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 案教师姓名 授课班级 授课形式 讲授授课日期 授课时数 2授课章节名称 青玉案·元夕教学目的 1.通过诵读、想象,体悟词中女性形象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特点。 2.品读词作,理解词中“那人”的所指和词作的深层含义。 3.学习作品通过渲染、反衬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 品读词作,理解词中“那人”的所指和词作的深层含义。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反衬的表现手法。更新、补充、 删节内容 有关作者的一些生平简介 补充作者与江阴乡土文化的元素使用教具 多媒体 拓展教程课外作业 完成综合拓展教程相关习题教学设想 1.将乡土文化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激发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热爱; 2.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熟读基础上理解课文主旨,理解作者情怀; 3.借助课文,对学生进行人生启迪,启发学子在未来的人生旅途,耐得住寂寞,守望美好明天。课 堂 教 学 过 程教学 环节 学生活动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激趣 导入 (约3’) 观看屏幕 思考回答 1.课前播放习近平点赞的历史人物《爱国儒将辛弃疾》,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引思政进语文课堂; 2.由本土景点滨江要塞风景区的鹅鼻嘴辛侯厅导入新课,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播放视频 启发思考解题 识人 (约3’) 认真听讲 及时笔记 1.青玉案,词牌名,取于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一诗,调名取此。元夕,元宵节。 2.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其词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播放PPT 启发引导初读 感知 (约4’) 听读录音 朗读课文 1.注意字词,听读录音,领略名家朗读风范; 2.集体朗读,感受诗歌大意。 播放录音 点拨提醒探究 赏析 (约23’) 接受任务 思考问题 圈点勾画 一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1.上阕描写:焰火,花灯,音乐。 2.下阙描写:士女。 总结:车多、人多、灯多;焰火美、音乐美、花灯美、服饰美、情态美。热闹非凡,盛况空前。 二、探究问题:词人要寻的人是谁?他又在哪里?前文为何浓墨重彩地渲染元夕灯会的盛况? 明确:那人,灯火阑珊(冷落)处。前面所写的种种热闹的气氛,都是反衬“那人”孤高、淡泊、自甘寂寞。 表现手法 暗喻:“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借代:“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 反衬,指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 布置任务 提出问题 点评指导 明确答案巩固 提升 (约4’) 感悟灯节 升华品德 借助省课题研究成果《江畔星月》一书,教师下水文字《一灯一火总关情》,让学生明白灯节习俗,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借助教师原创散文《何日再擎豆面灯》,升华学生对人生的感悟。 提出问题 启发引导小结 本课 (约2’) 回忆课堂 观看屏幕 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事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小结本课 强调重点布置 作业 (约1’) 记录作业 1完成拓展教程习题; 2.王国维的人生治学三境界你认为哪一种境界最重要?为什么? 布置作业板书 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