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纲——古今中外史,通史体例要——内容政经文,专题史体例丰富与拓展时序编排 专题呈现 点-线-面拓展深化课程结构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国家制度:为了行使公共权力与国家统治,以及体现统治阶级的利益,就需要一系列制度建设,如以权力分配、官员选拔、机构设置和运行为主体的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以赋税征收、财政分配主体的经济制度,以构建主流意识形态为主体的思想文化制度,以及法律、外交、军事、民族等方面制度。社会治理:由政府组织主导,吸纳社会组织等多方面治理主体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治理活动,包括社会体制机制治理、社会组织治理、基层治理、社会问题治理和公共安全治理、虚拟社会治理等方面。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追本溯源、帝王将相、经邦纬国《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国家制度时空观念商内外服制度方国林立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郡县制三公九卿汉郡国并行制分封制中外朝隋唐节度使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三省六部宋地方收权分权通判二府三司元行省中书省制明废行省设三司废宰相权分六部设内阁清行省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康熙:南书房雍正:军机处中央:地方:州--郡--县道--州--县郡--县路--府--县省--路--府--州--县省--府--县省--府--县素养考向 概念聚焦1.掌握先秦到秦朝政治体制的发展历程,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历史进步性 2.掌握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历程,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我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变迁的基本规律 3.掌握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督抚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巩固的深远影响 禅让制、世袭制、内外服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家国同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文书制度;内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内阁制学习目标目录CONTENTS追本溯源帝王将相经邦纬国课堂总结壹贰叁肆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秦汉至明清的地方治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梳理壹——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追本溯源1.夏朝的政治体制——王位世袭制王位世袭制的出现是血缘政治开端,宗法观念萌芽;生产力发展和阶级对立产物,顺应历史趋势和社会进步,但不能保证继承人的才能与品德。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是谓小康。——《礼记·礼运》(1)如何理解禅让制到世袭制的变化?政权性质:公天下 → 家天下权力传承:传贤 → 传子(兄终弟及、父子相传)社会形态:原始公有制 → 奴隶私有制(2)王位世袭制的认识从“大同”到“小康”,王位的传承发生了什么变化?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夏的建立:有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奴隶制王朝国家——夏。世袭制: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打破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2.商朝的政治体制——内外服制度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 1.商朝是中国早期国家,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社会组织中的血缘关系尚未完全被打破,商朝没有能力对王畿之外的广大地区实行直接控制。2.内外服制是当时能够达到有效统治的最佳方式。以上史料体现内外服制度的何种特点?特点:神权色彩浓厚;神权与王权结合;商王对外服的控制有限。材料1:“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材料2:“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征,……尔尚辅余一人,致天之罚。” ——《尚书·盘庚》材料3:“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史记》1.内外服制:(松散联盟)内服:“王畿”之地,商王直接控制;外服:商王畿以外的土地,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商族势力范围示意图内服外服2.职官制度: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3.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层层分封,等级森严诸侯权利和义务B影响D分封目的A分封对象C分封特点E积极: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扩大了西周的统治范围,巩固了统治;扩大了周文化范围。消极:西周后期,导致诸侯国势力膨胀,王权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税、朝觐述职。权利:实行再分封;可在封地内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材料1: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篱,屏蔽周室。材料2:“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周人(都城在镐京)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宋国为殷族遗民之国)。”——钱穆【P2思考点】:商朝内外服制与西周分封制的相同和不同之处?①与王室关系:内外服制之下,王室与附属国是同盟关系,未必有血缘关系;分封制下诸侯国的主体与王室有血缘或姻亲关系。②对地方控制力:内外服制下,商王对地方控制力相对较弱;分封制下诸侯国义务明确,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相同①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②都是国家结构的体现,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治理的一种形式。不同提醒:从目的、本质、与王室关系、控制力等方面思考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乐是配合礼的进行维护等级差别的乐舞。要求不同等级都安于名分,遵守礼制,不得僭越。(规矩——区别等级——规范社会秩序)明确等级尊卑,维护统治秩序。史料: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器用,皆有等宜。 ——《礼记·王制》维护的工具礼乐制(权力认同)血缘纽带(里)政治方面的表现宗法制:礼乐制:含义: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力,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内容:大宗与小宗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既有家庭等级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原则:嫡长子继承制(核心)3.西周的政治体制——宗法制、礼乐制西周政体基本特征:家国同构,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族权与政权结合。实质: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目的:巩固贵族的身份地位,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解决权力认同问题,即天下归心4.原始民主传统上述这段话,体现了商周原始民主传统的哪些特点? 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 国人通过舆论影响朝政; 对后世政治有一定影响……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血缘社会转向了地缘社会,封建诸侯、贵族分权转向了专制独裁、皇帝集权,血缘宗法制度崩溃,地缘郡县政治确立,最后形成中央集权制度。——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中外历史纲要(上)》分析战国时期封建政治制度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5.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表现:君主专制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体制开始产生。原因:①铁农具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瓦解;②王室衰微,各诸侯国政治上的重大变革,使君主权力得到加强③百家争鸣提供思想基础。材料四: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自由民“国人”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材料二: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材料三:商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周代的最高统治者则宣称自己是“代天治民”,自称“天子”。材料一:西周时期盛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决定政治地位的高低。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等级森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神权与王权相结合,迷信色彩浓厚;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先秦政治体制的特征:贰——秦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帝王将相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专制主义”指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主要矛盾:皇权vs相权)“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主要矛盾:中央vs地方)秦 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形成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明 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及衰落概念:中央地方秦朝开创了帝制时代,国家的“升级”是在这个时候完成的。——张帆《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与特征》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开创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核心中央官僚地方管理文书行政管理制度九卿 奉 常 宗庙礼仪教化郎 中 令 宫中警卫卫 尉 宫门警卫太 仆 宫廷车马少 府 皇家财政宗 正 皇室宗族典 客 少数民族治粟内史 租税、 财政廷 尉 司法、首都警卫家天下色彩浓厚【历史纵横】秦王嬴政自认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不更改过去的王号,“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下令丞相、御史议帝号。…皇帝自称“朕”,命和令分别称为“制”与“诏”,印称为“玺”,其位世袭。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秦 朝皇帝制度:中央行政机构——三公九卿制皇 帝御史大夫丞 相太 尉奉常廷尉少府卫尉宗正郎中令太仆典客治粟内史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丞相和大臣听命于皇帝,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百官之长副丞相最高武官行政协理国政图籍文书最高监察军事(虚衔)分掌国家政务和皇室事务制度特点:皇权核心,家国同治,充分体现“家天下”的特点。参政方式:“廷议”三公九卿以“廷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供皇帝裁决,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廷议”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但最终决定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据所学知识分析郡县制有何作用?秦 朝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材料3: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有两个重要意义:一是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使早期的部族国家转化为疆域国家;二是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员取代了世袭领主,使得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命,概不世袭。作用/意义:有利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书同文字”木方“车同轨”与驰道示意图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根据材料分析秦朝文书制度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秦 朝文书行政系统——国家治理的纽带【史料阅读】有事请殹(也),必以书,毋口请,毋 (羁)请。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睡虎地秦墓竹简》材料3:“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东汉王充在《论衡》睡虎地秦墓竹简(1)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2)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3)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秦朝文书十分繁密,秦始皇日夜都要批阅大量文书。汉承秦制:中央行政体制仍为三公九卿制。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的演变——两汉速读P4,结合图示分析“汉代大体是秦代之延续”有哪些表现?(1)西汉——汉承秦制,有所损益秦代只是汉代之开始,汉代大体是秦代之延续。——《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创新1:汉武帝设立中朝,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西汉晚期以后,丞相制被三公制取代,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中外朝制度的设立,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 ——《汉书·刘辅传》尚书一职的历史演变秦:九卿少府属官地位低下西汉:进入中朝,地位渐高东汉:形成尚书台,成为行政枢纽。创新2:东汉时,尚书台成为新的行政中枢,参与决策和行政权力,削弱三公权力。【学思之窗】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汉武帝开始的中朝尚书权力增大。 西汉后期,皇权衰弱,外戚宦官干政延续不断,中央集权名存实亡。东汉时政论家仲长统总结的三公权力被削弱的原因是什么?隋唐: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的演变——隋唐材料: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职官志》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根据材料归纳三省六部的作用?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配合和牵制,防止大臣专权,有利于加强皇权;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三省长官共议国事,形式上带有民主色彩;材料1:“以中书、门下较汉代之宰相,以尚书六部较汉代之九卿,在政制上,不可谓非一种绝大之进步。……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故曰三省之于宰相,六部之于九卿,不得不说是政制上之一进步。” ——钱穆《国史大纲》材料2: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chi),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特点:体系完整、相权三分、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对当时:对后世: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成熟的标志之一,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宋:二府三司制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的演变——宋朝二府三司影响: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却减弱了对皇权的约束力。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冗官"局面。皇 帝三司枢密院(调兵权)财政中书门下(政事堂)三司使御前会议台谏同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执政)枢密使(执政)枢密副使(执政)御史中丞知谏院行政军政监察工部刑部礼部吏部兵部度支盐铁户部三衙(统兵权)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思考宋代二府三司制有哪些特点?特点:多设机构、分割相权,分化事权,强化皇权宋朝三省虽置,但职能废弛瘫痪,另设中书门下省“佐天子,执大政”,其长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履行宰相的职权。材料:唐代群臣朝见,宰相得有坐位,并赐茶。…迨到宋代,宰相上朝,也一同站着不坐。——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原因:①元朝版图空前大于前代,事务繁多;②少数民族政权治理水平相对低,删繁就简;③为了更便捷、高效处理全国事务,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弊端:宰相权力过大,造成元中后期内乱频繁。元:中书一省制——相权的再集中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的演变——元朝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太子充任。其下有左右丞相各一人,“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 ——《元史》元初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史·高鸣传》一省两院明:废丞相,设内阁废除宰相: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宰相制度终结。建立内阁:皇帝选拔一些文官到宫廷的殿阁值守,是为“内阁”;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明太祖)设置殿阁学士……大学士皆五品官,使侍左右备顾问,并不参预机务。(明成祖)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七人入值直文渊阁,参预机务,称为内阁学士……内阁之名及阁臣参预机务自此始。——《明清简史》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的演变——清朝清:军机处的设立材料: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材料: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提高了行政效率,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原因:处理西北军务; 加强皇权特点:简、速、密职能:跪受笔录、承旨遵办总结归纳秦汉到明清的中央政治制度演变趋势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宰相权力不断分化,从个人开府到组织机构化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条主线发展演变。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渐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在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演进的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亡。两汉至明清中央行政制度是如何演进的?主要趋势怎样?◇古代中国加强君权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1 转移相权及其机构2 分割相权、分化事权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重用身边侍臣“中外朝” 制三省六部制废丞相设内阁设军机处二府三司一省二院秦创立汉巩固战国萌芽隋唐成熟宋元加强明强化清叁——秦汉至明清的地方治理经邦纬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阅读P5-6第三目,梳理从秦到清朝中央对地方的治理措施?秦 分为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郡、县二级制汉 西汉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州刺史有行政权和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也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 郡国并行制 → 郡、县二级制 → 州、郡、县三级制隋 废郡,以州统县 州、县二级制唐 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道、州、县三级制 → 节度使宋 路的主要职责是监察州县各级官吏 州(府、军、监)和县二级 → 路、州(府)、县三级制元 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 省、路、府、州、县多级制明 废行中书省,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总揽一省之权 省、府、县三级制清 除巡抚外,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省、府、县三级制【探 究】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时期 秦 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 元 明 清高层政区 / 州 道 路 行省 布政使司 省统县政区 郡 郡、王国 郡 州 州 路、府、州 州、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县级政区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州、县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有怎样的特点?制度发展有沿袭性,也有变革性(郡县—行省);行政区划以二级制和三级制为主;行政区划上动下稳,县作为地方行政的基层区划最为稳定,高层政区变化大;演变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梳理课堂总结朝代 中央行政 地方治理夏 商 西周 春秋战国 秦西汉东汉 隋唐两宋元明清 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原始民主传统内外服制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诞生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文书行政管理制度郡县制中外朝制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郡国并行制 — 郡、县二级制 — 州、郡、县三级制三省六部制州、县二级制道、州、县三级制二府三司制路、州(府)、县三级制中书省(一省制)行省制废宰相,设内阁军机处(雍正)省、府、县三级制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