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今日之中国,正如您所愿(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今日之中国,正如您所愿(含解析)

资源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今日之中国,正如您所愿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日之中国是林觉民所向往的“幸福中国”,今日之中国是李大钊所期盼的“青春中国”,今日之中国是方志敏所渴求的“可爱的中国”……今日之中国是我们新时代青年所欢呼的盛世中国,今日之中国也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青春和热血换来的伟大中国。
兴华中学要举行“致敬先烈,报效祖国”的演讲活动,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切合身份,符合场景;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1929年5月4日,笔名为“醉梦人”的读者向上海《生活》周刊投稿,展望“未来之中国”,提出“吾国何时可稻产自丰、谷产自足,不忧饥馑?吾国何时可自产水笔、灯罩、自行车等物什,供国人生存之需?吾国何时可产巨量之钢铁、枪炮、舰船,供给吾国之边防军?”等十问。
材料二:
1935年在狱中饱经折磨的方志敏,于人生的最后时刻表达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说:“他们信仰的理想正在实现,他们开创的事业正在继续,他们书写的历史必将由我们继续书写下去。”
如今,当年“醉梦人”的“十问”和方志敏的憧憬和遗愿已悉数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展现在眼前。
学校拟以“今日之中国,正如您所愿”为主题进行演讲比赛,作为当代新青年,请你写一篇演讲稿,体现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每年的9月18日这一天,中华大地上都会响起警报声。尖厉的防空警报声划破天际,沉重地敲击着每个人的心灵。警报为历史而鸣,为和平而响。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拒绝遗忘、铭记苦难的铮铮誓言,也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郑重宣言。今日之中国,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踏上了新的伟大征程。居安仍要思危,盛世更需警钟。
今年是“九一八事变”90周年,在警报声响起的时候,安坐于宽敞明亮的教室学习的你,有怎样的触动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3月23日的中国外文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提问:“22日,欧盟、英国、加拿大分别以所谓新疆人权问题为借口,宣布对有关个人及实体实施单边制裁。请问中方对此有何回应?”外文部发言人华春莹说:“希望他们明白,今天的中国不是伊拉克,不是利比亚,也不是叙利亚,更不是120年前的中国。外国列强架起几门大炮就能打开中国大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作为横峰中学的一名高二学子,请你面向本校同学,以“今日之中国”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二战后,主要参战国政府多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2014年2月27日,中国以立法形式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材料二:
习近平:“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今天,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但世界仍很不太平,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头上。我们要以史为鉴,坚定维护和平的决心。”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的讲话》2015.9.3)
材料三:
习近平:“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演讲》2019.5.15)
2019年12月13日,中国将举行第六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活动前南京市将组织开展以“历史记忆、和平发展、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众多教育活动。作为享受着新时代岁月静好的青年,在阅读以上材料后,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例文:
缅怀先烈,接续奋斗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的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缅怀先烈,接续奋斗”。
当我们站在操场上仰望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你可曾想起这面红旗来之不易,她是烈士的鲜血染成的;当我们唱起庄严的国歌的时候,你可曾记起先烈们发出的最后的吼声:“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曾记否,为了有朝一日中国自立自强于世界,无数先驱在黑暗中孜孜以求、探索前行,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林觉民在留下《与妻书》后慷慨赴死,赵一曼在写完给儿子的最后一封信后英勇就义……我听见年轻的李大钊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我听见狱中方志敏对“可爱的中国”的憧憬和向往:“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是啊!曾有这样一群人,为了祖国的利益,为了民族的自由解放,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以血肉之躯筑起“新长城”。他们英勇奔赴战场,把生死置之度外,与侵略者抗争到底。为了换得子孙后代和平幸福的生活,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与敌人同归于尽。在漫长的艰苦斗争岁月里,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为民族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他们浓浓的爱国情怀,以及那赤诚的爱国之心,他们以生命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令我们永远无法忘怀。如今他们已长眠地下,但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继续激励着一代代人。
如今,我们的祖国早已“今时不同往日”,它正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可是,同样有许许多多的人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作出巨大的贡献,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雷锋,焦裕禄,王进喜,任长霞……作为青少年学生的我们,虽然处在和平与稳定的年代,但是,国家还没有富强,人民还没有富裕,在外部,西方列强对我们仍然虎视眈眈,内忧外患依然严重。因此,我们同样要把学习和继承革命先烈不畏牺牲和无私奉献的遗志作为自己的崇高追求。我们应当树立远大的理想,时刻牢记自己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是祖国和民族的明天和希望。为了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我们应当勤奋学习,珍惜在校学习的时光。打好基础,学好本领,练好身体,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一刻也不要忘记时代赋予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红色基因是最好的营养剂。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英烈可歌可泣的故事启示我们,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兴衰息息相关,只有万众一心、矢志如一的奋斗,才能筑起坚不可摧的长城。
面对先烈英魂,让我们庄严宣誓:不管我们将来走到哪里,不管我们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我们都是祖国的儿女,肩负着先烈们没有完成的事业。只要祖国需要,我们也会像他们一样毫不犹豫地奉献一切,即使没有显赫的名声,没有丰厚的报酬,我们也无怨无悔。
同学们,就让我们以先烈为榜样,继往开来,接续奋斗,用自己的热情、自己的血汗、自己的才智,让国旗更鲜红、五星更闪亮,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先进、富强!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概括了今日之中国已实现了革命者梦想的“幸福中国”“青春中国”“可爱中国”;然后指明新时代青年眼中的盛世中国是革命先烈用青春和热血换来的,明确革命先烈和伟大中国的关系;最后提出写作任务和要求,围绕“致敬先烈,报效祖国”写演讲稿。
“致敬先烈”,我们要向先烈学习什么?林觉民舍小家为大家;李大钊舍身为中国探求新的发展道路;方志敏为红色政权创造“方志敏式根据地”。他们的爱国精神、为国牺牲、奉献精神令人动容。当下青年要学习的就是这样的精神。“报效祖国”,要如何报效?不是空喊口号,而应落实到行动上,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良好环境,努力学习,增长本领,接续奋斗,让“盛世中国”更加辉煌。
作为发言稿,除了注意格式外,更要明确发言情境——兴华中学主题演讲活动;演讲身份——学生代表。演讲要有感染力,要以情动人,最后应发出号召。
写作时建议用层进式结构,先写“致敬先烈”,再写“报效祖国”,最后写如何让二者融合。总之,“致敬先烈”和“报效祖国”都要写到,可侧重其中一方面,但另一方面必须提到,重点应是“如何做”。
立意:
1. 致敬先烈,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
2. 感恩先烈,珍惜当下,为国奋斗。
3. 赓续先烈精神,实现民族复兴。
2.例文:
今之中华阆阆,昔之憧憬成真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在“今日之中国,正如您所愿”主题的光辉映衬下,我愿以《今之中华阆阆,昔之憧憬成真》为题,以吾辈新青年之声,答“醉梦人”之问,告慰革命战士方志敏之灵,传接棒前行之声。
一曰,今之中华于物质层面丰盈,吾辈可向“醉梦人”交出满意的答案:今日之中华,正如您所愿。
诸位,让我们的思绪逆时针回到1929年5月4日,体悟读者“醉梦人”发自内心的渴盼,对中国未来的期许。于一问“吾国何时可稻产自丰、谷产自足,不忧饥馑”,今之巍巍中华以粮食实现十七连丰的傲人成绩作出了有力的答复;于二问“吾国何时可自产水笔、灯罩、自行车等物什,供国人生存之需”,今之响亮名字“中国制造”已是无声的证明;于三问“吾国何时可产巨量之钢铁、枪炮航船,供给吾国之边防军”,首钢、宝钢挺立,”两弹一星闪耀,“蛟龙号”载人深水潜艇等等成就,都在向您,醉梦人先生喊出——今日之中国,正如您所愿!
二曰,今之中华于精神层面阆阆,吾辈可告慰英勇牺牲的方志敏同志:今日之中国,正如您所愿。
诸位,方烈士的遗愿中表达了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是的,中国人站起来了,我们不再是东亚病夫!”我们成为了“东方雄狮”。方前辈,您都看到了吗?中华大地上遍地开花,科技创新是青年们共有的热爱与追求,我们实了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每一个人都是如此快乐,如此精神高昂!今日之中国,如您所愿。
习近平总书记说,他们信仰的理想正在实现,他们开创的事业正在继续,他们书写的历史必将由我们继续书写下去。这主题中的“您”,是醉梦人,是方志敏,更是每一个为中华之崛起而拼尽全力的他们,亦启迪着今日的每一个你我。若想中华屹立不倒,惟有吾辈新青年赓续这薪火,继续书写中华之美好明天。
同学们,今之中华阆阆,昔之所愿成真,明之中华未来,责任在我!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本次作文题目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三则材料是关于“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革命烈士生前的愿望”的话题。材料一是“醉梦人”展望“未来之中国”的“十问”;材料二是方志敏烈士对中国未来的憧憬;材料三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内涵有三:一是烈士的理想已实现,二是事业正在发展,三是我们继承先烈精神书写历史。
因此,让我们以“今日之中国,正如您所愿”为主题写作,体现自己的认识与思考时,议论说理的重点就应该落在“今日中国之发展成就”与“当代青年怎么办”上。我们可以借助当今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体成果来展示今日中国的发展程度,回答先辈之问、之想。在总结过去的基础上,我们更当对未来进行展望,思考当代青年对未来更当有怎样的展望、应该如何做。写作时注意演讲稿的文体要求,注意作者身份和听者对象:写作者身份为演讲者,听者对象是参与演讲比赛的观众(学生)。
立意:
1.中国今日辉煌,慰籍先烈愿望。
2.过去“十问”带给我们的思考。
3.中国未来之问,我来展望。
3.例文:
让“九一八”的警钟常鸣耳畔
时间可以抚平创伤,却无法抹去记忆。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悍然炸毁南满铁路铁轨、炮轰北大营、攻占沈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点燃了长达14年的侵略战火。
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在这场战争中,3500万中华同胞伤亡,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侵略者永远定格在这黑暗的一页。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90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牢记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伟大历史,让“九一八”的警钟常鸣耳畔,在历史回响中砥砺前行。
让“九一八”的警钟常鸣耳畔,就要时刻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成绩举世瞩目。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各种风险和挑战相互叠加,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出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牢固树立底线思维,以高度的忧患意识继续攻坚克难,砥砺奋进。
让“九一八”的警钟常鸣耳畔,就要时刻铭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从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李希仲“当须徇忠义,身死报国恩”,从黄大年“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到王继才“守岛就是守家,国安才能家安”,古往今来,爱国之情是再朴素不过的情感,强国之志是再基本不过的抱负,报国之行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在和平年代,我们不再需要以抛头颅、洒热血的方式报效祖国,但是却可以将自身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以个人之进步推动国家之复兴。
让“九一八”的警钟常鸣耳畔,就要时刻铭记“忘战必危、好战必亡”。今天,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但世界仍不太平,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头上,新冠肺炎疫情也提醒着人们非传统安全对全人类的真实威胁。向往和平、珍视和平、共创和平,是中华民族历来的传统,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期盼。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并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让我们更加珍视革命先辈们用血肉之躯换来的和平,更加坚定“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信念。
“不数既往,不能知将来;不求远因,不能明近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唯有让“九一八”的警钟常鸣耳畔,让“九一八”的教训昭示未来,坚定不移走强国之路、和平之路,复兴号巨轮才能在披荆斩棘中行稳致远,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早日实现。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材料可以共五句话,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句为第一层,可以概括为“九一八”警报声每年都要响起;其余为第二层,可以概括为“九一八”警报声响起的意义。
“沉重地敲击着每个人的心灵”可以理解为警报声让人们时刻警醒。
“警报为历史而鸣,为和平而响”可以理解为警报声让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
“拒绝遗忘、铭记苦难”说的是警报对于历史的意义,让人铭记历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说的是对于未来的意义,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最后两句强调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写作时要强调“九一八”对今日中国的重要意义。
“今年是‘九一八事变’90周年,在警报声响起的时候”为写作设置了时间情境;“安坐于宽敞明亮的教室学习的你”为写作设置了空间情境,能够“安坐于宽敞明亮的教室学习”,自然是与抗日英雄抛头颅、洒热血的无私奉献精神分不开的,正是他们的英雄抗战,才有了我们今日和平安定的日常。这些内容,要在文中呈现出来。
行文时可以从回顾历史入手,以史为鉴,面向未来,重点论述“九一八”对于中国现在和未来的重要意义。
可以用“总分总”的结构成文,对其意义用分论点的形式分条呈现。
【立意】1.铭记历史,珍视和平。
2.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3.居安思危,警钟长鸣。
4.例文:
重塑中国形象,展露中国风华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重塑中国形象,展露中国风华”。
这几日,中国主流媒体曝光了又一起境外敌对势力造谣抹黑中国和中国人的恶性事件,这让平时潜伏在海外的负面势力再次浮出水面。面对国外势力的造谣抵制,作为中国的青年,我们一定要坚信“中国有中国的好,而且越来越好,别当别人的奴才蓄意抹黑祖国”。
尼采说:“我们的眼睛就是我们的监狱,而目光所及之处就是监狱的围墙。”总会有人因为自己知道很多而自鸣得意,却不知自己所知的东西,就如同一个圆圈里的内容,而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是圆圈之外的无限空间。正如西方某些品牌以劳工为荒谬理由,抵制新疆棉花,以历史上自己做过强迫黑奴采摘棉花的丑事来以己度人,不可取;带着偏见去认知和抹黑新疆棉花,更加不可取。做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重塑今日之中国形象,展露中国的新风华。
重塑今日之中国形象,必以典型的案例呈之。
绿野仙踪,荫荫夏木,阡陌纵横,这是中国的乡村;水电便利,绿色生产,机械耕植,这是中国的乡村;乡规民约,共评模范,自己当家,这是中国的乡村。犹记西方人曾语:“中国的农村,秽物遍地,人民愚昧不堪,经济极度落后”;而今,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计划,“黑土麦田”年轻人,滚一身黄土、践共富誓言,手握改天换地、脱贫攻坚的巨笔,打造出了一座座生态美丽、民风淳朴、生活富裕、传统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自然风光与现代科技水乳交融的美丽村落。中国的乡村,早已不是西方人口中的蛮荒僻壤,反而能媲美于北欧童话镇。外国朋友,你能瞧见吗?
重塑今日之中国形象,必以生动的伟业览之。
来,乘上复兴号列车,于“波澜不惊”中领略我国大好河山;瞧,三十六峰的天险上人头攒动,那是老百姓们富足精神的娱情;看,人民广场上衣袂翩飞,那是大爷大妈们健康生活的标志;品,那城市里的绿色车浪,是中国企业共享创新的奇思妙想……暂且休息,我还将带你穿梭繁忙的车间,惊叹于大国工匠的执着;我将带你纵横捭阖,于故宫中看王希孟的绿水青山;我将带你跋涉塞罕坝林场,飞上九天,一览中国对世界环境之贡献。然后继续我们的高铁之旅,从连云港出发,横贯中亚,西抵荷兰,中国一带一路给人们带去欢颜;中国世贸,万国云集,你将看见人类命运共同体给世界人民带去的红利。远渡重洋,重走郑和的线路,你将发现一个不一样的生机盎然的中国。
重塑今日之中国形象,必以客观的事实贯之。
也许你已深深陶醉于乡村之富饶,域市之繁荣;但我也敢将不完美之处大方暴露。
高创之力,我国工业亟待升级;医疗不公,底层人民苦于天价药;贫富差距,教育鸿沟逐渐扩大;社会转型,不正三观隐于中国。但是,我敢剖析给你看。只有新鲜暴露的伤口才能结痂,正如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突破遮羞布,中国政治才会淀污澄清。我们不是厚颜,将伤口示人;我们是自信,让你们能目睹,我们必会将弊病一点点革除。
同学们,我们都是追梦人,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新的中国形象,还请拭目以待!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1.审材料。
首先解读所给材料:记者就西方国家刻意刁难中国的事端询问外交部发言人有何回应,而华春莹对此的回答铿锵有力,一则驳斥西方国家找借口排除异己,给中东地区带来长期的战乱与动荡,以人权为借口实则枉顾人权的荒谬行为;二则指出中国如今已然崛起,也绝不受西方国家的威胁便动摇自己的立场与原则。这一回答让许多人感到振奋,因为外交部对外发言很少有如此强硬的态度,如今面对西方国家赤裸裸的栽赃陷害与狼子野心,外交部的发言让国人真切地感到“中国人真的站起来了”,不必在外国的经济、武力威胁下妥协退让、委屈求全。这就是“今日之中国”的正向表达,足以让中国人感到骄傲。而中国如今的强大是每一个中国人辛勤劳动换来的,中华民族历经内忧外患,家国情怀成为中国人民抗击外敌与建设国家的坚强精神力量,这里面可以挖掘出国人的家国情怀、为国奉献等立意。
当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中国近期在国际上屡屡陷入西方国家的“指责”“制裁”,其实质是中国的崛起让西方这些世界龙头老大感到了威胁,他们一直在制造“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强大了一定会对他们不利。实际上,他们国内的问题、危机,是他们内部矛盾的激化,为了转移国内民众的视线,他们把敌意投向中国,试图以外界矛盾来缓解内部矛眉。中国的强大不是根本原因,但要让西方民众不落入指责中国而忽视自己国家实际问题的陷阱,中国还需要加强对外宣传,扭转中国长期以来在西方抹黑、扭曲下被西方民众误解的形象,这就涉及到文化输出的种种情况,这也是当今中国需要面临的国际政治形势。故而需要向外界重塑形象,展现中国风采。从这个角度立意也可以。
2.审任务。
文体任务:写一篇演讲词稿,以“今日之中国”为主题,这些要求表明本题更适合写议论文。
写作者身份:横峰中学的高二学生。
【立意】1.今日之中国,值得中国人骄傲;
2.今日之中国,由无数中国人共同缔造;
3.今日之中国,已傲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为今日之中国喝彩;
5.重塑中国形象,展露中国风华。
【素材】1.《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根本在家,家之根本在身。”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正因为感念个人前进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所以我们应该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修身齐家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中国梦与个人梦有机结合,以小我来成全大我。
2.鲁迅先生曾说过:“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每个人就如同一只萤火虫,虽然小,但是也可以在黑暗中发光,星星点点照亮世间的黑暗。在新疆棉花被荒谬抹黑之时,在祖国和人民的名誉被诋毁污蔑之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站出来发声!我们每一个个体真的无法像火炬那般指引前方,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聚沙成塔,终将会比火炬还要灿烂,终将让黑暗无光的天空重新拥有色彩。
3. 家与国,哺育了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亦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归属。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身在何处,小家与大国,始终是镌刻在中华儿女灵魂中永不磨灭的印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国情怀如同一条柔韧的纽带,将每个人的成长与家国紧密相连,个人的命运、家庭的幸福、国家的前途,同频共振、相偎相依。家国情怀,与其说是一种宏大的英雄气概,毋宁说是一种历史积淀的生命自觉, 千百年来,已成为中华民族最纯朴的气质。它驱使着新时代青年将个人志向融入到家国使命之中沿着无数前辈的奋斗足迹,勇敢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5.例文:
历史不能忘却
1937年的那个冬天,12月13日,在中国南京发生了人类有史以来最惨绝人寰的暴行,日军━━一支毫无人性的军队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周的血腥屠杀。他们采用种种灭绝人性的手段来残杀中国人民。昔日繁华的南京城尸堆如山,血流成河,大街小巷,防空洞里,处处都有中国人民的尸体,顿时,南京城成了人间地狱,侵华日军在中国,在南京留下了人类历史上最野蛮,最可耻的一页。这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遗忘的一段血泪史。
只有真切地了解历史,才能正确地认识历史。只有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是的,谁都不能否认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野蛮、残暴的战争罪行。我们之所以念念不忘,是为了抵抗遗忘,我们之所以将这段沉痛的历史,融入血液里灵魂里,就是为了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对战争的鞭笞。而今的纪念是为了不忘,反思是为了清醒,奋然前行,才是铭记历史的真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既是古人的醒世真言,也是南京历经无数腥风血雨给后人的启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人民从来都是宽宏和包容的。七十多年过去了,仇恨不曾生长,时间可以消逝,但记忆不会风化,耻辱更是不容漫长的沉痛所尘封。我们记住耻辱,记住南京大屠杀这段悲痛的历史,也就是让我们必须永远记住一条巅覆不破的真理: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强大。
追忆历史是为了和平的未来,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星球上,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而不再希望看见满目疮痍、战火纷飞,当我们渴望和平的橄榄枝时,发展正是摘取橄榄枝的最好工具!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两大主题。和平推动了发展,而发展又促进了和平的力量。战争对社会生产力是一种极大的破坏,因此,只有在安定团结的国际环境中才能求得国家、社会的发展,而国家、社会的发展又会进一步的促进和平力量的增强,对维护世界范围的和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奋斗目标。要自觉地把今天的学习同祖国的繁荣昌盛,民族的富强复兴结合起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认真学好知识,早日成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我们要有勤奋的学习精神,严谨的学习态度,切实掌握过硬的学习本领。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值此纪念南京大屠杀76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献给在南京大屠杀中惨遭杀戮30多万我们的同胞,以慰死难同胞冤魂!以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首先审读材料,分析材料可以发现,材料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则材料为一个部分,是国家对于抗战历史、烈士英雄所做出的举措,第二个部分是第二则材料和第三则材料,第二则材料是习近平主席关于“和平与发展”的看法;第三则材料是习近平关于“中国与世界”“现在与未来”的看法。材料中有表明态度和立场的关键句:“我们要以史为鉴,坚定维护和平的决心”“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综合分析三则材料,不难看出,材料提供了我们关于“历史与未来”“战争与和平”“中国与世界”等多角度的思考,引领大家去重新认识历史,去反思历史,去铭记历史,面向未来。材料中的任务部分“历史记忆、和平发展、共创未来”给出了写作的话题与思考的角度;“作为享受着新时代岁月静好的青年,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这就要求考生对材料中的事件进行思考,选择角度进行立意。
参考立意:
1、勿忘历史,永记和平;
2、缅怀历史,敬畏生命;
3、反思历史,面向未来;
4、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5、抗战精神永存;
5、勿忘国耻,圆梦中华
6、要常怀敬畏之心;
7、不能忘却的记忆
参考素材:
1、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因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不要让时间为庸人们所设计,不要让殷红的鲜血只剩下淡淡的残梦。血已经流了,但不能让他白流。南京的大惨案依然历历在目,我们需要的不仅是黯然至于泣下,更应该正视这刻骨铭心的苦痛。因为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面淋漓的鲜血,鲁迅的担忧依旧没有过时,一个民族的精神首都仍要我们去建构与呵护。
2、这就给我们无穷的启迪:在现今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没有必要用欢乐消除自己的悲伤,如果那样就失去自我;我们也没有必要沉浸在微漠的悲哀中,我们应正视历史的烙印。我们应该时刻把祖国放在心中,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最前列,为中华崛起而奋斗,但这一切却又不能在空言与大话中消磨,作为学生,我们所应注意的:更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你是否认真学习,为建设祖国积累好本领;当升旗仪式时,我们是否唱起庄严的国歌;在外国人面前,你是否随地乱扔垃圾,你时刻是否在维护着国家尊严……?
3、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65年过去,那场战火遍及8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20亿人口卷入其中的残酷战争,给人类文明造成前空浩劫,为子孙后代留下极其沉重的教训。只有不忘过去、吸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才能不枉人类付出的巨大代价。
4、可让人忧心的是:如今许多青少年对这一段历史一无所知,这不禁让人寒心。是呵,现在我们沐浴着盛世阳光,心中逐渐被现代都市的红灯绿酒所填充,已没有空间去回味,体会这血一般的历史。对于革命先烈的英勇斗争,很多人觉得好笑。狼牙山五壮士,王二小,董存瑞,却被认为是弱智傻瓜,不会投机取巧。这正是中华民族正在流失的一种精神。七十年前,就因为没有民族精神,团结精神,才遭到了外来国家的侵略。
结构示例:“历史不能忘却”,文体:议论文。开篇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写起。正文分为三层:只有真切地了解历史,才能正确地认识历史。只有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追忆历史是为了和平的未来;我们要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奋斗目标。最后以铭记历史、纪念死难同胞结束。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