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学》第五章 患者的卧位与安全的护理 课件(共77张PPT)(江苏大学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基础护理学》第五章 患者的卧位与安全的护理 课件(共77张PPT)(江苏大学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77张PPT)
第五章
患者的卧位与安全的护理
学习目标
识记
1.能正确描述影响病人安全的因素
2.能正确描述保护具、辅助器使用的目的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3.能正确说出职业暴露的有害因素及对人体的影响
4.能正确陈述护理职业防护的管理
学习目标
理解
1.能正确描述并解释下列概念:安全环境、保护具、职业暴露、护理职业暴露、职业防护、护理职业防护、标准预防及护理职业风险
2.能正确识别医院常见的不安全因素
3.能正确解释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锐器伤、化疗药物职业暴露及汞泄漏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4.能正确理解护理职业防护的意义
学习目标
应用
1.能针对医院内常见的不安全因素,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2.能根据病人的病情及需要,正确选择和科学使用各种保护具及辅助器具,保证病人安全
3.能根据病人的病情,在护理工作中对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
4.能根据锐器伤的情况,正确处理锐器伤,并采取有效的、针对性的防护措施
情景导入
患者黄某,女,45岁。因异位妊娠于2015年3月18日14时全麻下行全子宫切除术,于当日16时术毕回病房,术后有留置胃管和尿管。值班李护士在当日22时巡视病房时,观察到患者烦躁不安且出现痛苦表情,主诉伤口疼痛。次日患者精神状态好,生命体征平稳。
问题思考:
1.评估造成此患者不安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你应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2.患者术毕回病房后,护士应该为患者采取什么卧位?为什么?
3. 术后第一天,护士应该为患者采取什么卧位?为什么?协助患者翻身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主要内容
1
第一节 患者的安全
第二节 护士的职业防护
2


CONTENTS
PART
1
第一节 患者的安全
第一节 患者的安全
一.影响患者安全的因素
二、病人安全需要的评估
三.医院常见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
四.保护患者安全的措施
(一)患者自身因素
(二)医务人员因素
(三)医院环境因素
(四)诊疗方面的因素
(一)患者方面
(二)治疗方面
(一)物理性损伤
(二)化学性损伤
(三)生物性损伤
(四)心理性损伤
(一)保护具的运用(二)辅助器的使用
一、影响患者安全的因素
(一)患者自身因素:
1.感觉功能:良好的感觉功能可帮助人们了解 周 围环境,识别和判断自身行动安全性的必要条件
2.年龄:年龄会影响个体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进而影响个体采取相应的自我保护行为。
3.目前的健康状况:健康状态不佳,易发生意外和 受到伤害。年老体弱、行动受限易发生坠床、跌倒、骨折等;免疫功能受损易发生感染或加重病情等。
一、影响患者安全的因素
(二)医务人员因素:一般是指医务人员素质或数量方面的因素。 思想政治素质
1.医务人员的素质包括: 业务素质等
职业道德
2.数量:人力资源配置是否符合规定标准等
(三)医院环境因素:医院的基础设施、设备性能及物品配置是否规范,也是影响患者安全的因素。
(四)诊疗方面的因素
医疗辅助检查设施及特殊的医疗手段的不断增加,造成一些医源性感染,如纤维支气管镜、胃镜、腹腔镜等侵袭性操作,均可造成黏膜损伤及医源性感染等。
二、病人安全需要的评估
(一).病人方面
意识是否清楚,精神状态是否良好,是否有安全意识,警觉性是否良好
是否因年龄、身体状况或意识状况而需要安全协助和保护
感觉功能是否正常,是否能满足自己的需要
是否有影响安全的不良嗜好,如吸烟等
是否熟悉医院环境等
二、病人安全需要的评估
(二).治疗方面
病人是否正在使用影响精神、感觉功能的药物
病人是否正接受氧气治疗、冷、热治疗
病人是否需要给予行动限制或身体约束
病房内是否用电器设备,病人床旁是否有电器用品
三、医院常见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
物理性损伤及防范
化学性损伤及防范
生物性损伤及防范
心理性损伤及防范
(一)物理性损伤及防范
机械性损伤
温度性损伤
压力性损伤
放射性损伤
(一)物理性损伤及防范
1.机械性损伤
原因:常见有跌倒、撞伤等
防范措施
年老虚弱、行动昏迷、意识不清、躁动不安及婴幼儿病人:使用床档或其他保护具
不便者:应予以搀扶或协助,常用物品应放于容易获取处
预防跌倒:地面采用防滑地板,应保持整洁干燥,移开障碍物;通道和楼梯等进出口处应避免堆放杂物
(一)物理性损伤及防范
2.温度性损伤
原因
热水袋、热水瓶所致的烫伤
冰袋、制冷袋等所致的冻伤
各种电器如烤灯、高频电刀等所致的灼伤
易燃易爆品如氧气、乙醚及其他液化气体所致的
各种烧伤等
(一)物理性损伤及防范
2.温度性损伤
防范措施
应用冷、热疗法: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注意听取病人主诉及观察局部皮肤的变化
易燃易爆品:强化管理,并加强防火教育,制定防火措施,护士应熟练掌握各类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医院内的电路及各种电器设备:定期检查维修。对病人自带的电器设备,使用前应进行安全检查,并进行安全用电的知识教育
(一)物理性损伤及防范
3.压力性损伤
原因
长期受压所致的压疮
因高压氧舱治疗不当所致的气压伤等
因石膏和夹板固定过紧,形成的局部压疮
因输液不当所致的肺水肿
压力性损伤的防范措施
见相关章节
(一)物理性损伤及防范
4.放射性损伤
原因
主要因放射性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处理不当所致
常见有放射性皮炎、皮肤溃疡坏死,严重者可致死亡
防范措施
在使用X线或其他放射性物质进行诊断或治疗时,正确使用防护设备
尽量减少病人不必要的身体暴露,保证照射区域标记的准确。正确掌握照射剂量和时间
保持接受放射部位皮肤的清洁干燥,且防止皮肤破损,应避免一切物理性刺激和化学性刺激等
(二)化学性损伤及防范
原因:药物使用不当或错用引起
防范措施
护士应熟悉各种药物应用知识,严格执行药物管理制度和药疗原则
给药时,严格执行“三查七对”,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
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安全用药的有关知识
原因:微生物及昆虫对人体的伤害
防范措施
护士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加强各项护理措施
采取措施消灭昆虫
(三)生物性损伤及防范
(四)心理性损伤及防范
原因:情绪不稳、精神受到打击而引起
防范措施
以高质量护理行为取得病人的信任,并建立良好关系
帮助病人与周围人群建立一个和睦的人际关系
注意对病人进行有关疾病知识的健康教育
引导病人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疾病
(五)医源性损伤及防范
是指由于医务人员行为及言语上的不慎,造成患者心理或生理上的损害。如个别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业务技术水平低,在为患者进行治疗、护理时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给患者生理或心理上造成痛苦,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应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防止医疗事故及差错的发生。
(1)常见原因:由于医务人员言谈及行为上的不慎而造成患者心理或生理上的损伤。
(2)防范措施
以高质量护理行为取得病人的信任,并建立良好关系
帮助病人与周围人群建立一个和睦的人际关系
注意对病人进行有关疾病知识的健康教育
引导病人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疾病
(六)其它
微波能干扰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正常工作。
医院内使用微波设备的地方如磁共振室等处要有明显标志,并提醒装有起搏器的患者避免靠近。
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态度,患者与周围人们的情感交流,医护人员对患者的行为和态度等均可影响患者的心理,甚至导致心理性损伤的发生。
防范措施:
护理人员应以高质量的护理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四、保护患者安全的措施
(一)、保护具的使用
常用保护具有:
(二)、辅助器的使用
(1)辅助器是为患者提供保持身体平衡与身体支持物的器材,是维护患者安全护理措施之一。
(2)常用辅助器有: 掖杖
手杖
助行器
床档(bedside rail restraint)
约束带(restraint)
支被架(overbed cradle)
(一)保护具的应用
是用来限制病人身体或机体某部位的活动,以达到维护病人安全与治疗效果的各种器具
常用保护具
1.床档(bedside rail restraint)
2.约束带(restraint)
3.支被架(overbed cradle)
(一)保护具的应用
【适用范围】
小儿病人
坠床发生几率高者
实施某些眼科特殊手术者
精神病病人
长期卧床、极度消瘦、虚弱及其他压疮易发生者
皮肤瘙痒者
(一)保护具的使用方法
【使用原则】
1)知情同意原则:使用前向患者及(或)家属解释所需保护具的原因、目 的、种类及方法,取得患者和家属的同意与配合。如非必须使用,则尽可能不用。
2)短期使用原则:使用保护具要确保患者的安全 ,且只宜短期使
3)随时评价原则:应随时评价保护具的使用情况
(一)保护具的使用方法
1.床档
主要用于预防病人坠床
多功能床档
半自动床档
围栏式床档
(一)保护具的使用方法
2.约束带 用于保护躁动病人,限制身体或肢体活动,防止病人自伤或坠床
宽绷带
肩部约束带
膝部约束带
尼龙搭扣约束带
(一)保护具的使用方法
注意事项
应用保护具时,应保持肢体及各关节处于功能位,协助病人经常更换体位,保证病人的安全、舒适
使用约束带时,其下须垫衬垫,固定松紧要适宜,并定时松解
确保病人随时与医务人员取得联系
记录使用保护具的原因、时间、观察结果、相应的护理措施及解除约束的时间
(二)辅助器的使用方法
辅助器是为病人提供保持身体平衡与身体支持物的器材,是维护病人安全的护理措施之一。
常用辅助器有:掖杖、手杖和助行器目的:
因身体有残障或因疾病及高龄行动不方便的患者,使用辅助器材辅助患者活动,保障患者的安全。
(二)辅助器的使用方法
常用辅助器
腋杖(crutch):是提供给短期或长期残障者离床时使用的一种支持性辅助用具
手杖(cane):是一种手握式的辅助用具,常用于不能完全负重的残障者或老年人
助行器(walker):适用于上肢健康,下肢功能较差者。
(二)辅助器的使用
注意事项
使用者意识清楚,身体状态良好、稳定
选择适合自身的辅助器
使用者的手臂、肩部或背部无伤痛,以免影响手臂的支撑力
使用辅助器时,病人的鞋要合脚、防滑,衣服要宽松、合身
(二)辅助器的使用
注意事项
调整腋杖和手杖后,将全部的螺钉栓紧、橡胶底垫靠牢拐杖与手杖底端。并应经常检查确定橡皮底垫的凹槽能否产生足够的吸力和摩擦力,且紧栓于腋杖与手杖的底端
选择较大的练习场地,同时地面应保持干燥,无可移动的障碍物
第二节 护士的职业防护
职业防护的相关概念及意义
职业暴露的有害因素
护理职业防护的管理
常见护理职业暴露及预防措施
一、职业防护相关概念及意义
职业暴露(occupational exposure)
指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有害因素中,从而有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种状态
护理职业暴露(occupational exposure of nursing)
指护士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病原微生物,以及受到心理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职业暴露
一、职业防护相关概念及意义
职业防护(occupational protection)
是针对可能造成机体损伤的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职业性损伤的发生,或将损伤降低到最低程度
护理职业防护(occupational protection of nursing)
指在护理工作中针对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采取有效措施,以保护护士免受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损伤,或将损伤降至最低程度
一、职业防护相关概念及意义
护理职业风险(nursing occupational risk)
指在护理服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
血源性病原体(bloodborn pathogen)
是指存在于血液和某些体液中的能引起人体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例如HBV、HCV和HIV等
安全注射(safe injection)
是指注射时不伤及病人和护士,并且保障注射所产生的废物不对社会造成危害
一、职业防护相关概念及意义
护理职业防护的意义
提高护士职业生命质量
提高护士职业生命质量
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二、职业暴露的有害因素
(一)生物性因素:生物性因素是影响护理职业安全最常见的职业性有害因素。细菌、病毒
(二)化学性因素:化疗药物、消毒剂、汞、麻醉废气
(三)物理性因素: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物理性有害因素包括:锐器伤、放射性损伤、温度性损伤等。
(四)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的危害主要工作中包括来自患者或家属的暴力和从事工作本身的压力。同时,由于人们的观念差异,使某些患者及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存在偏见,致使护患关系紧张。
(一)生物性因素
细菌:常见的致病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埃希菌等
病毒:常见的病毒有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冠状病毒等
(二)化学性因素
是指医务人员再从事规范的诊断、治疗、护理及检验等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接触到的化学物质。
化疗药物

多种消毒剂
麻醉废气
(三)物理性因素
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物理性有害因素包括:锐器伤、放射性损伤、温度性损伤等。
1.锐器伤:锐器伤是一种由医疗锐器,如注射器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安培、碎玻璃常见的一种职业危害。而感染性针刺伤是导致血源性传染病的最主要因素,常见针刺伤;通过黏膜或非完整性皮肤接触引起感染;
针刺伤是医院最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
2.放射性危害:危害护士职业暴露因素主要来自X射线、射线及紫外线和微波等。其中X线损伤为医护人员最常见的放射损伤。
3.温度性危害:常见的是易燃易爆物品、各种电器如烤灯、高频电刀或使用冷热疗法不慎而引起损伤。
(四)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的危害主要工作中包括来自患者或家属的暴力和从事工作本身的压力。同时,由于人们的观念差异,使某些患者及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存在偏见,致使护患关系紧张。
护理人力资源问题
护患关系紧张,护士在处理护患矛盾时,会产生紧张情绪
长期超负荷工作以及紧张的工作气氛,引发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
三、职业防护
(一)概述
1.标准预防(standard precaution) 是针对医院所有患者使用的一种预防。将患者的血液、分泌物、体液、排泄物(不包括汗液)均视为具有传染性,在接触上述物质、粘膜与非完整皮肤时必须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以防止血源性传播疾病和非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传播。
标准预防技术:洗手、戴手套、穿隔离衣、戴护目镜和面罩等。
标准预防3个基本内容:
1)隔离对象:视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被污染物品等都具有传染性。
2)防护:强调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
3)隔离措施: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其重点是洗手和洗手的时机。
2.其基本特点
(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约传播。
(2)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患者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患者。
三、职业防护
三、职业防护
(二)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
(1)手的清洁与消毒是切断接触传播的重要措施,手的清洁与消毒应当符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要求。
(2)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
(3)脱去手套后应立即洗手。
(4)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污染时,应戴外科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防水围裙。
(5)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安全,防止被刺伤。
(6)对患者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与灭菌措施。
三、职业防护
(三)医院感染控制中医务人员四级防护
1. 一般防护
(1)适用于普通门(急)诊、普通病房的医务人员。
(2)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3)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
(4)认真执行手卫生。
2.一级防护
(1)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2)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医用防护口罩。
(3)每次接触患者后立即进行手清洗和消毒。
三、职业防护
3. 二级防护
(1)适用于进入隔离留观室和专门病区的医务人员,接触从患者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患者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2)进入隔离留观室和专门病区必须戴医用防护口罩(每4小时更换1次或感潮湿时更换)穿工作服、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
(3)每次接触患者后立即进行手部清洗和消毒。
(4)对患者实施近距离操作时,戴护目镜。
(5)注意呼吸道及黏膜防护。
三、职业防护
4. 三级防护
(1)适用于为实施可引发气溶胶操作的医务人员。可引发气溶胶的操作包括: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口、吸痰、雾化治疗、诱发痰液的检查、支气管镜、鼻咽部抽吸、面罩正压通气、高频震荡通气、复苏操作、死后肺组织活检的操作等。
(2)除二级防护外,戴面罩或加戴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三、职业防护
(四)穿、脱防护用品的程序
1. 穿戴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1)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衣、裤)→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或缓冲间(手部皮肤破损的戴双层乳胶手套)。
2)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隔离衣(或防护服)→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
2. 脱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1)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摘手套、消毒双手→摘护目镜/防护面罩→脱隔离衣或防护服→脱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用后物品分别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
2)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
3)沐浴、更衣→离开清洁区。
三、职业防护
3.注意事项:
①医用防护口罩可以持续应用4小时-8小时,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
② 离开隔离区前应对佩戴的眼镜进行消毒。
③ 医务人员接触多个同类传染病患者时,隔离衣(或防护服)可连续应用。
④隔离衣(或防护服)被患者血液、体液、污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接触疑似患者,隔离衣或防护服应在接触每个患者之间进行更换。)
⑤戴医用防护口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应进行面部密合性试验。
⑥隔离区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每日监测体温两次,体温超过37.5℃及时就诊。
四、常见护理职业防护的管理
(一)完善安全的组织管理
医院职业安全管理委员会、职业安全管理办公室、科室职业安全管理小组三级管理
(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高整体防护能力
健全制度制定与完善、并认真遵守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是保障护士职业安全的基本措施
规范各类操作行为
四、常见护理职业防护的管理
(三)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强化职业防护意识
职业安全知识的培训与考核
增强护士职业防护意识
护理工作不仅仅是为病人提供安全、无差错的护理,还要在工作中保护自身免受损伤
四、常见护理职业防护的管理
(四)改进护理防护设备
防护设备及用品
建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
(五)强化和推进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技术:洗手、戴手套、穿隔离衣、戴护目镜和面罩等
四、常见护理职业防护的管理
(六)重视护士的个人安全防护
1.做好个人安全防护,必备的防护装备,比如工作服、口罩、双层手套等装备。
2.树立预防的观念:每一例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均视为传染性物品对待。
3.规范操作,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良好的工作习惯是工作基础4.规范七步洗手法:内、外、夹、弓、大、立、腕。
5.免疫接种 :建议没有乙肝抗体人员注射乙肝疫苗,防患未然
6.锐器的废弃有专用的锐器盒,单手操作针头的回套,禁止双手回套针帽。
7.生物安全负责人做好必要的培训,重视护士的个人保健,定期进 行健康查体
四、常见护理职业防护的管理
(六)重视护士的个人安全防护
职业防护中的预防接种方案与种类
方案 种类
必须接受的方案 重组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流行感冒疫苗(灭活的或亚单位疫苗)麻疹活疫苗、腮腺炎活疫苗、风疹活疫苗、水痘-带状疱疹活疫苗
可选择的方案(特殊情况下) 卡介苗、甲型病毒性肝炎疫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多糖疫苗(A, C, W135, Y四联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狂犬疫苗(地鼠肾组织培养人用疫苗)、破伤风与白喉疫苗、伤寒菌苗、牛痘疫苗(天花疫苗)
五、常见护理职业暴露及预防措施
(一)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
(二)锐器伤
(三)化疗药物职业暴露
(四)汞泄漏职业暴露
(一)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
原因
与针刺伤有关的操作
接触血液与体液的操作
预防措施
洗手
避免直接接触血液或体液:戴手套、戴口罩或护目镜、穿隔离衣
安全处理锐利器具
医疗废物及排泄物的处理
(二)锐器伤
原因
医院管理因素:教育培训不够、防护用品不足
护士因素:自我防护意识淡薄、操作不规范、身心疲劳
病人因素:极度不配合、躁动
(二)锐器伤
预防措施
加强培训,提高安全意识
配备足量的具有安全装置的护理用品
建立锐器伤防护制度,规范个人行为
规范锐器使用时的防护
纠正易引起锐器伤的危险行为
正确处理使用后的锐器
与病人沟通
加强护士的健康管理
(二)锐器伤
应急处理流程
受伤护士要保持镇静,戴手套者按规范迅速脱去手套
处理伤口
及时填写锐器伤登记表,并尽早报告相关部门
评估锐器伤
血清学检测与处理原则
(二)锐器伤
锐器伤后的血清学检测结果与处理措施
锐器伤后的血清学检测结果与处理措施
检测结果 处理措施
病人HBsAg阳性,受伤护士HBsAg阳性或抗-HBsAg阳性或抗-HBC阳性者 阳性者不需注射疫苗或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
受伤护士HBsAg阴性或抗-HBs阴性且未注射疫苗者 24小时内注射HGIG并注射疫苗,于受伤当天、第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和监测。
患者抗一HCV阳性,受伤护士抗一HCV阴性者 受伤当天,第3周、3个月,6个月随访和监测
患者HIV阳性,受伤护士HIV抗体阴性者 ①经过专家评估后可立即预防性用药,并进行医学观察1年;②于受伤后4周、8周、12周、6个月时检查HIV抗体;③预防性用药原则:若被HIV污染的针头刺伤,应在4小时内,最迟不超过24小时行预防用药,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实施预防性用药。
(三)化疗药物职业暴露
化学药物治疗(化疗) 是指对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所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以及肿瘤采用的治疗方法。
原因
准备化疗药物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药物接触
在注射操作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药物接触
在处理化疗药物使用后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药物接触
直接接触化疗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或其他污染物
(三)化疗药物职业暴露
防护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减少与化疗药物的接触
减少化疗药物污染环境
(三)化疗药物职业暴露
预防措施
配制化疗药物的环境要求
配备专业人员
化疗药物配制时的防护
化疗药物给药时的防护
化疗药物外溢的处理
化疗药物污染物品的集中处理
(三)化疗药物职业暴露
化疗药物暴露后的处理流程
迅速脱去手套或隔离衣
立即用肥皂和清水清洗污染部位的皮肤
眼睛被污染时,应迅速用清水或等渗洁眼液冲洗眼睛
记录接触情况,必要时就医治疗
(四)汞泄漏职业暴露
汞泄漏的原因
血压计使用不规范
体温计使用不规范
预防措施
加强管理,完善应对体系
提高护士对汞泄漏危害的认识
规范血压计和体温计的使用
(四)汞泄漏职业暴露
(四)汞泄漏职业暴露
汞泄漏的应急处理
暴露人员管理
收集汞滴
处理散落的汞滴
处理汞污染的房间
一.选择题
A1题型
5. 不可使用约束带的患者是( )
A.发热谵妄 B.神经官能症 C.麻醉后未清醒者
D.精神病患者 E.烦躁不安的患者
6. 为防止躁动的婴幼儿发生意外应( )
A.注射镇静剂 B.使用保护具 C.特别护理
D.增加陪护 E冬眠疗法
7. 不需要使用保护具的患者为( )
A.分娩后产妇 B.昏迷 C.麻醉未清醒
D.躁动 E.谵妄
8. 跌倒和坠床属于下列哪种损伤( )
A.放射性损伤 B.温度性损伤 C.压力性损伤
D.机械性损伤 E.生物性损伤
9. 预防锐器损伤应采取的措施是 ( )
A.减少锐器使用 B.双手回套针帽 C.禁止用手直接传递锐器 D.医务人员进行疫苗注射 E.用手掰弯针头
课堂检测与思考
一.选择题
A2题型
1、护士周某正在巡视病房,她在下列哪项操作后需洗手后再消毒( )
A、离开普通病房前 B、为乙肝患者导尿前 C、处理破伤风患者伤口后 D、脱无菌手套后 E、为糖尿病患者静脉注射后
2、某护士在急诊科工作13年,由于工作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在患者行动不便时还要协助搬运患者,劳动强度较大,经常感到身心疲惫,近期腰部不适加重,检查为腰椎间盘突出。导致其损伤的职业因素属于( )
A、化学性因素 B、生物性因素 C、放射性因素
D、机械性因素 E、心理因素
3.刘护士,在配置化疗药物时,因药瓶内压力过大,药物荐到眼睛内,刘护士应立即( )
A、用清水清洗眼睛 B、用高渗盐水清洗眼睛 C、用低渗盐水清洗眼睛
D、用弱酸溶液清洗眼睛 E、用肥皂水清洗眼睛
4.为了防止药物外溅,其预防措施不正确的是( )
A、抽取药液时,用针腔较大的针头 B、 稀释瓶装药物时插入双针头
C、将溶媒沿瓶壁缓慢注入瓶底 D、抽取瓶装药物时,所抽药液以超过注射器3/4为宜 E、待药粉被溶媒浸透后再晃动药瓶
课堂检测与思考
案例分析
患者王某,男62岁,以呼吸困难、口唇发绀、烦躁不安而急诊入院,入院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次日,患者出现了烦躁不安。请问:
(1)为缓解症状,为防止患者受伤,护士应为其采取何种护理措施?
课堂检测与思考
本章小结
安全是人类的基本需要,病人的安全与护士的职业安全,共同构成护理安全。护士在确保病人安全的同时,应做好职业防护,保障自身职业安全
谢 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