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联读学案【文体资料】演讲辞(演讲词):俗称演说辞、演讲稿、讲话稿,旨在表达感情,发表建议和主张,提出号召和倡议。通过它,讲话的人可以把自己的主张、观点、见解以及思想感情传达给与会者,从而产生一定的作用和影响,达到宣传和教育的作用。演讲辞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它一般不讲求说理的严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而总是以某一种精神鼓舞人,以真切的感情打动人。演讲辞特点:针对性、逻辑性、情感性【背景资料】1848年革命,也称民族之春(英语:Spring of Nations)或人民之春(英语:Springtime of the Peoples),是在1848年欧洲各国爆发的一系列武装革命。这一系列革命波及范围之广,影响国家之大,可以说是欧洲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革命运动。第一场革命于1848年1月在意大利西西里爆发。随后的法国二月革命更是将革命浪潮波及到几乎全欧洲。但是这一系列革命大多都迅速以失败告终。尽管如此,1848年革命还是造成了各国君主与贵族体制动荡,并间接导致了德国统一及意大利统一运动。1848年欧洲革命,是平民与贵族间的抗争,主要是欧洲平民与自由主义学者对抗君权独裁的武装革命。这次战争的重大意义是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任务一:结构梳理阅读《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梳理行文思路,完成表格。演讲场合 《人民报》创刊4周年宴会切入点 1848年革命当前社会问题 工业和科学带来衰退的征兆问题本质 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矛盾解决问题 无产阶级革命阅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梳理行文思路。第1段 开头:述己哀——悼念——悲痛第2-7段 主体:赞其功——评说——敬仰第8-9段 结尾:颂其德——悼念——盛赞任务二:内容梳理结合相关背景及两篇演讲词,完成下面表格:作品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演讲对象 英国伦敦,现场听众是《人民报》报社人员、《人民报》邀请的朋友 出席马克思葬礼的亲友目的 鼓舞革命同道 致敬亲密战友主题 无产阶级必将迎来自身的解放 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主要内容 1848年的欧洲革命宣告了无产阶级的解放 1848年欧洲革命是工业和科学发展推动的结果 工业和科学的发展催生了现代无产阶级 工人阶级要通过革命争取自己的解放 马克思的逝世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任务三:思想探究1.结合唯物辩证法、异化劳动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关理论,思考:怎么从第二段的“两万磅重的压力”谈到了“伟大事实”、“不敢否认的事实”?如何理解马克思对这一“事实”的阐释?理论 具体内涵 文本体现唯物辩证法 一切事物内部无不包含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亦是如此。异化劳动 劳动产品与劳动者本身的对立,和带有强制性、被迫性的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的对立。 现代工业和科学和现代贫困衰额的对抗、生产力与社会关系的对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 现在的社会在工业和科学力量的带动下,生产力取得巨大进步,然而生产关系却严重衰颓滞后。2.面对这一“事实”,不同党派的态度分别是怎么样的?这些“党派”都是什么群体?工人阶级应该有怎么样的态度?马克思是怎么来表述的?思考以上问题,填写表格。党派态度 群体 工人阶级态度 马克思的相关表述悲观主义-痛哭流涕 资产阶级 工人阶级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进而实现全世界的解放。 马克思采用了莎士比亚作品和欧洲历史的一些典故——狡狯的精灵、好人儿罗宾,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 的工兵,菲墨法庭,形象地说明了这种革命思想。取消主义(鸵鸟思维)-抛弃现代技术 贵族开历史倒车-妥协倒退 可怜的倒退预言家任务四:比较阅读1.对比阅读《马克思墓前悼词(草稿)》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探究改动之处及目的效果,填写表格。《悼词(草稿)》 《讲话》 文本分析举例身份 代表个人,表达个人的哀思和寄托 不仅代表个人,更代表革命进步人士,准确全面评价马克思一生的成就 第三段长句的分析:首先必须①,然后才能②;所以③,④,因而必须⑤,而不是⑥.关系 亲密无间的战友,充满丰富而直接的情感 志同道合的同志,最了解马克思的革命思想和经历 演讲中反映出恩格斯的品质:钦敬、羡慕而又谦虚、深情庄重程度 突显友情(面对马克思) 更要面对全世界 第八段正反两方面的对比分析:生动体现大公无私的人格魅力深刻程度 全面介绍马克思的一生 更加深刻、含蓄 评述实践和理论的顺序问题:严谨的递进关系、因果关系2.《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什么异同?相同形式:两者都综合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注意整散句、长短句的变化使用。内容:针对性强,逻辑严密,感情真挚。不同形式:《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自我发挥空间大,切入点自由,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形式固定,但发挥自如,凝练生动。内容上:《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注重听众感受,辩证思维,以理动人;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注重身份关系,准确完整,情理结合。马克思墓前悼词(草稿)弗·恩格斯(1883年3月17日)就在15个月以前,我们中间大部分人曾聚集在这座坟墓周围,当时,这里将是一位高贵的崇高的妇女最后安息的地方。今天,我们又要掘开这座坟墓,把她丈夫的遗体放在里面。卡尔·马克思是百年少有的杰出人物之一。查理·达尔文发现了我们星球上有机界的发展规律。马克思则发现了决定人类历史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这是一个浅显易懂的规律,几乎只要略加说明就能保证它得到承认。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造成我们目前的社会制度及其分为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巨大阶级划分的规律;按照这一规律,这个社会形成和成长起来,暂时大致还没有衰亡下去;由于这一规律,这个社会最终必将像所有以前的社会历史阶段一样灭亡。看到这些成果,特别沉痛地感到,正当他的工作高度展开的时候我们失去了他,不管他做了多么多的工作,他还留下了更多没有完成的工作。尽管他专心致志地研究科学,但是他远没有完全陷进科学。没有一个人能像马克思那样,对任何领域的每个科学成就,不管它是否已实际应用,都感到真正的喜悦。但是,他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而且他正是把科学当做这种力量来加以利用,在他看来,他所掌握的渊博的知识,特别是有关历史的一切领域的知识,用处就在这里。因为,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他的确是一个革命者。为雇佣工人阶级摆脱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生产制度的桎梏而斗争,这是他真正的爱好,从来还没有过一个像他那样积极的战士。他这部分活动的最杰出的成就是建立了国际工人协会,他从1864年到1872年一直被公认为该协会的领袖。从表面迹象来看,这个协会已不再存在;但是欧美一切文明国家工人同盟的兄弟联系永久地确立了,并且没有任何表面的形式上的同盟联系,它也会一直继续存在下去。凡是为某种事业进行斗争的人,都不可能不树立自己的敌人,因此他也有许多敌人。在他的大部分政治生涯中,他在欧洲是一个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但是他对诬蔑几乎并不在意。如果世界上有人能忍受诬蔑,这个人就是他,在他死的时候,他可以骄傲地看到,在西伯利亚矿井、在欧洲和美洲的工厂里,他有千百万追随者;他看到,他的经济理论已被全世界看做是社会主义的无可争辩的基础,他还有许多敌人,但是个人的敌人恐怕连一个也没有【注:在“正义报”(1883年3月20日)上,这篇题为“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讲话”的法译文,末尾还有下面一段话:“马克思在私生活方面是怎样一个人,他怎样对待自己的家庭和朋友,现在我无法来说明,也用不着说明,因为你们所有到这里来向他最后告别的人,都知道这方面的情况。永别了,马克思!你的事业和你的英名将永垂不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