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 出师表 同步练习题一、单选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疲弊(bì) 陛下(bì) 陟罚臧否(pǐ)B.行阵(háng) 驽钝(dùn) 裨补阙漏(quē)C.崩殂(cú) 恢弘(hóng) 夙夜忧叹(sù)D.以彰其咎(jiù) 妄自菲薄(fēi) 攘除(rǎng)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陟罚臧否(赞扬) 性行淑均(公正、公平)夙夜忧叹(早)B.中道崩殂(死) 悉以咨之(询问) 此皆良实(忠良、诚实)C.平明之理(治理) 臣本布衣(平民) 以彰其咎(表明、显扬)D.咨诹善道(询问) 引喻失义(道理) 深入不毛(长植物的地方)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伤先帝之明B.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C.欲报之于陛下也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D.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4.下面句子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危急存亡之秋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C.盖追先帝之殊遇 盖大苏泛赤壁云D.临表涕零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5.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最相近的一项是( )A.诚宜开张圣听 B.先帝知臣谨慎C.先帝不以臣卑鄙 D.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6.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宜妄自非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翻译: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至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B.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翻译: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C.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翻译: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谢,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D.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翻译: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以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7.下面的句式中,有一项不同的是( )A.苟全性命于乱世(状语后置,应为“于乱世苟全性命”)B.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以”后省略宾语“之”)C.临崩寄臣以大事(状语后置,应为“临崩以大事寄臣”)D.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状语后置,应为“于草庐之中三顾臣”)8.下列句子中所表达的志向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B.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秋思》)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亲贤臣,远小人 亲、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亲近;疏远。B.有所广益 广益:形容词作名词,扩大增多的事物C.攘除奸凶 奸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之徒D.恢弘志士之气 恢弘: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大10.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诸葛亮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文天祥的《正气歌》亦云:“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感人之深,于此可见。B.作者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C.本文主旨句:亲贤臣,远小人。D.阅读本文应着眼于“出师”这两个字。在这篇表中,诸葛亮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先后提出广开言路、亲贤远佞、严明赏罚三条建议。11.课文《 出师表 》中所示的诸葛亮忠于刘禅的原因是( )A.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B.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C.先帝临崩寄臣以大事。D.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1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恐/托付不效 B.深追先帝/遗诏C.臣/不胜受恩感激 D.进尽/忠言13.对下面语句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意思是:先帝创建统一全国的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意思是:这真是形势危急、决定生死存亡的时候啊。C.以光先帝遗德。 意思是:以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为光荣。D.以塞忠谏之路也。 意思是:以致堵塞人们向您竭诚进谏的道路。14.下列与“咨臣以当世之事”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以伤先帝之明C.悉以咨之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15.下列不属于诸葛亮在课文《 出师表 》中提到的大事的一项是( )A.桃园结义 B.三顾茅庐 C.白帝城托孤 D.七擒孟获16.下列对《出师表》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诸葛亮分析蜀汉的危急形势,意在引起后主刘禅的高度重视。B.诸葛亮指出,蜀汉的有利条件是一些忠臣志士因感念先帝之恩而愿报效后主。C.诸葛亮提议后主刘禅应和“有司”一起处理赏罚之事,以显示公正严明。D.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的建议。17.下列对文章《出师表》的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诸葛亮北伐前写的奏章,劝勉刘禅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表现了他对蜀汉的忠诚。B.诸葛亮追述三顾茅庐的往事,既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也希望后主能够效法先帝,知人善任。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的是“五月渡泸”“北定中原”“庶竭寄钝”“兴复汉室”和“还于旧都”。D.文章结尾,作者表明伐魏兴汉的决心,然后交代出师后的朝政事宜,谆谆告诫后主要善纳雅言。18.下列对文章《出师表》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在执法方面,诸葛亮主张惩罚“作奸犯科者”,奖赏“为忠善者”。B.作者列举宫中府中的事例,突出郭攸之等人的忠诚,希望后主广开言路。C.文中提及先帝“痛恨于桓、灵”,意在劝勉后主亲贤远佞,使汉室兴隆。D.作者叙述个人经历,是为了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表明自己的忠心。二、默写19.根据提示填空。(1)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是 、 、 。(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2)表明后汉倾颓的原因的句子是: , , 。(3)《出师表》中表明诸葛亮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 , 。(4)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武汉更是“重灾区”,好在受任于抗疫之际、“ ”的两位书记,最终带领大家拨开雾霾,看见了灿烂的阳光!(用《出师表》中的语句作答)三、语言表达20.本文虽题为《出师表》,但很少谈出师,而是用大量篇幅规劝后主修明政治,可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请以“报答”“启发”为首词写一组对偶句,表达出诸葛亮的情辞恳切、忠心耿耿。报答 ;启发 。四、语段阅读课内阅读阅读语段“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完成下列小题。21.解释下列加点词。①由是感激( )②北定中原( )③庶竭驽钝( )④察纳雅言( )⑤臣不胜受恩感激( )22.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23.选文中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对当今社会有哪些现实意义?五、综合性学习24.学完本课后,你所在班级举行了以“走近诸葛亮”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1)(对联续写)请根据下面提供的有关诸葛亮的事迹,续写下联。他忠心耿耿,为报知遇恩,为酬托孤意,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巧布八阵图,鞠躬尽瘁,病死五丈原。上联:忠肝义胆,关云长华容义释曹孟德下联: (2)(观点争鸣)诸葛亮为了表达对刘氏父子的无限忠诚,以身许国。有的同学认为,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因为后主刘禅实在不是他效忠的好对象。对此你怎么看?(3)(精神接力)诸葛亮为兴复汉室、统一中原而鞠躬尽瘁,无私奉献,堪称大英雄。请你向同学推荐另一位英雄人物,并概述其英雄事迹。(4)(劝说效仿)通过学习《出师表》,我们感受到了诸葛亮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进谏方式,现在班主任想请你用这种方法说服班上有厌学思想的同学小刚,你会怎么说呢?六、文言文阅读阅读《出师表》(节选),回答问题。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巳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25.下列选项中加粗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日侍坐备顾问 奋不顾身B.遂许先帝以驱驰 潭中鱼可百许头 以身许国C.庶竭驽钝 再而衰,三而竭竭尽全力D.至于斟酌损益 香远益清 精益求精26.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27.选文第一段诸葛亮追述自己二十一年来的经历有什么用意?请简要概括两点。28.诸葛亮作为蜀汉丞相可谓尽职尽责,下面链接材料中的苏轼作为杭州知州,是否做到了尽职尽责?请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链接材料】(苏轼)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①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②,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③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释】①路:行政区划名。 ②度僧牒:批准出家为僧的文书。③饘(zhān):稠粥。七、现代文阅读29.阅读文章,回答问题。说到音乐说到音乐,我没有听西洋音乐的福分,一窍不通。至于中国音乐,也弄不清什么是“阳春白雪”,什么是“下里巴人”。不过只要是中国音乐总还可以听得进去的。而且,很喜欢,我是十分醉心于“西北风”的。那回荡在黄土高原上的“信天游”的激越清亮而忧伤的旋律,就像是从我自己的心头升起的,是发自我肺腑最深处的声音,是我的灵魂的闪爆,生命的升华。而江南丝竹则将我带入另一个世界,不,也许这本来就是我生性中所固有的。如听瞎子阿炳的琴声,听他的《二泉映月》,听着听着就会情不由己地泪流满面。听这支曲子要闭上眼睛用心去听,眼睛是多余的。在阿炳的乐曲声中只有心儿在跳动,在低昂,在徘徊,那是一支心之舞曲,是高山流水,是《广陵散》。当我第一次听到阿炳的琴曲,就像瞥见了情人的眼波,七魂六魄一下被摄走了①。从此我失去了故我,忘却了故我,我自身已化入了盲琴师的乐曲,已化入了情人的眼波,缠绵婉转,难分难舍,欲绝而不可绝,欲了而难能了②,一往情深,不可自拔,人生之无可奈何,有至于此者。然而使我猛醒,使我警悟,使我奋发,燃起我同仇敌忾之义愤的却是抗日救亡的歌曲。那时我还在读小学,小小年纪,一听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便不由热血沸腾,恨不能立时杀上疆场,为国捐躯,马革裹尸。抗日战争掀起了中华民族亘古无二的全民歌曲运动,男女老幼哪个不会唱一句:“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那发自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发自牺牲已到最后关头的最后的呼声,真足以使贪夫廉,懦夫立,惊天地而泣鬼神……然而“大雅久不作”矣,现在,除被定为国歌的那支《义勇军进行曲》,我们的青少年有几人还能唱上几支抗日救亡的歌曲呢?学校的音乐课上还教唱这些歌曲吗?那些歌手们、歌星们为什么对自己这一行最辉煌的一页历史丢得这样快,忘得这样干净呢?…………我在想,在今天,在抗日救亡运动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之后,我们这个民族是不是也需要再爆发一次精神的、灵魂的救亡运动?(1)第1段加横线的“江南丝竹”中,“丝竹”作“音乐”解,在你读过的文言课文中出现过两次,请任举一例。(2)解释第2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使贪夫廉,懦夫立”。(3)细读文章,我们可以作这样的概括:“信天游”具有激越清亮而忧伤的旋律;“抗日歌曲”具有激昂、催人奋进的旋律。“江南丝竹”具有什么样的旋律?请你也用一句话进行概括。(4)评价一首歌曲的好坏,不仅要看它的旋律是否和谐自然,还要看它的歌词是否健康优美。请根据括号里的要求简评下列歌词,每条在15个字以内。①“人生短短几个秋,不醉不罢休”(简评思想内容)(《爱江山更爱美人》)②“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简评语言特点)(《真心英雄》)(5)作者在谈到当今音乐的现状后,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需要再爆发一次精神的、灵魂的救亡运动。”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这个观点?请简述理由(字数在50字左右)。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解析】ABC.正确。D.“妄自菲薄”中的“菲”应读f i。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2.【答案】B【知识点】词义理解;常用文言实词【解析】ACD.正确。B.“良实”在这里是形容词作名词,应解释为“忠良诚实的人”。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3.【答案】A【知识点】一词多义【解析】A:以(以至于)塞忠谏之路也/以(以至于)伤先帝之明B: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表顺承)待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表并列)忠陛下之职分也C:欲报之于(在)陛下也/未尝不叹息痛恨于(对)桓、灵也D:此后汉所以(………的原因)倾颓也/此臣所以(用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故答案为:A【点评】本道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思的理解,考点为一词多义。一般来说,一个文言实词的诸多义项之间会有一定的联系,其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他义项则是它的引申义、比喻义或假借义。4.【答案】B【知识点】一词多义【解析】A:危急存亡之秋(时期)/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秋天)B:此诚(确实是)危急存亡之秋也/臣诚(确实是)知不如徐公美C:盖(原来)追先帝之殊遇/盖(大概)大苏泛赤壁云D:临(面对)表涕零/有亭翼然临(靠近)于泉上者故答案为:B【点评】本道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思的理解,考点为一词多义。一般来说,一个文言实词的诸多义项之间会有一定的联系,其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他义项则是它的引申义、比喻义或假借义。5.【答案】B【知识点】古今异义【解析】A:诚宜开张(古义:扩大;今义:指商店开始营业。)圣听B:先帝知臣谨慎(古义:严谨而慎重;今义:小心慎重。)C: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今义:现指品质低劣 、下流。)D:未尝不痛恨(古义:痛心遗憾;今义:十分憎恨。)于桓、灵也故答案为:B【点评】本道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思的理解,考点为古今异义。古今异义,即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现象。解答本题可从以下几点着手:①词义扩大;②词义缩小;③词义转移;④感彩变化;④单双音节的变化。6.【答案】C【知识点】文言文翻译【解析】ABD.正确。C项“感激”一词应理解为“感奋激发”。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7.【答案】B【知识点】倒装句式【解析】A.状语后置,应为“于乱世苟全性命”;B.“以”后省略宾语“之”;C.状语后置,应为“临崩以大事寄臣”;D.状语后置,应为“于草庐之中三顾臣”。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了解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然后结合句子进行分析。文言句式有: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8.【答案】D【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解析】A.诸葛亮早年的志趣,在乱世中过隐居的生活,不求名利;B.表现作者对山水之美的赞叹,也流露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C.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隐居田园的志趣;D.“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词句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之情及壮志难酬的感慨。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句。解答时从分析诗句中描写的意象入手,把握诗句的基本内容。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9.【答案】B【知识点】词类活用【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活用现象。ACD.正确。B项“广益”指启发和帮助。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常见的有:名词作动词,名词做状语,动词作名词等。解答时依据句意以及在句中充当的句子成分进行分析即可。10.【答案】D【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解析】D: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选项中“先后提出广开言路、亲贤远佞、严明赏罚三条建议”顺序有误。故答案为:D【点评】本道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原文,整体感知;审清题意,准确判断各项问题指向,再判断其正误。掌握文章中常见的一些写作手法。11.【答案】C【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依据原文内容可知,诸葛亮忠于刘禅是因为刘备的临终嘱托。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12.【答案】B【知识点】文言文断句【解析】ACD.正确。B应为深追/先帝遗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13.【答案】C【知识点】文言文翻译【解析】ABD.正确。C.有误, 这句的意思是“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14.【答案】C【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解析】例句“以”的意思是“把”。A.因为。B.连词,来C.把D.介词,用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15.【答案】A【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 桃园结义 ”与诸葛亮无关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16.【答案】C【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解析】ABD。正确。C项,《出师表》一文中诸葛亮给后主刘禅的建议是奖罚分明,让有司负责,明确说后主和有司一起处理赏罚之事。选项理解不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17.【答案】C【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解析】 ABD.正确;C.有误,“大事”,指的是“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18.【答案】B【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解析】ACD.正确。B项,文中“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侍中。”句意为: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都忠诚无二,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给予陛下。这句话是希望后主亲贤远佞,而不是广开言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19.【答案】(1)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2)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4)奉命于危难之间【知识点】理解性默写【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语境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注意“佞、颓、诸、奉”的书写。故答案为:(1)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2)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4)奉命于危难之间。【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20.【答案】(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句句忠言| (启发)后主奋发图强,声声顺耳【知识点】创新题型;语言简明【解析】题干要求以“报答”“启发”为首词写一组对偶句,表达出诸葛亮的情辞恳切、忠心耿耿。其实是两个方面:诸葛亮报答先帝神恩,然后才是给后主刘禅的启示。结合文本看,诸葛亮表达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言辞恳切,而这样写的目的是启发后主发愤图强,光复汉室。据此分析作答即可。【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对偶句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熟悉课文,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去分析和概括。要明确对偶句相当于对联,即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当,意思相近或相反。【答案】21.因此;向北;用尽(竭尽);采纳,接受;经得住22.忠于职守,严于律己,做事谨慎,知恩图报。23.示例:当今社会的进步依然需要广开言路,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才能办好事情;需要严明法纪,赏罚分明,才能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在选拔任用人才上,应任用有识之士,以更好地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答出两个方面即可)【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常用文言实词【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人物性格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意,结合具体的事件以及文中对人物的各种描写进行分析概括。(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拓展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的内容,联系现实进行阐述,注意观点要正确,态度要鲜明,理由要充分。21.本题考查学生度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要结合句意进行理解。 ① 句意:因此我深为感激。由是:因此; ② 句意:向北评定中原地区。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③ 句意: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竭:竭尽; ④ 句意: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纳:采纳,接受 ⑤ 句意:我受恩、感激不尽。胜:经得住22.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概括。概括人物性格,可以结合文本具体的事件以及对各种描写的分析来概括人物。熟读文段可知,诸葛亮对自己的评价: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而辅助刘禅,体现其忠于职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在文中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尽劝君主,表现其耿耿忠心,以及高度的责任感。2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拓展阅读和理解的能力。为开放型试题,答案不唯一。考生要结合文本的中心,人物的描写,联系生活,联系现实进行阐述,注意观点明确、理由充分。示例:当今社会的进步依然需要广开言路,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才能办好事情;需要严明法纪,赏罚分明,才能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在选拔任用人才上,应任用有识之士,以更好地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发展。24.【答案】(1)下联:鞠躬尽瘁,诸葛亮蜀中诚报刘豫州(2)我认为诸葛亮不是愚忠。理由:①诸葛亮在辅佐刘氏父子的同时,也是在实现自己兴复汉室、统一中原的人生理想;②辅佐的后主刘禅虽然愚昧,但并不算是彻底的昏君,蜀汉政权也没有被人民所抛弃。(3)示例:岳飞。国难当头,他挺身而出,以雄才大略支撑起半壁江山,以精忠报国构建起不败神话。铮铮铁骨,浩然正气,赢得一世英名、万世传颂——“撼山易,撼岳家军难”。(4)小刚,人是学而知之,绝不是生而知之。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没有任何一个人生下来叫的第一声就是一首诗”。世界上任何一个知识渊博的人,都是从长时间的刻苦学习这条路走过来的。马克思就是一个典型的好学之人,他从小博学,凭着超人的聪明才智和长时间的刻苦学习,研究出了具有推动加速向文明社会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资本论》等名著。解剖了 整个客观世界发展运行的基本规律,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学习对我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你的父母,为了给你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给你接受教育,每天起早贪黑、含辛茹苦;老师为了能够让你增加才干,呕心沥血,这都是为了能让你学到更多的东西,增强自己的本领,能拥有更好的未来。所以,小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请不要在本该吃苦的年龄选择了安逸,在本该学习的阶段选择了放弃。也请不要抱怨读书苦,那是你去看世界的路啊。【知识点】诗歌对联;见解表述;语言得体;语言连贯;名人事迹【解析】(1)根据“他忠心耿耿,为报知遇恩,为酬托孤意,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名成八阵图,鞠躬尽瘁,病死五丈原”可知下联写的是诸葛亮。我们可以使用拆合法来应对。所谓拆合法也就是把一句拆成若干个词组,分别作对,最后又把分别对出的组合成一句。“忠肝义胆,关云长华容义释曹孟德”可拆分为“忠肝义胆——关云长——华容——义释——曹孟德”分别对之。根据词性相对,平仄相合,音调和谐的原则可对出“鞠躬尽瘁——诸葛亮——蜀中——诚报——刘豫州”。(2)首先明确观点:不是。刘禅虽不是明主但也不是什么昏君,三国后期魏蜀吴的接班人都不是很合格,诸葛亮坚守刘禅,不仅是为了刘备白帝城托孤,也是为了维系自己没有完成梦想,为了蜀国的百姓。所以说诸葛亮是一个又忠诚,又智慧,又真性情的近乎完美的人臣典范。(3)概述人物主要事迹;反映人物的性格;语言通顺;恰当运用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如:文天祥是南宋的一位民族英雄。他本来是个文官,可为了反对侵略,保卫国家,他勇敢地走上了战场。那时候,元朝派出大军,要消灭南宋,文天祥听到消息,拿出自己的家产,召募起3万壮士,组成义军,抗元救国。后来,南宋统治者投降了元军,文天祥仍然坚持抗战。他对大家说:“救国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难以医治,儿子还是要全力抢救啊!”不久,他兵败被俘,坚决不肯投降,还写下了有名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坚持民族气节至死不变的决心。他拒绝了元朝的多次劝降,终于实现了舍身取义的理想。多少年来,文天祥的救国精神,代代相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4)考查学生劝说的能力。结合题干可知,需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进谏方式来说服有厌学思想的同学小刚,解答此题,分别从“理”和“情”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理”方面可以从学习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方面阐述,“情”可以从父母、老师对自己的期望等方面分析。故答案为:(1)鞠躬尽瘁,诸葛亮蜀中诚报刘豫州(2)我认为诸葛亮不是愚忠。理由:①诸葛亮在辅佐刘氏父子的同时,也是在实现自己兴复汉室、统一中原的人生理想;②辅佐的后主刘禅虽然愚昧,但并不算是彻底的昏君,蜀汉政权也没有被人民所抛弃。(3)示例:岳飞。国难当头,他挺身而出,以雄才大略支撑起半壁江山,以精忠报国构建起不败神话。铮铮铁骨,浩然正气,赢得一世英名、万世传颂——“撼山易,撼岳家军难”。(4)小刚,人是学而知之,绝不是生而知之。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没有任何一个人生下来叫的第一声就是一首诗”。世界上任何一个知识渊博的人,都是从长时间的刻苦学习这条路走过来的。马克思就是一个典型的好学之人,他从小博学,凭着超人的聪明才智和长时间的刻苦学习,研究出了具有推动加速向文明社会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资本论》等名著。解剖了 整个客观世界发展运行的基本规律,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学习对我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你的父母,为了给你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给你接受教育,每天起早贪黑、含辛茹苦;老师为了能够让你增加才干,呕心沥血,这都是为了能让你学到更多的东西,增强自己的本领,能拥有更好的未来。所以,小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请不要在本该吃苦的年龄选择了安逸,在本该学习的阶段选择了放弃。也请不要抱怨读书苦,那是你去看世界的路啊。【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理解、掌握能力。解答此题,要求掌握对联的一些基本知识,如语句对仗,词性相同,还要注意修辞运用,语境是否符合等方面。(2)考查对材料的个性化解读。这要根据自己掌握的相关知识来解读。(3)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的积累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写作中,注意多积累,这样才能轻松应对此种题型。(4)本题考查劝说词的拟写能力。劝说,指通过规劝从而让他人接受自己的建议,其基本要求是讲明道理,消除顾虑,语气委婉。【答案】25.C26.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27.①抒发对先帝的感激之情。②表明自己对蜀汉的忠心,希望后主信任自己。③写出先帝的任人唯贤,为后主树立榜样。④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后主努力进取。28.示例一:苏轼做到了。面对饥疫他一方面请求减轻百姓负担,想方设法救济饥民;另一方面熬制药剂,派医生救治病人。示例二:苏轼做到了。作为杭州知州,他在杭州遭遇饥荒和瘟疫时,想方设法救助饥民、救治病人,救活了很多人。【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解析】【点评】(1)本道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思的理解,考点为一词多义。一般来说,一个文言实词的诸多义项之间会有一定的联系,其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他义项则是它的引申义、比喻义或假借义。(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直译为主”的原则。(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提炼即可。(4)本题考查对文言材料的理解与概括。回答本题,需整体理解材料大意,抓住关键语句作答。25.A.顾:探望,拜访/询问,咨询/顾虑,考虑;B. 许:答应/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来”/预先答应给予;C. 竭:尽/尽/尽;D. 益:增加/更加/更加。故答案为:C26.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关键字词,本题中重点词汇:效:完成;伤:损害。故答案为: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27.由“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可概括为:抒发对先帝的感激之情;由“遂许先帝以驱驰”,可概括为:表明自己对蜀汉的忠心,希望后主信任自己;由“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可概括为: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后主努力进取;由这二十一年的知遇以及成就,可概括为:先帝任人唯贤,为后主树立榜样。故答案为:①抒发对先帝的感激之情。②表明自己对蜀汉的忠心,希望后主信任自己。③写出先帝的任人唯贤,为后主树立榜样。④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后主努力进取。28.由“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可概括出:苏轼请求朝廷减轻百姓负担;由“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可概括出苏轼通过交换、降价等措施想方设法救济灾民;由“多作儃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可概括出苏轼派人熬制药剂,派医生救治病人。故答案为:示例一:苏轼做到了。面对饥疫他一方面请求减轻百姓负担,想方设法救济饥民;另一方面熬制药剂,派医生救治病人。示例二:苏轼做到了。作为杭州知州,他在杭州遭遇饥荒和瘟疫时,想方设法救助饥民、救治病人,救活了很多人。29.【答案】(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宴酣之乐,非丝非竹”。点拨:(2)使贪婪的人廉洁自律、懦弱的人自强不息。(3)“江南丝竹”具有婉转悠扬、令人陶醉的旋律。(4)①消极态度,不思进取。②一语双关。比喻贴切。(5)略【知识点】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出师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解析】(1)培养学生注意知识内的横向联系。(2)考查学生文言知识的掌握。从古今意义上去解释。凡主要字词理解正确,句子基本顺畅即可 (3)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抓住要点进行概括。概括中只要写出如优美、动听、抒情、缠绵……之类的词语即可(4)要根据提示及括号中的要求来解答。(5)无论同意与否,要立足于音乐的作用。联系社会现状谈。力争有理有据,具有说服力。故答案为:(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宴酣之乐,非丝非竹”。(2)使贪婪的人廉洁自律、懦弱的人自强不息。 (3)“江南丝竹”具有婉转悠扬、令人陶醉的旋律。(4)①消极态度,不思进取。②一语双关。比喻贴切。(5)略【点评】(3)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理解语句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文”的原则,把句子放到语段中,把语段放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内容,结合语段在文中的位置及作用,做出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正确而全面地理解文段的意思。(5)此题是开放性试题,这类题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文段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评价。解答时要注意紧扣自己的观点,联系实际,做到言之成理,条理清晰。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