,分析这段在事件组成上属于插叙,插入的是与小说主题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主题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故选C。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由原文“娘看着圆木,眼里流光,咋弄到的?爹说,我给表叔做了一个月的小工,表叔给的工钱”“娘看着爹下巴上浓密的胡茬儿,眼睛湿了”“爹在这一头,娘在那一头,一把铁锯在中间。两张笑脸,两双流光的眼。爹前倾娘后仰,娘前倾爹后仰,铁锯发出嗤嗤的磨合声,细碎的木头沫子像雪粒一样,噗噗落下,风一吹,落在爹和娘乌黑的头发上”“爹把一块木板放在一条长凳子上。爹手持一把刨子,前腿弓后腿蹬,一去一回,一片片薄如纸的木头爆花,从刨子里面钻出来,悠然地落在爹的脚边”可知,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正面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由原文“木箱子是二娘的陪嫁。那年月,有一对箱子做陪嫁的,大娘说,全屯子只有二娘一个人”“因为这陪嫁,妯娌三人中,二娘有优越感。在爷爷奶奶及一大家子人跟前比大娘有面儿”“大娘的嘴撇着,你二嫂美着昵,继而拉住娘的手,咱姐俩得一心。娘笑了笑,二嫂的箱子确实好看呢”可知,通过侧面描写与其他人物的对比衬托来塑造人物形象,例如通过写二娘、大娘来衬托娘的家境清贫和单纯可爱。由原文“箱子上了漆,油光锃亮,纹路像河流里的波纹和涟漪。箱座门是玻璃的,上面有对称的画,彩色的,荷叶田田之上顶着两朵粉色的荷花”“两天后,爹左手大拇指的指甲脱落,一个月后,一个新的指甲露了出来,像一个小舌尖,软软的”“爹直到七十三岁那年去世,左手大拇指的指甲只长到多半截,就打住了,表面坑坑洼洼,丑陋无光”可知,通过对二娘家小木箱上图案的细节描写和对爹受伤的手指的细节描写等展现人物心理。10.本题考查学生探讨创作背景和意图的能力。由原文二娘家的小木箱“箱子上了漆,油光锃亮,纹路像河流里的波纹和涟漪。箱座门是玻璃的,上面有对称的画,彩色的,荷叶田田之上顶着两朵粉色的荷花”,爹给娘做的小木箱“虽然看着没有二娘的箱子精巧,甚至有些粗糙。这是爹给娘做的第一件家具,也是爹的木匠处女作。看着娘欢喜的样子,爹骄傲地呵呵地笑”“爹把荷花荷叶画在了木头上。爹回到家里,用香头烫着画下来的图案。到了腊月二十九,爹的脚下堆满了香头。爹用香烫出了荷花荷叶。爹左看右看,觉得素素的,没有二娘那个玻璃喷漆的看着喜庆。爹有些愧疚地跟娘说,等有钱了,再换成带彩儿的。娘爱不释手地抚摸着,连连说比二嫂的好看”“娘说,给我一对金的我都不换”可知,相对于二娘家的精致小木箱,娘更喜欢爹做的丑陋的小木箱;因为这是爹对娘饱含深情的“处女作”,承载着亲情和爱情。由原文“后来爹的木匠手艺已远近闻名,爹给娘打了多样家具,立柜、碗橱、电视柜、茶几,样式追赶着潮流,那对被娘摆在显要位置上的箱子,显得又陈旧又丑陋。爹说,把那对箱子淘汰了吧。娘说她喜欢”“爹说,要不换一对带彩儿的箱座子门。娘说,给我一对金的我都不换”可知,相对于技术精湛的爹做的追赶潮流的家具,小木箱丑陋陈旧,娘却说“给我一对金的我都不换”,把“丑箱”与最初的美好和爱关联,情感真挚而含蓄。由原文“爹左手大拇指的指甲脱落,一个月后,一个新的指甲露了出来,像一个小舌尖,软软的”“爹直到七十三岁那年去世,左手大拇指的指甲只长到多半截,就打住了,表面坑坑洼洼,丑陋无光”“娘时常抚摸着那个指甲,问爹疼不疼。爹说不疼”可知,做小木箱时爹把手指头砸坏了,指甲丑陋变形,但娘不以之为丑,时常抚摸着问“疼不疼”,作品歌颂了父母的爱情和其生活的美好。11.B12.①直接点明付出劳动的意义,包含对李菊香勤劳能干的赞美,彰显了人物形象。②承上启下,由上文李菊香如愿得到扶贫牛引出下文关于牛的成长及生下牛犊的情节。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穿插在前后情节中间,延缓了小说的叙事节奏。13.①扶贫对象的精准。文中王翠娥想尽办法要得到这头牛,但她条件不符,没有人假公济私;田寡妇的生活条件比李菊香的生活条件好,也算不上扶贫对象,大家一致认为李菊香是最符合条件的。②扶贫项目的精准。扶贫牛是从外地引进来的新品种牛,这些牛金贵,养好了就是“钱疙瘩”,就可以让贫困户在最短时间内脱贫。③扶贫技术的精准。李树生开展培训班、聘请老师,以及请饲养员帮忙接生等内容,都表现了技术层面的“精准扶贫”。【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实际只是用这种方式体现出工作的公平性”理解错误,根据文意,李树生是一个务实的村干部,他开会讨论,是想明确大家的真实想法,而不只是单纯为了体现工作的公平性,因为名单被改动就意味着大家对牛的归属问题有不同的意见。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从人物上看,“一分耕耘就会有一分收获”一句直接点明付出劳动的意义,表达了对李菊香勤劳能干的赞美,彰显了人物的形象特点,突出了有付出才有回报的主旨内容。从结构上看,本句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了上文李菊香如愿得到扶贫牛的内容,同时引出下文关于牛的成长及生下牛犊的情节,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从情节上看,本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穿插在前后情节中间,延缓了小说的叙事节奏,更易于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1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文中王翠娥想尽办法要得到这头牛,但她条件不符,没有人假公济私,如文中写道“但是,还真没有人愿意为她开这个口子,扶贫是大事,不符合政策规定的事情,谁敢轻易‘闯红灯’”;由“这还用讨论吗 大家异口同声地说,田寡妇家的日子比我们村一大部分人过得都好,她不需要养扶贫牛,而且,田寡妇连地里活儿都撂下好几年了,她时不时进城去带几天孙子,她像个养牛的人吗 牛牵回去,她一拍屁股走人了,牛留着谁喂 李菊香家是真困难,我们得帮助有困难的村民”可以看出田寡妇的生活条件比李菊香的生活条件好,也算不上扶贫对象,大家一致认为李菊香是最符合条件的,这体现了扶贫对象的精准。由“李树生把村子里最贫困的几户人家梳理出来,他心里盘算着,这些人将牛领回去了该怎么养,他想叫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收益。又听说扶贫牛的饲养方法和以前养老式牛不一样,扶贫牛是从外地引进来的新品种牛,它们分成了好几代,一代比一代花,一代比一代好看。但是这些牛精贵,不好养,养好了是钱疙瘩,养不好来甚至不如普通牛”可以看出,扶贫牛是从外地引进来的新品种牛,这些牛金贵,养好了就是“钱疙瘩”,就可以让贫困户在最短时间内脱贫,这体现了扶贫项目的精准。由“看来还得再把专业饲养员请来,在村子里举办一个专业培训班,让他给村民们讲讲养好扶贫牛的方法。聘请老师,开办培训班,预算支出……李树生忙得前脚尖挨不着后脚跟,倒是把王翠娥的想法忘得一干二净”“李树生也来了,他身后跟着从乡上请来的饲养员”可以看出,李树生开展培训班、聘请老师,以及请饲养员帮忙接生等内容,都表现了技术层面的“精准扶贫”,这体现了扶贫技术的精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