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复活(节选)》课件(共3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复活(节选)》课件(共3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复活》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理解题目“复活”的意蕴;了解作者及原著,梳理课文情节,把握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小说描写的场面、情节探究小说的主旨;学习作者通过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
核心素养目标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分析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探究本文主旨;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人物描写的方法来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
情境导入
复活:字面上看指的是“死了又活过来”,一般指的是肉身的复活,这种形式的复活我们在影视剧恐怖片里数见不鲜。而今天我们将走进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去认识另一种更为高级的复活类型——精神的、灵魂的复活,并从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主人公身上去感知美好人性的复归。
知人论世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其作品深刻地展现了俄国剧烈的社会变动。
列夫·托尔斯泰是现实主义的顶峰作家之一。他的文学风格通过高尔基等苏联作家得到批判的继承和发展,在世界文学中也有其巨大影响。在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中,他提出了“托尔斯泰主义”,对很多政治运动有着深刻影响。
作品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作品反映了1861年到1905年俄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动,因此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高尔基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国。
托尔斯泰
1863----1869
《战争与和平》
1873---1877
《安娜.卡列尼娜》
1889---1899
《复活》
自传体小说三部曲
《童年》、《少年》、《青年》
1852、1854
《忏悔录》
70年代
《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魔鬼》
《伊凡.伊里奇之死》
80年代
知人论世
他出生在俄国,他的家族有煊赫的历史,他是一个天生的贵族。但他的一生反而受其身份的困扰,无比痛苦,他的信仰注定了他的痛苦。他渴望改革俄国的农奴制度,他想把自己的私人财产分给农民,然后像一个普通人那样去生活,像一个农民一样亲自参加劳动。他的信仰和行为直接导致了妻子的不解,最终爆发了家庭危机,夫妇分家,因此他有一段不幸的婚姻。分家后他把自已现有的著作权和稿费无条件地转让或捐出,自己几乎身无分文。
他的一生,就是在焦虑与不安、对真理不断地求索和勤奋创作中度过的。他生前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他死后更是安静而朴素,在他家乡的森林中无声地长眠,坟前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他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是《复活》。
识背景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当时(19世纪末期),俄国的农奴制和俄土战争,使俄国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托尔斯泰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所在,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世界观发生激变,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社会现实,揭露俄国社会制度的本质。列夫托尔斯泰在此背景下创作出的《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知识拓展
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特指十九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最早作出现实主义是批判的论断的是法国作家蒲鲁东,正式提出批判现实主义并给它下定义的是高尔基。批判现实主义突出的特点是比较广阔和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示十分深刻和有深度。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有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等;代表作品有《红与黑》《人间喜剧》《艰难时世》《复活》等。
故事情节
《复活》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申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
人物考点
人物
塑造人物的方法
直接刻画
通过外貌、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征
间接刻画
通过环境描写或他人言行表现人物特征
答题思路:通过对人物的( )描写,刻画了一个()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其()的性格特征,揭示了XX()的主题
塑造人物的作用
表现某种价值观或行为品质
表达某种主张或寄托某种感情
通过人物命运发展反映某种社会状况
任务探究一
分析本文是如何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反映人物心理变化?
任务探究一
聂赫留朵夫
玛丝洛娃
始乱终弃的贵族老爷
忏悔的罪人
被抛弃的情人
堕落的风尘女
主要人物
任务探究二
聚焦玛丝洛娃的笑
玛丝洛娃的笑 反映的心理
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此时,玛丝洛娃还是以妓女的身份审视周围的人,看到眼前是个有钱人就露出习惯性的笑容。
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 玛丝洛娃认出了眼前的人就是伤害她的聂赫留朵夫,这使她的内心非常痛苦。笑容隐退,痛苦浮现。
“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都过去了,全完了。”玛丝洛娃说。接着,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聂赫留朵夫提到两人的孩子,但孩子的夭折对玛丝
洛娃来说是沉重的打击,此时,玛丝洛娃内心是痛苦的,是愤恨的,同时又有几分对贵族阶级的蔑视。
“您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 对于聂赫留朵夫的赎罪,以及他是否真诚悔过抱着强烈的怀疑,对之前他的所作所为心怀鄙薄。对这个曾经欺骗自己、现在却想救赎她的人,心怀不屑,甚至抱有敌意。
任务探究二
②玛丝洛娃听不清聂赫留朵夫在说些什么,但他说话时脸上的那副神情使她突然想起了他。但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
"您说什么,我听不见。"她叫起来,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玛丝洛娃看到聂赫留朵夫激动的神气,认出他来了。
"您好像是……但我不敢认。"玛丝洛娃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
她一动不动地站着,斜晚的目光盯住他不放。
神态、动作描写。玛丝洛娃的表情表现了她认出对方后的心理,那段不愿意触及的痛苦记忆又出现在她的脑海中。面对聂赫留朵夫的赎罪,玛丝洛娃蔑视、无声抵抗。
③过了一分钟,玛丝洛娃从边门走出来。她步履轻盈地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站住,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乌黑的鬟发也像前天那样一圈圈飘在额上;苍白而微肿的脸有点儿病态,但很可爱,而且十分镇定;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
"您是怎么找到我的?"她不理他的话,径自问。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
肖像描写。这是一个可爱的姑娘,眼睛"特别有神",让人无法讨厌她,作者这样写激起了人们对她的遭遇的同情。
语言、神态描写。面对聂赫留朵夫的赎罪,玛丝洛娃转移话题、答非所问、冷漠置之。
人物形象鉴赏---玛丝洛娃
任务探究二
④"不是有过一个孩子吗?"聂赫留朵夫问,感到脸红了。
"谢天谢地,他当时就死了。"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说这些干什么呀!我什么都不记得,全都忘了。那事早完了。"
语言、神态描写。聂赫留朵夫提到两人的孩子,但孩子的夭折对玛丝洛娃来说是沉重的打击,此时,玛丝洛娃内心是痛苦的,是愤恨的,努力想要忘记过去。
"不,没有完。我不能丢下不管。哪怕到今天我也要赎我的罪。""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都过去了,全完了。"玛丝洛娃说。接着,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语言、神态描写。"嫌恶"应该是玛丝洛娃的真情流露,正是眼前这个男人,对她始乱终弃,给自己带来了深重的痛苦和灾难。"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则是她故意而为之,装出的一副妖媚可怜相,其目的是"利用他弄到些好处"。写出了玛丝洛娃精神世界的堕落。
面对聂赫留朵夫的赎罪,玛丝洛娃依然是拒绝的,只想从这个男人身上"弄到些好处"。
人物形象鉴赏---玛丝洛娃
任务探究二
⑥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
动作、细节描写。两个"瞧瞧"活画出玛丝洛娃像敏锐的赌徒般在捕捉一击制胜的战机,而为的就是那区区十个卢布;而"伸""抓""塞"一连串的动作细节是那样的熟练、迅捷,像极了一个久经沙场的老手,类似的情状在她身上肯定发生了很多次。一个狡诈、贪婪、世俗的妇女形象跃然纸上。
⑦"您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
﹣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
语言、神态描写。突出了玛丝洛娃的真实状态,她根本不在意对方的想法,只是要尽可能地获得一些好处。
面对聂赫留朵夫的赎罪,玛丝洛娃鄙夷不屑、不信任。
人物形象鉴赏---玛丝洛娃
任务探究二
人物形象鉴赏---玛丝洛娃
(9)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76)
"真怪!"她又说了一遍,接着摇摇头,向铁栅栏那边走去。(78)
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在玛丝洛娃看来,茫茫尘世无非是好色之徒聚居的渊薮,他们从四面八方窥伺她,不择手段占有她,她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全都证实这种观点是正确的。所以他对聂赫留朵夫的关爱极度的怀疑,不信任,觉得聂赫留朵夫所说的话是骗人的。
⑧"何必提那些旧事。"她冷冷地说。(69)
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70)
语言、神态描写。表明聂赫留朵夫过去给她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她不想再触及那段痛苦的回忆。
面对聂赫留朵夫的赎罪,玛丝洛娃鄙夷不屑、不信任。
小结
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抛弃后,她沦落为妓女,又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她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她已经丧失了生命,失去了灵魂,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充满的是厌恶。
人物形象鉴赏---玛丝洛娃
任务探究三
作者塑造玛丝洛娃这一人物用意何在?
玛丝洛娃是俄国底层民众中的典型代表,作者借她揭露了当时俄国整个官僚体系的腐败,以及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表达了底层人民的反抗精神和革命要求。
《复活》以玛丝洛娃的人生经历与思想沉浮为线索,深入探讨了其精神复活的必然性,不仅凸显了其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更突出了这一形象对于俄国底层人民实现精神复活的重大意义。
任务探究四
找出文中描写聂赫留朵夫犹豫和徘徊的相关句子,再分析其心理。
聂赫留朵夫的心理描写 反映的心理
“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感情,免得哭出声来。 为自己年轻时候犯下的错误深切地悔恨和自责,为曾经善良 、纯真的玛丝洛娃现在的沉沦感到心痛。
他的内心刹那间发生了动摇。..“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了。”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给她一些钱,把你身边所有的钱全给她,同她分手,从此一刀两断,岂不更好 ” 聂赫留朵夫渴望“复活”,渴望让自己的灵魂得到救赎,但是面对沉沦的玛丝洛娃,他产生了动摇。这时候的聂赫留朵夫虽然已经开始“复活”,但并不彻底,有时还会处于“摇摆”的状态。
聂赫留朵夫觉得她身上有一样东西,同他水火不相容,使她永远保持现在这种样子,并且不让他闯进她的内心世界。不过,说也奇怪,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疏远她,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使他去同她接近。聂赫留朵夫觉得他精神上唤醒她,这虽然极其困难,但正因为困难就格外吸引他。 这时候的聂赫留朵夫在托尔斯泰笔下是一个矛盾、痛苦、已经决心迈出忏悔的第一步的青年贵族形象。他开始坚定自己的想法,面对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既要拯救她,也要拯救自己,这也是托尔斯泰“心灵辩证法"的体现。
任务探究五
【人物形象赏析﹣﹣聂赫留朵夫】
阅读小说思考:聂赫留朵夫是怎样一个形象?小说如何通过细节语言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理?
① "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
"我想见见您……我……"
语言描写。聂赫留朵夫在称呼上的斟酌和语言的不流畅表现了他思想上的矛盾。
"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情感,免得哭出来。
....:
他再也说不下去,就离开铁栅栏,竭力忍住翻腾的泪水,不让自己哭出
心理、动作、神态描写。聂赫留朵夫的情绪很激动,认为玛丝洛娃的遭遇的根源在自己,自己应该赎罪,他急于想得到玛丝洛娃的谅解,同意自己赎罪的想法。聂赫留朵夫"说不下去",说明他的内心充满了伤悲,自己给对方造成的伤害如此之大,表现了他对自己的反省。
任务探究五
③昨晚迷惑过聂赫留朵夫的魔鬼,此刻又在他心里说话,又竭力阻止他思考该怎样行动,却让他去考虑他的行动会有什么后果,怎样才能对他有利。
"这个女人已经无药可救了。"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
心理描写。一方面,一个利己的聂赫留朵夫和一个想要实现自我救赎的聂赫留朵夫之间展开了激战;另一方面聂赫留朵夫看到了玛丝洛娃已经完全变了个人,当年的纯洁美好不复存在,行为举止间流露出风尘女子的放荡,这一切让他质疑自己对她的拯救是否有意义。最终他还是坚定了自己要帮助玛丝洛娃的想法。
④不过,说也奇怪,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疏远她,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使他去同她接近他……对她豪无所求,只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
"我记起这些事是为了要改正错误,赎我的罪,卡秋莎。"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
心理、语言描写。表明了聂赫留朵夫决心从精神上拯救玛丝洛娃,其实这也是他迈出自己精神复活的第一步。"不敢开口"表现了聂赫留朵夫的懦弱,也表现了他内心深深的自责和忏悔。
【人物形象赏析﹣﹣聂赫留朵夫】
称呼语言能够直观地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小说选文中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过程?反映了聂赫留朵夫的什么心理?
任务探究六
①第一次对话时,聂赫留朵夫不知道用“您”还是“你”,随即决定用“您”——因为他们之间没有了以往的亲切、熟悉感;更重要的是,他是带着“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来请求玛丝洛娃的饶恕的,所以用“您”。
②当玛丝洛娃突然向他要钱时,他意识到“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但他直呼玛丝洛娃的小名“卡秋莎”,而且改称“你”——因为玛丝洛娃不让他闯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反而让他“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让他不再嫌恶她,也不只是怜悯、同情她的处境,而是决定在精神上唤醒她,“恢复她的本性”。
③当他把想赎罪的话说完了,玛丝洛娃表现出极度的冷漠和“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而且准备回牢房时,他又改称“您”——因为玛丝洛娃的冷漠让他意识到她对自己的距离感,让他决定还是用这种庄重的敬称;他想要用这种态度表达请求饶恕和救赎玛丝洛娃的决心。
任务探究七
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的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是一个纯洁、热忱、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作风随便,诱惑玛丝洛娃使其怀上孩子,又将其抛弃。
多年后,再次遇到了玛丝洛娃,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魁祸首,心中的良知引发了他对玛丝洛娃的同情和忏悔。他开始决心赎罪,甚至有和她结婚的念头,表明了他悔改的诚意。从此,他的思想开始升华,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灵魂开始走向复活。
【聂赫留朵夫形象】
任务探究八
作者塑造聂赫留朵夫这一人物用意何在?
他是一个"忏悔贵族"形象,是一个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
他能幡然悔悟,能认识到自己的罪恶,并毅然打算赎罪,并且产生了不带有任何私心的想法﹣﹣唤醒玛丝洛娃的精神!达到了人性的复活、道德的复活、精神的复活,完成了从"兽性的人"到"精神的人"的本质飞跃。
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在于,在他身上,体现了托尔斯泰宣扬的解决社会矛盾的思想﹣-"托尔斯泰主义",即悔罪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
任务探究九
托尔斯泰主义是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思想的结
晶。
一方面,它体现为对现实的无情批判;
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因此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
知识拓展
真实的心理描写:指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要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等。
(1)独白法。"天哪!你帮助我,教教我该怎么办!"。"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
我在认罪。
(2)对话法。"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了。"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
(3)全能法。(60)昨晚迷惑聂赫留朵夫的魔鬼,此刻又在他心里说话,又竭力阻止他思考该怎样行动,却让他去考虑他的行动会有什么后果,怎样才能对他有利。
不过,他同时又感到,他的心灵里此刻正要完成一种极其重大的变化,他的精神世界这会儿仿佛搁在不稳定的天平上……(62)
心理描写
任务探究十
联系整部小说思考:“复活”的含义以及作者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的人性理想分别是什么?
任务探究十
“复活”的含义:
在《复活》聂赫留朵夫完整而充分地体现了“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和思想。他经过返归和自我完善精神灵魂获得了新生,实现了“复活”。
在小说《复活》中聂赫留朵夫的思想变化可以分为:
第一阶段是纯洁善良、追求理想的阶段。这时他健康、真诚、充实、崇高,乐于为一切美好的事业而献身。真挚地爱着玛丝洛娃。那时的爱是纯洁美好的。“在他眼里,只有妻子才是女人,凡是不能成为他妻子的女人都不是女人,而只是人”。
第二阶段是放纵情欲,走向堕落。踏上社会后,聂赫留朵夫变得猥琐、低下、空虚、渺小。认为女人无非是一种“享乐工具”。他诱骗了玛丝洛娃,之后给了她一笔钱。这种做法是兽性的表现更是对纯洁的爱的侮辱,但那时他无法控制自己,导致了一个女人的悲剧。
第三阶段是从仟悔走向复活。法庭审判之后,他内心痛苦,认清了自己虚伪可耻的面目,决心悔过自新。在他忏悔的过程中,通过对他的所见所闻,揭露和批判了沙皇俄国社会的腐败和黑暗。批判了沙俄专制的国家制度,揭露了政府机关的黑暗和官吏的残暴。
任务探究十
作者通过玛丝洛娃体现了俄罗斯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和对整个黑暗社会的无比憎恨。她在拒绝聂赫留朵夫的“善行”时,一再表现出自己内心的屈辱、痛苦和按耐不住的愤怒。正是这种感情触动了她麻木不仁的灵魂,并最后使她觉醒过来。由于她的灵魂深处始终保存着善良的天性和与聂赫留朵夫初恋时的美好回亿,“悔罪”的聂赫留朵夫才能获得她的宽恕,井使她重新“爱”上他。玛丝洛娃最终拒绝聂赫留朵夫要求和他结婚的建议,表现出玛丝洛娃的崇高品质,也是她为了爱他而做出的自我牺牲。玛丝洛娃的“宽恕”精神使她的灵魂获得了“复活”。
综上所述,“复活”的含义指的是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精神的、灵魂的复活。
任务探究十
作者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的人性理想: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品,托尔斯泰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了美好的人性理想。小说的两个主人公一路走来爱恨情仇,历尽坎坷最终都实现了精神灵魂的“复活”,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了赎罪、宽恕、拯救灵魂、“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美好人性,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的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任务探究十一
一、 ①人性的复活。曾经聂赫留朵夫是一个沉迷声色的花花公子,每天的生活看似光鲜,实则内心充满空虚。直到他再次看到玛丝洛娃那一刻,那个因为他的欲望毁掉的女孩儿,他开始审视自己的经历,开始直面他的过去的错误。那一刻,他内心中自己善良的一面,在压迫中终于开始苏醒。
②道德的复活。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过的玛丝洛娃,他放下自己的贵族身段。向她忏悔自己曾经犯下的罪恶,祈求获得宽恕。这一刻,他曾经沦丧的道德感再次回归,这是他道德的复活。
③精神的复活。当聂赫留朵夫作为陪审员的身份在法庭上与被告的玛丝洛娃重逢时,相信他的内心是受到了极大震撼的,沉睡在心灵深处的精神的人开始觉醒。他开始认识到,正是因为自己的不负责任,才造成了玛丝洛娃一生的悲剧,开始认识到自己犯了罪。于是,聂赫留朵夫走上了自己的赎罪之路,同时也是在进行自我救赎,他的精神走向了复活。
二、是预示着玛丝洛娃以后精神上的复活。
小说以“复活”为题,有何含义?
任务探究十二
课文中的环境是一座监狱,极具典型性,人物也因而有特别的内涵。试分析课文选取监狱作为典型环境的用意何在?
课文选取的典型环境﹣﹣监狱,这一环境的特点是:混乱、嘈杂。
托尔斯泰把监狱作为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相认的背景,目的是以环境的混乱、嘈杂映衬玛丝洛娃精神世界的混乱,映衬社会执法的混乱不清;暗示人物命运的波折。
环境描写
任务探究十三
“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你认为聂赫留朵夫要同玛丝洛娃结婚的想法是真实的吗?请说明理由。
任务探究十三
观点一:不是真实的。聂赫留朵夫“不敢开口了”,是在怀疑自己的做法是不是值得。因为他要同玛丝洛娃结婚,就意味着必须放弃自己已经习惯了的优渥的贵族生活。同时,玛丝洛娃沦落风尘、酗酒享乐、粗野可怕,已不再是往日自己爱过的那个纯洁可爱的卡秋莎了。
观点二:是真实的。他之所以不敢开口了,是因为担心自己的想法不被玛丝洛娃理解,怕因此惹恼她。再者,在探望的时间结束,玛丝洛娃站起来要走时,他告诉她,“我还要来的”,“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他已把玛丝洛娃视为自己的亲人,这些都表明他要同玛丝洛娃结婚的想法是真实的。
总结
《复活》深刻揭示了沙皇俄国的社会现实。 从玛丝洛娃的处境一窥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在腐败机构的管理统治下,下层劳动人民受尽迫害与折磨,很多人都难以摆脱同玛丝洛娃一样的命运,社会上到处都是冤狱,各个监狱人满为患。残酷的社会环境扭曲了人物的世界观和道德本性。
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就是两个不同阶层的典型代表。在《复活》中托尔斯泰通过男女主人公的复活经历表达爱的力量可以救人,能够让人获得新生这一主张。《复活》体现了作者对人生、人性的思考,对人类道德与价值的不断寻求。托尔斯泰的创作带有浓浓的自传成分,反映着作家的生活经历和精神上的艰难探索。"复活"后的聂赫留朵夫,标志着托尔斯泰的思想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