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标要求: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时空坐标 960年 北宋建国 专制集权 1069年 王安石变法 1127年 南宋建立 靖康之变 绍兴和议 1141年 偏安江南 1276年 南宋灭亡 1005年 宋辽和议 1044年 宋夏和议 庆历新政 五代十国 富国强兵 目录 Contents 北宋中期改革:王安石变法 北宋的边防危机与财政危机 南宋的偏安南方与边防问题 壹 贰 叁 肆 宋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 陈桥兵变—-代周建宋 兵强马壮者为天子 时间:960年 定都:开封 先南后北——基本统一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壹 宋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 赵匡胤: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赵普: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思考:宋初为何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一)原因 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需要。 《雪夜访普图》 一、宋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 (二)措施: 中央 路 府州军监 县 安抚司(帅司) 转运司(漕司) 提点刑狱司(宪司) 提举常平司(仓司) 知州(文官) 通判 知县(或县令) 1、方镇太重——削弱藩镇,加强中央集权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削行政权 削财政权 收地方精兵编入禁军 实行更戍法 削军政权 作用:加强中央集权 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弊端:积弱积贫 更戍法:北宋初年,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故称更戍法,但将领不随之调动,使“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此举对防止将领专权有利,却削弱了军队战力。宋神宗时,罢废更戍法。 “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一、宋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 2、君弱臣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特点: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北宋:二府三司 行 政 军 事 盐 铁 户 部 中书门下 (政事堂) 同平章事 (宰相) 参知政事(副相) (执政) 枢密使 枢密副使 三司 二府 枢密院 财 政 台谏 御史中丞 监 察 知谏院 度 支 目的:强化皇权 皇帝 弊端:冗官冗费 “官”相当于现在的行政级别,仅用于确定待遇; “职”指较高文臣的虚衔,以彰显其清贵地位; “差遣”是指担任的实际职务。 (二)措施: 一、宋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 3、武将专权—崇文抑武,文人治国 (1)崇文:倡行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士人地位。 {D7AC3CCA-C797-4891-BE02-D94E43425B78}唐宋宰相情况对比表 时期 登科 人数 宰相 人数 进士出身的宰相人数 唐朝 6603 123 22 两宋 45640 135 111 (2)抑武: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杯酒释兵权 文官掌枢密(统兵与调兵权分离) 更戍法(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杯酒释兵权 (二)措施: 一、宋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 材料1: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状》 材料2: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极一世之人志虑之所周决(ā),忽得一智,自以为甚奇,而法固已备之矣,是法之密也。虽然,人之才不获尽,人之志不获伸,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而事功日隳(ui),风俗日坏,贫民愈无告,奸人愈得志。 ——南宋叶适《水心别集》卷10《实谋》 材料3:唐失其道,化内地为禱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南宋叶适《水心别集》卷14《纪纲二》 思考问题:结合材料,分析以上举措带来怎样的影响? 积极:加强了中央集权,防范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定。 消极:1.制度僵化,降低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三)影响: 一、宋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 材料4: 消极: 2.重文轻武,守内虚外,造成北宋长期积弱局面。 3.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扩充,形成冗官、冗兵和冗费的积贫局面。 (三冗:冗官冗兵冗费 二积:积贫积弱。) 冗官 冗兵 冗费 (三)影响: 一、宋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 贰 北宋的边防危机与财政危机 {5DA37D80-6434-44D0-A028-1B22A696006F}宋辽 10世纪初,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建立辽,都城上京。北宋建立前,契丹族崛起后占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均告惨败。 1005年辽宋和议“澶渊之盟”,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北宋每年给辽“岁币”绢10万匹,银10万两。 二、北宋的边防危机与财政危机 {5DA37D80-6434-44D0-A028-1B22A696006F}宋夏 影响:边境获得安定,北宋内部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环境保障,但也带来了财政危机。 11世纪前期,党项族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屡战屡败。 1044年“庆历和议”双方达成和议,西夏向宋称臣,北宋每年给西夏“岁赐”绢15万匹+银7万两+茶3万斤,重开沿边榷场贸易,恢复民间商贩往来。 二、北宋的边防危机与财政危机 叁 北宋中期改革:王安石变法 (一)庆历新政 范仲淹 1.背景: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2.目的:整顿官僚机构。 3.结果: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而失败。 王安石 1、背景: (1)北宋积贫积弱,社会危机严重。 (2)辽和西夏的侵扰,加剧了边疆危机。 (3)“庆历新政”失败加剧了社会矛盾。 三、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二)王安石变法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目的 富国 强兵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均输法 方田均税法 市易法 政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纳钱代役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民户抽一男丁,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 士兵五十岁后必须退役,定期测试裁撤。 官府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保甲法 裁兵法 三、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2.内容 材料一 熙宁、元丰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岁积钱米,亦不减 二十万 。 —《宋史》 材料二 元丰四年、五年 , 宋夏之间两次大战, 宋军中义勇、保甲约占一半, 这两场战争都以宋军败北 、死伤数十万人而告结束…… ——吴巨洪《浅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思考:结合学思之窗,讨论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 三、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材料三: 王安石变法四年之中,前法尚未真正落实和巩固,后法就接踵而至。……有些地方预支青苗钱是发放实物,而归还时却要求交纳现钱,由于物价上的差异,农民可能受双重损失;有些州、县以多贷款为有功,难免出现强迫贷款的情况。 —摘编自朱柏铭、郑备军《改革·经验·教训——王安石变法理财得失谈》 3、评价 5、评价 (2)局限性 ①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变法没有触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因此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1)进步性 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③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三、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肆 南宋的偏安南方与边防问题 四、南宋的偏安南方与边防问题 (一)北宋灭亡(960-1127)——靖康之变 (1)背景:北宋后期,内忧外患,国力衰弱 (2)标志: 靖康之变是指靖康二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 (二)南宋的建立 1127年,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即为宋高宗。 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然而,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和议 时间 内容 绍兴和议 1141年 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称为“岁贡” 隆兴和议 1164年 仍维持《绍兴和议》后的疆界;南宋不再对金称臣,改为叔侄关系;宋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和绢各缩减至20万两、匹;宋割商、秦两州给金 嘉定和议 1208年 宋金改为伯侄之国;岁币绢、银各增至30万匹、两;犒军钱300万贯;维持原来边界 金:岁贡 四、南宋的偏安南方与边防问题 边防问题 两场改革: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宋辽和议——澶渊之盟 三次和议: 宋夏和议——庆历和议 宋金和议——绍兴和议 两大危机: 军事危机 财政危机 本课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