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顶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三)历史试题(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长沙市顶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三)历史试题(解析版)

资源简介

长沙市一中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三)历史
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上古时期,负责保存天子祭祀颂词、祷文、誓书并兼掌占星气候、布历农时者称“祝史”。周朝时期,祝史或随分封远赴列国,或因王室衰微流散列国。这表明,周朝“祝史”( )
A. 巩固了分封制度 B. 导致了王室衰微
C. 有助于文化传播 D. 引起了诸侯纷争
2. 春秋时期出现了农贷。《管子·巨乘马》载,对耕田百亩的农夫,在春耕时,国“资(贷)子之币”,等到大秋“子谷大登(熟)”,谷价大减之时,让农民以谷还币,国家把谷又储存起来,以待谷价上涨。对此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
A. 土地兼并较为严重 B. 国家借高利贷盘剥农民
C. 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D. 货币经济比较发达
3. 北魏宣武帝朝(499—515),孝文帝的兄弟彭城王元勰“撰自古帝王贤达至于魏世子孙,三十卷,名曰《要略》”。孝明帝朝(515—528),宗室元晖招集儒士崔鸿等,撰录百家要……上起伏羲,迄于晋,凡十四代”。由此可见,当时( )
A.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B. 华夏认同得到发展
C. 史书编撰体例不断创新 D. 国家统一趋势显现
4. 唐律要求任何人出卖男女奴婢、牛、马、骆驼、骡、驴,都必须于出卖三日内向市司领取“市券”。“立券之后,有旧病者,三日内听悔”,法律还要求对那些试图伪称所买奴婢或牲畜有旧病以相欺诈者,以及市司“不时过券”者给予惩罚。上述材料表明( )
A. 统治者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国家严格限制私人交易的规模
C. 政府对市场贸易严格管理 D. 唐朝以法律手段调整人身关系
5. 明代朝贡贸易对贡期、人数、贡船、贡道等都有严格的限制,不得越轨。但外国贡船往往夹带大批私货,明朝政府在朝贡之外允许他们在京师会同馆与城内各处开市贸易,允许他们在途中与军民私下交易,且“悉免其税”。这反映了明代( )
A. 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 B. 对外交往追求政治影响
C. 政府不断放松海禁政策 D. 对朝贡贸易管理名存实亡
6. 晚清徐继畲认识到欧洲的扩张打破了世界各地原来隔离状态,这是一个人们无法控制的必然趋势。他用“天地之气”的生息演化解释道:“天地之气,忽而旁推交通,混为一体,倘亦运会使然耶?然天下从此多事矣。”这表明他( )
A. 尚未脱离传统观念影响 B. 赞同西方流行的“进化论”
C. 主张摒弃传统的华夷观念 D. 抨击中国传统的对外政策
7.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省,1885年在台湾建省。1907年,清政府将盛京将军改为东三省总督,裁撤吉林、黑龙江将军,改置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巡抚,东北三省正式建立。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提升边疆地区的行政地位 B. 促进边疆民族的社会转型
C. 推动边疆社会的经济发展 D. 抵御侵略维护国家的统一
8. 下表为1871—1911年中国与英、美、俄、日四国的进口贸易占比情况(单位:%),其中乙是( )
甲 乙 丙 丁
1871— 1873年 34.7 3.7 0.5 0.2
1881— 1883年 23.8 4.9 3.7 0.2
1891— 1893年 20.4 4.7 4.5 0.6
1901— 1903年 15.9 12.5 8.5 0.8
1909— 1911年 16.5 15.5 7.1 3.5
A. 俄国 B. 日本 C. 美国 D. 英国
9.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在私营企业中推广设立劳资协商会议,按照“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基本原则,以协商、调解、仲裁为主要方法来处理劳资纠纷。劳资协商会议以生产为中心,资方提计划,劳方提意见,双方代表人数一样,都有表决权。这体现了新中国( )
A. 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B. 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度
C. 过渡时期的社会特点 D. 实行社会主义民主原则
10.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为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恢复了名誉,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将小商小贩、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同原工商业者区别开来。这主要是为了( )
A. 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 B. 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错误
C. 恢复市场经济的活力 D. 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11. 公元前578年,罗马国王塞维·图里乌斯推行改革。他设置了监察官,通过监察官对全体罗马公民的财产状况进行调查,然后按照公民财产的多少将公民划分等级。这一做法( )
A. 旨在明确分享权利的依据 B. 推动了罗马帝国的扩张
C. 加剧了罗马内部民族矛盾 D. 利于维护罗马共和政体
12. 1217年版英国《大宪章》规定:“今后自由人不得将他的土地赠予或者出卖太多,以至于其剩余地产不足以维持其应向封君履行的义务。”这折射出当时英国( )
A. 封君封臣制面临危机 B. 封建君主权力的增强
C. 大规模开展圈地运动 D.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3. 17世纪初,西属美洲殖民地生产的烟草大量输入西班牙,经西班牙的工场加工后再大量出口。这一时期,英国从西班牙进口了大量烟草,西班牙据此平均每年可获利10万镑。为防止货币外流,英国对进口烟草征收重税。这从侧面反映出( )
A. 西班牙主导了商业革命 B. 世界市场逐步发展
C 世界贸易格局多中心化 D. 殖民霸权争夺激烈
14. 20世纪初,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时期美国先后通过了《工厂检查法》《童工法》《纯净食物和药品法》《肉食检查法》《赫伯恩法》(禁止铁路公司擅自定价,授权州际商务委员会确定铁路最高运费)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这些法律的制定颁布( )
A. 旨在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 B. 利于缓解美国的经济大萧条
C. 适应了生产社会化趋势 D. 确立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15. 1921年12月,一位苏俄老农民在第九届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谈道:"一个人有两只手,一只为国家干活,一只为自己干活。"这说明( )
A. 战时共产主义有利于政权巩固 B. 农业集体化实施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C. 新经济政策得到了农民的认可 D. 土地法令推广扩大了苏俄政权基础
16. 畅1946年,英国宣布结束对约旦的委任统治,承认约旦独立;1947年6月,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即《印度独立法案》,8月15日英国殖民当局分别向国民大会党和穆斯林联盟移交权力;1948年,锡兰(斯里兰卡)独立,成为英联邦的一个自治领。这些事件( )
A. 说明英国主动调整在亚洲的殖民政策
B. 反映社会主义力量进一步增强
C. 表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
D. 推动帝国主义在亚洲殖民体系的瓦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17题20分,18题18分,19题14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下之《万历三十年七月初三休宁县矿税票》,是晚明征收矿税的历史见证。
矿税票
休宁县为征收矿税银两事,本府帖文照奉院道案验,详议本府包采银两缘由,奉此尊经照则,派数示谕上约去后,今据本县五都四图郑英上纳三十年分矿税银玖两捌钱陆分陆厘六毫六丝零忽四微,合行给票渺付照,其银眼同验兑足色,包封投柜。如有低假短少查出,一并究治不恕。须至票者。
矿字五十八号
万历三十年七月初三日给
都图里长等经收 银匠
——周向华《安徽师范大学馆藏徽州文书》
材料二 由于战争频仍,欧洲各国对于货币的需求大增。据统计,1550年,西属美洲白银产量300万银元,运到欧洲为300万银元,从欧洲运到东方的是200—300万银元;而1600年美洲产银1 100—1 400万元,运到欧洲1 000万元,运到东方的只有440万元。……1640年,马六甲被荷兰人夺取,意味着葡萄牙人经营的里斯本—果阿—澳门航线的断裂。
——摘编自万明《全球视野下的明朝覆没——基于白银货币化的分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释《万历三十年七月初三休宁县矿税票》蕴含的历史信息。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和世界历史背景。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对于中国上下不通与遭受外侮之间的关系,梁启超曾总而论之曰:“上下不通故无宣德达情之效,而舞文之吏,因缘为奸;内外不通,故无知己知彼之能,而守旧之儒,乃鼓其舌。中国受侮数十年,坐此焉耳!”至于如何去塞求通,梁启超认为办报馆、伸民权、设议院、合群、办会、设学校等,都是“去塞求通”的途径。论及设议院的功能,梁启超认为议院不仅可以“通下情”,而且是诸多途径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他将代表民意参与决策的议院制度理解为“混天下一心”,这显然是对西方议院制度的误解,但却是梁启超及其弟子们希望达到的政治目标。另一位时务学堂学生戴修礼的札记中也有类似的思想,称:“中国君无权也,臣无权也,民无权也。权何在 在故例也,在胥吏也,故成今日之烈祸……日本谓我十八省为十八国,不亦宜乎 ”可见,君无权、民无权几乎是时务学堂师生的共识,而伸民权、开议院正是“通下情”“收君权”的绝佳途径。
——摘编自贾小叶《戊戌时期梁启超民权话语的思想逻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时期梁启超的民主思想与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时期梁启超的民主思想。
19. 历史漫画可以叙史解史。它往往针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等,使用夸张、比喻、寓意等方式,集中反映特定的历史内容和相关历史背景,以及作者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解释与立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吞下苦果》(1919年)长沙市一中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三)历史
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上古时期,负责保存天子祭祀颂词、祷文、誓书并兼掌占星气候、布历农时者称为“祝史”。周朝时期,祝史或随分封远赴列国,或因王室衰微流散列国。这表明,周朝“祝史”( )
A. 巩固了分封制度 B. 导致了王室衰微
C. 有助于文化传播 D. 引起了诸侯纷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周朝时期,“祝史”因分封制兴衰等政治原因远赴列国,其掌管的“天子祭祀颂词、祷文、誓书并兼掌占星气候、布历农时”等文化成果,也随其传播到迁入地,有助于文化的传播,C项正确;据“或因王室衰微流散列国”可知,此时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瓦解,排除A项;周王室衰微是祝史流散的原因而非结果,排除B项;诸侯纷争的主要原因是天子式微,并非上古时期就已存在的祝史导致,排除D项。故选C项。
2. 春秋时期出现了农贷。《管子·巨乘马》载,对耕田百亩的农夫,在春耕时,国“资(贷)子之币”,等到大秋“子谷大登(熟)”,谷价大减之时,让农民以谷还币,国家把谷又储存起来,以待谷价上涨。对此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
A. 土地兼并较为严重 B. 国家借高利贷盘剥农民
C. 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D. 货币经济比较发达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在春耕时,国家贷款给农夫,秋后谷子成熟,谷价大减时,让农民以谷还币,这种借贷行为有利于市场的稳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C项正确;国家在春耕时“资子之币”,是借贷关系,而非土地兼并,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政府向农夫提供的借贷是高利贷,排除B项;春秋时期货币经济比较发达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3. 北魏宣武帝朝(499—515),孝文帝的兄弟彭城王元勰“撰自古帝王贤达至于魏世子孙,三十卷,名曰《要略》”。孝明帝朝(515—528),宗室元晖招集儒士崔鸿等,撰录百家要……上起伏羲,迄于晋,凡十四代”。由此可见,当时( )
A.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B. 华夏认同得到发展
C. 史书编撰体例不断创新 D. 国家统一趋势显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北魏时期。根据材料“撰自古帝王贤达至于魏世子孙,三十卷,名曰《要略》”“元晖招集儒士崔鸿等,撰录百家要……上起伏羲,迄于晋,凡十四代”可知,北魏贵族编修的史书都是从古帝王讲起,到前朝或当代,将中华历史连贯叙述,体现了华夏认同得到发展,B项正确;帝王命儒士来写史书,不等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史料体例的变化,排除C项;北魏后北方又有东魏西魏,陷入分裂,然后再有北齐北周,而且材料也看不出国家统一趋势,排除D项。故选B项。
4. 唐律要求任何人出卖男女奴婢、牛、马、骆驼、骡、驴,都必须于出卖三日内向市司领取“市券”。“立券之后,有旧病者,三日内听悔”,法律还要求对那些试图伪称所买奴婢或牲畜有旧病以相欺诈者,以及市司“不时过券”者给予惩罚。上述材料表明( )
A. 统治者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国家严格限制私人交易的规模
C. 政府对市场贸易严格管理 D. 唐朝以法律手段调整人身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唐律要求任何人出卖男女奴婢、牛、马、骆驼、骡、驴,都必须于出卖三日内向市司领取“市券”,说明唐朝时期,对市场贸易进行严格的管理,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法律对市场贸易的规定,而非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限制交易规模,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唐朝以法律手段调整人身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5. 明代朝贡贸易对贡期、人数、贡船、贡道等都有严格的限制,不得越轨。但外国贡船往往夹带大批私货,明朝政府在朝贡之外允许他们在京师会同馆与城内各处开市贸易,允许他们在途中与军民私下交易,且“悉免其税”。这反映了明代( )
A. 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 B. 对外交往追求政治影响
C. 政府不断放松海禁政策 D. 对朝贡贸易管理名存实亡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明朝政府在朝贡之外允许外国贡船“在京师会同馆与城内各处开市贸易,允许他们在途中与军民私下交易,且‘悉免其税’”,说明当时朝贡贸易主要强调政治影响,无视经济效果,B项正确;题干中的信息涉及的是由官方主导的朝贡贸易,无法体现商品经济的繁荣,排除A项;海禁政策针对的是民间私人贸易而非朝贡贸易,排除C项;据“明代朝贡贸易对贡期、人数、贡船、贡道等都有严格的限制,不得越轨”可知,明朝对朝贡贸易有严格的管理,而非名存实亡,排除D项。故选B项。
6. 晚清徐继畲认识到欧洲的扩张打破了世界各地原来隔离状态,这是一个人们无法控制的必然趋势。他用“天地之气”的生息演化解释道:“天地之气,忽而旁推交通,混为一体,倘亦运会使然耶?然天下从此多事矣。”这表明他( )
A. 尚未脱离传统观念的影响 B. 赞同西方流行的“进化论”
C. 主张摒弃传统的华夷观念 D. 抨击中国传统的对外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鸦片战争后,已认识到世界大势变化的徐继畲,依然在用传统的天人感应理论解释世界形势变化,表明他虽已“开眼看世界”,却未完全脱离传统观念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进化论”思想,并且当时“进化论”思想尚未传入中国,排除B项;据所学,当时包括徐继畲在内的开明士大夫并未摒弃“华夷观念”,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徐继畲抨击中国传统外交政策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7.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省,1885年在台湾建省。1907年,清政府将盛京将军改为东三省总督,裁撤吉林、黑龙江将军,改置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巡抚,东北三省正式建立。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提升边疆地区的行政地位 B. 促进边疆民族的社会转型
C. 推动边疆社会的经济发展 D. 抵御侵略维护国家的统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面对19世纪60年代以来严重的边疆危机,清政府在边疆地区推行与内地一致的行省制,强化了边疆主权,有利于抵御外国入侵、巩固边防和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D项正确;提升边疆地区行政地位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排除A项;清政府在边疆建省无法促进整个地区社会的转型,该项说法夸大了“边疆建省”的作用,排除B项;边疆建省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明确边疆的主权,而非推动边疆社会的经济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8. 下表为1871—1911年中国与英、美、俄、日四国的进口贸易占比情况(单位:%),其中乙是( )
甲 乙 丙 丁
1871— 1873年 34.7 3.7 0.5 0.2
1881— 1883年 23.8 4.9 3.7 0.2
1891— 1893年 20.4 4.7 4.5 0.6
1901— 1903年 15.9 12.5 8.5 0.8
1909— 1911年 16.5 15.5 7.1 3.5
A. 俄国 B. 日本 C. 美国 D. 英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乙国在1893年后对华出口比重迅速增加,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便利了日本对华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所以可判断其为日本,B项正确;俄国工业化水平较低,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始终有限,可以推断出丁为俄国,排除A项;美国对华的经济侵略开始较晚,20世纪20年代前,在对华贸易中不占主导地位,丙为美国,排除C项;19世纪,英国凭借经济实力成为对华最大的贸易出口国,20世纪时英国对华贸易优势逐渐下降,其占比不断下降,甲是英国,排除D项。故选B项。
9.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在私营企业中推广设立劳资协商会议,按照“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基本原则,以协商、调解、仲裁为主要方法来处理劳资纠纷。劳资协商会议以生产为中心,资方提计划,劳方提意见,双方代表人数一样,都有表决权。这体现了新中国( )
A. 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B. 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度
C. 过渡时期的社会特点 D. 实行社会主义民主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题干信息,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在私营企业中推广设立劳资协商会议,协商解决劳资纠纷,劳资协商会议的设立有利于保障工人权益,限制资本家的剥削,调节劳资关系,这种新民主主义的劳资关系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同于社会主义社会,具有过渡时期的特点,C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采取利用和限制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政策,劳资两利,没有体现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初期,采用国家资本主义方式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而非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后,采取没收官僚资本的政策,接管官僚资本企业,对私营工商业则采取利用和限制政策,还未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排除D项。故选C项。
10.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为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恢复了名誉,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将小商小贩、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同原工商业者区别开来。这主要是为了( )
A. 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 B. 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错误
C. 恢复市场经济的活力 D. 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8年后(中国)。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平反之前的冤假错案,努力纠正“左”倾错误的做法,适应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形势,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D项正确;据所学“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不符,且“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将小商小贩、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同原工商业者区别开来”与“科教兴国战略”无关,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无关,排除B项;直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时,才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且“国家为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恢复了名誉,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与市场经济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1. 公元前578年,罗马国王塞维·图里乌斯推行改革。他设置了监察官,通过监察官对全体罗马公民的财产状况进行调查,然后按照公民财产的多少将公民划分等级。这一做法( )
A. 旨在明确分享权利的依据 B. 推动了罗马帝国的扩张
C. 加剧了罗马内部民族矛盾 D. 利于维护罗马共和政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578年(古代罗马)。据本题材料“然后按照公民财产的多少将公民划分等级”可知,将公民按照财产的多少划分等级,旨在明确分享权利的依据,也是塞维·图里乌斯改革的初衷,A项正确;据所学,罗马帝国成立于公元前27年,与题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信息是罗马公民内部划分等级,与民族矛盾无关,排除C项;“罗马国王塞维·图里乌斯推行改革”等说明此时罗马实行的是君主制而非共和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2. 1217年版英国《大宪章》规定:“今后自由人不得将他的土地赠予或者出卖太多,以至于其剩余地产不足以维持其应向封君履行的义务。”这折射出当时英国( )
A. 封君封臣制面临危机 B. 封建君主权力的增强
C. 大规模开展圈地运动 D.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世纪(英国)。据本题材料“以至于其剩余地产不足以维持其应向封君履行的义务”可知,英国当时出现了封臣丧失土地,不能向封君履行义务的情况,反映封君封臣制面临危机,A项正确;据所学,《大宪章》保障封建贵族和教会的特权及骑士、市民的某些利益,是反抗国王专断权力的产物,体现了限制王权的思想,排除B项;据所学,英国大规模开展圈地运动是15世纪以后,与题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据所学,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在14世纪,这与题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3. 17世纪初,西属美洲殖民地生产的烟草大量输入西班牙,经西班牙的工场加工后再大量出口。这一时期,英国从西班牙进口了大量烟草,西班牙据此平均每年可获利10万镑。为防止货币外流,英国对进口烟草征收重税。这从侧面反映出( )
A. 西班牙主导了商业革命 B. 世界市场逐步发展
C. 世界贸易格局多中心化 D. 殖民霸权争夺激烈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7世纪初(西班牙和英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烟草来自美洲,在西班牙加工,并销往英国,这体现了烟草整个贸易过程的跨洲跨国,体现了世界市场的发展,B项正确;商业革命并未由西班牙主导,材料也不能体现这一点,排除A项;世界贸易格局多中心化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C项;材料所述不是殖民霸权的争夺,而是贸易的国际化与关税政策的调整,排除D项。故选B项。
14. 20世纪初,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时期美国先后通过了《工厂检查法》《童工法》《纯净食物和药品法》《肉食检查法》《赫伯恩法》(禁止铁路公司擅自定价,授权州际商务委员会确定铁路最高运费)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这些法律的制定颁布( )
A. 旨在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 B. 利于缓解美国的经济大萧条
C. 适应了生产社会化趋势 D. 确立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美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20世纪初,美国总统先后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范竞争、限制垄断,是为了适应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的社会化趋势,C项正确;《工厂检查法》纯净食物和药品法》肉食检查法》赫伯恩法》与阶级矛盾无关,排除A项;老罗斯福总统任期1901-1909年,大经济危机发生于1929到1933年,排除B项;据所学,直到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才确立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排除D项。故选C项。
15. 1921年12月,一位苏俄老农民在第九届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谈道:"一个人有两只手,一只为国家干活,一只为自己干活。"这说明( )
A. 战时共产主义有利于政权巩固 B. 农业集体化实施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C. 新经济政策得到了农民的认可 D. 土地法令推广扩大了苏俄政权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1年(苏联)。据本题材料和所学可知,使苏俄农民的劳动既保障了国家利益,又满足了自身要求的政策是新经济政策,该政策的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农民的认可,C项正确;据所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保证了国家利益,但牺牲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政权的巩固,排除A项;据所学,农业集体化是1929到1933年间苏联大规模开展的将个体小农私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大集体经济的运动,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苏俄在十月革命也就是1917年颁布土地法令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6. 畅1946年,英国宣布结束对约旦的委任统治,承认约旦独立;1947年6月,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即《印度独立法案》,8月15日英国殖民当局分别向国民大会党和穆斯林联盟移交权力;1948年,锡兰(斯里兰卡)独立,成为英联邦的一个自治领。这些事件( )
A. 说明英国主动调整在亚洲的殖民政策
B. 反映社会主义力量进一步增强
C. 表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
D. 推动帝国主义在亚洲殖民体系的瓦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初期(世界)。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二战后,印度、巴基斯坦、锡兰、约旦等国纷纷获得民族独立,帝国主义国家在亚洲构建的殖民体系逐渐瓦解,D项正确;印度、巴基斯坦等原来英国的殖民地获得独立,主要原因是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英国被迫同意这些殖民地独立,并非英国主动调整殖民政策的结果,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约旦获得民族独立后的社会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力量的增强,排除B项;直到20世纪九十年代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才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才成为世界主流,排除C项。故选D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17题20分,18题18分,19题14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下之《万历三十年七月初三休宁县矿税票》,是晚明征收矿税的历史见证。
矿税票
休宁县为征收矿税银两事,本府帖文照奉院道案验,详议本府包采银两缘由,奉此尊经照则,派数示谕上约去后,今据本县五都四图郑英上纳三十年分矿税银玖两捌钱陆分陆厘六毫六丝零忽四微,合行给票渺付照,其银眼同验兑足色,包封投柜。如有低假短少查出,一并究治不恕。须至票者。
矿字五十八号
万历三十年七月初三日给
都图里长等经收 银匠
——周向华《安徽师范大学馆藏徽州文书》
材料二 由于战争频仍,欧洲各国对于货币的需求大增。据统计,1550年,西属美洲白银产量300万银元,运到欧洲为300万银元,从欧洲运到东方的是200—300万银元;而1600年美洲产银1 100—1 400万元,运到欧洲1 000万元,运到东方的只有440万元。……1640年,马六甲被荷兰人夺取,意味着葡萄牙人经营的里斯本—果阿—澳门航线的断裂。
——摘编自万明《全球视野下的明朝覆没——基于白银货币化的分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释《万历三十年七月初三休宁县矿税票》蕴含的历史信息。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和世界历史背景。
【答案】(1)信息:晚明货币财政出现,以白银作为征收实态;矿税是杂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白银货币化促使赋役全面货币化以后,对于白银的需求急剧增加,皇室财政大规模扩张(赋税沉重);赋税征收依赖基层治理。
(2)财政原因:白银货币化进一步刺激统治者横征暴敛,掠夺社会财富;经济衰退与民生维艰(阶级矛盾激化);海外白银供应链断裂(输入量大减)。
世界历史背景:欧洲三十年战争(战争频仍);殖民争霸战争加剧;西、葡霸权受到冲击。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史料实证、明朝灭亡。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一“休宁县为征收矿税银两事,本府帖文照奉院道案验,详议本府包采银两缘由,奉此尊经照则”,可知“:晚明货币财政出现,以白银作为征收实态”;据材料一“今据本县五都四图郑英上纳三十年分矿税银玖两捌钱陆分陆厘六毫六丝零忽四微,合行给票渺付照”,可知“矿税是杂税重要组成部分,在白银货币化促使赋役全面货币化以后,对于白银的需求急剧增加,皇室财政大规模扩张(赋税沉重)”;据材料“如有低假短少查出,一并究治不恕。须至票者”,可知“赋税征收依赖基层治理”。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17世纪(中国、欧洲)。据材料一休宁县征收矿税银两数量之多,可知财政原因:白银货币化进一步刺激统治者横征暴敛,掠夺社会财富;经济衰退与民生维艰(阶级矛盾激化);据材料二“1640年,马六甲被荷兰人夺取,意味着葡萄牙人经营的里斯本—果阿—澳门航线的断裂”,可知“海外白银供应链断裂(输入量大减)”;据材料二“由于战争频仍,欧洲各国对于货币的需求大增”,可得出“欧洲三十年战争(战争频仍)”;据材料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对殖民地的争夺,可得出“殖民争霸战争加剧”和西、葡霸权受到冲击”。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对于中国上下不通与遭受外侮之间的关系,梁启超曾总而论之曰:“上下不通故无宣德达情之效,而舞文之吏,因缘为奸;内外不通,故无知己知彼之能,而守旧之儒,乃鼓其舌。中国受侮数十年,坐此焉耳!”至于如何去塞求通,梁启超认为办报馆、伸民权、设议院、合群、办会、设学校等,都是“去塞求通”的途径。论及设议院的功能,梁启超认为议院不仅可以“通下情”,而且是诸多途径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他将代表民意参与决策的议院制度理解为“混天下一心”,这显然是对西方议院制度的误解,但却是梁启超及其弟子们希望达到的政治目标。另一位时务学堂学生戴修礼的札记中也有类似的思想,称:“中国君无权也,臣无权也,民无权也。权何在 在故例也,在胥吏也,故成今日之烈祸……日本谓我十八省为十八国,不亦宜乎 ”可见,君无权、民无权几乎是时务学堂师生的共识,而伸民权、开议院正是“通下情”“收君权”的绝佳途径。
——摘编自贾小叶《戊戌时期梁启超民权话语的思想逻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时期梁启超的民主思想与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时期梁启超的民主思想。
【答案】(1)梁启超认为中国君民无权,主张用民权、议院来沟通君民关系,而西方的民权、议院则是限制专制君主、保护资产阶级贵族利益的;梁启超所提倡的民权、议院与拯救民族危机紧密结合,而西方则主要强调选民(有产阶级)的意志。
(2)推动了近代西学东渐的深入发展;有利于唤醒国人民族意识;传播了维新思想;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深刻揭示了官僚政治的弊端;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梁启超的民主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认识局限性。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西方)。据材料“君无权、民无权几乎是时务学堂师生的共识,而伸民权、开议院正是‘通下情’‘收君权’的绝佳途径”及所学启蒙运动知识可知,梁启超认为中国君民无权,主张用民权、议院来沟通君民关系,而西方的民权、议院则是限制专制君主、保护资产阶级贵族利益的;据材料“对于中国上下不通与遭受外侮之间的关系,梁启超曾总而论之曰:‘上下不通故无宣德达情之效……中国受侮数十年,坐此焉耳’”及所学启蒙运动知识可知,梁启超所提倡的民权、议院与拯救民族危机紧密结合,而西方则主要强调资产阶级的意志。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对于中国上下不通与遭受外侮之间的关系,梁启超曾总而论之曰:‘上下不通故无宣德达情之效……中国受侮数十年,坐此焉耳’”可知,梁启超宣传民主思想与挽救民族危机相结合,有利于唤醒国人民族意识;据材料“伸民权、设议院”及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宣扬了西方民主思想,有利于推动维新思想的传播,推动了近代西学东渐由学习西方科技到学习西方制度转变,具有反封建的意义,同时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其对“伸民权、设议院”思想的宣传,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据材料“君无权、民无权几乎是时务学堂师生的共识”及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等维新派将变法的希望寄托于皇帝自上而下进行的改革,且强调加强君权,结合所学唯物史观的内容,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梁启超的民主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认识局限性。
19. 历史漫画可以叙史解史。它往往针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等,使用夸张、比喻、寓意等方式,集中反映特定的历史内容和相关历史背景,以及作者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解释与立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吞下苦果》(1919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知识,以"《吞下苦果》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示例
《吞下苦果》赏析
图中漫画反映了一战结束后,协约国取得胜利,德国战败,巴黎和会召开。巴黎和会实质上是帝国主义国家重新安排世界秩序的会议。
由图中的巨手和站在凳子上的四巨头可知,英、法、美、意等国控制了巴黎和会,最终缔结《凡尔赛和约》图中四个人物和旁白表明,四巨头正合力让德国吞下象征《凡尔赛和约》的药丸,要求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凳子上的数字代表了德国的巨额赔款;左方被紧握的男子代表德国,手指代表英、法、美、意、日五个战胜国,紧握的大手和德国夸张的表情表明战胜国对战败国德国的严厉制裁,包括裁减军备、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等。
综上,巴黎和会是一次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其主要目的是削弱德国的势力。巴黎和会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对德国的严厉惩罚反而激起了德国民众强烈的民族情绪,埋下了二战的伏笔。因此,依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不稳定的。
【解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