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同步练习题--全书综合测评(二)(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同步练习题--全书综合测评(二)(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同步
全书综合测评(二)
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的格伯簋铭文载,格伯用四匹马与倗生交换土地,双方剖券为凭,实地勘定边界,具结交换事宜,并铸造铜器,记录约剂内容,永久保存。上述内容有助于研究西周的(  )
①土地交易 ②契约精神
③耕作方式 ④赋税制度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2.《刘涓子鬼遗方》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部医学专著,书中详细记载了外伤、湿疹、痈疽(毒疮)、疥癣等治疗技术,代表着南北朝时期外科医学的较高水平。这反映了该时期(  )
A.传染病防治取得突出成效
B.儒学的发展推动医学进步
C.中医辨证施治实践的创新
D.医学的发展契合时代需要
3.嘉峪关魏晋墓中有大量反映农耕业和畜牧业的壁画。下图是其中一幅壁画,一人一牛一犁,画面中农夫一手攥着缰绳并紧握犁把,一手举鞭,耕牛前曲后躬,生动鲜活,生活气息浓厚。对此现象解读准确的是(  )
A.得益于南北民族交融的推动
B.再现了西域民众生活安定的时代风貌
C.反映了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D.见证了精耕细作下自耕农经济的盛行
4.明清时期的淮南纲盐是具有代表性的大宗商品,它自江苏仪征出口,由长江入湖广界,抵汉口镇。淮南纲盐分销各地口岸,俱由汉镇起。这一史料可用于说明当时湖北(  )
A.商帮对经济的影响力大
B.商品流通渠道畅达
C.食盐销售促进市镇发展
D.长途贸易比较兴盛
5.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多样,大多依山傍水而建,尊重山水等自然地貌,建筑融于山水之间,达到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状态。这表明中国古代建筑(  )
A.领先世界各国 B.富含文化气息
C.体现宗教信仰 D.受制于自然条件
6.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期间,于1908年在奥略楼留下一副名联:“昔贤整顿乾坤,缔造多从江汉起;今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亚欧遥。”对这副名联认识正确的是(  )
A.中国近代化从湖北武汉起步
B.清末新政取得巨大成功
C.政府措施推进了交通近代化
D.中国铁路事业赶上欧洲
7.“1881年(光绪八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创办北洋施医局,招收学生,分甲乙两种,甲种四年毕业,乙种三年毕业”,以英国人为医官,此为中国学习西洋医学教育的开端。由此可推断出(  )
A.我国近代医学带有半殖民色彩
B.西方医学随外来侵略传入中国
C.施医局为政府创办的学校
D.传统医学的发展受到冲击
8.到2018年末,全国铁路拥有机车2.1万台,是1949年的5.3倍;民用汽车保有量2.3亿辆,是1949年的4 564.1倍;民用飞机由1985年的404架增至2018年的6 134架;水上运输船舶13.7万艘,是1950年的30.3倍。以上数据表明(  )
A.交通运输服务体系逐渐完善
B.交通运输量大幅增加
C.我国的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
D.交通运输网络化布局
9.据考证,罗马大道以罗马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它随着国家版图的扩大而逐渐覆盖了欧洲和部分亚非大陆。这些大道一律呈直线铺设,且多数道路两侧树木被砍尽而改植草坪。据此可知,修建罗马大道主要是为了(  )
A.推广行省制度 B.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C.实现军事目的 D.推动经济文化交流
10.17世纪从甘蔗被移植到英属的巴巴多斯岛和法属的马提尼克岛开始,加勒比海大大小小的岛屿被开辟为甘蔗种植园。加勒比海地区的风貌、居民构成、经济方式都在渐渐变化,历史学家将这一持续不断的变化称为“蔗糖革命”。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B.价格革命的影响
C.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 D.工业革命的推动
11.1846年,由英国清教徒建立的纽敦镇因哈佛与麻省理工两所大学而升格为剑桥市;1885年,美国铁路巨头斯坦福创建斯坦福大学,使得该地区汇聚一批科研机构和国际知名企业,逐渐形成帕罗奥多市,并成为美国硅谷的核心区。这些史实说明(  )
A.科技进步带来城市类型多样
B.美国城市深受殖民文化影响
C.慈善事业推动城市功能完善
D.文教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12.下表是《1870—1900年的世界铁路网里程统计》(单位:千米)。分析该表格数据可知,从1870年到1900年(  )
年份 全世界 欧洲 美洲 亚洲 非洲 澳洲
1870年 210 000 105 000 93 000 8 000 2 000 2 000
1880年 372 000 169 000 175 000 16 000 5 000 8 000
1890年 617 000 224 000 331 000 34 000 9 000 19 000
1900年 760 000 284 000 402 000 60 000 20 000 24 000
A.欧洲铁路运输事业领先世界 B.世界近代化的水平整体提高
C.世界范围的工业化基本完成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
13.有学者认为,罗斯福总统经过美国人民的授权,通过政治压力迫使最高法院改变宪法教条,完成了一次美国制度的浴火重生。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在“接近一场革命”的紧急时刻开始新政,建立起“美利坚第二共和国”。其观点从侧面说明罗斯福新政(  )
A.改变了美国的政权结构 B.杜绝了美国社会革命的隐患
C.开启国家干预经济做法 D.开创了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14.下图所示为2018年英国医疗卫生支出的构成情况(单位:亿英镑)。据此可知,当代英国(  )
A.政府的医疗支出负担加重 B.医疗保障抗风险能力弱
C.医疗体系逐渐走向商业化 D.医疗资金来源较为广泛
15.中美贸易争端一直不断。2003年至2005年末,由美国单方面挑起一系列贸易摩擦;2018年,特朗普政府执意发动贸易战;2019年9月1日,美国对中国价值3 000亿美元的输美产品中的第一批正式实施加征关税。美国同时还对全球多个国家发起贸易战。这反映了(  )
A.贸易保护主义成为世界经济主流
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正面临新挑战
C.中国的发展已经威胁到美国
D.政治多极化趋势已被遏制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3分)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发展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周易·系辞下》
材料二 裴李岗遗址出土数量较多、种类比较齐全的农业生产劳动工具,说明我国黄河流域在8000年前左右就开始了农业生产;数量众多的收割工具石镰和谷物加工工具石磨盘,说明当时农业生产已有一定的水平。出土不少的猪、羊骨骼,以及发现的陶塑猪、羊头原始艺术品,说明当时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家畜的饲养也出现了。
——摘编自《光明日报》1979年1月10日《河南省发现
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朝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1)材料一、二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 指出哪一则材料最具客观历史价值并说明理由。(7分)
(2)依据材料三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农业发展的特点。(6分)
17.(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中期英国人喝茶仿效中国人的做法,冲的很淡;人们饮茶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有所谓的药效。富于特色的英式下午茶产生于18世纪50年代。“那些贵妇轮流提供午后茶和咖啡。”就全世界范围而言,午后茶成为一种隆重而固定的礼仪,应该归功于英国第七世贝德福特公爵夫人安妮(1788—1861年)。当时人们食用丰盛的早餐,和没有仆人照料的简单的午餐,直到晚上八点才开始食用正式的晚餐,晚餐后在会客室饮茶,公爵夫人别出心裁,规定在5点饮用茶和点心。19世纪中期,饮茶的习惯普及起来,普通人也开始在午后饮茶。
——摘编自施茜《从中国功夫茶到英式下午茶
——宜兴紫砂壶在欧洲的传播与流变》
  材料二 16世纪开始,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推动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也推动了欧洲的饮茶热潮以及茶叶贸易。在巨大的利润驱使下,茶叶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主要商品。进入19世纪,印度茶叶种植面积扩大;19世纪末印度已实现揉茶、切茶、焙茶、筛茶、装茶等各个环节的机械化,机器的出现,又反过来推动了茶园的扩张。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逐步超过了中国茶。
——摘编自武斌《近代欧洲的茶叶贸易与
中国茶文化的西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人的饮茶习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2)茶叶博物馆的一名解说员向游客介绍近代世界茶文化发展。请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一个解说提纲。(12分)(先明确提纲主题,主题要围绕世界近代的重大事件,观点明确,逻辑清晰)
18.(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工业革命开始于棉纺织业。当时北部各州率先成为美国的纺织基地。到19世纪50年代,美国北部已经能够用机器制造机器。随着工厂制度的确立和大批新型工厂的出现,农村人口涌向城市,1820年美国8 000人以上的城市有13个,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7.2%,到1870年增至663个,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25%。期间,大批外国移民来到美国,带来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全国人口和国内市场明显扩大。美国政府掀起改善交通运输的浪潮,包括修筑公路、铁路和开凿运河,连接沿海城市,并打开了东、西部的通道,改善了城市之间的交通和贸易。
——摘编自赵明杰《浅析美国的工业革命与城市化进程》
  材料二 对于中国近代的城市化发展而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完全是一种外在的因素。受西方殖民者入侵的影响,中国近代城市化不仅不可能处于那种自身独立发展的态势,而且必然带有明显的殖民地色彩。在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中展开的城市化运动又是一个畸变多态、步履维艰的社会变迁过程。如果说,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是城市化发展的必要历史前提,那么,这种流动也是工业化发展不可或缺的历史条件。中国近代的工业化大大落后于城市化的发展水平……瑞士学者保罗·贝罗赫曾指出,“在20世纪初,中国城市化的水平还比第三世界其他地方低得多”。
——摘编自《近代中国城市化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国工业革命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8分)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 《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屏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
14世纪 黑死病横行欧洲时,部分医生佩戴鸟嘴面罩,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疾病的传播
19世纪末 巴斯德用实验证明了空气中有细菌存在之后,莱德奇建议医护人员在手术时戴上一种用纱布制作、能掩住口鼻的罩具,结果大幅度减少了病人伤口感染率,口罩在欧洲医学界逐渐流行开来
1918— 1919年 全球暴发大流感,人们被强制性要求戴口罩,口罩成了疫病出现的象征性影像
1952年 长期的污染以及高气压滞留导致伦敦大雾围城,伦敦人染上了支气管炎、气喘和其他肺部疾病,口罩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21世纪初 2002—2003年“非典(SARS)”期间,口罩的使用和普及达到新高潮。此后,除了防毒、防霾、防过敏、防病毒功能之外,各色各款的口罩还成为年轻人展示个性的工具
——摘编自欧阳晓黎《口罩从历史中来》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与解析
全书综合测评(二)
1.D 2.D 3.C 4.B 5.B 6.C 7.A 8.C
9.C 10.C 11.D 12.B 13.D 14.D 15.B
1.D 材料“格伯用四匹马与倗生交换土地”体现的是西周时期出现土地交易,①符合题意;材料“双方剖券为凭,实地勘定边界,具结交换事宜,并铸造铜器,记录约剂内容”体现的是当时对契约关系的重视,②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耕作方式及赋税制度,③④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2.D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战乱频仍,所以书中详细记载了外伤、湿疹等治疗技术,这符合当时的时代需要,故选D项。材料没有强调传染病防治取得突出成效,排除A项。此时儒学受到道教、佛教的冲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辨证施治,排除C项。
3.C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中的壁画有关于一人驾一牛犁地的内容,这反映了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经传播到河西地区,C项正确;牛耕技术源于北方,嘉峪关也在北方地区,这与北方民族间交融有关,而不是南北民族交融,排除A项;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魏晋时期该地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但无法得出自耕农经济盛行的结论,排除D项。
4.B 依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的淮南纲盐是具有代表性的大宗商品,它经长江抵汉口,再由汉口分销各地,这说明当时湖北商品流通渠道畅达,B项正确。
5.B 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融于山水之间,达到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状态”,这说明中国古代建筑受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富含文化气息,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建筑的特点,而不是地位,排除A项。天人合一思想不是宗教思想,排除C项。“尊重山水等自然地貌”不等于受制于自然条件,排除D项。
6.C 上联追忆历史,下联“轨”指的是引进了铁路,1906年京汉铁路全线正式通车,“文”是指请进来了外国教习和派出去了留学生,“不觉亚欧遥”指的是张之洞认为经过多年洋务建设,武汉地区的发展水平与日本和西欧的差距缩小了,“交通文轨”与交通近代化有关,C项正确。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最早从沿海地区开始,排除A项。B项表述本身错误,排除。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7.A 根据材料“1881年”可知,此时处于列强侵华时期,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此背景下创办的北洋施医局带有半殖民色彩,A项正确;明末清初时期,西方医学由西方传教士带到中国,并非随外来侵略传入中国,排除B项;材料仅能表明李鸿章创办了北洋施医局,无法判断其性质,排除C项;仅从材料中“北洋施医局……以英国人为医官”无法得出传统医学的发展受到冲击,排除D项。
8.C 据材料可知,从1949年到2018年,陆海空交通运输工具的数量剧增,说明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故C项正确。
9.C 根据“以罗马为中心”“随着国家版图的扩大而逐渐覆盖……部分亚非大陆”并结合所学可知,罗马大道是为军事扩张服务的,大道“一律呈直线铺设”,利于加快部队行进速度,“多数道路两侧树木被砍尽而改植草坪”是为了防备敌军埋伏,故选C项。A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罗马共和国和帝国处于奴隶社会,故排除B项。D项是客观效果,不是主观目的,排除。
10.C 17世纪加勒比海地区的诸多岛屿被开辟为甘蔗种植园,欧洲殖民国家将亚洲等地区的甘蔗移植到加勒比海地区,表明加勒比海地区被纳入世界市场,成为原料产地,故C项符合题意。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与17世纪加勒比海地区发生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A项。价格革命指的是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的贵金属流入欧洲,导致物价上涨,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17世纪,工业革命还没有发生,排除D项。
11.D 由材料“美国铁路巨头斯坦福创建斯坦福大学,使得该地区汇聚一批科研机构和国际知名企业,逐渐形成帕罗奥多市”等信息可知,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D项正确。
12.B 铁路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果,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近代化水平。依据材料可知,从1870年到1900年,按照增长速度来看,世界各地铁路都有较快的发展,说明世界近代化水平整体提高,故B项正确。1880年之后美洲铁路总长领先于欧洲,故A项错误。从材料来看,亚非地区铁路建设总里程相对滞后,说明尚未完成工业化,故排除C项。材料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无关,故排除D项。
13.D 材料“通过政治压力迫使最高法院改变宪法教条,完成了一次美国制度的浴火重生”“‘接近一场革命’的紧急时刻开始新政,建立起‘美利坚第二共和国’”表明罗斯福新政走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开创了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D项正确。
14.D 据材料“2018年英国医疗卫生支出的构成情况”可知,英国医疗卫生支出以政府拨款为主,但自愿健康保险、慈善筹资、企业筹资、患者自付也是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当代英国医疗资金来源较为广泛,D项正确。材料没有前后对比,无法说明英国政府的医疗支出负担加重,排除A项。医疗卫生支出的多元化构成,有利于增强医疗保障抗风险能力,排除B项。自愿健康保险所占比重较小,不足以说明英国医疗体系走向商业化,排除C项。
15.B 由材料“美国单方面挑起一系列贸易摩擦……执意发动贸易战……同时还对全球多个国家发起贸易战”并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正面临新挑战,故B项正确。
16.答案 (1)主题:古代中国农业的起源。(2分)材料二。(1分)
理由:材料二属于考古发现,大量文物的出土直接证明我国是农业起源地之一,而材料一属于历史传说,有待考证。(4分)
(2)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完善;传统耕犁定型;经济重心逐渐南移。(6分)
17.答案 (1)变化:由药用到饮用;由上流社会向下层普及;形成英国独特的饮茶习惯。(3分)
(2)示例
主题:世界市场与近代茶文化。(2分)
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茶叶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交流传播。中国茶传入西方并为西方人所喜爱。随着欧洲人的殖民扩张,印度茶崛起。进入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茶叶的生产也走上了机械化的道路,促进了世界茶文化的繁荣。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饮茶习惯在英国普及,形成了极富地域特色的“下午茶”。(8分)
茶叶的交流传播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丰富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2分)
18.答案 (1)影响:工业革命带来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的确立,吸引大批农村劳动力和外国移民涌入城市,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5分)
(2)特征:深受西方列强入侵影响;发展进程艰难缓慢;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偏低;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结构中展开。(8分)
解析 (1)据材料“美国北部已经能够用机器制造机器。随着工厂制度的确立和大批新型工厂的出现,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可分析出工业革命带来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的确立,吸引大批农村劳动力和外国移民涌入城市,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据材料“掀起改善交通运输的浪潮,包括修筑公路、铁路和开凿运河,连接沿海城市,并打开了东、西部的通道,改善了城市之间的交通和贸易”,可分析出促进了城市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
(2)据材料“对于中国近代的城市化发展而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完全是一种外在的因素”,可分析出深受西方列强入侵影响。据材料“在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中展开的城市化运动又是一个畸变多态、步履维艰的社会变迁过程”,可分析出发展进程艰难缓慢。据材料“中国近代的工业化却大大落后于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在20世纪初,中国城市化的水平还比第三世界其他地方低得多”,可分析出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偏低。据材料“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可分析出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结构中展开。
19.答案 论题:口罩的使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2分)
论述:古代中国宫廷中献食之人用绢布遮住口鼻体现的是身份等级的差别,表明当时皇权至上、等级森严。19世纪末,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科技水平进一步发展,近代生物医学获得长足进步。受此影响,口罩的制作工艺更为科学,普及程度也因有了科学理论的支撑而提高。20世纪以来,一方面全球化趋势增强,受疫情的影响,口罩使用率上升;另一方面,城市化与工业化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加剧,“防霾”成为口罩的又一特色功能,同时也彰显了因社会公共卫生意识的提高,人们更为关注自身健康的诉求。(10分)
总之,不同时期的口罩,也是一份史料,以一个特殊的视角记录着历史。(2分)
解析 首先按照题意,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如根据材料“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屏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医护人员在手术时戴上一种用纱布制作、能掩住口鼻的罩具”“口罩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可得出论题“口罩的使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然后围绕这一论题,梳理相关信息和所学知识,展开论述,如对比古今中外戴口罩的原因、特点、本质及其作用,接着总结规律,说明认识,如指出口罩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和研究历史的新视角、新方法。阐述过程中,注意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